怕不怕?机器人又来了!在报纸上开专栏了!会写诗了!
《华西都市报》在副刊刊发机器人小冰创作的诗
陈浩洲 / 传媒大观察原创
机器人也来开专栏了!
昨天(8月19日)出版的《华西都市报》,在副刊“宽窄巷”刊发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三首现代诗,观媒君注意到,这可能是报纸首次刊发由机器人创作的诗歌。
此前,《南方都市报》曾推出过写稿机器人“小南”,但观媒君发现,“小南”主要写天气、体育、民生等领域的快稿。
小冰不仅是首次在《华西都市报》上发表诗歌作品,还在该报副刊“宽窄巷”的“浣花溪”版面开设了专栏“小冰的诗”,用以独家发布作品。
小冰发表的这三首诗都是原创作品,总共有两百多个字,几乎是瞬间完成的。
小冰2014年出生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昨天的开栏语中幽默地介绍道,她不仅是一个可以聊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一个会写诗的温柔浪漫软妹子。
观媒君了解到,其实小冰写诗已经“小有成就”。今年5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小冰的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一时间引起轰动。诗集出版后约20天,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学术沙龙上,还有法律学者专门探讨小冰“诗”的著作权问题。
小冰的诗到底是如何见报的呢?
为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封面新闻和华西都市报实行一体化发展,大家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赵晓梦告诉观媒君,前不久,封面技术团队在聊小冰的诗时,大家看到《华西都市报》的副刊上也能发表诗歌,就想看看小冰的作品能不能上。
赵晓梦回复说,先拿过来看看吧。仔细品读小冰的作品后,赵晓梦觉得水平不是很差,就决定刊发了。“我们的读者来稿很多,见报作品还是要有一定的水准,你如果写的太差,读者也会骂的。”
作为华西都市报副刊负责人的赵晓梦,其实也是一位诗人,早在20多年前,他就已经是重庆作协和四川作协的会员。赵晓梦告诉观媒君,人写诗大多是有感而发。而小冰的这几首诗,都是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观点。“我不是很清楚小冰的写作过程,她和我们人类写诗还不一样。”
“诗歌的形式很多,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按内容也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小冰的诗歌还不能归类到前面提到的几类。”赵晓梦认为,小冰的诗整体比较开放,也有一定的诗意。诗歌比较讲究暗示,如果普通如大白话,也有没有了趣味。
由于今天是第一次刊登,加上没有进行宣传,目前读者的反馈还很少。赵晓梦告诉观媒君,普通读者阅读诗歌,肯定会想当然的认为是诗人的作品,如果没注意到开栏语中的介绍,是不会注意到小冰的“创举”的。
报业大转型的当下,不少报纸不再重视副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社长李鹏认为,在移动互联碎片化阅读时代,报纸要和新媒体区分开来,做报纸要有做艺术品的追求,用工匠精神打造文化副刊。
目前,《华西都市报》的副刊每天四个版,也叫做“天天文化副刊”。据赵晓梦介绍,“天天文化副刊”从周一至周日,每天都有不同的特色名称,装载着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主题和类型的文化内容。华西的副刊涉猎广泛,浣花溪版刊载的则是纯文学内容。
除了对文艺副刊的坚守,华西都市报社对人工智能的探索步伐也迈得很大,机器人开专栏,就是第一个吃螃蟹。
观媒君了解到,微软和封面新闻一直有比较深度的合作,从封面新闻3.0版开始,微软开发的智能机器人小冰,入驻了封面新闻客户端,封面则把小冰放到了客户端上的重要位置,小冰承担着一些交互的功能,提升了客户端的用户体验。以前小冰在网络上发表诗歌作品,今天是首次把作品发表在报纸上。
据了解,小冰的学习过程与人类学习创作的过程非常相似:即通过反复学习产生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当小冰受到某个灵感激发源的刺激,就会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创造。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小冰团队负责人李笛透露,为了达成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 年代以来519 位诗人的现代诗,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手段模拟人的创作过程,训练10000次以后,才拥有的现代诗歌的创作能力。
小冰的学习能力很强。统计数据显示,小冰每学习(迭代)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6分钟,10000次迭代需要100个小时。而人类如果要把这些诗读10000遍,大约需要100年。
既然已经写了开栏语,就会一直写下去,接下来是怎么计划的?
赵晓梦说,《华西都市报》今后将会定期发表小冰的诗歌作品,来展示小冰的风采,另外报社还会邀请一些著名诗人,对小冰的作品进行点评。
赵晓梦说,机器人写作是一个新鲜事儿,近期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有机器人在25秒内发出了报道。
写诗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小冰学习了很多的作品,可以背诵很多诗歌作品,也具备了诗歌创作能力,今后通过不断的“阅读”,应该会越来越成熟,我们看好小冰。©
(奖励线索提供人杨先生100元)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