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专栏|你知道吗,中国最早的货币是“羊”!
炎帝部落当时为什么实行
日中为市?
为什么羊可以成为
原始先民的宠儿?
炎帝当时以什么为基准
制定了度量衡?
今天推出
《神农炎帝功绩与高平文化遗存》
系列文章⑥
《日中为市,首倡交易》
作者:申小锋
《易·系辞》中说:“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每当太阳当顶时,人们就聚集到一起交换货物,交易完后便回家。神农发明的物物交易,打下了商业发展的基础。
农耕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产品的剩余,也为社会分工提供了物质基础,神农之时原始产品交换已开始。从社会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最初的原始社会交换活动,是由部落首领代表本氏族部落和另一氏族部落进行交换,所交换的东西也是部落的集体财产。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在氏族部落内部发展起来,氏族成员之间也把各自的产品作为私有财产来相互交换。神农时代最初的“日中为市”很可能属这类性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大范围的交换活动必然产生。
传说神农教人们种田和养殖后,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居住环境的不同,物产也不一样,有的种五谷,有的狩猎为生,有的捕鱼为主,有的制陶为业。产品有了盈余,对互相交换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于是炎帝部落实行了“日中为市”,就是在每日中午的时候开市进行交易。因为当时没有计时器,唯有太阳当顶这个时刻最便于大家共同掌握。在此之前,各部落的先民带着自己的剩余产品从四面八方赶往市集,待到正午开市,便选定自己所需的产品,谈判协商,各取所需,相互交换, 直到换回自己满意的物品。
炎帝功绩——日中为市
提到“日中为市”,就不得不提高平“送羊”的习俗和羊头山的黍米,这两者都与炎帝“日中为市”有关。原始交易是物与物的交换,在彼此的需求不同时,则需要进行多次交换。为了方便交换,就需要寻找一般等价物。在这种情况下,羊由于使用频率高、普遍乐意接受、可以饲养增值、成交几率大等特点,在交易中被当做物质货币,这或许正是羊成为原始先民宠儿的一个真正原因。
在高平,每年阴历七月十五,娘家都要为出嫁的闺女馈送用面蒸的羊;外孙做“满月”,则要送用面烘焙的“羊贻子”。高平“送羊”这一久远的风俗,正是基于炎帝文化中对财富的原始崇拜。随着交易的升级,对长度、重量、容积等都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人们便尝试用黍为基准衡量各种单位。
《汉书·律历志》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矩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黄钟之龠,用度敉审其容,以子谷矩黍中者千有二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钧,四钧为石。”通俗地讲,就是用计算黄钟长度的方法,以羊头山黍谷的中等颗粒为最小单位,横排一粒为一分,10粒为一寸,100粒为一尺(纵黍81粒为一尺),1000粒为一丈,10000粒为一引。把这个长度刻在木板或竹板上,就是度的基本工具,这种做法就是历代一直沿袭的“累黍定尺”。在古代计量学中,记录长度的量词“分、寸、尺、丈、引”,记录容积的量词“龠、合、升、斗、斛”,记录重量的量词“铢、两、斤、钧、石”,全部是通过对黍米的体积和重量计算得来的。可以说,中华农耕文明中度量衡最初的基准,就是生活在上党地区的炎帝部落最早用黍制定的。
在古代,一个政权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不但要找到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同时也要继承前朝的度量衡。中国数千年来由乱到治,每次重新考订度量衡都采用了“累黍定尺”的旧例,政府层面一次次派人到羊头山寻找秬黍,这既是对新生政权合法性的追寻, 表示自己的政权“受命于天”,得到了炎帝的真传,无形之中也是对炎帝的顶礼膜拜。
清康熙21年 (公元1682年),鳌拜被惩治、漕运被整顿、河工步入正轨、三藩被削平,朝廷中出现了要求整顿礼乐制度的呼声,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同。在考订度量衡的过程中,康熙皇帝依然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乐律累黍”。《中国度量衡史》对此评价:“以纵累百黍之尺为‘营造尺’是为清代营造尺之始,举凡升斗之容积,砝码之轻重,皆以营造尺之寸法定之,沿用数百年,民间安之若素,其考订之功可谓宏伟。”由此看来,首先以黍米为基准制定度量衡的炎帝可谓是功盖天地了。
长图
领略古人生活
是不是很震撼?
明天我们将推出
系列文章第七篇
《作陶为器,冶制斤斧》
敬请期待
关注太行日报微信平台
重磅权威信息
您才不会错过
太行日报头条特选(戳下方标题)
作者:申小锋
编辑:白慧 / 责编:王伟
版权声明
本微信号中记者采写的新闻,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取得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的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涉及转载内容的,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单位无关,侵权请联系删除。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190021
微信广告合作
13903568008、1366356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