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女生适不适合做学术,到底谁说了算?

2017-10-27 嘉璞 北窗

编者按

大家好,会开完了,我们也回来了。

今日复盘的是“冯钢事件”,却也不止于冯钢事件:冯钢是对是错暂且不论,“我”又该怎么办?


北窗(微信号:lightthere)

文 / 嘉璞


这几日大伙儿沸沸扬扬讨论的,是浙大社会学教授冯钢的一条微博:


微博中对“5女1男”的失望情绪溢于言表。而“女生读研期间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的言论,更是激发了许多正从事研究工作的女性的愤怒。几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文社科博士带头署名,在豆瓣上发起了《我们要求浙江大学冯钢教授公开道歉》的联署帖,尔后此帖遭到删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位耿直的冯教授在激化矛盾的道路上可谓一骑绝尘。



这意思是说,尽管女生考分普遍较高,但优秀的学者往往考分都不高……所以结论是,女生不能成为优秀的学者……???


看到上文,有网友提问,那冯老师您认为什么是女性的地盘呢?冯教授并没有证明回答,而是又给了一记暴击:“医护界也不是女性的地盘。” 实力诠释什么叫不怕事儿大……再后来有些话就让人不太能看得下去了,甚至涉及生殖器官,言语粗鄙,在此不再赘述。


一片混乱之中,也浮现出了力挺冯教授的声音。中国政法大学的萧瀚教授就此事件发表看法,认为要警惕政治正确和言语霸权、保护言论自由;冯教授的不少学生也站出来维护,认为大家误读了一位好老师。

对于站冯教授的女生们,网友们怒其不争:“你自己跪着就算了,别拉着别人一起沉沦!教授本人,则通过《每日人物》的采访官方喊话:“我活十辈子都不可能道歉,我没有错,我要道歉什么呢?”

 

是啊,他要道歉什么呢?


论战至今,话题早已超出了冯钢的个人言论是否不当,更因为参与辩论的有大量人文社科领域的女性研究者,带入了研究与分析的视角,这一次的讨论在广度和宽度上,都与“江西年夜饭事件”“SKII相亲角事件”等有明显不同。


(上图由北窗编辑部整理,点击可查看大图)


针对争论1:冯钢教授的言论是否构成性别歧视?老实说,“女士优先”“主动给女友拎包”这些算不算性别歧视,这种话题的存在我还是非常理解的……毕竟在关爱保护与低估能力之间,总有一片暧昧模糊的地带。是哪个作家说的,真心爱一个人,总会觉得他弱小、无助,无时无刻不需要自己。


但是冯教授说的这些话,还需要争论吗?



一个教授公开宣称“学术界不是女生的地盘”,好比一个教练公开宣称“乒乓球不是女性的地盘”,你的老板公开宣称“总管理层不是女生的地盘”一样,这如果不是歧视,还有什么是歧视?


而针对争论2,网友联名要求冯教授道歉,算不算言语霸权、被政治正确绑架?

令人欣喜的是,不同于一边倒地支持骂战,微博上也出现了很多冷静客观、不偏不倚的思考。其中 @陈迪Winston 在《政治正确与言论自由:关于萧瀚【关于“冯钢“事件的几点看法】的看法》中说到:


政治正确是一个历史概念,一种暂时性的权宜工具,一款在社会观念更新换代的转型阶段,用来制约那些陈旧的、顽固的、缺乏自省自觉的、恐怕一辈子都扭转不了根深蒂固偏见的死硬人类的言论矫形工具。……(以下省略对于美国族裔平等等民权运动的举例)

……是的,政治正确当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爱好自由的人们都不乐意由个更高的声音,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今天的人们,如果当真放开掣肘,他们就能够用最腐朽的观念来衡量女性的价值,用最不负责任的归因来揶揄寻求高等教育机会的女性……

除非万不得已,我相信任何崇尚自由的发言者,都不会情愿合理化“规训”的价值,因为它与“规制”一字之隔。但在今天这个问题上,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仍然没有那么美好,政治正确仍然有其尚未完成的历史使命。

 

@陈迪Winston的这篇文章,背后揭示了残酷的现实:面对大量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除了用舆论上所谓的“政治正确”来牵制之外,还有什么有实质意义的武器?答案是微乎其微。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获奖的一部高分电影《隐藏人物》(Hidden Figures), 剧中的三位黑人女科学家均有原型,她们面临的是种族和性别的双重难题。虽然同在NASA工作,女主角却要跑到离单位很远的地方去上专门给有色人种准备的洗手间,哪怕爱慕者也难以掩饰对她的低估——高智商、高脑力、高强度要求的工作,你也能做?相信这代表了不少质疑女性学术能力的人的真实想法。


“not because we wear skirts, but because we wear glasses.”


爱慕者的低估,并非来自恶意,而是他从小、他爸爸从小、他所处的整个社会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看,从未有人打破过他们的既有观念。他在追求女主角时,心中也难免打鼓,一个女科学家……每天工作时间那么长,谁来照管家务,谁来照顾孩子? 编剧让这位爱慕者做到了努力分担,成功助推了伴侣的科研事业。而女主角的上司,也在看到她的能力与境遇严重不对等之后,亲手抡着锤子打碎了洗手间上区分人种的标识。


这样的上司请给我来一打


反观现实中的中国社会,这样的人仍占少数。


冯教授的微博里没有指出的是,一切现象来自社会建构。如果我们反过来,对一个致力于学术的男性,冯教授这样的“师者”谆谆教诲你别干了,家中的夫人抱怨“你去工作了谁来管孩子谁来收拾屋子”,他在田野调查时得躲着同事们满世界找地方泵奶,甚至自己的亲爹也充满好意地整天唠叨——“男生哪有做这个的”……如此环境下,专心从事学问的男性会多吗?工作几年去找份轻松的工作、回归家庭,是众人推动他做出的选择。说回“女生不专心做学问”,冯钢教授的“发现”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只是他虽看到了性别不平等的恶果,却没有追溯导致恶果的源头、寻求解决方案,而是相反,以简单粗暴的姿态进一步促进了恶性循环。


冯教授并不认为自己歧视女性,这也是社会机制建构的结果。如今,他甚至坚定地认为,这次事件是一群无良之徒的炒作。



事实上,这条发于四年前的微博仍能够引起网友的极大争论,正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来,四年前就存在的那些性别歧视的现象或观念,如今仍然存在着,这是坏的方面;另一方面,识别这些问题的人群,开始不再沉默,大胆地发出自己的质疑,这无疑又是一件好事。


但除却言语上的质疑和抗议,我们还能做什么?如果家庭分工、公共设施、社会观念一切照旧,连帖子也被一删再删,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隐藏人物》中,女主角的好朋友,因为自己的肤色而在申请NASA工程师的岗位时被拒绝。对方显然不愿意直说原因,找了个借口——因为你没有xxx学校的证书……而那所学校,是一所白人学校,从未接收过任何黑人女性就读。


女工程师没有放弃,她向法院提起了申请,法官对于她的入学请求感到荒唐不可思议,甚至没有功夫理睬她。没想到女主角调查了法官的生平,利用他自己的成长故事来劝说他:你是你所在家乡第一个考大学的,也是第一个当法官的……很多事情在出现“第一个”之前,别人都难以置信,对吗?



不能改变性别,就只有不断努力突破天花板,用实力说话,成为自己所在专业、所在行业的“第一个”。当这些“第一个”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是社会观念逐渐改变的时候。


正如下面这条微博,众人纷纷转发艾特冯教授,堪称大快人心。



最后想说几句,虽然老生常谈,但一定会有用:


第一,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


第二,世界上本没有路,在走路的人可能也寥寥无几,但哪怕一个人,使劲不停地走,也至少会留下痕迹;


第三,众人拾柴火焰高。不管是学术之争还是事业追求,女生们应当多一些互相理解和支持。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身上背负的命运共性,已经大大超过了个体间的不同。


《隐藏人物》剧照:电影的第三名女性Dorothy,带领她团队里的女性们从未放弃computing,终于获得了应当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图为她们一同迈进工作大楼。




点击标题,查看北窗相关文章推荐


复盘“年夜饭”事件:大家究竟说了啥

自愧无勇,女子何谈立人间?

妇女,一个“污名”的诞生

你,“像个女孩”吗?

Ta们|有一天,我不仅是女孩

更多精彩,可回复公众号“目录”通过关键字提取。


欢迎向《北窗》投稿

  • 人物记录、专访

  • 书/影/剧评、游记城记

  • 文史/公共记叙思考、公益组织/项目推介

  • 杂文随笔,阳光下眯眼动笔,笑侃世界

  • 不分享会手痒的非原创好文

另有编读互动、线下活动,敬请期待。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发送邮件至contact@lightthere.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