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不只是女孩”的女孩
编者按:
两年前的春天,马航空难、昆明火车站暴力袭击等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感慨人力量的弱小,恨不能立刻勇猛强大起来对抗世界的无序。
今年的春天,江西年夜饭、女生节横幅等与女性有关的话题频发,也让人感叹,女性迈向自由,从个人追求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任哪一个维度,都是一场漫长的战役。
今日你我,也许只是这洪流中的一颗沙石,是亿亿万万人中的极小一份子。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三位普通的女孩,她们原本素不相识,却因北窗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连接。
三个人,三个故事,三个剖面。我们有幸在两年后,继续记录和分享她们的故事,感受同一段成长的时光。
查看两年前的采访,可点击这里:有一天,我不仅是女孩
北窗(微信号:lightthere)
文 / 嘉璞
回访的时候,三位姑娘无一例外地惊呼,竟然已经两年了。
北窗刚成立的那个春天,七七刚结婚不久,訾訾是职场新人,Echo在欧洲工作和生活。二十多岁的她们,眼角眉梢,青春飞扬,正要揭开崭新一页,开始体验伴侣、同事、老板、妻子这些角色的滋味。那时我们感慨:“有一天,我不仅是女孩”。
时光飞逝,今日看来,却又觉得那时的总结有点稚嫩。那样的年纪,总容易将未来的困难看得过分轻,或者将岁月的重量看得过分重。谁能预料到一节树枝的韧性呢?
当年的三位姑娘,现在过得怎么样?
“25岁已婚少妇”七七,她有变化吗?
变了,她现在是“27岁已婚少妇”……
你说什么,就这样吗?她和小史哥还恩爱如初?她没有被婚姻生活消磨掉少女活力?她没有蓬头垢面变成黄脸婆?
七七笑得花枝乱颤:“两年了,如果不是你们提醒,我都不知道自己又和小史哥悄悄然、嘻嘻闹闹中相互陪伴度过了两年呢。”在她看来,她与小史哥仍像一对恋爱中的小孩,腻歪着、彼此倾诉着、亲近地支持着。
咄!难道没有不愉快,不需要磨合?
有有有,只是用七七的话说,“我努力想了很久,他工作量很大,有时经常我们约好的活动不得不临时取消,这算一个磨合点吧……但是我们经常换位思考,体贴对方。另外我猜想很多婚姻里的磨合,其实是两个人的小家庭和双方的原生大家庭之间的磨合,不过我很幸运,我的公公婆婆、以及小史哥的爷爷奶奶、叔叔、妹妹,各种亲人,都,对我特别好。”
好了各位读者可以放心了,“27岁已婚少妇七七”仍然像两年前一样幸福、活泼、阳光。
每年春天七七都和小史哥一起回到母校的雕塑前拍照,如果一定要看图说婚后有什么变化,可能只有:1. 七七的腿越来越长了;2. 北京的风越来越大了……
人民日报的微博前不久发了一篇鸡汤文,叫《好好过日子,收起少女心》,告诫所有婚后的女性,如果另一半不体贴、不做家务、不陪孩子,那么娴静识大体的女性“不如阅读,不如静心,不如听曲,不如品茗,不如抄一页《心经》”。然后生活自然会迎来可喜的一天——
“日子一天天地过下去,柴米油盐,婆媳妯娌,丈夫孩子,职场家庭,来不及细细品味,呼啦一下,某天无意间抬头看看镜中的自己,眼角竟浮现淡淡的鱼尾纹。给自己一个笑脸,这个笑容恬淡、心平静气的女子,真的特别美。为这样的我们祝福、喝彩。”
这文章看的人汗毛倒立,与此同时,我想到七七。想到她在知乎上回答“结婚给女人带来什么”这个问题:
“和他在一起那年我21岁,之后我一直活在21岁的少女样子。是他的宠溺、照顾、关怀让我永远怀着一颗少女之心,对生活充满热爱。是他的尊重、欣赏、信任让我更爱自己,也爱婚姻。”
遇到一个亦师亦友、真诚有爱的伴侣,才可能在婚姻里活成一个“笑容恬淡、心平静气”的女子,像七七一样,无需收起少女心,反可任其跳脱。说白了,组成幸福婚姻的,不是婚姻这段法律关系本身,不是单方面任何“识大体”式的努力,而是两颗共振的灵魂。
和两年前相比,七七也已从一颗职场生菜变成“半熟的萝卜”了。当年她做职业选择时,除了现在银行的offer,还有一家外资银行、一家咨询公司的HR职位以及两家龙头快消的管培岗。最后考虑到各家公司距离另一半单位的远近、出差频繁程度、工作强度的可控性,选择了现在这份能给家庭更多时间的工作。
“我和小史哥在婚前确实聊到过一个问题,将来有了小孩,或者父母老了需要我们照顾时,我们两个人不可能都完全的投身于工作,必须有一个人更多的照顾家庭。我们很默契的把这个角色给了我。”说到这里,七七十分坦然,“我并不会觉得这是对女权主义的违背,我认为这才是符合女权主义的,女权主义不应该是强调男女的绝对平等,而应该强调人尽其能、想我所想、做我所愿,不应该强调男性女性谁应该照顾家庭,而应该注重在双方有商有量的状态下交出的答卷。”
七七陪小史哥一起回校看曾经居住的学生宿舍。他们曾在那里一起夜聊、打三国杀、吃最爱的飘香拌面……
27岁,对一些姑娘而言,已经是如临大敌的“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了,充满紧迫感,觉得很多人生大事都需要在那个节点之前完成。对七七而言,工作的突破、生小孩、旅行……更多是顺其自然。不过,她在畅想未来的规划时,仍把婚姻和爱人放在规划的中心。
“我的婚姻和爱人,是我所有人生规划的原动力,也是所有计划里的参与者。爱人是我工作的支持者,精神层面的交流者,日常琐碎里的问题解决者,面对困难时的共同承担者,幸福来临时的分享者。和他在一起的生活,如静茹歌里所唱,每一天都生动又强烈。”
“到现在,从没觉得婚姻是围城?”
“钱钟书大哥这句话对我的婚姻不太适用。于我而言,婚姻不是围城。如果我是小孩子,婚姻就是我的游乐场,进去就不想出来了。”
“职场新女强人”訾訾,疆域开到哪儿了?
我跟訾訾说,来来,做个回访。
訾訾说,哎,我是不是变化最小的那一个啊?“心境上其实有挺大的不同,但是社会分类上好像没什么不同。还是职场女性,不对,已经成了待业女性,还是单身。”
分类是件挺有趣的事情,把人分为已婚、未婚、已育、未育,似乎拿回一张证,这个人就脱胎换骨步入了人生新阶段——现实中,有人获得“分类变化”,却从里到外都还是原来的心境原来的行为;有人经历了人生的波澜壮阔,却在社会分类上保持稳定。
问起訾訾这两年来最大的变化,她说:“变化很多,挺难总结的。两年前是刚入职的状态,那个时候虽然把自己武装成职业女强人,但那个时候最困惑的问题是在追求事业和生活之间的平衡状态,比较贪心,什么都想要,或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我记得那次采访里你说,人生不是零和游戏,随着一个领域的增长,另一个领域的边界也会不断扩张。”
訾訾在电话那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现在我反而觉得,取舍还挺重要的。可能随着见到的世界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生命里不能够容纳那么多东西。如果一直要保持那个广度,对深度总是会有欠缺。我对什么都好奇,一直没有真正扎下去做一件事情,现在觉得取舍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我必须要承认我不能够拥有一切我感兴趣的东西,我的时间、经历、热情其实是有限的。”
过去的两年生活,她不断与这种“有限性”相遇。
2014年下半年,她调到伦敦工作,在繁华优美的欧洲大陆生活了一年埋头在人类辉煌的过去;而到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则到了美国西海岸念商学院,眼光专注于拥有无限可能的科技与未来。两段迥异的境遇和体验拥挤在短短的一年里,訾訾总觉得所拥有的时间不足以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
“现在一天中有太多的事情在发生,我可能每天同时在做20件事情,但好像都没办法持续、专注地去把它研究透彻或者做出一个样子来。而即使这20件事情,也不过是发生在我周围的所有事情的一个非常小的子集。”选取一个时间切片,早八点到晚十点要参与的事情,件件都不在一个领域:VR技术、大数据、古筝、伙伴分享人生故事、创业者可能遇到的团队问题、寻找投资alpha、在阿富汗做红十字会是怎样的体验、在墨西哥给穷人开药店是什么体验、宗教故事……难以穷举,时刻在变化。
訾訾回顾自己工作生活内容的变化,以前工作时也会做很多不同的事情,但是在一定时间内是非常有结构的,项目只要按照这个结构做就好,好奇心也只是在自己亲眼看到或者阅读到的层面。但现在,见到的世界越来越大,好奇心飞涨,但是很难在彼此之间找到一个清晰的结构。有的时候会觉得不同事情突然与彼此之间碰撞出了火花,互相启发,但是总体还是很难有一个清晰的主题。
“日常面临很多的抉择都是,我下一个小时应该用来做什么,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学,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但容易会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且每类知识只能也是浅尝辄止。用网络上的话说,就是我扑在知识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然而现实往往是,每样吃了两口就饱了。”
我理解那种心情。那是原来生活在丛林里的人,身手矫捷,跑出了丛林,奔向了一望无际的原野,却在原野尽头发现发现一片更加广阔的海。还未来得及穿山越海,却又被抛掷到了茫茫太空,大千世界的光华灿烂带来的狂喜和饱胀之后,紧接的就是渺小和茫然。
害怕?可能会有一点儿,更多是把那些经历内化为力量。
訾訾说起自己在欧洲的故事:“有一次,我走在阿姆斯特丹等火车,火车站有人弹起了钢琴,弹的是《天使爱美丽》的主题歌,来往的匆忙行人都驻足下来听。悠扬平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一个时空里心意相通,十分感动。还有一次在布达佩斯,那是一座由多瑙河两岸城市合并而成的城市。我走在佩斯这一片的时候,感觉到处破破烂烂,然后我走啊走,走到河边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对岸的美呆了的布达城堡,出其不意的效果特别震撼。就是那种繁华的废墟的感觉。。”
她对比欧洲和美国的两段经历,欧洲更以小见大,讲究一粒沙里的世界,会缺少一些大格局。而美国更高举高打,讲的都是“上火星”“改变世界”这样大格局的事,会失去一些对细节美的关注。“这两边都长见识,长的是不同的见识。我现在面临的困惑是,怎么把这些东西转化成我自己要做的事。这个世界,我抻着脖子去看了,但是内心自己的定位是什么,还是要继续去探索的。”
走了这么远的路,訾訾和两年前接受采访时一样,“社会分类”仍然是单身。她也和我们一样,被父母、朋友催问着,被各类媒体和商家的喊话叨扰着。
“我觉得感情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不对,选修课。我们的工作培养了很多技能、告诉我们怎么去解决问题,但个人的自我认知、如何与他人相处,这方面的能力也许会通过感情关系获得更好的修炼。”
与她交谈,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焦虑或者自我否定。“有很多东西是客观环境决定的。比如我现在每天要做20件事,实在是太忙了。现在硅谷这边整个社交文化还比较宅,没太多娱乐活动。哈哈不过可能确实是我意愿点给的不够,所以还没选上这门课。”
“那你会为了获得一段感情,或者在拥有了一段感情之后,去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吗?”
她认真想了想,“应该不会吧。可能涉及到共处的时间、地点上会需要双方商量着来,细节上有所调整。但归根结底,我还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想要的生活,感情是一个‘遇到了好,遇不到也罢的事情’,它是人生里一个很美好的元素,但终究不是用来定义我自己的吧。”
在欧洲的Echo,她现在还在欧洲吗?
在,在山中,待产。
“之前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成了一个‘全职主妇’。”两年前的采访里,之悦还是勇猛精进、细嗅蔷薇的职场女性典范,如今的反差之大,可以说是三位姑娘之最。
事出有因。之悦离开了工作多年的瑞士公司,以自由职业为过渡(详情可以参考不不不,我的工作不是这样|“自由职业”有多自由?)准备回国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小生命出人意料地到来了。自由职业的合同结束,原以为自己会回国工作的之悦没有续约,可怀孕后却又难以在欧洲找到全职工作,就这样“被动”成为了家庭主妇。
虽然一直期盼着家中的新成员,但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还是比她预想中早了一些。“我特别不习惯。以前出国、找工作,做什么事都是有目标的,现在是完全被动。计划被打乱了,没能重新回到职场,担心失去一些好机会,当时觉得很绝望。”
既来之,则安之,之悦花了很长时间才将心态调整过来, “刚开始看书、看电影、学画,但即使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是会焦虑。后来觉得得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把现在看的太重要。克服不了的东西,就慢慢地学会去享受它,没有别的办法。”那段时间里,她开始上网上的课程,学一些新的语言、新的技能,发现自己喜欢绘画,就在孕期搞起了创作。
“对比两年前的状态,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我意识到变化这件事是无法预料的。之前辞职也好,自由职业也好,我总会预想我的生活会这样这样,但实际上最后所有的东西都不是这样的。生活给你另外一些惊喜,也给你很多思考。”
之悦是三位姑娘里唯一的准妈妈,我忍不住问她,有了娃以后人生的体验和规划是否有了不同?
她答道:“没有特别大区别。一方面毕竟孩子还没出生,现在还体会不到太多,只是觉得婚姻生活里更温馨、更有家庭感了。”
之悦与另一半在一起已经十年,早如亲人一般。但在一起孕育一个生命之后才体会到,原来和一个人的bond(连接)可以强到这种程度。“而且在讨论和孩子有关话题的时候三观都非常一致,我俩都很爱孩子,但都认定无论何时,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孩子说到底,只不过是陪她走过18年这样一段生命,不能因为孩子忽略了另一半,但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至于人生规划,至少我现在的想法是,我怀孕生产是一个既定事实,人生必须pause(暂停)一段,但是以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仍应该有自己的梦想,要有冲劲儿。我的人生还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唯一的不同是我会更积极向上。为了孩子要做更好的人,这是最好的教育。育儿说到底考校的是父母自己的人生功底和生活态度,言传不如身教。”
在孕产app告诉之悦还有90天就要生产的时候,她给自己定了三个30天计划。现在正在第一个计划中——每天画一点东西发在instagram上。“画出来,以后给宝宝看,怀着你的时候妈妈做了哪些事情。”
“知道自己怀孕之后,有没有对未来的生活产生过恐惧和焦虑?”
“有。一开始和所有准妈妈一样有点慌,然后去看各种论坛,买孕产育儿书……慢慢地也知道了一些科普知识,逐渐从慌乱中平静下来。反倒是我老公整天问,你怎么不胖啊?他本来以为我怀孕以后会变成黄脸婆,结果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哈哈。”
然而想到女儿出生以后的生活,之悦仍有所担忧。“之前看北窗那篇帝都母婴出行辩,还有前几天看到马伊琍抱怨母婴室的那件事,特别感同身受。觉得中国有那么多母亲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哪怕写写文章、组织组织活动。因为社会硬件、文化环境等各种原因,很多妈妈生完孩子以后整个精神状态就变了,还是需要再激活的。我始终相信人应该有更多生活可能。”
采访的最后,我问之悦,希望女儿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她很果断地回答,很多小孩儿的好奇心都被父母扼杀了,她希望能保护好她的好奇心,让她自由发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通过这些事养活自己。人生始终有激情,不被社会强加太多东西。“我希望她能像野草一样地生长。”
这倒是和訾訾的说法很像,她复盘自己两年来走过的路,那些千奇百怪、把自己抛掷到“太空”中的体验,也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自己折腾到那么远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去受罪。但我希望八十岁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人生是一本书,一本书最好是跌宕起伏的,而不只是章节的重复。”
两年过去,这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首先,她们都健康、平安、快乐。其次,她们在时光的浸润中各自增长了力量,在朝一个更想成为的自己雄赳赳气昂昂地前进着。
最重要的是,两年过去,年纪的增长并没有让她们惧怕生活,仍然爱人爱己,并见识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充满渴望;年纪的增长也没有让她们成为安于生活的人,反而更敢于向内心质疑,朝世界发问,并坚信更多的美好尚未到来。
还有比这更好的状态吗?
如果有,我想应该是下一次做回访的时候吧。
点击标题,查看北窗相关文章推荐:
众说纷纭:怎样才是“好姑娘”?
你,“像个女孩”吗?
穆念慈:青山的那一边
帝都母婴出行辩
更多精彩,可回复公众号“目录”通过关键字提取。
欢迎向《北窗》投稿:
人物记录、专访
书/影/剧评、游记城记
文史/公共记叙思考、公益组织/项目推介
杂文随笔,阳光下眯眼动笔,笑侃世界
不分享会手痒的非原创好文
另有编读互动、线下活动,敬请期待。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发送邮件至contact@lightther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