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

其他

女生适不适合做学术,到底谁说了算?

除非万不得已,我相信任何崇尚自由的发言者,都不会情愿合理化“规训”的价值,因为它与“规制”一字之隔。但在今天这个问题上,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仍然没有那么美好,政治正确仍然有其尚未完成的历史使命。
2017年10月27日
其他

自愧无勇,女子何谈立人间?

这让我想起来,“共产主义”当年也有“共产共妻”之谤,闹到马克思本人也要下笔墨为之申辩。如今回顾,似是荒诞笑谈,可如今假借“女权”欺行霸市、进而行“特权”,却似乎成了“女权”最大的敌人。
2017年3月8日
其他

2016年的AI,一场史无前例的技术营销?

一个叫做“DQN”的东西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通过把深度学习应用在strategy的学习更新上,巧妙避开大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DQN使得在一个相对小的多的参数空间内训练成为可能(《Playing
2017年1月20日
其他

论信达雅的翻译是如何倒掉的

无论是哪个版本,随着子奇这首诗的出炉,原诗暗藏的孤清之意大减,江湖之远的悲悯情怀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积极!昂扬!雄壮!好爽……不,豪爽!用词也一扫前面诸位的克制和严谨,充满了鲜活的个人特色。
2017年1月9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千窗百孔|少女俙西

采访结束送我出去的时候,俙西笑道:“你别看我今天说了这么多,没准过一年再看,又要骂自己傻逼。”我笑着答,那一定要存着。尔后走入夜色之中,沙尘暴并未出现,沉沉夜色包裹着山雨欲来的宁静,没人能看得清。
2016年5月6日
其他

妇女,一个“污名”的诞生

上初中时,在亲戚家看电视,看到化妆品广告里,出来个白白嫩嫩的美人儿,并未觉得什么,身边的一位奶奶却说:“我不喜欢看广告,都是年轻漂亮的人。”到如今,我还震撼于她所感受到的那种压抑。
2016年3月7日
其他

众说纷纭:怎样才是“好姑娘”?

编者按:女生节将至,我们给大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小礼物。这是一期准备已久的群访,我们采访了北窗的作者、采访对象、编辑部的撰稿人和部分读者,问了他们/她们同一个问题:“在你眼中,什么样的姑娘是好姑娘?”众多回答里,有奇妙的相似、微妙的对比,但都是最最质朴的大实话。如果你被“戳中”,也欢迎和我们分享你的回答,我们将摘录在下一期文章里:)北窗(微信号:lightthere)编辑部组稿本次群访采访了几十个男男女女,在进行答案汇总时,其实我们只用分成男生版和女生版。但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比较取向不同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差异,我们“画蛇添足”地又把他们/她们的答案单独拎了出来。先来看女生(直女)版:
2016年3月4日
其他

濠上且观《美人鱼》

一面严肃,一面却堕入烟火生趣,是周星驰的特长,而《美人鱼》中的这些反差,不只是笑料包袱,更显出人鱼们可爱之处。如同金圣叹读《水浒传》,发现写李逵单纯时,偏偏要去写他耍小聪明,这一来反而才见得真单纯。
2016年2月26日
其他

复盘“年夜饭”事件:大家究竟说了啥

魏春亮连发两篇文章(《上海姑娘所逃离的,是我的父老乡亲每天赖以生存的日常》《我们终将逃离没有出路的农村》),以故乡安徽北部的小村庄为例,告诉我们当下的农村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导致上海女的逃离。
2016年2月22日
其他

纯青专栏|西区故事

编者按:情人节刚刚过去。爱情这样东西,从来都有多种解读,可以是肌肤之亲,也可以是一蔬一饭,可以是甜蜜的过去,也可以是两相匹敌的英雄梦想。从《到达53街之前》,到《飓风时期的爱情》,到《给我一个永恒的谎言》,《西区故事》是纯青写的第四个小说,也是第一个拥有happy
2016年2月15日
其他

你,“像个女孩”吗?

当男生终于从自己意淫的梦想里醒过来的时候,他才想起来:“你的梦想呢?”女生对着远方大喊:“我想成为一个舞蹈家!”没男生规划得那么详细和现实,但是她的声音很大,就像是这个年龄的人该有的那样的无所畏惧。
2016年1月22日
其他

帝都母婴出行辩

编者按:二胎政策出来以后,女性生育权一度成为热门话题。除了“生不生”,大家还关心的是“生出来怎么办”。雪梨的这篇来稿,和我们分享了她与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在国内外生活的所思所虑。从社会文化到城市设计,怎样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好,这个话题早已被笃信“孩子就是明天,孩子就是一切”的社会各界讨论了很久。但很少被提及却同样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有了孩子以后的父母双方,尤其是目前还承担着主要看护职责的母亲,怎样能拥有正常的生活?成为母亲不代表要抛弃自由、社交甚至职业,社会文化和技术手段都可以减少这种牺牲。既然博洛尼亚做得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北窗(微信号:lightthere)文
2015年11月13日
其他

纯青专栏|记一场反洗脑防守反击战

我这会儿真希望有个时光机,把巨侠揪回到规劝高中时代的我不要早恋的场景。彼时他豪迈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要是能一手捋着三绺胡子,一手背在青色长衫后面,踱步,那画面才叫完整呢。
2015年11月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世道变坏是从取笑文艺青年开始的

而自从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房地产商无原则征用之后,“文艺腔”或“文艺范儿”就一点点被商业机构所蚕食。一位商业观察者说:“比如广告公司的创意人员,他们是以文艺青年自居的,而且以此为荣。”
2015年10月26日
其他

吴霞:“未婚生子众筹”之后

吴霞仍然对事情向好的方向变化抱有信心:“在很多事情都敏感的年代,计划生育这个话题的舆论环境仍是相对宽松的。已经开始有人在人大提案,要修改计划生育的政策。包括我们这次众筹,其实政府也是做过回应的。”
2015年9月11日
其他

我所认识的拓神

编者按拓神是谁?前不久著名的那位“在伊拉克考古旅游被抓”的北大研究生刘拓。被称作“神”虽是个笑称,却总是有些原因的。人群总在随波逐流,但总有人保持专注,哀矜勿喜。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也有人付出了“常常不为人所知”的精力和时间在建设耕耘。近日发生的许多事件,让人不得不说这是个“苦夏”。愿拓神也好,凡人也好,身边的朋友,远方的读者,都平安:)北窗(微信号:lightthere)文
2015年8月14日
其他

不不不,我的工作不是这样|“自由职业”有多自由?

编者按:上一期《不不不,我的工作不是这样》白领篇登出之后,不少热心读者来信,甚至还有人问:“那个吐槽的群在哪儿?能把我加进去吗?”其实“澄清”一份工作不仅是吐槽而已,更多的是向后站一步,看清这份工作的实质以及它与外界期许的差距。今天Echo给我们分享的,是她做“自由职业者”以来的感悟——关于自由、孤独和可能性。北窗(微信号:lightthere)文
2015年7月10日
其他

不不不,我的工作不是这样|白领还是“搬砖狗”?

编者按:我们的生活,虽然不愿意承认,很大一部分是被我们的职业所定义的。我们当中很多人,因为从事了某一行业,而被贴上了重重标签——贴就贴了吧,往往亲朋好友还贴错了……各有各的苦,大家多分享,沟通更健康。《不不不,我的工作不是这样》专题第一篇,声音多来自一些看起来“高贵多金”的白领。你也许在毕业时听到他们的起薪忍不住要打土豪分田地,你也许看到他们天天衣着光鲜出入高端的写字楼,你也许刷朋友圈刷出他们洋气奢靡的party照片,可是小编找到这群珍妮彼特凯瑟琳唐尼后,他们讲的故事是这样的。北窗(微信号:lightthere)文
2015年7月6日
其他

戏剧风暴|《九人》:他的命,你决定

《九人》的变化与演职人员的成长互为表里。编剧朱虹璇这么看“十年之约”:“十年之后,大家都是剧中人物的那股年龄了,那个时候作为中年人已经有人生的高低起落的体验,演的就不仅是剧本,更多是自己。”
2015年5月15日
其他

读者福利|话剧《九人》第四季归来

炎热的夏天,空调坏掉的幽暗酒馆。九个因参加旅行团而认识的人重新聚在一起,试图对一桩发生在旅行途中、法庭已有定论的谋杀案做出变局。当他们终于决定举起正义之手,命运却再次和他们开起了玩笑。
2015年5月14日
其他

戏剧风暴|《燃烧的疯人院》:戏里戏外,疯言疯语

编者按: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小剧场话剧,近年来在中国从小众戏剧先锋的实验田变成话剧艺术的重要存在方式。北窗将推出“戏剧风暴”专题,专访三场小剧场话剧的主创人员,走进戏剧当中那些现实挤压下人的本能、欲望和挣扎,与激辩、冲突中流露的爱、宽容与升华。首个专访有关出自当代澳大利亚剧作家Louis
2015年5月11日
其他

五四专题|支教:皇帝的新衣?

编者按:今日是五四青年节,朋友们争相在朋友圈里转发母校的烂漫春景,或是自己意气风发的“青年”自拍。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北窗的朋友,她转发了鲁迅先生曾经的一段话,直到今天还是那样振聋发聩,更与今天的专题遥相呼应。那句话是这样讲的:“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在这个节日,谨向所有在黑暗里发一点光的那些青年,致以敬意:)
2015年5月4日
其他

公共收听 | 法槌的嬗变: 美国最高法院案头的淫秽案件

编者按:淫秽(obscenity)问题,因言论自由原则而进入美国法律的关注视野。在花满楼笔下,这些有趣的案例逐渐梳理出落向“淫秽”问题的法槌所历经的嬗变。复杂情境中得出的初步结论:美国对淫秽言论监管呈不断放松的趋势,这种趋势,与美国个人自决意识和法律对其的认可的不断提升密不可分。然而,放松管制并不意味着整个美国被漫天的色情材料所淹没。成熟的社会会逐渐激发平衡性的力量,防止其落入道德洁癖抑或道德放纵的极端境地。文
2015年4月24日
其他

五四街 | 也谈性别: 烟火,与大呲花

生活的细碎之中,她谈起了一个自己观察到的、针对女性的语境“陷阱”。在专家、知乎之外,看到这样“活生生”的年轻女性认真落笔做与关于性别、权力的探讨,并有“大呲花”的宣言,比看春晚“女汉子”更有意思。
2015年2月27日
其他

Ta们|卢纯青: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一个橘红色小行李箱,一只苔绿背包,一身洗换的衣服,一双快穿破的麂皮鞋,三本书,就是此刻的全部家当。时代广场附近的小贩在兜售发光的“2015”眼镜,我缩着脖子游荡等着借宿,一无所有带来自由的幻觉。”
2015年2月16日
其他

Ta们 | 她们:呐喊渐强

封面图:采访对象典典在2013年台北同志游行中编者按:相比男同性恋,女同性行为不易传播艾滋病,故而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层面没有引起同等的高度关注,基本徘徊于主流社会视线之外。追溯起来,1995年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提出“性权利”的问题之后,现代中国女同才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并日渐活跃。20年后的今天,女同的生活境况如何?从女同意识觉醒到在将它视作一种政治身份来认真对待,又要跨越哪些坎儿?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或多或少给你答案。本文谨根据情境和采访对象的原话使用女同志、女同性恋、拉拉和女同来指称一般意义上的
2015年1月23日
其他

Ta们|他们:这也是因为爱情

(封面图为采访对象逆老师和小七的合影)编者按:前段时间的李银河“出柜门”,掀起了LGBT圈内圈外不小的争议和讨论。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多元化性别时代;也有人说,人还是那些人,只是媒体开始发力,让少数派的声音传了出去。本周北窗将推出同性恋专题的系列文章。愿我们生而为人,无论是否任何一套标准或维度下的少数派,都能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文
2015年1月19日
其他

公共收听 | 台湾,至今未走出李登辉时代

编者按:这是北窗新年第一篇文章,也是北窗诞生以来最长的一篇文章,但编辑部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分量够格。封面图是台湾旺报文化副刊在回顾两岸60年时关于1996年台海危机的两个版面。对于大陆方面以“六弹四评”(六枚导弹四篇社评)打击“台独”嚣张气焰的行为,台湾方面的解读是“武力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遭致国际干预,甚至激发台湾民众的同仇敌忾,让李登辉高票当选中华民国首位民选总统”。各说各话,可见一斑。这篇文章,将娓娓道来,不爱回家的小伙伴,这些年都在想些什么。文|震旦颜色大概是台湾政治的最佳风向标。2014年11月29日举行的台湾地方九合一选举,是台湾光复以后、国民政府1950年首次举办县市长选举以来,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方政治中遭遇的最大挫败。以突破蓝绿的白色力量标榜的台大医师柯文哲不但成为1998年以来首位非国民党籍市长,而且在素以蓝大绿小著称的台北市的每一个选区都击败了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柯文哲现象瞬间成为两岸媒体的评论焦点。国民党蓝色势力版图的缩小一目了然在台湾,白色并不一直象征希望和活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白色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颜色,也就是台湾人今天仍然挂在嘴边的白色恐怖。白色是怎样从代表恐惧的颜色变成代表希望的颜色?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议题,柯文哲奇迹才得以在更宽宏的视野中被解读。这些背景议题的交汇点处,站着一位91岁的老人,他叫李登辉。在台湾从白色恐怖走向白色希望的27年里,李登辉或者是傲立前台的掌舵者,或者是身居幕后的影武者。在过去的27年里,他自己、他的同僚部下、他的竞争对手以及在他史观影响下的新生代,依次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个被许多大陆人逐渐淡忘的名字,依然在左右着今天台湾的前进方向。告别白色恐怖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继任总统,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台湾人总统。1988年的台湾是一个怎样的台湾呢?当今天的论者不吝用溢美之词赞扬蒋经国晚年开放党禁和大陆探亲的“丰功伟绩”时,并没有想到那不过是在白色恐怖的漫天阴云中打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什么是白色恐怖呢?李敖用诙谐的文字道出了那个时代的阴影:“过去在戒严时期,我写了一百多本书,其中九十六本被查禁了,我的书因为被查禁了,所以书店不卖,我们就到了临江街的夜市里面放在地摊里和那些黄色书刊一起卖,我的封面上印了许多黄色照片,结果有些人买书买错了,才变成是我的读者。”李敖早期著作《千秋》香艳的封面白色恐怖并不完全像临江街夜市那么轻松,它有很沉重的一面。1988年12月10日,倡导“百分之百的言论自由”、并首次在岛内公开纪念二二八事件的《自由时代》创办人郑南榕因涉嫌叛乱遭到起诉。长期与国民党媒体审查当局周旋的郑南榕,这一次坚定了牺牲的决心,自囚于杂志社数月之久,并购买三桶汽油,称“国民党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够抓到我的尸体”。1989年4月7日,台北市警察闯入杂志社准备逮捕郑南榕,郑当即自焚身亡;而在5月举行的郑南榕葬礼上,郑的朋友詹益桦又接踵自焚,场景壮烈。两个月间的两起政治自焚事件,将二二八、台独、言论自由等诸多最敏感议题曝光在社会大众面前,戒严体制的红线遭到挑战,白色恐怖的丧钟随之敲响。也正是在1989年,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上映,这是二二八事件发生42年以后首次在荧屏上得以呈现。据侯孝贤后来讲,他当时已经做好电影禁映、甚至自己坐牢的准备。然而《悲情城市》奇迹般的顺利上映,二二八禁忌随之彻底打破,以社会自由化和政治本土化为主旨的90年代也拉开了序幕。李登辉在白色恐怖的最后一段岁月里成为这片土地的最高权力执掌者,他在国民党的宫廷斗争漩涡中的命运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学者出身的李登辉出人意料地战胜了宫廷大内高手,在1990年国民党二月政争中获胜,续任总统。而在政争胜利的第一天,李登辉就走下象征国民党权力层峰的阳明山与野百合学运学生对话,与在野党共同召开国是会议,终止动员戡乱、终结万年国会、开启地方直选,并最终达成总统直选,彻底完成由蒋经国揭幕的民主化改革,国民党也从李登辉接任时的威权型政党转型为选举型政党。李登辉成为白色恐怖的终结者,而终结的方式如此顺平稳,时人谓之宁静革命。著名媒体人周玉蔻以《李登辉的一千天》为题记叙了李登辉执政的最初三年半。这是改变台湾历史的1000天,漫长的白色恐怖最终结束了,台湾不再有政治犯,也不再有言论罪。跟节奏压抑的白色恐怖时代相比,李登辉执政的十二年,台湾的历史好像按下了快进键:民主化、自由化、本土化、务实外交,不一而足。外界咸以民主先生评价李登辉;而在我看来,民主化不过是李登辉路线的皮毛而已,本土化才是最具深远影响力的意识内核。台湾的本土化进程是如何进行的?它对于今天的岛内生态有何影响?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我走进了李登辉时代。本土化1.0:被建构的本土如果要以一句话来概括李登辉时代和两蒋时代的区别,那就是这片土地的核心发问从“你爱中国吗?”变成“你爱台湾吗?”随着90年代中后期各级行政首长直接民选制度的确立,拥抱虚幻大中国图腾的国民党开始全盘本土化,“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成为那个年代国民党候选人在各级选举中糅合大一统官方宣传和本土口号的竞选策略。作为彼时国民党的政治新星,曾担任蒋经国英文秘书的马英九继续受到李登辉的精心栽培。1998年12月2日,李登辉出席马英九竞选台北市长造势晚会,并以极具象征意涵的口吻问道:“马英九先生啊,你是哪里人啊?”马英九也以台语回道:“报告总统,我是台湾人啦,我是吃台湾米、喝台湾水的新台湾人啦,我是台北万华长大的、正港的台湾人啦!”1998年的台北市长选举中,李登辉号召大家投票给“新台湾人”,不仅帮助外省人马英九在那次选举中成功击败了打本土牌的时任台北市长陈水扁,而且奠定了马英九在未来国民党内本土化路线的领袖地位2008年和2012年两次总统大选中,马英九都以跨越蓝绿的新台湾人自居,即使此时的李登辉早已与马英九反目成仇。马英九在2007年出版的《原乡精神》中提出了故乡与原乡的区别:台湾人不论其出生地点,先来或后到,只要认同本土,根植台湾,台湾就是原乡。马英九的故乡是大陆,而那只是父母一代的故乡。外省人第二代,只有落地生根,认同台湾。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中也提到,自己生下来一直认为自己就是身份证上所说的湖南人,直到在海外遇到一口湖南口音的真正湖南人,才知道自己身份认同的错乱。马英九和龙应台这一代外省人,随着父母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生长在大中国正统史观教育之下,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百分之百的中国人身份。直到人近中年,本土化的风潮席卷全岛,无论真诚还是作秀,他们都融入新台湾人的洪流之中,向父辈的故乡挥手作别。那么,不认同台湾的外省人会怎样?2013年的暑假,我在台北的一家咖啡厅这样问同为外省人第二代、经凤凰网博客蜚声大陆的“民国小女子”胡同台妹。胡同台妹曾批评本土化中裹挟的荒唐与无奈,但在那天却严肃地对我说:“外省人背负了原罪,除了认同台湾别无他途,否则就是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这里的清兵和吴三桂究竟何指,我与她都非常明白。我咽下一口咖啡,为着这句话心中隐隐作痛。相对于外省人马英九的被动融入,本省人陈水扁的崛起之路则显得十分顺畅。与大多数转型社会不同,反对党民进党对于大力推行本土化路线的执政党领袖李登辉十分尊重。90年代中期曾担任民进党主席、曾经坐过国民党监狱七年之久的黄信介与李登辉私交甚笃,私下以”李英明”称呼李登辉。作为后辈的陈水扁,则借着李登辉与民进党的朝野合作,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一举击败国民党候选人连战,完成了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第一次政党轮替。以本土意识标榜的民进党在建党14年后即获得执政权,与强力推行本土化的李登辉不无关系。2008年民进党遭遇建党以来最大溃败,本土化路线一度遭遇挑战。政坛黑马蔡英文突然杀出成为民进党救星,带领民进党走过最低谷,并代表民进党参选2012年总统大选,打了一场漂亮的选战。一时间众人惊呼:谁是蔡英文?其实蔡英文在李登辉时代早已被挖掘,担纲台湾加入GATT和WTO的谈判代表,并且是两国论的主要操盘手,深得李登辉的信任,也成为阿扁堕落之后本土化路线的新代表。2012年总统大选期间李登辉抱病为蔡英文站台,以此作为人生最后的政治嘱托。虽然蔡英文并未当选,但俨然成为2016年总统最热人选在李登辉执政期间和卸任后,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凡是与本土化路线相悖的政治人物,一概高空跌落。李登辉执政初期,国民党内坚持统一路线的所谓非主流派如赵少康、郁慕明等,全部脱党、继而泡沫;一直为李打拼的爱将宋楚瑜在台湾省存废问题上与李登辉反目,最后被迫出走并一再落选。在民进党内,不遵循本土路线更是遭到全面清洗。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民进党创党元老许信良以“大胆西进”作为号召,希望台湾能走出本土迷思和省籍情结,进军中国大陆,参与东亚地区新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甚至主张以欧盟模式与大陆共建中国议会,不啻为在90年代中期还在台独党纲里打转转的民进党引爆了一颗炸弹。在本土化的大氛围下,许信良因此在党内初选竞争中败给后辈陈水扁,后来在数次民进党党主席选举和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战中均以失利告终,成为与宋楚瑜一样快速泡沫化的政治明星。执政十二年,李登辉的本土化到底走了多远?我们可以先看看1990年第八届总统就职演说。在这篇演说的结尾,李登辉如此展望冷战终结的90年代:“我们诚挚地盼望,在这一代中国人的手中,树立一个民主法治的政治典范,奠定一个富裕平等的经济体制,缔造一个安和乐利、讲信修睦的社会。我们要使全世界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抬头挺胸,活得有意义,活得有尊严!我们要郑重向所有的中国人宣告,也要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正怀着无比的信心,就从现在起,要为中华民族开创一个更恢弘璀璨的新时代!”再看看2000年李登辉即将卸任时的谈话:“在国人的支持和团结努力之下,我们本着‘向不可能挑战’的精神,一步一脚印的为台湾写下辉煌的历史,也为台湾开创了崭新的历史纪元。”十二年间,李登辉用台湾梦取代了中国梦,将执政的中国国民党改造成台湾国民党,然后将在野的民进党扶植成为执政党,民主化与本土化双轨并行,将台湾的政治生态翻天覆地。在这十二年间及以后的岁月里,遵行李登辉路线的马英九、陈水扁、王金平、蔡英文相继崛起,反对李登辉路线的连战、宋楚瑜、赵少康、许信良相继陨落,李登辉之翻云覆雨,以及本土化之势不可挡,可见一斑。1988年高喊统一的李登辉在11年后正式推出两国论,北京感到震恐不已,而台湾岛内已经并无太大惊讶。根据当时《商业周刊》的民调显示,支持两国论的受访者比例达到78.4%,不同意的只有15.3%。台湾人的民心和认同,已经在这十二年间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本土化2.0:纯天然的本土如果说老世代的本土化是一个建构与调试的过程,新世代的本土化是完全天然。1997年,李登辉政府在全岛各地国民中学(相当于大陆的初中)推行《认识台湾》教科书。这是台湾光复以来第一次由官方推出的介绍台湾当地历史、地理、风物的教科书,而此前所有的史地类教科书无一例外都是以中国大陆作为最主要的介绍主体,以大中国意识作为最根本的诉求情感,以中华文化和儒家思想作为最基础的价值取向。《认识台湾》教科书第一次将以往穿插于本国史(即中国史)中的台湾史内容独立成册,凸显出台湾历史的主体性地位自此,台湾的历史教育由以往的世界史-中国史两分法逐渐演化成世界史-中国史-台湾史三部分。从此,只知长江黄河、不知浊水溪的台湾中学生,开始在课堂和书本上认识自己的家乡。他们不用再像父辈一样背诵莱阳产梨、鞍山产钢铁、烟台产苹果,也不用去直到早已经不存在的东北九省行政区划。时代真的变了。成长在《认识台湾》以及后续凸显台湾主体性教科书之下、并不断浸淫全方位本土化风潮冲击的新生代台湾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像马英九和龙应台一样主动调试自己的国族认同,也不再需要像陈水扁一样歇斯底里的高呼台湾独立。1990年代前后出生的新一代台湾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是百分之百的本土台湾人。无论他们的父辈是土生土长的本省人,还是1949漂洋过海的外省人,甚或是历来处于弱势的原住民,在他们看来,所谓的统独、蓝绿,统统都已经不再是问题:台湾早就已经是一个独立国家,这个国家的范围就限于这个岛上的两千三百万民众。以史观而论,他们都是李登辉的孩子。这些从未经历过白色恐怖和戒严时代的李登辉的孩子第一次登上台湾的政治舞台,是在马英九刚刚上台的2008年底。当年时任大陆海协会长陈云林访台,马英九政府粗暴驱离抗议人士,遭到全台各大高校学生抗议,并在行政院前静坐,是为野草莓学运。后来在今年太阳花学运中担纲领袖的林飞帆和陈为廷已经在08年野草莓学运中初露头角。四年以后,台湾社运界掀起反对亲北京的旺旺集团收购中国时报的所谓“反媒体巨兽”运动,此时的林飞帆和陈为廷已经成为运动主将。图为林飞帆带领“反媒体巨兽”青年联盟在立法院外抗议当时林飞帆曾到美国巡回宣讲。我当时特别想知道:在新生代台湾人眼中,到底是自由第一,还是台湾第一,所以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今天不是亲北京的旺旺和中国时报成为媒体巨兽,而是本土的自由时报成为媒体巨兽,那你们还会反自由时报的媒体巨兽吗?他的回答是:本土的自由时报不可能勾结两岸权贵集团,目前的情势就是中国大陆透过旺旺中时在干涉台湾言论自由,所以当然要坚定的反对。在林飞帆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在他的世界里有一个非常明确而简单的公式,即:本土=自由,亲北京=反自由。又过了两年,台湾爆发以反服贸协议为诉求的太阳花学运,学生占领立法院长达25天,期间还冲击行政院,引起巨大争议。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时代,也有社会运动,也有游行抗议,甚至发生过比太阳花学运规模大得多的红衫军事件,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两个执政者是台湾本位主义者,因此不管政策再怎么胡闹、或是个人再怎么贪腐,终究不会把台湾卖掉。马政府的错误不在于签署服贸协议,而在于在过去六年间没有通过种种手段、利用种种资源赢得民众的信任,特别是对两岸交往的信任。当新台湾人马英九被视作北京治台代理人时,马英九身上的外省人原罪瞬间原地复活,成为摧毁马政府统治合法性的魔咒。李登辉的学生马英九,正在被李登辉的孩子们埋葬。无论是野草莓学运,还是反媒体巨兽,还是太阳花学运,不管里面有多少细节,究其大者,就是“反中”。拨开言论自由、社会正义等层层绚丽价值观的外皮,我们发现核心确实是一个叫民族主义的东西。民族主义和本土意识,从来没有离开台湾的年青一代。对于新一代来说,统独认同的问题已经解决,本土是天然正确的价值,中国大陆是天然存在的威胁。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国家资本主义的强势输出,与在地金权的紧密结合,继续刺激本已觉醒的自我意识,而且进一步加剧两地早已严峻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只要社会不平等问题持续严峻,只要本地治理继续低效失衡,只要本土意识与左右冲突继续交织,台湾年轻世代的社会运动就不会停息,与大陆的结构性政治冲突也就不会停止。太阳花的一代在街头迎来他们的成人礼之后,注定要在未来漫长的岁月中学会与高度异质、而又强势崛起的中国大陆和平共处,这是对这一代人更为严峻、也更为痛苦的考验。白色希望?2014年是李登辉的孩子们全面登台的转折性年份。在李登辉执政初期出生的年轻人们,例如林飞帆、陈为廷等,已经开始组织号称第三势力的白色公民社会,并准备竞逐立法委员选举;在李登辉执政中后期出生的年轻人们,正在一批批地成为网络世代的反马悍将。2014年,距离风雨飘扬的大江大海已经过去了整整65年。追随蒋氏父子来台的第一代外省人早已经墓草久宿,故乡大陆、原乡台湾的外省人第二代马英九、龙应台也在迅速老去。第三代、第四代的外省人和本省人之间的认同差距日渐缩小,也并不再愿意纠结在统独、蓝绿这些撕裂台湾历史的意识形态。即便是曾在族群隔阂中摸爬滚打的老一代们,也正在大时代的嬗变中和解、融合、同一。在2014年的台北市长选举中,出身深蓝、曾担任新党立委的姚立明担任出身深绿背景的柯文哲的竞选总干事,被视为老一代在台北蓝绿和解的典范。在竞选过程中,姚立明讲述了两人一起看今年台湾上映的两部电影《军中乐园》和KANO的不同感受:“电影《军中乐园》中,他(陈建斌剧中饰演角色)18岁就离开了家乡,结果到台湾20年,没有办法回去,他想他的妈妈,所以这个电影有个镜头,是他在金门的海滩上,去对着大陆喊:‘妈妈我想你’,然后就有好几个朋友,我们一起陪着柯P看电影的朋友,包括我,我们就在流眼泪。《军中乐园》讲述的是国民党退到台湾10余年后,新兵小宝进入有“军中乐园”之称的特约茶室(军中性工作者工作场所)工作后的经历因为这个镜头让我看到想到我的爸爸妈妈,每一年的过年都叫我跪在我祖父祖母的照片面前,然后叫我们三磕头,给他拜年,然后他们就会哭,因为他们说,他们想念他的爸爸妈妈。一直到现在,我爸爸已经95岁了,我妈妈91岁,他们现在讲到他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从此以后就没见过了,他们还是会流泪,我看到他们流泪,我也跟着就流泪,柯P(柯文哲)当时不懂,他看到我们几个朋友在那边流的稀哩哗啦的,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军中乐园有的人看到喊一句‘妈妈我想你’就会流泪,因为他不理解这段感情。隔了几天,他去看另外一场电影,叫做KANO,就是那个打棒球的电影,结果呢他自己很有感动,为什么呢?因为那全场电影一半都在讲日文,我们几个人在那里看都看不懂,‘欸为什么大家,这不是台湾的一群棒球选手,为什么大家都讲日文呢?’而且讲过来讲过去,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可是柯P很感动。柯P就讲到他的爸爸。他的爸爸从来在家里不太敢讲他的爸爸,也就是他的祖父,因为他的祖父是228的受难者,只要一讲到他祖父,他的爸爸就会流眼泪,柯P也会流眼泪。柯P流眼泪的那段过程,我们很难感受,我流眼泪的那段过程,柯P也很难感觉,后来我们两个在交谈,他问我你为什么会哭,我问他说你为什么会哭啊,我们才发觉我们有不同的历史经验。我活到20几岁我才听过二二八,我留学到海德堡读书,我第一次看到二二八的资料。他从来没接触过‘老芋仔’(指外省人),他从来不知道那些老芋仔,16岁被国民党的部队在马路上抓走,然后就一路跟着打仗,然后就到台北,然后每一年的过年就想他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想想了三、四十年回不去、他完全不认识这样子的人。《KANO》电影海报。片名KANO取自嘉义农林棒球队之简称“嘉农”的日语读音“KANŌ”可是,他来找我做他总干事,他告诉我一句话:我们两个过去经验不一样,我们有不同的历史记忆,可是我们台湾不能永远分割成外省人、本省人,不能分成蓝跟绿,因为我们现在开始,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要开始团结,我们要开始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做和解的动作,我们要做弥补的动作,过去不一样,可是说我们要现在要相同,我们未来要相同……我们在台湾已经有共同的历史经验,我爱这块地,柯P也爱这块地,我们未来要让我们的孩子都爱这块土地,因为我们是一国的,是一家的。”深蓝姚立明和深绿柯文哲,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他们的眼泪都是真挚的,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历史经验而流,同时也是为了共同的明天而流。在本次选举中,柯文哲号召超越蓝绿,用白色凝聚希望和进步,自始至终坚持无党派身份投入选战。而柯文哲的对手连胜文,一会儿高喊中华民国,一会儿又高喊蒋经国,试图将选战拉回以往的蓝绿对决,但以惨败告终。年轻世代在3月用占领教训了马英九,在12月又用选票教训了连胜文。据统计,超过八成的台北市年轻选民投给了柯文哲,在他们眼里,柯文哲代表的超越蓝绿的白色力量,就是这个城市的希望。在台中,形象清新的民进党候选人林佳龙也大胜做了十几年市长的国民党候选人胡志强,成为新台中市长。林佳龙是1990年野百合世代的代表人物,与传统擅长街头政治、诉诸族群情感的民进党人不同,50岁的林佳龙早年在耶鲁大学获取政治学博士,此后深耕台中十年,以务实、低调和理性的姿态赢得了年轻选民的信任。在桃园,大陆人所熟悉的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儿子吴志扬也败给了另一位野百合世代的代表人物、民进党人郑文灿。与林佳龙一样,郑文灿以形象清新、作风稳健获取了年轻选民的信任,从而击败了太子党吴志扬。因其形象不清新和官二代的背景,连胜文印有竞选口号“明日台北”的T-shirt遭到网友恶搞林佳龙和郑文灿已经不再是陈水扁一样的喊打喊杀的民进党人。他们也不再诉诸于台独基本教义,而是以理性问政和品质执政来赢得年轻人的认同。跟柯文哲一样,他们毫无疑问属于本土派,他们也毫无疑问与对岸的那个巨人较少瓜葛,但同样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的新一代政治人物,已经卸下沉重的历史情感和族群包袱。从野草莓到太阳花再到九合一选举,新生代的台湾人展现出无比的韧性和创造力。在今天的网络民调中,九成以上的年轻人会选择“我只是台湾人”。这个结果令北京感到懊恼,也令中国大陆同龄段的、民族主义意识高涨的年轻人们沮丧:为什么台湾人就是不愿意做中国人呢?但北京应当尽快学会与这批迅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相处。二十年前的野百合学运主将林佳龙和郑文灿已经成为封疆大吏,二十年后的太阳花世代会以更快的速度在这个岛上攀爬。他们怎样,未来的台湾就怎样。结语:玫瑰色的你在李登辉的90岁寿宴上,平时从不往来、相互对骂的各党各派的政治人物齐集一堂为他庆生。柯文哲在当选台北市长数日后即拜会李登辉并向其请益,而李登辉也神采奕奕地为柯文哲的白色执政点拨一二。2011年李登辉90岁诞辰(此为其本人的年龄算法)寿宴的主桌座位图。影响力不可小觑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由李登辉来开启台湾的民主化进程,那么台湾的这一万天会不会不一样?历史档案已经表明,蒋经国选定李登辉担任接班人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蒋经国的突然去世也在所有人意料之外,李登辉的权力巩固更是具有极大的运气成分。如果是更加遵从蒋经国意志的林洋港或蒋纬国成为蒋经国之后的政治强人,后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模样?我也不知道李登辉执政十二年对于台湾到底是福还是祸。在这十二年间,民主化与本土化狂飙突进,台湾人在虚幻的大中国意识形态下长期压抑的本岛情感得到张扬与挥发。与此同时,省籍矛盾和族群情感长期遭到政客操弄,一直到2012年总统大选才有缓和的迹象,其中给不同族群带来的痛苦,不可以言语形容。而李登辉执政后期和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关系的紧张,更是将两岸对立的悲剧和仇恨,一代代延续下去,令人痛心与遗憾。然而,李登辉确实改变了这个岛。在李登辉的治下,台湾在历史上第一次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政治概念,台湾认同从被建构到被内化,本土自主性从被动融入到主动张扬。就像今天的中国大陆并没有走出邓小平规划的市场经济+威权政治路线一样,今天的台湾也没有走出民主化和本土化双轨并行的李登辉时代。无论中国大陆的执政者和民众们多么讨厌李登辉,我和我的台湾朋友徐和谦一致认为他是今天台湾岛上唯一值得我们为他写讣闻的政治人物。这样一位影响了台湾前进方向一万天的政治领袖,值得我们花精力为其盖棺论定,在台湾和中国的历史里留下一个注脚。张悬在《玫瑰色的你》中这样唱道:“这一刻你是一个最天真的人。你手里没有魔笛,只有一支破旧的大旗。你像丑儿挥舞它,你不怕脏地玩游戏。”柯文哲和太阳花学生,都是凭着这样的天真而单纯,感动了台湾。上一代的台湾人们,唱着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在悲情与斗争中蹉跎了岁月。新一代的玫瑰色台湾人们,可以走出四百年孤儿易主、自立成人的循环噩梦吗?我祝福我爱的岛,和我爱的人们。“北窗”专栏设置——这些都可以投稿:Ta们
2015年1月5日
其他

Ta们 | 毕业后在北京:那些A7的年轻人

去年春天,在《有一天,不只是女孩》那篇采访中,訾訾一直是以初入职场却不乏干练的女强人形象出现的。无论职场还是生活,有困惑与挣扎,也有突破与成长。而这条路上,最让人开心的,是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2014年12月29日
其他

Ta们|马来西亚华人:风雨中的存在

编者按:据马来西亚《中国报》报道,近日,马来西亚总理兼国阵主席纳吉再次保证,国阵政府“不会关闭华小(华文小学)”,因为“华小是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政府会让它继续在马来西亚存在。”不止是“关闭华小”这句在马来西亚几乎年年上演的言论,对许多中国人来,那片土地上的华人,他们的悲喜命运,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仍然陌生。马来西亚华人灿浩,是个笑容阳光的男孩。当我们和他联系刊发稿件时,他一直强调,这是早期的文章,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表述亦只能代表当时个人的一点看法。他用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呈现出一位华人青年热切的思考,和带着苦涩却从不放弃的信念。文|
2014年11月28日
其他

五四街29号|眼前的苟且,也正是诗和远方

那是一段“理想在我心中,世界在我脚下”的岁月,直到四年过去,慢慢才体会到“这个世界,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啊”。李子师兄,是那一段理想岁月里遇到的同道朋友之一,如今岁月不息,他也已为人父。
2014年11月21日
其他

Ta们 | 程璧:两地歌——歌声是我稍纵即逝的追寻

而在日本东京,这个音乐元素极为丰富的都市,外籍华人歌手极为少数。程璧曾经的工作雇主、無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原研哉为《诗遇上歌》写的专辑推介,也许能说明她的歌声于更辽远世界的意味:
2014年10月20日
其他

五四街29号 | 中国女性的“审美”史

其实中国人对女人形体的审美口味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与女性的社会分工、人身依附关系等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追溯对女性形体审美的历史,也可以看做是女性生存史的侧记。
2014年10月6日
其他

福生后记 | 留学记:九年前的月亮

编者按:紫铃这篇来稿,将为近一个月的策划专题“福生六记”奏上尾声。对读者和撰稿人的热情支持,我们深深致谢。读完紫铃此文,我脑海中那个大洋彼岸优雅剧作家的身影渐渐拉长,回到九年前那个月光洒满异乡的夜晚。在留学的光环与冲击之中,那年的她是否知道,今天的自己,会这样回忆留学的点点滴滴:“我被集体记忆的狂潮抛上岸,开始了个人记忆统治我生命的时代。在异乡,在没有人的草地上,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蓝天下、在身边朋友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时间中,我,渐渐成为了我。”文
2014年9月5日
其他

福生六记 | 回乡记:大决定,小生活

编者按:北上广or回家乡?这是一个问题。在外上学的游子们,多多少少都被这个问题困扰过——是在外打拼佳节相逢,还是早早回到故人故土熟悉的怀抱;是硬挺着漂在大都市,还是承受心理落差享受现世安稳,是去是留,都需要勇气。达达来自天府之国成都,从他几句话里冒出好几个“过的去啊”便可感知他与生俱来的随和。他用自己最平实的文字与坦诚的心,记下了回家乡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这生活并不迷人,但日日都达到“过得去”的水平,何尝不是一种福气?文
2014年8月18日
其他

Ta们 | 倪闻天:小时代里的剪片人

编者按:最近,《小时代3》与《后会无期》两部影片正在上演一场票房和口碑的争夺战。龙争虎斗的结果暂且不论,电影背后制作团队们的努力却不可无视,作为产业环节上必不可少的链条,他们的劳动与付出值得尊重。今天,北窗找到《小时代》三部曲预告片剪辑的操刀人倪闻天,聊一聊他如何在这个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小时代”里,用一股狠劲儿做好剪片人。文
2014年8月8日
其他

打败时间|《既见君子》:你我侥幸汇成河流

编者按:作者在读诗,嘉璞在桥上看读诗的人。河流的相遇是侥幸,诗与人生给予的重叠也常出乎意料。幼时靠诗文幻想人生,如今,胸中意气已能将一路沾染的余香,串成自己旅程的注脚。旧日朋友,多年后的无尽风霜里,我愿扯一张破席把酒相诉,与你看烂漫星光。如果,你家那位不在家的话。文|嘉璞向来看书,喜看正文之外的部分。最好玩的序一定是作者的朋友们写的。偶遇顽友作序,叙述作者在著书立功之外,竟还有上树掏鸟下河抓鱼、枯坐纸前抓耳挠腮的轶事若干,叫人掩卷偷乐,有隔着门帘子瞧八卦的得意。后记也有意思,文章是对记忆和思考的反射,后记又是对文章的反射,作者常忍不住在最后几页纸里暗吐苦水或自剖心迹,有趣的紧。《既见君子》这本书,我捞了来闲闲地翻,只想看看他如何“谈谈过去时代的诗与人”。照例不着急翻正文,打开封面,见内页正中印了一句庄子:“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觉得秋风飒爽,是自由派的气息。眼风一转,旁一页正中又印着:“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心里便存了笑意,飒爽之外兼有一些深婉,是值得看下去的书了。安得求友生书里提到,陶渊明文不如五言,五言不如四言。四言中最好的恐怕是《停云》,“安得促席,说彼平生”也是出自这里。《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那些“大众情人”般的诗文,讲的多是看穿功名富贵的人如何自在洒脱,是“自我”和“社会”的对抗角力。我不能像他一样避世,也不能够在亟需建设的社会中安心做一个“黄口小儿”,是以不太喜欢那些诗文。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停云》于现代人的真实生活,贴近的多。“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翻译成现代的故事,大概是:外面下着好大雨啊,你看看,楼下下水道都堵了,那个骑自行车的,伞也快被刮跑了。不如咱们就在屋里喝酒聊天吧,还有两瓶燕京,叫那谁谁带着姑娘过来嘛,打个牌也不错啊。“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间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意蕴很厚,说是想念,却仍豁达;若说潇洒,却总还有一点真实的遗憾:窗外有几只灰背喜鹊停在那儿,还是你教我辨认灰背喜鹊的吧。它们叫的欢实,一定感情挺好,不知在交换什么今日见闻。你最近过怎样,电话半年没打了,人也很久没见了,只看到你朋友圈欣欣向荣,觉得大约也过得不寂寞吧。我身边朋友也挺热闹,但还是想念,那个时候一起度过的痴傻岁月啊。《停云》不算序,一共四段,情节简单,却是我们每个人平生都经历过、又难以克服的哀愁。他把这首诗和《小雅·伐木》比作一起。这就是跨时段阅读的好处之一,读完《伐木》,就已知道《停云》里那只飞鸟的来历了,整个《停云》末章也豁然开朗。而所谓“好声相和”,正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正是对于“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千载之下的回答。
2014年7月21日
其他

五四街29号 | 与“隐形人”同行

共谋的思路大概是这样:拍个讲天才的电影吧,天才也是人,是人就得有缺陷,对,专业造诣上是天才生活上一定反过来是白痴。以上逻辑简单粗暴:“白痴天才”才有故事,才让人观众产生带了优越感的“同理心”。
2014年7月18日
其他

打败时间|G弦上的咏叹调

编者按:在文中提到的那本《波特哈根海岸》里,王安忆有写到这样一句:“我不曾想到,在这个异国的城市里,竟也有一些可供回忆的东西,回忆使我注意到时间的流淌,我想:我生活里有一段时间过去了。”这样的时刻,她有过,作者之悦有过,你我或许也有——它们属于灵魂的出游。文|之悦我向来没法儿写出经典的游记。以我的意识流游法,终究无法像别人那样把“景点”介绍得令人心驰神往,把各国美食讲得叫人垂涎三尺。我的旅行从来是无攻略无计划,事后往往记错当时的路线,需要旅伴提醒。复活节的时候在德国由南往北一路旅行看朋友。到慕尼黑第三天,我们的朋友老驴被导师临时召唤,启程前往巴黎。我和家里内位便恢复了懒散的本性,一下午泡在咖啡馆看书发呆,隔着玻璃窗观赏广场上来来往往的游客,自得其乐。夜幕降临,外面的喧闹渐渐散了。虽然已是四月,正好遇上降温,夜晚的气温降到了4、5度。吃完晚饭从餐馆出来,顺着已经走熟的路德维希大街散步,两人都冻得有些瑟缩。就在这时,远方有音乐顺着一旁的小巷飘来,丝丝缕缕。我们像被带着一般朝音乐的方向走去。开始以为是前方大教堂的管风琴,再走近一点,又以为是巷子里的音响商店打烊后在继续营销。直到走得更近了,才发现是教堂对面一个拱形走廊里,两个街头艺人在演奏:一把小提琴,一架手风琴,仅此而已。走廊的砖石拱顶结构如同一个天然音箱,造成的共鸣效果宛若恢弘的管风琴,所以才让我们误以为是教堂音乐。与前一日步行街上那些穿着前卫、不断和观众互动的乐队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两个长相和打扮都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中年男人,都微微秃头,都穿着皱巴巴的、呆板的外套,但面相干净,似乎又不是穷到为了讨生活而演奏的地步——也许只是喜欢音乐,下班后相约一起出来练习而已。此时,走廊两侧所有商店都紧闭着门,展示给过客的橱窗却亮堂不减,商品安静地陈列在玻璃后面射灯的聚焦下,供人“window
2014年6月23日
其他

方可成:“谈政治”的年轻人

不分享会手痒的好文另有编读互动、线下活动,敬请期待北窗将在周一、周五推送原创作品,周三不定期推送编读互动,仅二手专栏推送二手作品。登载图文版权均属北窗,如需转载,敬请联系。
2014年6月2日
其他

Ta们|706:今天我们如何对话

编者按:“对话”在今时今日是一件颇为奢侈的事。尤其当你希望谈论政治,对方有识而不冲动;谈论历史,对方博古而不鄙今;谈论公益,对方热心而不盲目;谈论理想,对方兼具理想与理性。“对话”在今时今日又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清谈”之风,如今以讲座、沙龙、工作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着,而将有共同志趣的人聚到一起,也成为了许多新兴青年组织令人兴奋的定位。北京706青年空间就是这样一个青年对话的所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竟能否借此实现?美好的理想幕布背后,现实是何面目,而我们不得不经历其中?北窗撰稿人嘎嘎,通过采访706创始人团队中的罗勉和邬方荣,试图拼凑出这个故事的轮廓。
2014年5月12日
其他

五四专题 | 杜凯:聚散之前,不如一歌

五月,夏天将至。我们选择音乐为五四送上花束,迎接新季,预备送别。
2014年5月5日
其他

创业专题|何雨:我看见微光

文|之悦“我都跟大家笑说,青山白水,后会有期。”那个初夏,离开生活了七年的北京去纽约前,何雨在告别日记里写道。现在的她在纽约,同时做着“两份”工作——在佩斯画廊(Pace
2014年4月25日
其他

创业专题|狼风:一旦设计被现实摧毁,我将无路可退

编者按:从本期开始,北窗将通过人物专访连续三周推送“创业者故事”。创业早已不是一个陌生词汇,其内涵也在逐渐延展,大如《中国合伙人》,小如身边朋友做的淘宝生意,越来越多的人试图跳出常规的轨迹,寻找探索世界和自身的更多可能。狼风(wolfwind)在燕园设计圈几乎是个“红泥印儿”的存在,尽管他既被无数好友索要过定制的Q版大头像,也被朋友要求过PS证件照——“来,把哥那个照片换成蓝底儿的……”他是我们当中的一员。有一个从个人兴趣生发出来的小爱好,逐渐地希望这样的小爱好能够跟更大的世界相结合,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也一样地感受到现实的冲突、经历两者的取舍。这是任谁都要经历的一部分,而我也相信人生正是在这样的struggle当中逐渐寻回意义。感谢狼风的分享,亦感谢筏雾姑娘的采访,带我们走进他的故事。
2014年4月14日
其他

Ta们|宫崎骏:天空望向深渊

我们这一代人,还不到30岁就由衷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其实宫崎骏导演第一部个人风格的动画《风之谷》时,已经43岁,之前一直是提案不断被毙的动画师。我们到了彼时,感官和情怀,还能如昔吗?
2014年3月17日
其他

Ta们|有一天,我不仅是女孩

七七是北大城环的姑娘,毕业刚半年在银行上班。甚至连她的领导在看了她的朋友圈之后也去问她,七七啊,你能不能跟行里的同事讲讲,怎样才能像这样每天保持正能量?她认真地分析了下,决定把功劳归于她的另一半。
2014年3月10日
其他

Ta们|穆念慈:青山的那一边

毕业季那篇长文里,她感叹那几个被称作“劈不散四人组”的朋友,少年相逢于燕园时,也曾有过满满愿景,三年后,却将飘散到天涯海角。不是不遗憾,但终究还能用何逊的诗来彼此慰藉:“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
2014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