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旅英伦——暑期学校播报合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与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联合主办的为期五天,主题为“与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心理动力工作”的暑期学校第一期地面课程已顺利结束。英国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儿童心理治疗培训前主任Viviane Green女士亲自负责本项目,并在项目结束后举行了时长一小时的直播。
本次暑期学校邀请到了11位英国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授课,不仅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同时帮助其服务国内儿童、父母、家庭积累更多成熟的经验。现将五天的课程精华分享如下。
主题:暑期学校播报 | Day1现场速报
时间:伦敦时间7月19日 08:00-15:00
地点:英国 · 伦敦
Part 1时间:伦敦时间7月19日 08:00
主题:走进教室
时间:伦敦时间7月19日 09:00-09:15
主题:开幕式
主讲人:王倩
主讲人介绍: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国委员会顾问、课程部委员;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杂志副主编;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中英精神分析取向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方负责人;
欧洲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中方负责人。
伯克贝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暑期学校,中方代表王倩首先为暑期学校开幕致辞,对Vivian Green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接着伯克贝克学院心理治疗项目负责人Laurie Spurling代表学院对学员表示欢迎,并简单介绍了学院心理治疗教学的历史。
Berbeck学院从1962年开始从事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教学,精神分析是基于欧洲思维对人的观念的理解,之后这一理论在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中被吸纳和转化,呈现出新的活力。Laurie期待在关于温尼科特的讲座中与学员分享他的更多观点。暑期项目英方负责人Vivian Green感谢了王倩、翻译团队、教务团队的辛勤付出,并强调伦敦暑期学校的师资质量是较中国本土项目更为丰富的。
Vivian十分期待学员们在元老级的教学团队的指导下更好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问,并获得更多收获。
最后,王倩代表项目组向两位老师赠送了礼物以表达感谢。一份礼物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和依恋理论的重要著作译著,它见证了中英项目创立7年的历程;另一份礼物是一把精美的苏绣蒲扇,象征着本项目的质量上乘与设计精妙之美。王倩说,精神分析见证了心的距离,而心的距离是需要实践的。学员从中国不远万里来到伦敦学习,足见我们帮助家庭和孩子成长的信心。
时间:伦敦时间7月19日09:15-10:20
主题:介绍临床工作的发展和动力学取向
主讲人:Vivian Green
主讲人介绍:
英国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前培训部主任;
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协会培训委员会副主席;
英国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及英国心理治疗学会儿童心理治疗培训督导师。
Vivian Green首先开讲,作为本次暑期学校的引言,其主题是“临床工作的发展与动力学取向导言”。概括来讲,本期暑期学校将从弗洛伊德的经典概念起始,充分展示这个不断演变的精神分析思想发展过程。作为临床实践者,当将这些不断演进的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时,每位治疗师需要结合理论的演变与临床实践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精神分析理论基础而言,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和本能理论是十分重要的。在结构理论中,Vivian提到当下被较少关注但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前意识。治疗师对前意识的诠释比对潜意识的诠释更能够有助于患者改善症状而不是加强防御。
接着,Vivian介绍了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重要理论贡献。神经症结构的人群适合运用诠释来探索心灵结构的冲突,但边缘结构的人群因缺乏足够的防御机制和自我功能,因此对诠释和探索会反应出更多的焦虑,因此治疗师需要与边缘结构病人重建安全依恋以及提供更多防御机制来帮助他们获得应对焦虑的能力。
安娜·弗洛伊德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发展的重要贡献是儿童与其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而梅兰妮·克莱因更关注心位变化,个体在发展进程中会在偏执分裂心位与抑郁心位之间摆荡。克莱因提出的分裂防御机制以及投射性认同概念也十分重要。安娜与梅兰妮的理论存在重大差别,安娜主要沿袭了其父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而梅兰妮则认为婴儿的潜意识幻想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Vivian强调当今临床工作者的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依恋系统并不是仅仅是以进化繁衍为目的,也为了让个体打通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交流通道。当依恋系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时,个体能够舒适地将自我定位在社会系统中去吸收更多资源,而当依恋系统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时,孩子会发展出“认知性不信任”以保护自己,但这样会妨碍这个个体在社会系统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
Vivian最后强调,临床实践者不仅要关注个体内心世界,也需要关注社会文化系统对个体影响。
时间:伦敦时间7月19日10:40-12:30
主题:后置记忆和创伤
主讲人:Stephen Frosh
主讲人介绍:
心伯克贝克心理学院和心理社会研究部创始成员和第一任部门主管;NHS临床心理学家;
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和家庭部副院长,临床心理学顾问;
学术兴趣包括:精神分析在社会问题上的应用; 性别、文化和“种族”; 以及心理社会研究。
Stephen Frosh是第二位讲者,他是伯克贝克学院心理社会学项目的创始人,有41本著作。他的讲座主题是“后记忆和创伤”,其视角是社会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的整合视角,理论性较强。他对创伤议题的关注主要基于的文化背景是二战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对几代人的心理影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们在历史创伤记忆中如何继续生活。
Frosh认为代际的创伤记忆以一种“阴影”的方式伴随着二代的成长,但比现实中的困难更难以抗争及抵御,令人感到困惑和恐惧。即便是创伤幸存者本人也意识到自己难以描述创伤真相,但创伤经历的间接传递也能够强烈地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创伤是那些难以被象征化的体验,于是这些体验保存在记忆中固定下来,直到这个人找到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创伤体验以释放这一记忆定势。
人的记忆的时间体验是非线性的。Frosh引用了多位重量级精神分析家和社会学家以及传记作家的观点,例如法国分析家拉普朗诗等认为人的潜意识来源于他人,因此他人的创伤经历通过影响婴儿的潜意识进行传递。Hoffman的重要著作《After Such Knowledge》敏锐地捕捉到的有创伤经历的父母这代人的谜一样的痛苦以及这样的痛苦在她心灵中产生的复杂影响。
Hirsch创造了“后记忆”这一概念来表明受到代际传递记忆影响的第二代人对于上一代创伤经历的认同以及在与过去联结时所进行的想象力投入、投射和创造。Frosh总结众多创伤疗愈专家的观点,提出关于创伤后的治愈,关键的并不是创伤主体缺乏述说创伤经历的机会,而是社会文化中缺乏倾听创伤的讲述并且给予回应的机制。仅仅是通过图像呈现的方式试图引起后记忆的观看者的想象力投入及体验以期达到修复,这只会引发创伤而非疗愈,必须通过调动新的主题和背景等美学策略来尝试修通。
最后Frosh总结道,代际间创伤传递是通过孩子对父母创伤经历进行后记忆机制处理而达成。为了处理后记忆,社会环境中必须设立倾听机制; 在个体治疗中,后记忆需要大量的分析工作进行修通。
时间:伦敦时间7月19日1:30-3:00
主题:治疗创伤儿童期丧失中,通过游戏进行哀悼和接纳
主讲人:Monica Lanyado
主讲人介绍:
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苏格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培训的课程组织者,目前英国心理治疗师协会的培训主管;
lEFPP 系列丛书的联合系列编辑。
Monica Lanyado是一位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师,著作颇丰。她的讲座主题是“在治疗创伤性的童年期丧失中,通过游戏进行哀悼和接纳”。
该讲座内容是《将绝望变成希望:对被严重忽视和受到严重创伤的儿童心理治疗过程的反思》一书第四章的修订缩减版。儿童照料在英国福利体系中有着与中国不同的国情,受到生父母严重虐待的孩子会由社工从家中带走并重新安排。
Monica正是基于英国儿童救助福利体系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被严重忽视和受到创伤的儿童群体及其心理治疗进行讨论。这样的儿童时常经历突然的丧失以及丧失所激发的恐惧和痛苦。
与经历过复杂性创伤的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时,治疗师需要对移情与反移情保持敏锐,当治疗师被儿童用不同的方式“激怒”时,这对治疗过程是有益的。治疗师需要对儿童将自己无法承受的投射性感受进行体会和思考,并逐渐将这些体会和思考通过象征性表达让儿童进行内摄,儿童最终通过语言或游戏的方式对创伤性体验进行转化。
Monica通过两个临床督导案例呈现了受到复杂性创伤的儿童心理治疗过程,并强调治疗结束作为治疗设置中的疗愈性因素在此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与角色。Monica建议治疗师意识到治疗结束与丧失在象征层面的一致性,并有计划地准备并处理治疗结束对儿童当事人的影响,应当避免有创伤性的结束,而是让哀悼成为儿童可忍受的体验,并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能够应对一段关系的结束,通过治疗师的帮助将丧失从灾难感转化成一种适宜的悲伤。
讲座最后,学员就受复杂创伤的儿童心理治疗的移情反移情难点、信息披露的时间性把握、认知性信任等话题与Monica进行了交流。
第一天的课程,在集体合照中结束了。
主题:暑期学校播报 | Day2现场速报
地点:英国 · 伦敦
时间:伦敦时间7月19日 09:15-15:00
时间:7月20日 09:00-10:20
主题:对失调儿童进行心理动力治疗的“干预水平”
主讲人:Anne Alvarez
主讲人介绍:
英国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泰斗之一;
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和家庭部担任名誉顾问;
教学与督导足迹遍布欧陆和美洲(斯德哥尔摩,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和旧金山)。
Anne Alvarez的演讲主题是“对失调儿童进行心理动力治疗的‘干预水平’”。
Anne首先向学员表达了她对于精神分析的强烈情感,以及对于精神分析实用性的确证。她用精神分析治疗患有偏执型边缘精神病以及严重自闭症的儿童,并且结合她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与发现,向经典儿童精神分析治疗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新的贡献。
本篇报告取自她的新书《Thinking Hard》,其中强调了精神分析工作的三个工作水平层次,分别是1. 解释性水平,2. 描述性水平,以及3. 增强活跃水平(Hey!)。前两个水平是被普遍接受的,但第三个水平,也就是底端水平的分析工作是不太常见,但对于治疗患有精神病或严重自闭症的患者是有重要意义的。
精神病性患者或患有严重自闭症的患者在自体和内在客体的问题上都存在严重缺陷,因此自体和内在客体都被患者经验为是死去的、没有生机、无用的(非贬低)或倒错性兴奋的。分析师如果使用解释性工作或描述性工作,都易激惹此类患者甚至导致症状恶化。因此针对这一人格水平的患者,治疗师需要回到“召回”的第三级水平,通过增强患者对意义的活跃水平以共情并调整他对自体与内在客体的无意义感。
时间:7月20日 10:40-12:30
主题:学步期儿童:一个发展的阶段
主讲人:Inge Pretoruis
主讲人介绍:
安娜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精通儿童精神分析、安娜弗洛伊德学派的历史脉络和学术思想;
英国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父母-幼儿服务负责人;
伦敦大学学院和弗洛伊德中心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临床导师。
Inge Pretoruis的讲座主题是“学步期儿童:一个发展的阶段”。Inge属于安娜·弗洛伊德中心,是研究学步期幼儿的专家。
学步期儿童指1岁半到3岁的儿童,他们从蹒跚学步到逐步能够稳健地走路,并且在心理上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自体意象和对父母的意象。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经历着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巨大发展性变化,同时也经历着复杂的矛盾心态,既渴望自主又渴望依恋。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完成分离-个体化、对自己的身体建立拥有感、习得语言、以及开始练习承受攻击性、羞耻感和厌恶感,并且发展出关心、共情与内疚的情感能力。
在这个重要的发展过程中,学步期儿童的父母需要合作并协助儿童成长。例如,父亲对学步期儿童性别气质的确认和鼓励能够促进孩子将自身性别融入自体意识,此外,父亲介入母子关系也可以提供不同的养育视角并且缓解母子关系中的张力。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所表现出的攻击性,尤其是针对主要照顾者的攻击性,父母的反应应当是非攻击性地说“不”。要能够做到这一点,父母自我的承受矛盾心态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孩子的情感体验命名,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象征层面的掌控感。而在象征层面的交流也能够帮助父母与学步期儿童建立更为亲近的联结。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语言符号化的交流也存在对感受异化的风险,因为对于丰富的感受体验而言,语言总是不够精准和完整的,所以父母也应避免与孩子的交流过度语言化,可通过音乐、绘画、冥想等非逻辑表达的方式与孩子共同体验生命感受。
时间:7月20日 13:30-15:00
主题:学步期儿童:一个发展的阶段
主讲人:Marie Zaphiriou Woods
主讲人介绍:
当代安娜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
安娜弗洛伊德中心幼儿期儿童精神分析顾问;
英国心理治疗基金会(BPF)培训治疗师。
Marie Zaphiriou Woods是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资深顾问、督导、成人与儿童精神分析师,是直接在安娜·弗洛伊德本人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精神分析师。
她的讲座主题是“安娜·弗洛伊德中心模式:一种与学步期儿童及其父母工作的方式”。安娜·弗洛伊德中心为学步期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活动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基于精神分析的发展理论和对无意识的理解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发展性干预的专业活动。
一般中心同时运营3个团体,每个团体里有8个家庭,持续1年到2年半左右,活动过程会由多位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带领或观察,并每周进行讨论。来中心参加这类团体儿童家庭一般是缘于父母对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有担忧,比如孩子非常黏人、攻击性太强,或者孩子有进食或睡眠问题;或者父母对亲子关系有所担心;或者由于搬家导致家庭处于孤立/隔绝状态;或者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孩子。团体的目标是全方位促进儿童人格发展,支持亲子关系协调/共调,以及促进家长与儿童的分离,为儿童去托儿所上学做准备。
团体的疗愈性功能在于它提供了连续性和一致性、一个过渡性空间、教育、以及母性功能和父性功能,通过示范效应让儿童及其家长内化。发展性干预意味着一种以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为儿童及家长重建安全,并且对一些看起来有问题的行为进行合理化,以增强儿童及其父母面对阶段性的困难感受的信心。
主题:暑期学校播报 | Day3现场速报
地点:英国 · 伦敦
时间:伦敦时间7月21日 09:00-15:00
时间:7月21日 09:00-10:20
主题:发展中的潜伏期阶段
主讲人:Angela Joyce
主讲人介绍:
温尼科特Trust现任主席;
前安娜弗洛伊德儿童心理治疗部负责人,英国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灵魂人物之一;
精神分析母婴心理治疗和婴儿期关系创伤治疗创始人。
Angela Joyce的演讲主题是“发展中的潜伏期阶段”。潜伏期是从6岁左右延续到青春期,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在自我、客体关系和自体等方面飞速发展,受到生理过程、文化、教育等复合型影响,导致自我防御结构的再组织以及超我发展。
在潜伏期之前,儿童经历了俄狄浦斯期。正是在俄狄浦斯期的自恋受损,增强了儿童的内心复杂性以及对强烈情感的耐受。潜伏期是可以被塑造的时期,被埃里克·埃里克森称为“产业时代”。他们既可以认真投入在艰苦的学习体验中,也需要释放本能、充满生命激情的快乐体验。潜伏期的防御组织着力压抑或升华本能驱力,幻想和神话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替代的方式提供了力比多和攻击性驱力的表达。潜伏期儿童会大量使用自己的身体来探索与表达自己,通过身体练习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也是一种升华并且完成了对攻击愿望的置换。
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有时会显得有点沉闷无趣,不像幼童那般精力充沛、活力四射,这可能是因为压抑机制过强。这个阶段的孩子是较难分析的,这跟与青春期的孩子的分析工作有相似之处。这两个时期孩子的天生心理倾向与分析性工作的工作目标是相悖的,分析的过程会抵消防御。
在客体关系方面,潜伏期的儿童一方面通过去性化的方式巩固自己对父母形象的内在与外在认同,但另一方面也在更宽广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超我形象和理想自我的人际认同,老师和朋友成为潜伏期孩子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通过这一时期的自体发展,儿童的超我得到巩固,自我功能逐渐增强,这一切都为之后的青春期风暴来临做好了准备。
时间:7月21日 10:40-12:30
主题:安娜·弗洛伊德《暂时诊断档案》(修订版):在与儿童的精神分析中使用元心理学原理进行评估
主讲人:Angel Joyce
主讲人介绍:
温尼科特Trust现任主席;
前安娜弗洛伊德儿童心理治疗部负责人,英国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灵魂人物之一;
精神分析母婴心理治疗和婴儿期关系创伤治疗创始人。
Angela Joyce的第二场讲座主题是“安娜·弗洛伊德《暂时诊断档案》(修订版):在与儿童的精神分析中使用元心理学原理进行评估”。早在安娜·弗洛伊德创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时,她就与同事们创建了《暂时诊断档案》(Provisional Diagnostic Profile),目的是通过一个“元心理学”框架来展示一幅多层次的儿童精神图景。这是一个诊断工具,一方面可以用于收集多层次信息,协助诊断者形成假设性的诊断并给出治疗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诊断者意识到自己对儿童病人理解方面存在的缺口。这个诊断工具的名称中包含“暂时”一词,是为了强调这些诊断建构是基于可获得的资料而做出的假设,因此存在修正的可能。
最初的诊断框架是基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包括结构、动力、经历、基因和适应性。在1990年代后期,Angela等4位分析师对安娜的框架做出了修订,将驱力、自我、客体和自体这四个范式作为核心评估框架。不过“驱力”被一个更加宽泛的对身体的指涉所取代,并且调整了评估顺序,即:客体关系、自体、躯体和自我。修订版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客体关系放置在评估的整体结构中的最首要的部分,而不再采用将驱力当作客体关系的主要动因的观点。他们在2016年再次修订时增加了“超我”这一独立板块,来评估儿童对超我内化的程度如何。
《暂时诊断档案》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的多重模型视角下了解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成长过程的有效工具,帮助诊断者和治疗师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思考下,去判断在当下的情况中提供何种帮助是最为合适的。
时间:7月21日 13:30 - 15:00
主题:童年的自我理想:潜伏期儿童的健全基础
主讲人:Ann Horne
主讲人介绍:
英国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泰斗之一,经验丰富,曾任培训学校院长;
英国心理治疗基金会研究员;
塔维斯托克中心高级名誉顾问。
Ann Horne是一位独立学派精神分析家,她的讲座主题是“童年的自我理想:潜伏期儿童的健全基础”。Ann接受Charles Rycroft的观点,认为自我理想(ego ideal)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与超我相似,但区别在于,与超我冲突的行为会引发内疚,而与自我理想冲突的行为会引发羞耻感。在发展超我概念时,弗洛伊德创立了理想自我(the ideal ego)概念,这个概念和自我理想概念在与儿童青少年的工作中尤为重要。这两者的区别是:理想自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丧失了的自恋的一种怀旧性残存,而自我理想是一种动力性形成。
Ann对Rycroft的定义有一个补充,她认为“自我理想是他希望世界如何看待他”。当我们处理羞耻感时,我们需要他人凝视的目光和被看见,这种凝视的目光可以容纳和镜映我们的痛苦;但同时凝视也很容易成为一种引发羞耻感的目光。在早期母婴关系间所形成的足够好的依恋中,母亲的凝视提供了一个过渡空间和可预期的适应性反应,允许婴儿体验到全能感。之后在母亲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小的失败和小的恢复会建立起一种节奏并被婴儿内化,并在他日后遭遇现实时提供保护功能。同时,Ann强调治疗师也应当记住腐败的凝视对婴儿的负面影响。
当母亲无法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或者母亲的养育不稳定的时候,婴儿既不能体验到他的客体是可靠的,也不能获得任何自恋的感觉,他的心理发展就会被扭曲,导致身心分裂。婴儿会从对足够好的母亲的依赖转移到对心理和思维的依赖,可能的结果是理智化、早熟和假自体人格结构。或者孩子可能会在盲目的状态中寻求庇护,抑或缺乏想象力。
当面对病人无法达到自我理想而感受到羞耻的时候,Ann建议治疗师尝试以一种她特别喜欢的方式来回应,“要一直保持希望感还真挺不容易的啊。”随后Ann汇报了一个非常温暖人心的案例,让学员们感受到了精神分析式的凝视在孩子身上产生的神奇力量。
主题:暑期学校播报 | Day 4现场速报
地点:英国 · 伦敦
时间:伦敦时间7月22日 09:00 - 15:00
时间:7月22日 09:00 - 10:20
主题:青春期:一个自我重组期
主讲人:Viviane Green
主讲人介绍:
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少儿精神分析硕士课程主任;
安娜弗洛伊德中心前培训部主任;
欧洲多国及中国儿少精神分析项目的缔造者。
Viviane Green的讲座主题是“青春期:一个自我重组期”。Viviane是结合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交叉研究的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分析家,作为在安娜·弗洛伊德创立中心之后的第三代分析家,她是将依恋理论融入安娜·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在理论发展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
她在讲座一开始就提到了神经科学对人脑可塑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了青春期孩子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自我重塑期。青春期的孩子常表现出自恋式的注意力自我投注,并且集中在自己的身体层面,比如发型、服饰、皮肤。他们常声称感到孤独,那是因为他们正在经历与内在客体分离的阶段。在潜伏期被压抑的性幻想,在青春期的阶段会再次浮现在意识中,青少年在内心中需要有空间来承载这样的性愿望。
更为健康的是允许青少年从同辈同伴中获得支持。青春期的孩子对自我调控是有困难的,就好像在内心中“踩刹车”。一方面是对外部现实缺乏经验,所以无法确定何时该踩刹车,另一方面青春期有冒险倾向,因此也会主动寻求刺激。用神经生物学的术语来说,治疗过程是治疗师的边缘系统和病人的边缘系统互动的过程。在与青少年工作的过程中,治疗师在反移情方面有许。常见的反移情包括紧张、焦虑、恐慌等。
具身性(Embodiment)是与青春期孩子特别相关的概念。“实存于身体中”(being-in-a-body)对所有人都有影响,但因为身体在青春期的急剧变化而显得更为重要。身体里蕴含着欲望与限制,与身体的联结程度会影响心智化功能的发展。青少年的具身性与他在生命早期对母亲身体的接纳亲近程度相关。Viviane认为,如果孩子与母亲的身体有较好的依恋关系,这可以为青少年继续完成分离-个体化提供更好的前提条件。
时间:7月22日 10:40-12:30
主题:青春期困扰:一个年轻女性的发展体验和干扰因素
主讲人:Louise Philips
主讲人介绍:
心理社会研究高级讲师;
伯克贝克大学心理动力学咨询和心理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动力咨询;
硕士项目主任和招生导师;
心理动力学咨询毕业认证项目主任。
Louise Philips的讲座主题是“青春期困扰:一个年轻女性的发展体验和干扰因素”。治疗师和相关人士需要首先了解,尤其对青少年来讲,寻求心理治疗是一种复杂的体验。心理服务往往带有污名,而治疗性关系也可能被青少年视为有入侵性的,因为在青春期,强调是独立、自己自足和全能感。因此,治疗师需要在治疗工作的一开始就给青少年一些时间来适应这种关系,并且自己确定他们对这个关系可以投入多少。治疗师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并评估这个孩子可以处理什么样的关系、用什么速度做反应、对自己有多少关注,以及有多少资源可以使用。这个最初的观察和评估阶段在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
青春期是一个人在一生的成长中最为困难最有需求的时期之一。安娜·弗洛伊德甚至将这个时期称为“彻底的改变”。青春期要经历生理变化和性成熟,孩子在潜伏期之后被推进到一个新的身体和情感的位置。在无意识的幻想中,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温尼科特认为,“如果在早期成长的幻想中包含死亡,那么在青春期就包含着谋杀。”
因此,青春期孩子的重大变化在家庭关系中造成不小的震动。与父母关系紧密的孩子会因为难以与父母分离而感到不安,同时在心理上较少依赖父母的孩子可能发现自己也在挣扎。克莱因指出青春期向成年期的发展变化并不是依序的,而是混乱的:一些变化比其他变化发生得更快,而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会促发新的反应和发展。除了个体层面上的变化造成成长的压力,来自社会和文化上的期待和压力也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影响力,加剧了青少年生活的挑战性。
基于以上的理解,Louise引入比昂的母性涵养(maternal reverie)概念来与青少年工作,母性涵养指一种体贴的母性专注,这一概念与温尼科特的“原初母性贯注”相似,是母亲在与婴儿最初的交流中,用来为婴儿表达的原始情绪和未加工的感受提供接纳及加工的空间。通过母性涵育,婴儿不仅体验到情绪可以被忍受,更容易处理,还感知到一种容器似的空间。正因为这种容器感,为日后他发展出“为自己思考”(thinking for onself)的能力奠定基础。与早期依恋关系受到创伤以至其未能发展出完善的自我功能时,治疗师就可以通过提供母性涵育的容器帮助青少年发展自我。
时间:7月22日 13:30 - 15:00
主题:童年的自我理想:潜伏期儿童的健全基础
主讲人:Ricky Emmanuel
主讲人介绍:
自1988年以来一直在皇家自由医院担任儿童心理治疗主管;
卡姆登PCT临床负责人;
伦敦塔维斯托克中心、伯明翰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中心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多个课程任教。
Ricky Emmanuel的讲座主题是“把根深蒂固的悲伤从记忆中拔除:一个患有进食障碍的丧亲的青少年心理治疗”。该报告是围绕一个临床案例展开,基于伦理考量本报告将尽量避免直接引用案例资料,仅将治疗师的思考与干预要点做简要总结。这是一个患有严重厌食症的青春期患者,在潜伏期时经历了严重的丧亲。当她被全科医生紧急转诊到医院进行治疗时,治疗师发现与她进行语言沟通异常困难,通过反移情治疗师感受到她深深的绝望。
治疗师观察到自己被患者的绝望和脆弱打动,在精神科医生使用抗抑郁剂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每周两次的会面,持续了两年,逐步在患者的抑郁、病态的内疚感和焦虑与她的进食障碍之间找到了一种理解。可能是因为她与母亲之间原本就缺乏一种容纳关系,她对父亲非常依恋,因此无法处理父亲的突然自杀所引起的复杂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威胁着她,让她难以承受,所以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事务摄入量似乎给了她一些表面上的控制,同时也让她可以“把玩死亡”,与她深爱的父亲团聚。
厌食症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种出路,不仅让她可以解决充满冲突的生活和无法调节的情绪状态,同时也可以让她重新回到她的父亲那里。通过分析工作,患者内心深刻的悲伤被自己和治疗师了解到之后,即她的记忆被充分的理解之后,患者开始向新的生活方向迈进。
主题:暑期学校播报 | Day 5现场速报
地点:英国 · 伦敦
时间:伦敦时间7月23日 09:00 - 12:30
时间:7月23日 09:00 - 10:20
主题:温尼科特:既定情境
主讲人:Laurence Spurling
主讲人介绍:
心理社会研究高级讲师;
伯克贝克大学心理动力学咨询和心理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动力咨询;
硕士项目主任和招生导师;
心理动力学咨询毕业认证项目主任。
Laurence Spurling的讲座主题是“温尼科特:既定情境”。Spurling在暑期学校开学的第一天的开幕式上就代表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欢迎过大家。今天是暑期学校的最后一天授课,Spurling老师也特意前来给大家介绍英国中间学派创建者温尼科特的儿童心理治疗理论。他讲座的理论部分参考了温尼科特的一篇写于1941年名为“既定情境中的婴儿观察”的论文,该论文被收录在一本题为《从儿科医生到精神分析师》的温尼科特论文集中,出版于1978年。
有趣的是,每一位来到温尼科特诊所看病的婴儿实际上都会立即进入一个既定情境,治疗师通过在这个既定情境中婴儿的反应来观察和理解婴儿的行为及其心理状态。温尼科特是这样描述这个情境的:“如果来的是个婴儿的话,我会让母亲坐在我对面,让桌子的角度刚好挡在我和她之间。她坐下来,把婴儿放在膝盖上。我会在桌子的边缘放一个亮闪闪的直角压舌板,并邀请母亲把孩子安置在一个可以随意抓到压舌板的地方。”对婴儿来讲,既定情境就是面前的这个亮闪闪的压舌板。
温尼科特在大量的婴儿观察之后,得出一个关于常态婴儿情绪状态的经验性描述,这为观察偏离常态的情况确立了一个参考框架,为判断婴儿情绪发展状态提供了重要线索。他认为正常婴儿在既定情境中会经历三个阶段:1. 犹豫;2. 游戏;3. 摆脱。
而偏离常态的儿童会表现出要么在第一阶段过分犹豫,要么直接跳过第二阶段直接进入第三阶段。例如,在一个婴儿犹豫是否要去拿压舌板的过程中,两次都发生了哮喘。但一旦婴儿拿到了压舌板并把压舌板放在嘴里,当口水流出来的时候,婴儿的自主性替代了犹豫不决时,哮喘就停止了。既定情境的婴儿观察可以帮助治疗师看见婴儿困难的部分,并且通过协助的方式鼓励婴儿的情绪发展,让婴儿变得“敢于想要、敢于拿起压舌板、并敢于把它变成自己的所有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治疗就像是一门对婴儿有疗愈性的“客体教学课”,而每一个分析性的解释都是一个能够激起病人占有欲的亮闪闪的物件儿。
时间:7月23日 10:40-12:30
主题:独处的能力
主讲人:Laurence Spurling
主讲人介绍:
心理社会研究高级讲师;
伯克贝克大学心理动力学咨询和心理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动力咨询;
硕士项目主任和招生导师;
心理动力学咨询毕业认证项目主任。
Laurence Spurling继续介绍温尼科特的另一个儿童心理治疗重要概念:独处的能力。以这个概念命名的论文被收录在了1979年出版的题为《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温尼科特论文集》中。
温尼科特认为,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绪成熟的标志之一。这种独处并不单指事实层面的一个人待着,而是一种即便在他人在场的情境下也能体验到自我独立存在的稳定感。独处的能力与自我关联性相关。借用弗洛伊德结构模型理论,温尼科特界定并区分了“自我关联(Ego-relatedness)”与“本我关系(Id relationship)”这两个概念。
本我关系是指充满激情和强烈的爱、激情、仇恨等情感,这些情感占据着我们的生活,没有这种强烈的情感,生活会很贫乏。而自我关联所指的关系则不同,更多的是“喜欢”而不是“爱”,比如安静地与他人分享时光,享受玩耍等。因此,在关系中被强烈情感占据的人是无法独处,也是无法投入地享受“玩耍——即人际过程”的。温尼科特认为,一个人的独处能力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现实中是否存在一个好客体。而心理治疗的关键就是为病人提供一个好客体的矫正性体验,让个体将这个“足够好的客体”内摄,从本我关系转向自我关联,并使其独处的能力得到发展。
伴随窗外明媚的夏日暖阳,暑校时光在师生共享的一餐中步入尾声。
暑期学校第一期的课程暂时告一段落,这是分别,但更是新的开始。学员们在这里共聆几位精神分析大师面传亲授,与学友同窗,在师友间的交流中获得领悟与启发。今后的学术工作之路,将会带上今夏所得,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精神分析的学脉生生不息。山水有相逢,期待与各位老师、学员再会!
特别致谢
感谢钱捷为“暑期学校系列报道”所做的现场记录及整理!
钱捷
●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18-035)
● 美国芝加哥心理学院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硕士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
●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咨询师
在暑期学校第一期地面课程顺利结束后,英国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儿童心理治疗培训前主任Viviane Green女士对本次暑期学校课程进行了总的回顾直播,感兴趣的观众可识别下方二维码进行回看!
Viviane Green 暑期学校回顾直播视频
识别二维码回顾直播:
+微信/guohejidi2
+电话/18910691458
+邮箱/guohejidi@126.com
暑期学校图文报道一览
暑校预告
● 总预告 | 伯克贝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暑期学校:与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心理动力工作
暑校播报
暑校回顾
第51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大会图文报道
扫码入群,获取会议相关信息
夏日晚凉好读书
新书免费试听
2019年秋季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精神分析特训营
更多精彩项目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课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