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关系风险集中在华盛顿
作者:吾楼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谋划访台,让本已紧绷的中美关系又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佩洛西挑战中国底线、触碰中美关系红线的做法,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已发出措辞强硬的警告。拜登政府启动紧急公关和危机管控模式,一方面劝说佩洛西在亚洲行中排除台湾,另一方面继续寻求和中方开展高层接触,寄望消除中方顾虑,为潜在的台海地区紧张局势降温。但是,拜登政府不得不承认,佩洛西谋划访台也是白宫“放任”国会在台湾议题上频繁刺激中国的结果。近两年来,拜登民主党政府已“默许”多位国会议员到访台湾。
佩洛西谋划访台引发的激烈争议只是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一个缩影,也是近来年美国对华政策手段极端化又一次的集中体现。从特朗普时期最早和台当局领导人通话开始,美国就开始不断掏空一中原则。拜登上台以来,除了在舆论把控上略有调整以外,对华政策和战略定位基本上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路线。不光是台湾问题,在经贸、科技、人权等领域,特朗普时期美国右翼制造和遗留的问题和风险点也都仍然存在。
综合来看,当前中美关系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美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种风险点分布于美国国会。美国国会历来是对华强硬的“大本营”,自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以来,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促使国会当中对华立场温和、亲贸易的议员转向对华强硬的立场,美国商界的施压和游说也没有过去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美国国会在内政外交议题上的分歧大、成果少,但在应对中国挑战方面却存在对华强硬的罕见共识。
佩洛西谋划访台,基本上反映了美国国会的主流意识。在拜登政府幕后劝说佩洛西取消台湾行程之际,美国国会共和党和民主党人则密集发声,敦促佩洛西按原计划进行,鲜有旗帜鲜明反对佩洛西访台的议员。虽然个别议员持保留意见,但也明确表达“挺台”,比如呼吁放弃对台“战略模糊”的立场。
7月27日,美国参议院以64比33的投票结果通过“芯片法案”,该法案旨在应对与中国的经济竞争。
与此同时,国会两院谈判一年多的“芯片法案”也已落地。根据两党谈判的结果,这项近2800亿美元的法案涉及机器人、高性能计算和半导体等多项技术,并禁止中国企业(尤其是军工实体)的参与。之前,美国国会还借人权和网络安全等议题通过多项涉华法案,禁止和中国企业的合作。
今年中期选举之前,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选票,必然争相展现对华强硬。国会短期内不太可能是改善对华关系的突破口。同时,2024年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潜在角逐者特朗普、蓬佩奥、彭斯等人已经开始为自己参选造势,打中国牌或台海牌是争取选票的利器。佩洛西谋划访台,和她政治立场迥异的蓬佩奥提出欲陪同访台,就是继续利用台湾牌为自己参选积累政治资本。
第二种风险点在美国经济。拜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疫情和俄乌战争加剧的高通胀(9.1%)。拜登将责任推给了美联储,但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联储不可能在不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前提下缓解通胀。7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下调全球增长预测,警告称高通胀和乌克兰战争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正在成为现实,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美联储加息只能些许抑制投资和缓解通胀,但供应链的问题仍会存在。之前美国奶粉短缺的危机程度就超出了白宫预期。美国自身石油增产也面临供应链瓶颈问题。拜登访问中东也未能促成石油增产的目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可能加剧美国的经济困境,加大拜登的执政压力。拜登执政压力越大,越会在中美关系方面做文章。
事实上,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最想和中国讨论的一直是经济问题,包括关税、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价值观和地区冲突矛盾,都是次要问题。但美国当前将贸易问题过度政治化、将中国议题武器化,导致拜登政府在对华经贸议题上难有作为。拜登提出部分削减对华关税但未付诸实施,就是因为关税议题被过度政治化所致。这也是阻碍中美关系回暖与改善的第一道障碍。
这两种风险点都凸显了拜登的弱势。在美国国会,一旦民主党输掉控制权,拜登就将沦为坡脚鸭总统;在经贸层面,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低迷,拜登想要谋求连任,基本无望。
拜登的弱势也和当下的国际环境有关。拜登上台后,延续了特朗普的“美国第一”路线,即通过投资国内强化美国优势地位。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基本上依赖盟邦对俄罗斯进行极限施压和制裁。在防核扩散、应对气候变化和重振全球经济方面,美国也没有发挥领导力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拜登政府还要想着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就只能对外输出矛盾展现更多强硬姿态。出于国内政治的考量,拜登也有可能不择手段、不负责任地处理对华关系,比如频繁派遣美军军机和军舰进入南海、台海。
这就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上周所说的拜登总统对华政策弊病所在,即“国内政治”干扰了“理解中国永久存在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permanence of China)。基辛格认为,美国防止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霸权很重要,但是“这不是通过无休止对抗可以实现的。”
中国对美以“管控”和“维稳”为主
短期内,华盛顿各种对华风险点将长期存在。对此,中国持久不变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对中美关系的战略“管控”,即管控分歧和风险。自奥巴马时期,中方就在构建新兴大国关系提议中强调“管控分歧”,原因是中美在经济、军事、文化、政治制度与传统、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战略互信水平一直处于低位,战略误判风险大,存在对抗与冲突的风险。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单方面放弃管控,任由双边关系自由落体般恶化。
拜登深谙外交,深知中美关系的敏感点,上台后回归对双边关系的“管控”,也就是白宫国安顾问沙利文所说的为双边关系设置“护栏”。但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会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所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才是两国最可靠的“防护”。只要切实履行各自在三个联合公报中所作承诺,坚持正确方向,及时排除路障,打通前行道路,双边关系就不会脱轨失控。否则,再多的“护栏”也起不到作用。
另外,拜登开展的盟邦外交也不利于“管控”中美关系,因为它站在了盟友的立场和中国博弈,忽视了中国利益和感受。
对此,中国更要稳住阵脚,更要注重国内外政策的“稳定”以及对中美关系分歧和风险的“管控”。在国内,中国应在科学防疫的同时,注重社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积累优势。在国外,中国可以通过双边及多边外交,消除地区国家的疑虑。在诸如俄乌战争等地区冲突中,中国在保持中立的前提下,也可以推动相关各方跨越政治分歧,寻找共识,止战促和。这也有助于中国在大变局下树立新的形象。
►►►
推荐阅读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