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期刊助推学术体系构建
11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社科院、社科联以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海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海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钟业昌,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怀海,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主持。
赵奇在致辞中指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是重要的学术成果发布平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质量的发展,对大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要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重要作用;要紧紧围绕“三大体系”建设,加强议题设置策划能力,不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引领力与影响力;要以数字化作为期刊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大力推进数字化研究、数字化传播和数字化平台建设。
钟业昌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应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围绕“三大体系”建设这一中心目标,把握导向、引领方向、敢于担当、善于创新,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张怀海表示,此次论坛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展开研讨,对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骆清铭表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是发布学术成果、鼓励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对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推动构建中国学术体系
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辑韩璞庚对学术期刊如何推动中国学术体系构建发表了看法。他表示,学术理论期刊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媒介和平台,应辩证分析西方学术成果和学术话语的优势与劣势,在借鉴吸收西方学术话语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学术话语垄断和西方学术话语崇拜。
一流学术期刊对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认为,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一流学术期刊应努力成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平台。具体而言,一是注重名栏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二是策划专题研究,促进学科融合。三是引领学术研究,提高学术质量。四是召开高端论坛,扩大期刊影响。
凸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是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承担的重要使命。江汉论坛杂志社社长陈金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更多地推出充分阐释中国道路、具有学理支撑、说理透彻的论文,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实践,要在实践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增强学术引领力与影响力
当下,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际评价话语权面临一定的挑战。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提出,应堵疏结合、尊重国际惯例,建设面向国际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高端学术期刊群。
《中州学刊》社长李太淼建议,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主编(社长)、编辑积极性,推进学术创新,着力刊发具有创新价值的精品力作,主动开展有关活动,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为学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社长何频提出,综合性学术期刊应一方面围绕前沿性、前瞻性学术问题,组织多学科多视角研讨;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对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议题,组织多学科专题研讨与深入研究,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引领力与影响力。
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
大数据、智能化、网络平台作为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将改变学术研究、期刊编辑、学术传播与应用的模式,对智库型期刊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东表示,在智库型期刊发展过程中,大数据能够聚合恰当作者,推动构建学术共同体,协创重大专题。网络平台也可将大数据资源转化为专业化的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期,在大数据、网络平台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智库型期刊大有可为。
当下,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这使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临新的挑战。《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胡志强认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办刊模式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但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刊物如何组织、评价文章就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分析了新文科建设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影响,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而数字化技术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提供了转型的可能。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主编陈玉梅在谈及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问题时提出,作为学术传播平台、学术思想阵地、学术发展载体,评价学术期刊归根结底要看其传播能力。因此,推动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推动学术传播,是学术期刊当下的发展之道。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主持闭幕式,并作总结发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海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海南大学、海南大学法学院、《南海学刊》编辑部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