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坚实制度保障回应人民期待

张杰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3

民生福祉是关系民心的重大问题,最能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民生保障制度概念,明确要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亟须完善制度来保障,以坚实制度保障回应人民新期待。

受访学者表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

人民的需要随社会发展进步而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渐增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而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分为物质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三大层次。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吕志奎表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内涵和特点。人民群众期盼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期盼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生活质量概念,更是人民对于高质量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迫切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黄家亮认为,美好生活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它既是一种客观的状态,体现为物质需要的满足;也是一种主观的状态,体现为精神需要的满足。美好生活是相对的、日益增长的,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美好生活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荣华提出,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更高,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民群众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不仅“盼温饱”,而且“盼环保”;不仅要公平正义,而且要有获得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确保人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在黄家亮看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服务人民的群众立场和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

欧阳康表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概括时代特点,提出发展方向,而且努力探索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道路和实施途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吕志奎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有效治理国家的战略议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只有在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谈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在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的标准为价值标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不断带领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

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体系

黄家亮表示,美好生活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为老百姓非常具体的生活状态和日常生活感受。当前,民生存在的短板是制约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只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变为现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欧阳康告诉记者,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要继续努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丰厚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要着重处理好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问题突出表现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民主法治、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稳步推进,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性还有待加强,在层次和程度上也还有待提升。不充分的问题体现在一般性的物质产品供给比较充分,而高端文化、精神生活产品供给相对薄弱,需要加强研究如何提供更加丰富和充分的公共服务。

“新时代人民群众更加向往美好生活,必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产生新的渴望和期待。”吕志奎说,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的政治承诺,至关重要的就是不断探索和着力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判断公共服务是不是高质量,关键看其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要健全公平正义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破解低质量公共服务过度供给与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中的权力运行制度、落实责任和问责制度。健全公共服务质量效益第三方评估制度。


戳“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学术干货!
精彩推荐回到历史:2019年中国政治学回顾
迈向新时代的中国法律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争鸣”热点总结: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2019年报道回顾
推动逻辑哲学蓬勃发展——2019年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