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与时代意蕴

林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10-31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持续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因何而生、缘何而兴、如何而进,又是如何影响和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这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与永恒课题。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蕴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中。弄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我们不断凝练、深化研究。择其要者,具体地讲,诸如:关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关于人类思维活动、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及其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要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过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和高举,并不是拘泥于教条上、停留在本本上,而是善于“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把生动道理变成行动指南,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逻辑和遵循,也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的根本要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植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知所从来,明其所趋。如果把社会主义运动视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整体性的进程,它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及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制度,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516年秋,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的《乌托邦》发表,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制度的发展。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影响、指导、推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演绎了建立政党、取得政权、进行建设的三部曲。马克思、恩格斯指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撰写的纲领性文献。进入20世纪,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十月革命开创了共产主义政党掌握全部国家政权的新纪元,在世界上真正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十月革命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逐步在更多的国家成为现实。这期间,既有社会主义的凯歌行进,也有社会主义的挫折,同时更有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多姿多彩性、复杂曲折性的体现。社会主义从初步探索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改革历程。从初步探索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历程,与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在时间上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在内容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社会主义改革既有初步探索改革的曲折历程,还有着从初步探索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负重奋进。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发展和实践,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走向未来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同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目光投向了下一段里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指引,更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这也是对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要求。以此为指导和遵循,就是要牢牢把握两个大局,即世界正处于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进一步聚焦聚力并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性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理想性的关系;在比较、互鉴和创新中,进一步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获得新的、更大的自由和主动。(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相关阅读

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

卢卡奇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加快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卓晶  排版编辑:张卓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