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网络连接,开启飞行模式
21世纪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为了让科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我们首先应该对科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不可否认的是,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科学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
拿互联网来说,一方面它非常便利,许多事情上网就能完成;另一方面,它也戕害了不少年轻人。
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许多未成年人成天泡在网上,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色情网站,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鉴于此,不少有识之士甚至将网络比喻为“电子海洛因”。
通过上网,虽然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可是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人们无法像老一辈人那样,从生活中直接感悟真理。
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作家莫言这样说:“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了出来。我牵着两头牛,一个人在田野里放牧。家太远,有时候中午也不回家吃饭,我就带一点干粮充饥。只有牛跟我在一起,我经常可以从牛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倒影……直到现在,我写作动用的依然是20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
我很赞同莫言的说法。不一定非要在大城市,不一定接受科班式的教育,不一定天天上网,才能培养出人才。有时候,到广阔的大自然中体验一番,或许更容易发现真理,这种直接源自生活的感悟是科学训练无法替代的。
在这里,我顺便引入一则故事。哈佛大学有一任校长,他向学校请了三个月假,之后告诉家人:“不要问我去了哪里,我会定期给你们报平安。”随后,他独自去往美国南方。
他在农场、餐厅打过短工。打工过程中,有时他背着老板偷懒,有时他和工友说说笑笑,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最有趣的是,他做过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动作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三个月后,他重返哈佛。面对熟悉的环境,他开始以一种谦下平然的心态做事。此时,工作对他来说已经成了全新的享受。
结 语
既然科学存在种种不足,我们就要想办法补科学之不足。在前阵子的“世界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从大乘佛教的视角剖析了科学的不足,并指出只有以佛法引导科学,才会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进步。我很赞同这种观点。
由此我也想到,老师应该发展出开阔的眼界,既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的心灵塑造,方能培养出有用之才,忽略了任何一者,都不能算成功的教育。
——恭录于索达吉堪布山东理工大学演讲
《慧悟人生荷担科学未来》
⊙【闻思修】禅修打坐身要——毗卢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