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评哪有涉嫌抄袭一说,只是报告还没改好而已

清合 2021-05-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环评互联网 Author 汤贤乱

文/汤贤乱
本文首发于环评互联网,原文标题为本文简介掌握Ctrl+F,是一个环评从业者的基本素养
“一代旷世良相”张居正锐意改革,使垂暮的大明王朝迎来复苏,却因个人私德不修,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
做人“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写环评也是如此,工程分析、影响预测做得再好,但把深圳的规划与社会概况湛江化,最终也将坠入深渊。

1

一个航道项目的环评公示文件,本是受不起深圳新闻网、南方都市报、中国环境诸多报导的,也不配受到这么多的关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在是排污许可的时代了,谁还在乎日薄西山的环评。但这一回,偏偏是环评“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主要的门户网站腾讯、新浪、网易及中文主流媒体澎湃、财新、中新、南都等,还有深圳本地媒体,几乎都转发过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一事。
突然镁光灯集中照射,受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要误以为环评要枯木逢春了。主要的原因还是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本身受社会关注。
有环保民间组织研究表示,该疏浚的航道穿越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距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香港米浦湿地距离不到200m,而这两个区域是候鸟的栖息地,项目建设会破坏红树林的生境,进而将影响候鸟的栖息,整体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环境的这篇文章做了一个很好的梳理。迷之深圳湾航道环评事件,背后隐藏了哪些真相?

2

深圳湾航道项目本身就不说了,缺乏了解,也没有“海上看深圳”的雅兴,聊一聊这个公示的环评。
熟悉环评生产过程的业内人士都知道,环评报告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你随便问一个从事环评的朋友最近忙么,他的回答永远是“忙,忙着改某某报告”。
任何新人入行,也是从收集环评报告的模板开始,模板库越丰富,能接敢接的项目类型也就越多。个人忖度,环办[2013]103号要求报告书全文公示,是不是鼓励这这种行为。
所以,“环评报告书涉嫌抄袭”这种说法,有点外行。一本环评报告动则几十万字,要从空白文档开始逐字去敲,最厉害的键盘侠也很难在甲方要求的时间内(往往是一周或半个月)完成。
因此,套用审批过的类似项目或同一区域项目的模板,成为最有效的捷径。
基于上述原因,环评报告就像一个长满雀斑的姑娘,不看或远看则无伤大雅,但细看则有碍观瞻,其经不起任何的放大观察或仔细品评。
如果有人闲得无聊,去全网下载查看各生态环境局全文公示的环评报告,类似张冠李戴,湛江写成深圳的低级错误,多如牛毛。甚至有些主管部门的批复意见,都是如此。但专家评审意见较为少见,因为专家们会在评审会上把意见逐字逐句过一遍。
倘若环评报告文中仅多处出现将“深圳湾”表述成“湛江湾”,“深圳市”表述成“湛江市”等名称表达错误就能见报,那天下十之八九的环评报告,都能上。
事实上,确实天下的环评报告都要上报,因为最新的环评公参办法要求报告书要在纸媒上公示。
所以,深圳湾航道疏浚项目被关注也不是全无好处,报纸媒体报导以后,除了让湛江莫名其妙火了一把,重新编制《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许可以省去在当地报纸公示的版面费用。

3

话分两头说。全文公示后,环评报告套用模板来修改编制虽是行业潜规则,但这并不代表编制单位可以不认真。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套模板套出这种荒诞事,不是水平的问题,而是态度和职业素养。
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但也要看你会抄不会抄。大家编制环评报告都在套模板修改,起码得要有三级审核制度,有项目负责人、内审人和总工把关。
以前在原单位审核报告时,若发现有其它地名河名,比如佛山的项目用的是中山的模板,我都会很善意地提一条意见:用Ctrl+F全文搜索并替换“中山”。
为什么不直接用Ctrl+H替换呢,因为有些佛山的项目确实有涉及到中山,比如社会概况中介绍“佛山顺德与中山仅一河之隔”,如果这里也替换了,那就变成了“佛山顺德与佛山仅一河之隔”,又闹笑话。
偶尔一两个没替换干净,算是粗心,但像深圳湾航道项目这样,大段大段不改的,实属罕见。

熟练使用Ctrl+F,本应是一个环评从业者的基本素养,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在博士硕士遍地跑、当年位列广东六大甲级环评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所身上发生?
或许他们就不应该再染指环评。

4

一年多前,在环评资质取消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取消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后续相关工作要求的公告(暂行),里面规定接受委托为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技术单位,暂应为依法经登记的企业法人或核工业、航空和航天行业的事业单位法人。
环评业务未在红顶中介改革时剥离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当时应在环评技术单位之外的,被拒之门的它肯定像其它事业单位一样,对环评情薄意淡。
去年3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时,事业单位依然被挤在门外,这让类似广东中山大学、南海海洋研究所这样老牌环评单位的领导,对环评业务从此更加不屑一顾。
到了此境,事业单位精明强干的环评工程师或许独自高飞,从此展翅翱翔,但对事业单位舍不得、走不了、丢不下的人们,要么舍弃环评转攻单位强项业务,要么在科研探索中苦苦煎熬,等待黎明。
黎明终于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文件正式发布时到来,生态环境部居然去掉了谁可当技术单位的规定,只要有一定能力且不与审批部门有利益关系,谁都可以做环评。
就这样,事业单位编制环评报告的能力被重新激活了,诸如南海海洋所,对环评还有浓情蜜意的环评工程师意欲再战江湖。
可是,世事如流水,英雄沉寂之后归来的江湖,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江湖了。


5

对环评心灰意冷之后,在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前,像高校基本都砍掉了环评业务,不再给环评留生机,老师重心都转去科研或教学。
后来管理办法正式出台,事业单位又可以做环评,但自我阉割的高校再也无法勃起,面对美色有心无力,无动于衷。这引发了教环评的大学老师,自己不能做环评的悖论。
而类似南海海洋研究所这样的事业单位,本身专于海洋领域,有不少营利的服务性业务,很容易掉头重新捡起本领域的环评。
资质取消后环评完全市场化,那些雨后春笋般在平台备案的小公司,做一点不痛不痒的小报告表还可以,低价抢得头破血流,但说到承接海洋工程类的大项目,恐怕没几个有此实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深圳市交通运输打死也不换单位,发生这种舆论事情后,仍然“立即责成环评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新组织开展环评”。为啥不另觅新欢?找不到更合适的单位了。
做归做,但环评业务于南海海洋研究所只是沧海一粟,人家怎么说也是一家科研机构,又对环评冷谈了一年,肯定不似以前那般郑重其事。
筵席散去,严格的三级审核机制或许都无法运转,大概只有一小撮人在做环评,领导是毫不在乎的。在其官方网站上,压根看不出来,这家研究所还在做环评。
我估摸着,这次让南海海洋研究所“声名大噪”的深圳湛江事件一爆发,所领导或许第一时间惊讶:我们所居然还有环评工程师在做环评?
因为深圳湾项目,一个小小的环评报告公示内容,破天荒地上了一回大研究所的官网主页。也让南海海洋研究所,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技术单位。

6

《论语·子张》中,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其实不然,小德也很重要,看同样身为改革派的王安石和张居正的不同下场就知道了。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环评制度一路走到今天,便是此言的例证。前有中大环评走下神坛,今又有南海所环评死而不僵。
不知道环评下一次会以什么样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由于它的特殊“能耐”,总能成为公众抓住的小辫子。
环评也常常以丑化、牺牲自我为手段,流尽最后一滴血,助力人们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世人对环评强加了许多额外的内涵,成为它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或许就是它的历史使命吧。
门前流水虽能西,人生确实无再少。环评再也回不去曩昔的光辉岁月,不奢望世人厚看环评,倒希望从事环评的人,能善待于它,尊重于它。
最起码,在编制报告的时候,要熟练掌握Ctrl+F,不让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捅破了环评最后的遮羞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