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了深圳,住在临深,2016只是一个开始

2016-12-31 朱罗纪 朱罗纪

(2014年确定的深莞惠1小时快轨交通圈)


经历完跌宕剧烈的2016年,一直有个话题没有讨论。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和各位聊一下临深市场。

 

这个市场的启动其实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这10年来,一直处在一个巨大的悖论之中:一方面,是粤B车前赴后继的奔向临深,大把大把的扫楼。而另一方面,是专业人士苦口婆心的劝导不要前往投资,临深是个大坑。

 

事实证明,10年来,单从投资角度讲,临深区域的房地产投资回报的确远逊于深圳,我相信在未来大概率也是这样。

 

但,2016年发生的事实,已经预示着:临深城市的未来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前几天参加“优房超”举办的一个都市圈论坛,这个项目在海上世界地铁站,大约是2000平米的一个展场,初期主要来做东莞、惠州、中山的房屋展览和交易。就是我们普通所理解的“房展会”,不同的是,这个房展会是长期的。也不同于临深开发商单独在深圳开设的楼盘展销厅,而是汇集了临深三地在售的新盘和成交活跃的二手房源。



(优房超在海上世界地铁站的展厅)


这个项目的投资者是东莞最大的房产代理商瑞峰投资的董事长陈强,他的设想是:海上世界店只是个开始,未来在深圳还会继续开设新店。而且,也注入了互联网概念,未来会基于大数据开发出更多的线上线下产品,比如短途游、融资等等。

 

这是在临深房地产火了1年多之后,第一次真正有人专心做深圳大都市圈的生意,也第一次有人把临深三地的房地产都搬到深圳来,为深圳客节省大量的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



(连接东莞1号线的深圳6号线)


我问陈强为什么这么做,他告诉我:他判断整个珠三角的人口会继续增长,到2亿人,深圳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购房需求外溢到临深三地去。但以往却都是临深开发商单兵作战,没有人在深圳提供一站式的购房服务。在2010年,世行已经发布报告显示:珠三角已经在2010年超越东京都市圈,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都市圈

 

这和我今年以来的判断是一致的:房地产面临的是技术革新和大都市圈的双时代,这个影响会非常深远。这意味着我们要首先更新自己过去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很多先行者,已经在这样做了。 

1

2016年,是大都市圈时代的元年


京津冀、深莞惠都在今年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大都市圈的背后,实质上是城市间的剧烈分化。

 

如果我们回顾今年的房价上涨,就会发现:虽然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得令人绝望,但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城市却依然处在艰难的去库存过程中。真正猛烈涨价的城市,仍然集中在少数城市。

 

如果我们再看那些房价涨幅靠前的城市,又会发现:真正涨幅最猛并不是二线城市,而是北上广深这几个超大城市周边的城市。比如距离北京30公里的廊坊燕郊,房价到了25000以上。已经开通地铁连接上海的昆山花桥镇,房价从年初的11000涨到23000。以及临近深圳的东莞,黄江的住宅地价卖到25000。



(苏州上海各有轨道交通通向花桥


房价的上涨不再是普涨,城市之间的分化非常剧烈,这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后期出现的明显现象。比如我们经常谈及的东京都市圈,我一个朋友12月恰好到了日本实地考察,从江户川到六本木,35分钟电车,开车50分钟,六本木的房价18万人民币/平米,江户川不到3万人民币(这个也显示了大都市的虹吸效应)。

2

房价上涨的背后,是人口加速流向大城市


房价上涨的城市背后,体现的是人口流动的走向:加速流向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这个趋势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我一直强调,不要把房价上涨完全单一化的归因为货币宽松,那样会导致我们产生错误的认知,以及错误的政策。如果我们去观察这些房价上涨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我们能发现,他们的人口都在快速增长。这其中不要拿上海的人口负增长来做文章,因为上海施行了户籍管制。

 

这是城市化后期的特征:城市从原来的普遍性人口增加,变成单一城市发展为主,实际上是城市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悬殊,有的城市会变得越来越好,但有的城市则会人口流出。比如看美国,1950年的前十大城市,到了2000年,10个城市中人口在增长的只有3个,纽约、波士顿和洛杉矶,相反人口出现超过50%大幅下降的有4个城市,匹兹堡、圣路易斯、克利夫兰和底特律。

 

我今年也走了一些地方,国内的武汉、大理、福州等等,国外的首尔、曼谷、新加坡等等。整体的感受是: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大都市,大都市的人口密度都会在1万人/平方公里以上。而且,聚集了最多最好的人口的大都市,房价长期看表现都很不错。比如首尔,聚集了韩国近半的人口。比如福州,是整个福建北部的核心,好的学位房至少5万以上。

 

这个趋势是才开始,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看,最好的就业资源和公共资源主要都是集中在条件好的大城市,这是市场的作用。因此,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是不可抗拒的市场运动。说的现实一点就是:你愿意在大城市忍受高房价,还是愿意在小城市找不着工作

3

临深区域会从以往的投资地变成刚需地


特大城市的成本长期看会越来越高,普通人在大城市就业而到周边卫星城居住会是多数选择,临深区域会从以往的投资炒房地变成刚需居住地。

 

基于第二部分的看法,特大城市(500-1000万人口)和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高成本会是一个长期现象。如果政府人为压低要素价格——比如深圳推行了很多年的“定向出让”,本质上就是在压低土地要素的价格,会造成更多问题。

 

我们要承认,深圳也好,中国也好,都已经过了低成本发展的阶段。到国外看一看,北上广深四个超级城市,都已经是发达经济体了。这几年来,全世界最有购买力的人群都是在中国,而不是美国。

 

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压力,意味着人们在特大城市里拥有一套房子越来越困难。我不赞成社会老是对年轻人过多释放错误的信息,认为政府能够控制住房价,让人们误以为可以很快买到一套房。

 

国外都市圈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东京、首尔都市圈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和周边城市形成统一市场,快速建设大量的轨道交通,把人口疏散出去。这样,虽然人们住得远一些,但是,因为有快速轨道,所以,整体的生活品质还是要比呆在核心区租房要好

 

大城市高成本,光靠压是压不下来的,只能疏导。摆在很多深圳大部分普通人眼前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深圳将越来越买不起房,希望有一套房的深圳人会慢慢住到临深去,而不仅仅把那里继续视作一个投资炒房地

 

如果说过去到临深去,更多都是为了投资炒房,而从今年开始,临深会真正的开始成为一个慢慢承接深圳刚需人口居住的地方。这是临深市场和过去最大的不同,也是判断临深市场价值标准的显著变化。

 

正如深圳学界今年一直在谈的:要把东莞惠州视为深圳的郊区。现在的问题是,并不是人们不愿意住得远一些,而交通太不方便,没法住下来,以及更加需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首先需要地铁的建设,其次需要深圳与东惠中协调公共产品的建设安排。


从2016年开始,深圳和临深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没有哪一个时期比现在更好。


关于和临深地铁的规划建设——和东莞的数条地铁相连,和惠州的14号线,以及深中通道最近的开工,没有哪一个时期比现在更加密集。至于未来能否住得好,需要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推进。




(通向惠州的14号快线


而对于临深的开发商来说,更需要考虑的是刚需的需求点,而不是炒房者的需求点。比如少做点别墅,多做一些密度高的、紧凑型的单位,提供更多的自配套,让刚需者真正能够住下来。那样的产品未来会更好卖。

4

临深市场好坏,取决于深圳经济基本面


判断临深有没有购买价值,最大的标准不在临深市场如何,而在于深圳如何临深的市场,尤其是靠近深圳的临深区域,实际上是深圳市场,那里的房价受深圳的影响要大过受当地的影响。房价能否持续上升,取决于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能否和深圳看齐。当然,如果本地经济实力强,那是锦上添花。

 

所以,我们判断临深市场未来的居住价值,投资价值,最大的标准是深圳未来会怎样。如果未来深圳的城市基本面继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临深城市会有支撑(但也许不是全部都很好),但是如果深圳未来衰落,那么临深就不会太好。


(12.29开工的深中通道)


以深圳目前的状态,我并不认为深圳会在可见的时期内出现衰落。制造业会继续外迁,但也会有更多的企业进来。人口会流出,但也会有更多的人口进来。产业、人口会向临深区域流动,这样会更快的和临深城市形成一个统一市场。将来有一天,就像东京、首尔都市圈一样,深莞惠的城市边界也慢慢消融不会再有你是深圳人我是东莞人的区别了,而是会有:“我在深圳工作,住在东莞”这样的表述。就像在东京工作,住在千叶一样。

 

将来有一天,“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样的口号,也许就会变成:“来了,都是深圳人”。那个时候,我们会意识到,“来了深圳,就是惠州人”,这没什么。显然,这将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


那么,在东莞、惠州、中山的三地市场里,哪个最好。我的建议是:优选东莞,虽然价钱高一些,但安全性更好,但是东莞本身和深圳的面积差不多,830万人口,自身也处于工业化后期,本身的城镇面貌要比深圳的关外还好,与深圳的地铁规划线路也更多更紧密。整体上看,东莞拥有更好的叠加优势。其它的城市,还需要观察。


我相信很多人未来会这样选择:在深圳买一套小房子,在临深买一套大房子。或者是,在交通还不便利的时代,在深圳租房住,在临深买一套房,作为防身之选,等到交通便利之后,再住过去。


我也相信未来很多人如果有了实力,会继续选择回到核心区。但是,在那之前,很多人会慢慢接受住到距离核心区1个小时大约30公里左右的地方。相比于我们在超大城市获得的发展机会来说,1小时的交通圈内就业居住,仍然是一个不坏的结果。



【往期文章】

深圳湾超总卖出坪山价,善意的土地“定向出让”,会得到好的结果吗?

深圳史上最大规模的“双限双竞”,是楼市要走的方向吗?

当恒大在忙着做大,万科却在思考做小

郝建民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中海?

深圳:长期过硬的基本面与短期过高的房价

你抱着党章正在山上哭,老演员拎着钱袋子正在山下笑

苹果来了,华为还会走吗?深圳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IP?

房地产“三年小周期”启示:逃顶和抄底的最佳时机在哪里?

比楼市崩盘更可怕的,是你一直没买房

深圳没有关城门,但是关上了房门

华为需要的是三个深圳湾,深圳实在给不起

你把地卖完了,现在要我拆围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