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民粹主义逼走更多的“李嘉诚”

2017-08-03 朱罗纪 朱罗纪


一方面撤资香港,一方面继续买入欧洲,又燃起了公众对李嘉诚脱亚入欧的大讨论。

 

怎么看待这个?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海外投资,一不应该视为对中国的背叛,二也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前景的黯淡。关键的关键,你不要跟着左翼走

 

看李嘉诚的投资动作,我的感受是两点:去地产化、去香港化,但未必是去中国化

 

去地产化,从2013年以来不断出售内陆和香港地产以及长实地产更名可以看出来。去香港化,从不断卖掉香港资产不断入手欧洲可以看出来。但不是去中国化,是因为李嘉诚陆续在加重对内陆的零售业投资——屈臣氏在内地2年间从1300家增至2300家。

 

从投资逻辑的角度,这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又一次资产重组。但规模之大,调仓之剧烈,是超乎多数人预料的。

 

这个过程中,民意和政商环境的变化,对李嘉诚的投资策略有没有影响。这个是这些年来讨论最热烈的问题。

 

检索包括南方周末在内的媒体2013年以来的一系列报道,必须要承认:香港日渐崛起的左翼思潮,对李嘉诚的脱亚入欧,有相当大的冲击——导火索是2013年的香港货柜码头工人大罢工。据2013年南方周末报道,李嘉诚曾在工潮爆发之前2012年信誓旦旦:“不会从香港撤资”。但在工潮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都知道,那个前后,香港流传着一句话:香港,就是李家的城。如果李嘉诚“顺应民意”,继续加大对香港的投资,只会让李家的城郭更大,城墙更厚,城内外的民怨更沸腾。加上香港本身的市场规模小,结果似乎只有一条路:撤资。

 

而李嘉诚离开了,党媒的反应却是这样的。

 

先是瞭望周刊一篇评论:别让李嘉诚跑了。然后是人民日报:遇到困难李嘉诚不能共度难关 不必挽留。处处流露出杀机无限。

 

我倾向于相信这样的逻辑:李嘉诚起初因为正常的商业逻辑到欧洲去投资(2000年之后,李嘉诚就在英国买买买了),但是香港乃至内陆日益泛起的左翼思潮,加剧了李嘉诚撤资香港增资海外的步伐和力度

 

某种程度上说,李嘉诚投资的去港就欧,是被逼的。而这种影响,继续扩散到了其它内陆企业身上。

 

比如曹德旺在美国建厂投资,百度检索一下,满眼的都是国内媒体的丑化:“曹德旺美国投资后麻烦不断,在美被抗议罚款起诉”等等。

 

以及最近针对王健林等企业的“涉嫌转移资产”展开的口诛笔伐……这些出现在央视上,尹中立、李稻葵这样的重量级专家直接扣帽子:这些企业是在“转移资产”,借国内银行钱到国外大肆收购,给国内金融带来不稳定(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王健林在“转移资产”)。

 

发生在这些企业家身上这些年的故事,其实是有逻辑贯穿的。不要以为全球范围内就欧美在搞民粹主义而中国继续推进全球化,仔细观察,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同样在面临着巨大的民粹主义的挑战

 

似乎在很多人看来,企业家们的出海,被视为对国人的背叛。仿佛是他们利用了我们改革开放提供的大机遇发了大财,现在要抛弃我们了,其心可诛。

 

这是一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强盗逻辑,不是市场逻辑。市场逻辑讲的是互利,追求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尽可能的做增量。李嘉诚的确赚了很多钱,可是中国得益于他当年的投资,富起来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得益于李嘉诚的慈善捐助而读了大学改变了命运?而另一种逻辑,是要剥夺掉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不是做增量而是切蛋糕,比如当年的消灭地主阶级。

 

这些需要警惕、约束,否则,过左的民意泛滥,会进一步的逼走更多的企业家,以及让更多的外资却步中国。如果企业是基于正常的商业逻辑,到海外去投资,便没有任何理由受到道德批评。而这个时候过多过左的民意沸腾,只会加重他们在本国生存环境的尴尬,进一步刺激企业海外投资的速度和力度。最终导致企业投资陷入恶性循环,拖累经济增长,让那些最为不满的穷人们变得更穷。

 

民意是什么,多数时候除了被利用,什么都不能干。讲个故事,鸦片战争后,徐广缙接任两广总督曾问计林则徐“驱夷之法”,这位已然看透时局的聪明人回复了四个字:民心可用。徐广缙用了,搞了一堆“明处则不见荷戈持戟之人,暗中实皆折冲御侮之士”。这四个字后来慈禧也用在了义和团身上。结果是更好还是更坏,我们都清楚。企图使用迎合与利用民意来解决问题,而拿不出切实的办法,往往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中国经济今天面临的局面,不是用民意防止企业家出海可以解决的,相反,中国经济必将走上这条路。这是改开40年的经济成果,也是今天的时势使然。

 

今天中国的经济形势,是改开的红利基本释放殆尽,三驾马车在金融危机之后已是疲态尽显,要实现经济的重新爬坡,我们需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经过接近10年的摸索,新路径已经渐渐成型:一是靠创新,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对要素投入的依赖。二是靠进一步扩大市场,拓展海外再造中国。前者是“双创”,后者是“一带一路”(企业投资欧美,与投资一带一路,并无本质不同,反而效益更好)。

 

如果要匹配中国未来在全球的梦境,中国需要出现更多的李嘉诚、任正非。而我们的企业唯一缺乏的,正是融入全球竞争更激烈的市场洗礼,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可以很好的补上这一课。

 

而从务实的角度看,因为经过了金融危机,欧美遍地是黄金,资产价格很便宜。这是大萧条以来百年难遇的良机,有远见的企业没有理由错失。

 

可以说,李嘉诚们的行动,实际为是在中国更有追求的企业指明方向,而不是卖国。我们应该把他们视为中国经济更深入的融入全球化的探路人、冒险家。经济发展到更高层级,企业出海的大势,谁也阻挡不了。而且,这条路不是不归路,那些厉害的企业,他们走到哪里都是中资企业

 

今天我们要是对这些企业家海外投资,以左翼的心态对待之,降之视为套现跑路、资产转移,甚至抛弃背叛,最终会让我们错失良机,反把经济带入更尴尬的境地。

 

这是实现中国进一步崛起的大机遇,当然也是一个大风险。因为,这个过程总会有杂音,也总会有企业浑水摸鱼,也很可能会有企业玩庞氏骗局,更有可能倒掉给国家带来金融动荡。关键看你怎么把握,怎么应对。把握得好,就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握得不好,就可能会演变成为一场危机。如同当年鸦片战争的国际形势一样,对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大风险,同时也是一个大机遇。当时要是主动的融入全球和国际接轨,我们的屈辱史可能就改写了。

 

这个过程中,国家谨慎一点,无可厚非。政府对企业投资方向给出产业指引,也可以理解。但唯独左翼的思潮泛起,值得重点警惕。这种将社会问题以阶级矛盾的方式来归因,并将一切问题泛政治化的思维,历史上已经一再的证明听之任之会酿成大祸。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一方面反衬出国内的投资环境需要革新,一方面认识到位也会起到倒逼国内深化改革的正面作用。比如曹德旺到美国,反衬了国内的税费成本过高。我们应该做的不是骂曹德旺,而是减税降成本,延缓竞争力下降的时间窗口。

 

整体上,一句话说完,发生在这些企业家身上的故事,提醒我们正视: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企业家日益增长的海外投资需求,与仍然落后的民意思维之间的矛盾。



【近期文章】

要真正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这三座大山要搬掉

深圳本可不缺地

王健林昨天的最后一席话,澄清的和没说的

广州未必是“租购同权”,何谈学区房要变天?

我在东京湾区的实地体验,粤港澳大湾区离它还有多远?

对自己得有多自负,才敢卖掉你唯一的住宅

我们将面临一个行政管制长期化的房地产市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