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将面临一个行政管制长期化的房地产市场

2017-05-15 朱罗纪 朱罗纪


今天,据媒体报道,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庄少勤对外传递了三个信息:1、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和房屋供应能够满足老百姓的居住需求。2、供地数量与住房价格并没有必然的联系。3、如果投机炒作不控制,即便大量增加土地供应,也难以达到抑制房价的效果。



国土部门类似的观点不是第一次讲了,一般来说,行内会从屁股决定脑袋的角度来演绎:国土部门这样说,是为自己开脱,推卸土地供应不足导致房价上涨的责任。

 

但实际上,我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可能有那么一点夸大),但的确:土地供应和房价当然有关系,但的确又不是线性的关系。


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司长谈的是总量,是宏观,而我们谈的是个体,是微观。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讲,土地和房屋供应的总量的确是相对均衡了。但放到不同的城市却又是千差万别。比如北上深,土地供应显然是不足的。但在大东北、广袤的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又是过剩的。


另一方面,是货币的因素。货币供应的扩张或者收缩,会改变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司长没有明说,但已经暗示出来了。

 

重新复盘这一轮的房价大涨(历次也是),始于2015年一季度的货币宽松,深圳率先上涨。而全国大部分的地价、房价猛涨始自2015年底的去库存政策,到今天为止,去库存政策还没有停止(当我们在批评投资炒房者贪婪自私的时候,也请你问问是谁给了他们杀入市场的信号?)。


货币政策扩张降低了购房门槛,相当于增加了购房需求。在原有土地供应不变(或小幅增加的情况下,货币供应却增加了太多,那就意味着供应短缺。深圳为什么会率先大涨,是因为那里的房屋供应短缺矛盾一直是全国最突出的。所以,当货币政策出现异动,它就会率先反应。


当然,所有城市房价涨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城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但货币政策毫无疑问是直接的诱因。比如深圳,没有土地供应量的突然改变,没有货币政策的突然改变,房价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稳步的上涨,但突然货币放松,土地供应没有及时大幅增加,房价就会爆发。


不去纠缠这样各说各话的口水仗,时至今日,我认为房地产调控的长期格局已经基本明朗了,我们可以试着理解和判断未来的整体房地产政策。

 

现在以及未来的房地产政策会怎么走,这个取决于我们的决策层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房地产市场(能不能如愿姑且不论)。从现在的指向来看,决策层对房地产的判断是:1、有泡沫,有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否则不会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调控政策的目标也清晰:软着陆,不可再暴涨但也不可暴跌,要平稳。因为,以房地产现在占GDP的规模之大,暴跌一定意味着会陷入美国式的经济危机,不来个五年八年的走不出来。


但以往也是这样的施政目标,这次什么不同?

 

不同的地方主要并不在于房地产市场出了什么变化(只不过是房价更高了),也不在于外部冲击发生了变化,而主要在于我们自己的宏观经济出了本质性的变化: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滑了,套话讲就是“新常态”。可能很多吃瓜群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新常态”的意思,但我们要判断中国房地产的未来,就必须要好好吃透这三个字。


梳理一些主要国家的经济史,能得出判断:不要觉得我们的房地产绑架了国民经济就有多么“奇观”,很多国家都经历过(也许不正常,但事实如此)。基本上世界上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和房地产有关,房地产就是“周期之母”。所以,如果要想认真的研究房地产市场,就必须去学习宏观经济的运行。某种程度上,研究房地产,就是研究宏观经济。而房地产本身的政策调控,影响主要是房价的短期波动,从长周期来看,作用不明显——比如我们现在的限价令,韩国当年也用过,没什么卵用。

 

如果梳理日本1970年代的经济变化,就能看到:当潜在增长率下滑的时候,最好的应对之道是接受现实,果断进行经济转型,而不是认为这是经济减速了,进而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去刺激它,把经济增长率维持在原来的高位。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是这么干的,耽误了经济转型。而我们在2008年之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本该坦然接受经济新常态的来临的,但是采用了货币财政双扩张,想继续“保8”。直到这几年,才接受了新常态,但2015-2016的政策思路又回去了。导致现在出现一个结果:货币政策刺激的边际效益接近于零——如同许小年教授最近在深圳演讲指出的,1990年代1块钱的货币投放可以产生4-5毛钱的新增GDP,现在掉到了7分钱。这种情况下,说明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已经带不来增长了(但能带来资产价格的暴涨,原因是资金投入实体经济没法赚钱,只好都去炒地皮)。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的判断是: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太可能宽松(再宽松也没有什么意义),但也不会明显紧缩。因为一旦紧缩过剧,同样也会导致房价大跌,同样也会出现“大萧条”——这方面的案例是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


选项其实很明显:货币财政双中性,而更多依靠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重启增长这意味着,接下来会逐步的加息——现在不到5%的利息偏低,也可能会有房地产贷款的总量管制——日本当年的泡沫被刺破,一个因素就是严厉限制了房地产贷款的总量规模。但殷鉴在前,也不可能很激烈。

 

而另一方面,政府会动用更多的行政手段来控制房价——就像现在所做的,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会长期进入一个“四限令时代”,这是我们和国外比较不一样的泡沫处置手段。用行政手段管制房价,会有很大的副作用,长期看也没什么用,但现在好像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尽管你可能不认同,但也只能接受这种管制将会长期化的事实。

 

第三方面,是土地因城施策的供应,一二线城市或是核心都市圈的城市,会增加土地供应,而三四线城市会缩减土地供应。当然,我认为在一二线城市,这个作用有限,因为土地供应太刚性了。尤其是核心城市的土地供应能力,根本赶不上人口和财富的增加速度。指望靠增加供地来压制房价,不现实。


第四方面,是长效机制的建立,最主要是房地产税的启动。但是和土地的政策一样,不要高估它的作用。手段从属于目的,房地产税的作用是来取代土地财政、缓和房价上涨的,并不是刺破泡沫的,这一点要清醒


总之,政策的优先选项是要缓泡沫软着陆,在这个希望没有证实不可行之前,政府不会也没有理由选择硬生生刺破泡沫。这并非是为高房价辩护,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宏观经济转型争取时间。这个转型跑得快,经济能够重启稳定的增长,房地产泡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就能够被不错的消化掉,并且再启升势。而如果跑得慢,严厉的行政管制的时间就一定会持续更长的时间。从现在看,行政管制的政策持续个三五年是大概率事件。


但整体上看,我依然对于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不悲观,那些经常性认为中国房地产要重蹈日本覆辙的观点,更多只是简单的逻辑套用,用来吓唬人可以,但缺乏严谨的比较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房地产现在所处的阶段并没有1990年代的日本那么恐怖,而我们的政府下手控制泡沫比日本更早。经济学界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我们现在像1970年代的日本,而不是1990年代的日本。因此,接下来我们面临的局面是:从之前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而不是低速增长。只要不用民粹主义的方法乱搞房地产,一二线崩盘的概率是很低的。至于大部分的四线房地产,救不救都会一个样。



【往期文章】

同样是敌意收购,为什么孙宏斌举牌金科,舆论界没那么“血性”?

急吼吼杀去三四线抢房子,心痒痒是想当接盘侠吗?

任何时候都不要现金为王‖关于房地产的15个小认识

一线城市值得长线关注的三类房产

粤港澳大湾区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苹果来了,华为还会走吗?深圳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IP?

比楼市崩盘更可怕的,是你一直没买房

华为需要的是三个深圳湾,深圳实在给不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