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商圈进行时:在这里阅读建筑,漫步街区,感受上海温度…
最近,朋友圈里都在传一段很有“腔调”的论述——
未来5年,上海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遵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一座人口2400万的超级大都市,在日新月异的都市快节奏里,这样一段颇具人文情怀的描述,本身带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里我们邀请您体验的是,作为上海人文精神故乡的豫园老城厢片区,正在发生的点滴变化。这幅由园林、亭榭、庙宇、市井构成的城市风情画,随着消费变迁和上海的进步,正在日益融入今日上海的城市生活,诠释着上海的温度——
5月10日,中国最大的匠人手作平台——東家 · 守艺人,带领国内12位顶级独立珠宝设计师齐聚豫园,在海上梨园打造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珠宝设计师联展 ——『什么东·西』。
是什么让東家选择海上梨园作为此次联展的场地?恰恰是这里极具“东方美”的禅意与東家“让传承成为潮流”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是一趟充满新奇的惊艳之旅,也是一场东方建筑美学与潮流匠心文化的完美结合,更是一次回归守艺、采撷岁月点滴的隽永记录。
在豫园商城的近10万平方米商业物业中,海上梨园本来只是一处罕为人知的高区空间。由于大楼内部的垂直动线不便,位居豫园高区的海上梨园,一直只是默默注视着脚下川流不息的游人。
两年前的一段佳话,促成了海上梨园的华丽转身。
那一年,在复星的推动下,豫园商城力邀时任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到老城厢来看看。在一个结满蜘蛛网的高区空间里,“海上梨园”四个大字牌匾已经有些蒙上灰尘了。但在这里,谷好好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自1559年潘允端建造豫园开始,梨园戏班的乐声已经在上海的这片土地上飘出,据说豫园内的“乐寿堂”还专门用于昆曲家班演戏。时至今日,清代海派画家吴友如所作《豫园宴乐图》依然保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记录了清末上海道台刘瑞芬在豫园宴请德国皇孙海因里希亲王、共赏昆曲的历史场景。
双方一拍即合。
“海上梨园”被重新激活,一个颇具现代美学风范的传统艺术空间就此凌空而出。2016年开始,一出《妙玉与宝玉》、一出《牡丹亭》,两个精致的昆曲片段,就在海上梨园定期轮番上演。小剧场只容得下六七十个座位,每次倒也座无虚席。因为这个建筑空间的重新面世,一些多年未曾回到老城厢的上海年轻人,因为朋友的一张戏票,又回到了这里。
在这一片惬意的露台上,微风拂过,陆家嘴、外滩、老城厢依次在眼前展开,园林、庙宇与市声构成了独特的老城厢体验。
6月,城市观演空间——又一场汇聚建筑规划界精英的论坛又将落户在这里。的确,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这个话题了。
阅读建筑,其实就是在阅读一座城市。
老城厢的魅力也因为海上梨园这类空间的重新激活,似乎恢复了青春。不久前,LVMH集团的时尚活动看中了海上梨园,最经典的空间与最时尚的气质有着天然的默契;沪上各大领事机构、企业活动、设计展览也开始选择在这里举行……
在豫园老街的路头,有一块不大引人注意的铭牌。铭牌上记载了一个重要的年份,1907年(光绪33年)。
原来,这条全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三米的老街,已经在老城厢里见证了110年的风云激荡。这段历史已经超越了上海市的市龄。
今天,豫园老街仍是各地游人探寻上海过去的热门目的地。
在豫园老街的中段,有一家别致的明信片店。本来步履匆匆的人们,步入这样一个小店,不由得停下脚步。习惯了手机、微信的都市人,在这里似乎可以让自己慢下来一些。
遇上一个雨天,也会见到有如丁香般的姑娘端坐在窗边,若有所思地写下一份寄往某地的明信片。
漫步在豫园老街上,王大隆、丽云阁、上海筷子店等上海老字号依然是值得一逛的去处。还有很多其他老字号品牌,也丰富着这里的老味道。
最近,一家名为“小时候”的小店也在老街悄然开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音乐声中,小人书、牡丹皮、搪瓷碗……许多记忆忽然涌上来。
从豫园老街一直走下去,便抵达了大名鼎鼎的九曲桥、湖心亭,路过五香豆商店、梨膏糖商店,再往南便是文昌路了。
与豫园老街的老派头、老字号比起来,文昌路更多了一些文创范。
这里的小店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调改,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的新演绎,将构成文昌路的主题。
5月8日,《新民晚报》登出了近半版的报道,题目是“老城厢里飘出书香”。这里写的是豫园华 40 33208 40 13308 0 0 3491 0 0:00:09 0:00:03 0:00:06 3491宝楼里的“吾同书局”。
今年3月,筹备已久的“吾同书局”刚刚开张。据说是书局的创始人都来自同济大学的缘故,书局的“吾同”二字藏了“我们同济”的意思,此为笑谈。在书局的合伙人、沪上知名出版人王国伟看来,大意更多来自“吾读书于此,以期同道中人”。
“我们要一些理由,让上海人重新回到老城厢。”在王国伟看来,豫园花园、豫园老路、九曲桥……老城厢的肌理、几百年的人文沉淀,这一切是无法复制的,是上海的精神所在。
吾同书局的出现,得益于豫园商城对华宝楼的全面改造,一些未曾释放的空间因此得以释放,一些未曾进驻豫园商圈的业态也进来了。
前不久,“千人读书周”活动的闭幕式上,著名画家戴敦邦老先生出现在了吾同书局的签名售书现场。戴老先生一口浓重地道的上海话,让许多慕名赶来的市民感到格外亲切。在戴老看来,华宝楼已经是今非昔比,老城厢也多了更多来看看的理由。
越来越多的上海人看到豫园这些变化,他们都感到有些兴奋。
在城市的变迁中,豫园商圈已经越来越多地具有一个旅游景区的特征。如何在旅游商业和城市生活中找到中点,让这片土地重新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这不仅是个专业课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眼下,一个更为宏大的老城厢规划正在实施,在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城市的雄心下,黄浦区显然也有着远大的计划。从外滩到豫园、再到新天地,一个上海中央活动区核心区的概念已经见诸报端。
外滩沿线的办公区将为老城厢带来更多活力
这是我们对老城厢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做得更好。2017年的春节前,在豫园商城的年会上,复星和黄浦区对于豫园商城这一轮的变革与创新,显得充满期待。拥抱你的时代,拥抱这座城市。
在这里——
阅读建筑,漫步街区,感受上海温度
体验不一样的豫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