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你明白了多少?

2017-07-24 严苏纯 中医宝典

编者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总结。所以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是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今天严苏纯教授就来告诉我们她对于治末病的理解~

 

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讲究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点,提倡在春夏阳气旺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盛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适应养生防病之道。

 

比如临床上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患者,在春夏季节,适当采用温补脾肾之法,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原则的具体运用。

 

再如,按照中医的说法,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冬天通过进补,可以使肾精更为充盈,从而使得明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中医学的养生观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因此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因此,中医养生“治未病”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淡境界。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只要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大有益于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而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与五脏有密切联系,因此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

 

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

 

人体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不节又易损伤脏腑。所以,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因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各有其气味所偏,长期的饮食偏嗜,就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或营养成分的失衡,因此容易发生疾病。即使因身体需要而多食某些饮食,也不可过量或过久地偏食,否则会影响健康。 


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

 

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动,包括适当的运动、脑力和体力劳动、社交活动等等。在《黄帝内经》中有“和于术数”以及“不妄作劳”两个原则。

 

首先,应该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诸如《黄帝内经》所列举的导引、吐纳等形式。导引为古人健身防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吕氏春秋》曾提到远古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缘故而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后来,有些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健身作用的导引疗法。 


所谓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不妄作劳”是提醒人的劳作不要违背常规,应考虑季节、时间、年龄、体力及有无疾病影响等诸多因素,做到量力而行并注意调节,不可长时间从事某一种形式的劳作,以防止“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从而影响健康。同时要做到劳逸结合,使活动有益于身心。

 

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因为疾病的发生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肌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的侵袭。

 

首先是增强正气。中医认为,生命的体现是“气”,即元气,是构成肌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抵御、驱除邪气,防止疾病发生,促进恢复健康的功能。所以,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必须增强正气。培养正气,一方面要重视精神调养;另一方面还可以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要规避邪气。《黄帝内经》指出:“邪气发病”。因此,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就必须避其邪气。措施就是顺四时避六淫。六淫、疠气各有主时,春风、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清洁,防止病从口入;药物预防,驱除邪气,提高免疫机能;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环境卫生,防止污染等。通过采取以上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就可以做到预防疾病。

 

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疾病发生后,各有自己的传变规律,应该根据其规律采取阻截措施。《黄帝内经》指出,外邪侵犯肌体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趋势,因而主张治浅治轻。另外,内伤杂病也有自己的传变规律,或以气血津液为序,或以阴阳互根互制为次,或以五行生克为第等,最终都是体现局部与整体的彼此影响。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只是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能够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终止其发展及传变。

 


|作者介绍|

严苏纯,女,中西医结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联亚健康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亚健康临床咨询及应对策略指导、肿瘤的姑息疗法、肿瘤放化疗血象的保护、中药对造血调控的研究。

 

来源: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9-7),图片来自网络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