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耳聋治肺,鼻塞治心,咽燥健脾,清涕责肾——学习干祖望老师治验一得

2017-12-09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耳鼻喉科教授干祖望老师在耳鼻喉科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很高,有许多独到见解和经验。笔者随干老师学习,亲聆教诲,初步总结干老提出的耳聋治肺,鼻塞治心,咽燥健脾,清涕责肾等理论经验,以飨同道。

1耳聋治肺


内经曰:“二者,肾之官也”,“肾气通于耳,肾和则知五音矣”。所以人们总结出耳为肾之窍的理论。肝胆之经络走耳周,自古以来治疗耳聋多从肾与肝胆入手,但临床上有许多耳聋患者,并无肝胆、肾经见证,反见鼻塞、咳嗽或有恶寒、发热等肺卫不和之状,何也?干老认为,此类耳聋即现代医学所称“急性耳咽管炎”或“急性卡他性中耳炎”,中医则认为风邪袭肺,移病聋葱之故。聋葱一词见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卷四》:“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聋葱,专注乎听”,聋葱受病亦即《诸病源候论》所称“耳聋”,虽有证名但无方治。干老常取三拗汤加菖蒲、路路通,宣肺解表,疗效很好。

例一:续某,男,35岁,1986年3月10日初诊。右耳听力陡降三日,耳中涨塞不舒,时觉彻疼,吞咽时耳内“轰轰”作响,鼻道通气不畅,有少许清涕,烦躁不安,常以手捂耳屏,而症不得减。

检查:右耳鼓膜内陷,标志消失,运动不良,稍有充血。音叉检查:任氏法:右耳 骨导>气导,左耳 气导>骨导,舌苔薄白,脉有浮意。

辨证论治:风邪侵袭聋葱,耳窍经气痞塞,急取宣肺之品,以求通窍复聪。处方: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防风5克、苍耳子10克、薄荷6克(后下)、僵蚕10克、菖蒲3克、路路通10克。药进三剂,听力恢复,耳中闷塞感消除,鼻塞减轻,原方稍事加减后再进三剂,以巩固疗效。

按:三拗汤原出《和剂局方》,主治伤风鼻塞,干老利用疏风宣肺功能治疗耳聋。此例除用麻黄、杏仁、甘草三味外,尚用防风、薄荷、苍耳子、僵蚕,意在加强疏风宣肺;菖蒲、路路通,因其能走窜诸窍而做为治聋要药。运用此方辨证要点:①耳聋发病不久(一般一周以内);②伴肺经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


2鼻塞治心


《难经·四十难》曰:“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医学入门》指出:“鼻窍于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刘河间则进一步提出:“鼻塞治心”。干老根据以上论点指出,鼻为肺窍,鼻病多从肺治固无异议,但鼻之功能与五脏皆相关,关于心者其一,心主神明,嗅觉的产生有赖于神明知觉;其二,心主血脉,血行不畅,则鼻窍血络瘀滞乃至鼻塞。“鼻塞治心”主要针对“幻嗅症”及“肥大性鼻炎”,对于后者治疗,则可采用活血化瘀方法,用通窍活血汤或活络灵效丹。

例二:崔某,女,43岁,1986年2月15日初诊。鼻塞十余年,夏轻冬重,嗅觉日减,涕量不多,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肥大性鼻炎”,作下甲部分切除术及冷冻术,均未根治。

检查:鼻粘膜暗红,双中、下鼻甲均肥大,表面凹凸不平如桑葚状,舌有紫意,苔薄白,脉细涩。

辨证论治:血络失畅,鼻甲留瘀,取化瘀法。处方:乳香3克、没药3克、归尾10克、丹参6克、红花6克、桃仁10克、落得打10克、菖蒲3克、白芷6克。此方连服20余剂,鼻塞大为减轻,守方续用10剂,诸恙告退。

按:活络效灵丹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乳香、没药、归尾、丹参四味组成,愿意主治气滞血瘀所致心腹疼痛等。干老用于鼻病则每加桃仁、红花之类以助行血化瘀之力,落得打能行瘀而不伤血,善消肿而不耗气;取菖蒲以通心气而宣鼻窍;白芷引诸药上行头面。诸药相配,直入心经,行血化瘀。运用此方辨证要点,重在局部检查,有鼻甲肥大,颜色紫暗,表面不平,对麻黄素不敏感者。


3咽燥健脾


慢性咽炎主症为咽喉干涩,微疼,偶有痒感而咳或如异物梗塞或如烟熏火灼,症状表现不一。咽燥者,津不能濡之故,常规多投养阴之剂。干老则认为,濡润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园丁一味浇灌,却不知泥土过粘,根柢反而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素问·阴阳类论》:“咽喉干燥,病在脾土”。因此干老治疗慢性咽炎,重视辨证,既不废养阴,又善于培土健脾一法,选补中益气汤或用参苓白术散,后者之应用,尤为独具只眼。

例三:严某,男,40岁,1986年5月30日初诊。咽部有难以表述之不适感,三年来微疼,时轻时重或觉毛涩干燥,不思饮,频咳,有痰,却难咯出,饮食如故,大便微溏,曾诊断为“慢性咽炎”,多方医治,获效平平。

检查:咽黏膜充血不显,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粘膜萎缩,舌苔薄腻,质胖嫩,脉平。

辨证论治:咽关者,水谷之道路,脾胃之门户,中土一衰,内湿自生,湿郁化热,上扰清道,乃作咽中诸症,治取健脾渗湿一法。处方: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扁豆10克、山药10克、马勃10克、桔梗10克、玄参10克、银花10克、甘草3克。药进5剂,咽中即感觉舒畅,仍用原方调理二旬而愈。

按:参苓白术散为健脾利湿方剂,多用于调理肠胃功能或益气安胎。干老将其施之于慢性咽炎。此患者虽见咽喉干燥,但不欲饮水,反而便溏,苔腻,可治咽干之类,非火非燥,实因湿停于内,阻滞津液,不能上承的缘故。若能脾气健旺,转输津液,上济咽喉则咽燥自除。至于二术(苍术、白术)历来有“二术不入喉门”之说,但干老认为:白术健脾且能生津,只要证属脾虚内湿,则不必虑其犯禁。该用之际,但用无妨。运用此方辨证要点,但见口干而不思饮,咽肿而不红艳,即可用之,当然能结合全身辨证则更为精确。


4清涕责肾


鼻涕为人体五液之一,有赖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方能分泌适度。《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谓尿频责之于肾阳不足,膀胱不约,然肾阳虚衰,气化失职,五液亦皆可为病。因此干老在临床见有耳鼻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从增强“阳光”之固摄作用出发,取温肾法,方入附桂八味之类,若见清涕滂沱者,竟别出心裁,取用缩泉丸。

例四:李某,女,58岁,1986年4月10日初诊。近年来鼻涕奇多或如清水或似糜浆,伴头晕目眩,稍遇风冷则诸症倍增,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获效不著。

检查:鼻黏膜淡红,鼻甲微肿,鼻道内清稀分泌物较多,舌苔薄白,质胖嫩,脉细。

辨证论治:涕溢于上,原为土不制水,寒生于下,理应壮其阳光。辨其舌净,脉细,正可补之敛之。处方:益智仁10克、乌药10克、肉桂3克、太子参10克、诃子10克、鱼脑石(煅)10克、白芷10克、百合10克。服五剂。体量明显减少,头晕缓解,原方稍事增减,再进五剂,诸症皆除。

按:缩泉丸见于《妇科良方》,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遗尿。方中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涩尿为君药。《医学启源》谓其能“治人多唾”,一隅三反,而用于敛涕,亦一创见。乌药行气,山药健脾均有助肾气化水之功,另用肉桂、诃子、鱼脑石旨在加强温肾敛涕,太子参补脾,白芷引药上行鼻窍,唯百合一味乍看费解,实则为从阴中求阳,取其养阴以助益气也。使用本方辨证要点,鼻窍分泌物清稀无臭,量多失制,舌质不红。

以上是随师学习初步总结,不妥之处请同道们斧正。


本文内容摘自《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