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气象第一人︱为你读史•第20期
—收听—
(点击音频,即可收听)
“爱国、民主、科学”,朋友,您好,您正在收听的节目是由九三学社鹰潭市委会主办的《九三之声》,我是主播陈真,欢迎您的收听。这期节目我们将为您讲述:
新中国气象第一人
1949年9月21日晚上,中南海怀仁堂内,毛泽东主席正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会场外,一阵疾风暴雨不期而至。会场里的掌声与隆隆雷声交相呼应,仿佛上苍也在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到来鼓与呼……
然而,气象专家涂长望有些坐不住了。新中国百废待兴,如何尽快建立和发展起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则是他日夜擘画的迫切课题。
1949年11月20日,周恩来总理召见涂长望。涂长望就气象局的建制、组织、业务、人员等方面的筹划和建议,做了汇报。12月7日,中央军委发布第444号主席令,任命涂长望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局长。
众所周知,军委气象局首先服务的是战争。让一位民主党派人士担纲主其事,足以证明中共中央对涂长望是何等的信任。
面对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涂长望和他的同事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制定通盘规划,把新中国的气象站网建设起来,并且使之达到国际标准。
在涂长望的带领下,经过气象工作者的努力,到1957年,全国气象台(站)从最早的70多个,增加到了1600多个,同时还对一些老气象台(站)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涂长望对新中国气象事业做出的这一基础性的重要贡献,已经超越中国本土,具有更为深远的世界意义。
从1956年6月起,全国各地通过电台、报纸,公开发布天气预报。同年,中国科协、国家科委和中央气象局还共同提出了人工降雨试验方案,开始了我国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试验。
为了解决气象人员的不足,涂长望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大力培养气象人才。1953年,涂长望在原气象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气象专科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气象高等学校。1955年7月,经陈毅副总理批准,气象专科学校迁往南京光华门外,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之后,涂长望又组建了新的北京气象学校。
涂长望还给自己的学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的叶笃正、谢义炳等人写信,召唤他们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气象事业效力。
鉴于中国气象专业力量分散的状况,涂长望和中国科学院的赵九章商量,成立了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坚持每天预报都有会商,每星期还有一次大会商。但是,由于技术设备落后,20世纪50年代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依然很低,误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提高预报水平,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涂长望设法从英国引起了当时最先进的气象雷达。
1954年8月,全国气象系统完成了建制转移,涂长望被任命为中央气象局第一任局长。涂长望为了推动中国气象事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亲自主持制定五年计划,并规划出12年远景蓝图。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成立大会,涂长望被中国科学院聘为学部委员。涂长望以中国科联常委的身份,多次出访欧美。在世界和平运动中,涂长望不仅是气象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1956年6月1日,中国气象情报正式解密。世界各国科学家对中国的气象成就十分敬佩,而亚洲周边国家更是受益匪浅,国际气象合作日渐活跃。
1956年10月,越南、中国、朝鲜、蒙古、苏联五国气象邮电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召开的第一个国际气象会议,涂长望担任大会主席。
就在这一年,局党总支书记告知涂长望,他的入党申请已被通过。涂长望听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涂长望回国后,虽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是自从加入英共,他就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了。
1958年10月底,涂长望视察了山西、内蒙古几十个偏远山区的台(站)后,回到北京就病倒了。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了脑干肿瘤。
由于肿瘤压迫视神经,涂长望右眼失明。但是,他还在不断地撰写关于观测、预报、雨雾物理、海洋气象、农业气象等方面的建议书。直至病变累及左眼,涂长望仍不放弃。他请人代笔,口述完成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篇论文《关于二十世纪气候变暖问题》——直至几十年后,气候变暖才成为气象学家普遍关注并被人们热议的话题。
1962年6月9日,年仅56岁的涂长望,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气象事业。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诗作《挽涂长望同志》:
同君屡次赋欧游,才干堪推第一流。
肝胆照人风洒脱,心胸涵物韵容休。
戡天志在争民主,返日戈挥夺自由。
努力一生无懈怠,令人长忆旧渝州。
下期预告
为您讲述:社会主义需要拿笔杆子的
往期回顾
九三学社鹰潭市委授权发布
爱国、民主、科学
微信:HNsociety93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讲述九三学社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