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 | 我的燕园故事(上)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20-08-18
 

  全文共3656字,阅读约需10分钟


编者按


每年夏末,都会有近四千名高中生从祖国各地奔赴燕园,开始一场以“北大人”为标签的旅行。北大提倡个性,尊重选择,致力于为每名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除了学到知识,更要成为“自己”。我们邀请了几名来自不同院系、成长路径各异的“北大人”,他们齐聚一堂,与北京大学新闻中心的吕帆老师对话交流,讲述各自的燕园故事。就让我们一起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中,看一看北大的本科教育特色究竟是什么。


对谈人介绍:



吕帆,艺术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中心电视台副台长,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学生朗诵与主持艺术团指导教师。为央视《朗读者》、优酷《博物派》撰稿。曾获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星光奖、全国高校出版社图书奖一等奖、北京大学青年岗位标兵等奖项。




01

赵朝熠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

2018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我看你好像跟我以前想象中的数院的人不太一样?——就是那种“科学怪人”,戴着大眼镜框,好几天不洗头的那种,这好像才是我们外行人传统观念里的数院人啊?你怎么打扮得这么利索呢?

吕老师应该也是开玩笑的,因为数学学院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头发的——说实话我来北大之前,我脑子里那群学数学的人好像也都是应该三天不洗头、或者是天天捧着一本数学书在那里翻来覆去地刷题。但是当我真正来到数院之后才发现,这儿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疯人院”,之前我对那些不管是对数院、还是数学的那种刻板印象都有了很大的一个改变。

 

对数学的理解也不一样了吗?那你上大学之前对数学的理解是什么?

之前脑海里对数学的理解其实就是两个:代数和几何。初中高中的教材也基本都是这么编的。要是再复杂一点,那可能就是后来学了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

 

那你现在是怎么看待数学的呢?

大家可能觉得我现在对数学的理解就是代数、几何再加上新学到的方向,比如分析、微分方程,但其实不是这样。我现在对数学的理解要比以前简单多了:数学就是一种语言,像中文、英文一样。


语文英语这些自然语言的作用就是让人类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让彼此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所有理学,比如物理化学生物,都需要一种语言,在这种语言体系下面去做一些演绎推理,得到最终的结论。就比如物理,他们会研究两个小球怎么碰撞,碰撞完之后小球怎么变。那他们需要描述这两个小球的位置,那怎么描述呢?就需要建坐标系。有了位置又有了速度,速度是怎么定义的呢?其实就是位移的导数。人文社科需要用自然语言来作为学科的支撑,那理科理学这边需要的语言就是数学了。

 

看来你对数学的理解确实不是我这种文科生眼里的那种算算数、解解方程了,感觉你现在更像是以一个数学的学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知道你去年就直博了,直博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直博就是换一个新的身份。现在作为本科生,我的主要的身份就是一个学习者;成为博士生之后,我就要变成一个这一领域真正的研究者了。这其实是一个挺大的转变。

 

大三报名直博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强大的自信心?是什么驱使你读博的?

说实话当时报直博也挺纠结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读博比较辛苦。但是我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愿望。我小学时候,我就立志自己将来要做个老师。现在想留在大学做老师,读博肯定是必要的。


至于自信心,其实也不是盲目自信。我之前做过比较多的准备工作。比如大二的时候,我加入了本科生科研项目,跟老师做金融数学相关的课题。我发现科研感觉还不错,可以在金融数学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能具体讲讲你刚才说的本科生科研是什么吗?

这个我是挺想和大家分享的。正常来说,只有研究生才需要做科研,本科生的任务是学更多的知识。本科生科研是北大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可以提前接触科研领域的平台,让我们提前走进实验室,和导师、队友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提前接触科研是什么。这次科研经历让我真正接触了“金融统计”这一领域,让我知道这领域现在都在研究哪些问题,自己通过这次经历也收获了很大的成就感,所以我读博读的也是金融统计方向。在北大,只要你有某一领域有兴趣,就可以去联系导师。我们一般是在大二时联系导师,一起做科研项目,并不是说只有学霸才可以做研究。

 

金融统计应该是个跨学科的内容吧,你认为自己本科生科研的跨学科内容对自己的直博有没有什么帮助呢?

虽然我是数院的,但我跟周围很多同学一样,也是一个很“跨学科”的人——这可能也是北大的特色之一吧。本研的跨学科肯定是有帮助的,金融统计这个项目必然要求“金融”和“统计”。我在数院学的是金融数学专业,所以对金融和统计两个方向都有所涉猎。那么金融统计专业还要求什么?可能还要求写代码做一些建模工作,所以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比较高,刚好我本人学了计算机的双学位,对这个方向也有所涉及。


高考结束后,招生老师问我想学哪个专业,当时我很迷茫。招生老师问,你想学金融经济相关的东西吗?我说我想学。然后又问,你想学计算机吗?我说我也挺想学。然后老师说那要不你学数学吧,这样将来去哪个方向都比较容易。然后我就说可以啊。现在想想真是很巧,当时招生老师和我说的这几个专业我现在都学到了。单看一个学科可能没那么有意思,但把这几个学科放到一起,我们就能感觉到它们汇聚出的非常强大的力量。


 送给学弟学妹们一句话吧!



我是学数学的,我们追求的一直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清楚最多的内容。我希望我的学弟学妹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单调上升但永不收敛的增函数!



02

刘浩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进入北大之后,你遇到的最大的“坎儿”是什么?

来到北大,我觉得最困难的事情应该就是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高中再苦再累,我们的目标还是很单一很明确的,好好学、好好考就行,考得越高越好。但是来到北大,就发现一下子要面临很多选择,比如说我的课应该怎么选,比如说社团学工和学习之间该怎样平衡,还比如说怎么跟同学搞好关系等等。在这种环境下,你想把什么事情都做得特别好是太现实的,所以就需要你取舍,这个取舍就是去认识自己的过程。我觉得“认识自己”这个过程是最难的。

 

我相信大家可能有一种感觉,就是认识自己不一定非得是自己的事情,也许遇见一些事情、遇见一些人也会有帮助,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长学姐他们给我的帮助。说句心里话,我上大学前一直认为学习就是自己的事,上课好好听讲、作业好好完成就可以了。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就发现还是不一样的。我们有些课程,比如经济学,PPT、课本都是英文的,老师上课讲的也是英文,有很多知识点不能立刻理解得特别透彻。那个时候我在课下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买别的书看、整理笔记、问问题,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别好,那个时候就挺郁闷的。


后来有一天实在憋不住了,我问一个学长应该怎么办。他说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那先解决你的问题吧。之后,他把课上的一些问题给我讲了一晚上。然后我发现有些东西还是理解不了,他说:“你这个问题可能比较普遍,过两天我给你们弄一个补习班吧,你找几个也不是太明白的同学,可以一起来听一听。”第二天他就去借了一间教室,晚上又讲了一遍。在讲的时候,他会用一些我们更加能接受的语句,结合具体的例子,效果非常好。


所以,我在北大最大的发现就是,虽然我们在北大学习很“难”,因为周围有很优秀的同学,学习就不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个集体,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听得出来,你有很好的学长学姐。相信你一定遇见过一些好老师,有没有给你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老师呢?

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当时教我们经济学的陈玉宇教授。他讲课的时候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上课时也会用一些更加贴近我们、更加接地气的例子让我们理解课程更加透彻。有的时候,他还会找一些大三大四才会遇到的内容给我们讲一讲,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他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我教你们经济学,不是为了让你们能拿多少分,而是让你们形成经济学的一种思维模式,从而在生活中变成一个更有智慧的人。

 

“学经济学,让你成为一个在生活中更有智慧的人”,比如就是炒股吗?

可以算是吧,但其实我说的更多的是能够用经济学的知识考虑生活中的事,让我们变成更加理性的人。比如说,我当时学过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即那些以我现在的角色可能已经无法改变的成本。假如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到半个小时的时候发现是个烂片,学经济学之前我可能会觉得“来都来了就看完吧”;但现在不一样,我会扭头就走。


生活中的实例其实就是经济学,它并不是高高在上、离我们很远的一个学科。北大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帮助我们去了解每一个学科,去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从而更加有助于“发现自己”。这也是北大最吸引我的地方。


更多对话内容,敬请期待!


《北大师说》特别策划 | 学堂门启,北大常新


通识课堂 | 《四书》精读:儒家经典的生命温度


刘譞哲:请拥抱人人皆可编程的诗意世界


北大开放日演讲 | 王维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北大演讲 | 张影:数字中国与未来世界经济


北大开放日演讲 | 车浩:在北大法学院成为一个正义的演奏家


北大开放日演讲 | 张海霞、吕帆:来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阅读


编辑:王睿临

审校:吴芷婧 王炳寒 黄洪翔

美编:赖雯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