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听,关于碳中和稍微不同的声音

雕刻师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图片来自国家电网
前言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认知,首先声明,我坚决拥护和支持碳达峰和碳中和,只是对碳中和概念下的全球一揽子行动,最终能否有效缓解全球气温升高,有一点不同的理解,仅此而已。今天上午,跟万军同学聊起这个话题,我捎带手儿说了一个实现碳中和的极端假设,说,一个国家一年有一亿吨碳排放,这个国家可以不做任何减排努力,也不用发展新能源,只要有足够的土地,拼了老命不断的去植树造林,直到种出来的树们,可以每年吸收掉这一亿吨碳排放量就OK,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假设,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单纯的靠种树来完成碳中和目标,也没有一个国家会放弃植树造林的努力,尤其是有植树造林悠久历史传统的我们。
最近半年,碳达峰碳中和像一股春风,温暖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寒冷的冬季和不愉快的疫情带来的许多希望,尤其正值十四五开局之春,再加上刚刚开幕、万众瞩目的两会,使得碳中和话题几乎成为大家工作和业余热议的话题了,前几天,一群讨论碳中和话题,目标剑指气候变化,于是,我在群里一鼓作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全文刊出如下:

正文
我非常不成熟的观点,【碳中和】可以缓解全球大气环境,缓解对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非常重要;可以改变能源利用结构,促进新能源科技创新和重振全球经济,但是难以缓解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气温变化是地、月、太等大尺度规律控制的。 从目前得到情况研判,地球气温从第四纪冰期(距今260万年)开始,逐渐下降,到次末冰期(距今约3万年),地球气温降到最低,海平面也平均下降140米,台湾海峡、白令海峡成为路桥。 
之后,全球气温逐步升高,地质学年代在距今1.8万年前后由第四纪的【晚更新世】转变到【全新世】,考古学年代也从【旧石器时代】转变到【新石器时代】,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气温升高,人类繁衍加速,寒冷的旧石器时代能吃的动物基本都被吃光了,人类为了继续生存,就需要猎杀小型动物,于是石器发生了变化,向更小型化、更锋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人类的审美观也快速进步,石器由【打制工艺】变成了【磨制工艺】,再后来,农业得到发展。 
小插:磨制石器这一脉在后来玉石制作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了不少于8500年的玉文化高地,作为学过一点点地质学、专业的玉石爱好者、半路出家的雕刻师,通过几年来对史前文化和考古学的学习,我对此感受至深。
在经历了将近两万年的气温回升之后,最近5000年,全球气温周期性下降,就中国历史而言,朝代的盛世都大概率匹配高气温时期,社会动荡、战争和朝代更迭时期,都大概率匹配与气温下降和低温期,这背后的原因是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从而引发更多矛盾和社会动荡。 
最近200年,地球气温刚刚回升到最近5000年平均气温的分界线之上稍微一点点。如果中国的气温再上升1-1.5度、甚至2度,整个大西北的气候环境将被大大改善,植被和森林将会重现,沙漠化将会被自然修复,更适合人类生存和产业转移,河套地区和整个东北的粮食产量也会增加,但是东部和东南部一些沿海地区,有可能遭受再一次的海侵,就像距今5000-距今7000年那段高温期一样。 

这是我在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曲线
基础上
加载的中国历史信息
从仰韶文化末期开始
贯穿龙山文化
夏商周及以后各朝代

这是我根据有关科学家

的研究资料

标注的距今80万年-距今350万年

中国东部的地理环境

那年月华北地区

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帝都在海边上

石家庄和保定府

还都在海里头

而有25亿年历史的

泰山已经是一块陆地了

大别山地区也在海面之上

次末冰期

著名电影《冰河时代

说的就是这个

最寒冷的年代

中国大部分外海都结冰了

而且海平面平均下降140米

那时候的福建古人

腿儿着就能去台湾串亲戚

距今5000年-距今7000年

全球气温升高

请参见竺可桢曲线

那年月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海侵

我花了好几天时间

收集和研究新石器时代

的考古遗址

尽我所能

都标注在图片上了

很有意思

那个时代的古人类

与海侵海岸线

保持了高度的地理契合


更多有趣的图片

更多关于气候的理解

以及原图的出处

见后面的系列文章

总之,我认为,1.碳中和可以改造大气环境,但很难缓解气温上升,2. 气温再升高一点点,例如平均气温再升高1-1.5度,对中国是利好远大于利空。

更多关于地质、地理、气候和文化的思考...
0.或许,新能源发电无法承担『碳中和』的重任
1.地质、地貌、地理和气候轮回之黄土高原
2. 沧海与桑田之轮回:最近2万年气候变化和古代遗址聚落
3. 大尺度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兴衰
4. 从大尺度气候变化规律,看碳中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5. 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6. 龙山时期『鬲』和『鼎』的变换,显示了什么样的气候和人文环境的改变
6. 昆仑山雪线之上的和田玉,大尺度气候变迁的超级证据
7. 人类能阻止气温上升吗?实现碳中和最经济、最有意义、效果最好的方法,各是什么?
8. 出发!爬上3Ma之前的太行山去看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