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123期:涟源三甲财溪村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财溪村位于涟源市三甲乡三甲村西南约6公里处,这里三面环山,墨溪河从村中由南向北流过直达三甲,河两岸是大片农田。这里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越。


在涟源市三甲乡除了三甲村的梁姓为最大姓外,财溪的陈姓也是当地的另一个名门望族。这支陈姓是清初从新化鹅塘迁到这里的,到清中期已经成为这里的第一大姓。到陈世桂这一代时达到鼎盛时期。陈世桂因其孙陈颂厘出任知府而加赠的朝议大夫,他有四个儿子,都在外开矿经商,富甲一方,家里银钱多得要用箩筐装。四兄弟有了钱就在财溪当地广置田产,四兄弟分别建了“松柏园”、“金竹园”、“箓竹园”和“竹林园”。


这一片古建群是陈世桂的二儿子陈代垣所建的竹林园。他是清道光辛卯恩科举人,例封文林郎。因他的后代人口众多,竹林园一再扩大,分为竹益园和竹林又园,几栋宅子朝向不尽相同,大小不一,水平位置不一,但相隔距离不远,看上去有点怪。老人们告诉我这里原来一共有五个两进两横和两个一进两横的院子,全部是砖木结构的二层瓦房。


这是位于最北侧的大院子,规模最大,屋外的朝门已经被拆掉,倒座房也只剩下一点点。


这是院子里的两个堂屋,左边的是陈海泉烈士故居。


陈海泉,又名陈剑秋,1906年出生在这里,1927年毕业于宝庆县立中学后,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1930年,被分配在国民革命军十九师工兵营四连任连长,并代理营长。历任陆军新编二十九师八十六团中校团副、干训班主任、副团长。1942年3月上旬日军攻占仰光,后分兵向缅甸中部和北部进攻。国民党政府派中国远征军开入缅甸抗日。 4月27日,任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上校团长的陈海泉奉命入缅。于5月2日战死沙场,时年37岁。当时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认定为烈士,同时编入《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录》。1987年被民政部门追认为革命烈士。目前这栋房子右边被拆掉四分之一建了新房子。


这是一个面阔五间的大房子。


门口这块小石碑是70年代在这里下乡插队的知青留下的纪念。


这栋房子高大宽敞,石制天井做工精致。


两边还有两厢房。


这里以前是用做仓库。


在仓库里发现了这两乘轿子,跟在别处看见的不一样,轿身外裹着竹席,里面是轻便的木制框架,体积也比湘北的那种木轿要大一些,这也算是难得的文物了!


最外的厢房是牲口圈。


在竹林园的后面,上一个小坡还有一栋。


正屋面阔五间,两边还有两厢。


这里的灰塑做得还不错。


正堂屋里挂着一块匾,因为时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


后来经过我对照片的后期处理,应该这块匾挂倒了,只看清前两个字是“竹林”,难道这里就竹林园?


边上还有一个山坡上有一栋老房子,规模较小,保存状况不佳。


再回到山下这有一个完整的朝门。


这里就是“竹林又园”的朝门,古朴而略显内敛。


这是老三陈代炬所建的“菉竹园”,这个“菉”字拼音:lù,释义:荩草;古通“绿”,绿色。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菉竹。


菉竹园朝门基本完好,倒座房也大部分保留下来。外墙全部是青砖,建筑整体建在一处较为平缓的小山坡处,所以由前向后呈现由低向高,据说这里以前是五进三横的主体,在财溪村这种样式只此一家,但目前两边的厢房已经拆毁,只剩朝门和正中堂屋。菉竹园内部建筑使用了土砖,但保存相对完好。四个大小不一的天井使得房内的通风和采光良好。


正堂屋的脊梁上还有“皇清光绪七年”的题记。



偶然从朝门内向外张望,才发现这家的风水是极好的,正对着两峰之间的低洼处。


老大的“松柏园”解放后改成了松柏小学,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老三的“金竹园”虽然也被毁严重,但朝门还在,里面已经是新旧掺杂了。


金竹园内的建筑是纯木结构,这是跟其它房子不一样的地方。


在村子里的其它地方还有几栋青砖大屋,也是陈氏族人所建。


看着路边的这些老宅,不由得感慨唏嘘。听说陈家后人很多并未继承先人们的优良传统,几代人后家道中落,土改时除了几栋大宅院,竟然都成了无田的贫下中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倒是帮了陈家人留下了这些房子不用分出去,从而财溪继续成为了陈姓聚居的自然村落。


村中的墨溪依旧向北流淌,河道边除了新建的水利设施,还能见到古人们建的河堤和码头。


河上的这座石拱桥连接了东西两岸的陈家人,也见证了财溪的兴衰。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财溪村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707uuztlm&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关阅读:

涟源杨家滩老刘家

涟源杨家滩古松堂

涟源三甲世业堂

涟源斗笠山镇黄港村

杨家滩的云桂堂和静养堂 

涟源斗笠山镇白马堂 

涟源杨家滩刘岳昭兄弟故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