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31期:隆回罗洪乡寻古
位于隆回县东北端的罗洪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氛围的地方,四面环山,春溪缓缓流过,宁静幽美,如世外桃源。罗洪古称春溪峒。“罗洪”地名的由来,据传是古时候发大水,淹没了罗洪当地的房屋,冲走了农田,是一位罗姓长者,带领当地居民,疏导洪水,重建家园,当地居民为了纪念这位罗姓长者,将当地改名为“罗洪”。
经过上千年的开发,山脚附近也有大片的梯田,青山、绿水、梯田和古民居构成了罗江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我对罗洪的了解是从罗洪的邹门欧阳氏贞节牌坊坊开始的。这个牌坊位于下罗洪村,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系楼阁式石牌坊,四柱三门,面阔9米,高9米。底座为四块条形基石,四根立柱,主体内外两侧各有圆雕石狮。正楼有匾,正背分别镌刻竖额“旌表节孝驰赠八品孺人”;横额“驰赠修职郎县学生邹汉纪妻欧阳氏坊”楷书大字,青石雕刻四周为镂空浮雕的龙云。竖额与横额之间嵌有阴刻小楷“驰赠八品孺人旌表节孝”碑文,记述欧阳氏节孝事略及碑坊修建年月等。坊顶端为鯉鱼高翘,槍口饰一斗三升斗拱,正顶上圆雕为葫芦宝瓶,雕刻精美。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个省保碑为何被打翻在地?当地村民告诉我,这个牌坊原在村中一组的地盘,但村长是二组的,所以把文保资金用在了二组,导致一组村民的不满,从而做出了这个过激的举动。
这种青石材质细腻,非常适合雕刻这种镂空的造型,所以整个牌坊上这种镂空雕看过让人叹为观止。
邹门欧阳氏之邹汉纪(1795-1825),是與地世家邹氏七子中邹文苏之长子,其舆地学造谐颇深,著作有《今古奥地学》、《蛮村志》等,可惜英年早逝。与中国近代與地学奠基人邹汉勋为兄弟,是当时的“邹家七子”之一。妻欧阳氏(1800—1847),名舜华,新化附贡生欧阳坝之女,一生为大孤苦守节,孝敬父母,抚养子女成人,受到朝延嘉奖,特立坊旌表。
当我看到这个几个人物造型的时候非常诧异,一个年轻女人给一个老年人喂奶,这是个什么含义呢?后来从网上查到这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中的“乳姑不怠”,故事是这样的:崔山南,名管,字从律,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欧阳氏孝敬公婆、抚养子女不假,但这个浮雕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牌坊下就是以前的一条古驿道,牌坊不远处还有一个茶亭。
茶亭内有商铺还有长凳给过路人休息。
罗洪的邹氏是当地的名门旺族,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新化)《邹氏庆户家谱》罗洪邹氏始祖原住江西泰和,祖伯万,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乙酉(925年)收聚本房人口并带奴仆,由江西圳上迁湖南。罗洪邹氏一世祖庆孙,字均海,元末明初移居新化罗洪(今属隆回),生景思、景汉、景信三子,开思、汉、信三房。罗洪邹氏,从邹文苏始,英才辈出,代不乏人,尤以编绘地图名世,有“與地世家”之誉。如今的罗洪乡政府周边还有大量古老的院子参差于新建筑之间,其中大多数为邹姓人家所建。
首先要介绍的是位于官树下村的邹汉勋故居。邹汉勋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是一座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面积约3300平方米。院前有木结构槽门,槽门两侧原有厢房12间,院内第一栋正屋为中堂屋,第二栋为后堂屋,东、西两侧为横屋,正屋前留有空坪,整个院落四周原砌有青石围墙。槽门前有水塘一口,呈半月形,水塘至槽门前有青石板路。
但现在故居保存情况并不乐观,一侧厢房已不在,朝门两边的倒座房和大部分围墙都不复存在。
邹汉勋(1805-1854),字三杰,号叔绩。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 邹汉勋一生致力于舆地学研究,注重古为今用创新发展,并通过实地调查,以补古之不足,主张“知古期以用于今,知今期以稽于古”。他依据以经纬测绘地图的理论和方法,在《宝庆疆里图说》中提出绘制地图的基本原则:1、明分率(比例);2、分准望(方位);3、定中宫(座标);4、测日量,即作图以经纬度划成方格,每格按比例等于若干里。他还创造性地沿用前人绘制地图的诸种图形标志,并不断改进使之完善,如山用“叠人”;水用“双线”;道路用“叠点”等。他的博学多才,被士林尊称为“古之郑贾,今之江戴”;他的舆地学与当时驰名京都的魏源的经史、何绍基的书法并称为“湘中三杰"。乡谚赞曰:“记不全,问魏源;记不清,问汉勋。” 可见其当时的知名度。 邹汉勋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五均论》、《读书偶识》、《水经移注》等30余种,共460余卷,多毁于战火,后人刊有《邹叔子遗书》七种传世。
这是古代中国所使用的地图,大多只能表示方位,但对距离勾绘并不清晰。
这是邹汉勋为湘军制作的地图,湘军就是倚靠邹汉勋这样碾压级的地图,在战场中,充分预估行军时间,准确地展开兵力部署,从而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这是邹汉勋的孙子邹代钧所制作的世界地图。邹代钧,(1854~1908年)字沅帆,又字甄伯,中国清末地图学家,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外彩色地图铜版印刷的创史人,曾教过光绪、宣统两代皇帝的书,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帝师。
这里还有其它多处邹姓人家大院,这些院子大多为四合院,内有三进正屋和两厢侧屋,但这些院子保存情况堪忧。
这个院子在乡政府边上,当地人叫它“萧家院”。整个院子由前面的四合院和后面的一栋三层木楼组成。
朝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厅屋也是纯木结构。
在朝门边的倒座房上有这样一个门,门上有“藏拙”两字匾额。
上款是“同治甲戌春”,也就是1874年,落款是“主人写意”。
从大门进入第一个院落后,右边的小院落就到了这栋纯木结构的三层楼房。这栋木楼因为有三屋,还有一个小阁楼,而且所在地势较高,所以成了当地最高的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了。
木楼整体上看并不花哨,但有些小细节还可以细细品味,比如门框上的这两只小狮子。
有点像龙猫?
木楼左边有楼梯直通向上。
二层中间有一个大厅。
大厅左右后有回廊包围。
三层跟二层的格局一样。
这里还可以通到木楼的最高处的阁楼。
当年在这里能眺望到罗洪美丽的景色。
院子里的老人家告诉我这里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被用作农民夜校在使用,由于建筑质量好,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顺着石板小巷沿屋檐可以直达后园。
这里还有一个青砖的后门,门框上有一幅石刻对联,上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字体为隶书,庄重大方,蚕头雁尾,让人观而爱不释手,遐思万千。从前院的“藏拙”到后院的这两句古诗,一股内敛、归隐的感受油然而生。
这是离萧家院不远处的“梁家院”,已经破败不堪,去年还遭遇了一场大火,把正堂屋烧了一半。
堂屋的左侧幸运地保留着一个砖牌坊。
门额上有“大夫第”三字,下有模糊不清的“紫诰荣封(?)”四字,据罗洪梁氏后裔考证,罗洪大夫第是明代后期曾任南京府正印府官的罗洪望族梁友浩蒙皇帝下诰而修建的。但看门楼风格是清代的,可能此为其后人重建。
从模糊不清的字迹和彩画、灰塑来看,这个牌坊做工非常精美,但看这个院子的破败情况来说非常让人惋惜。我只希望梁氏后人能尽可能保护好这一处珍贵的牌坊!
这是在罗洪乡的古建筑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封火墙,是我们湖南传统的弧型马头墙,尖尖的飞檐在这里显得格外秀丽和俊俏。
这堵墙的造型跟我们湘村发现LOGO中的那个马头墙造型也很相似,所以我和根宝在这里留下了一张合影。我想通过我们的发现让更多的人关注湖南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让浓浓的乡愁遍植于大家的心中!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罗洪乡古民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