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149期:攸县渌田蔡氏家族古建群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说来也巧,16年在探访安仁县双泉村的时候发现就在不远处有一个蔡氏家庙,从地图上来看那里属于攸县。于是从那一天开始开启了对攸县的发现。经过三年的三次探访,我发现在渌田镇有蔡氏家族所遗留的几处古建筑,有古民居、祠堂、牌坊、桥、亭、箭楼,其中有几处已经列入了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利用这一期向大家介绍这几处古建筑。


这就是离安仁双泉村不远处的黄冈岭蔡氏家庙。


这个家庙的主体建筑已经无存了,只剩下了门楼和几堵残墙。门楼的造型跟边上双泉村的那个是一样的,看上去这个门楼也在近几年进行过修整,但上面的“蔡氏家庙”、“湖湘望族”、“科第世家”这三块石刻仍然完好。


后来我查到了渌田蔡氏的一些资料:渌田蔡氏系出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归属河南上蔡蔡氏。北宋靖康(1126)年谭州通判蔡吉解组后遂留居任所,家于楚南谭州、衡州间,其十四世孙平阳教谕蔡朝端于明洪武初年(1368-1372)落籍渌田开派。明末清初,蔡氏一族登进士4名,九世孙蔡承植明万历庚辰科进士官至南京大仆寺卿,八世孙蔡思穆明万历丙戌科进士仕至浙江巡按御史,九世孙蔡承甲万历壬辰科进士历任福建谭州等地四任知府,十一世孙蔡祖斑清康熙丙戌科进士授中书。民国期间,渌田蔡氏迭出军政闻人,二十一世孙蔡会文曾任红三军政委,二十四孙蔡仁昌曾任台湾澎湖防卫司令部中将司令,十九世孙蔡才佐曾任国民党厦门要塞司令部少将参谋长。新中国著名美学家蔡仪也是渌田蔡氏子嗣。族嗣人丁旺盛,2001年九修族谱全族五大房十五分人谱嗣孙18954人,为当今攸县第一大族。


十四传至元末明初朝端公,讳忠,号雪松,卜居于攸县禄田桑田。因几经兵寇,旧谱不存,故以朝端为一世祖,至今已传25代,嗣孙三万余人明万历34年(1606)首修族谱,清光绪10年(1884)七修,1942年又八修草谱,未及付梓。2001年九修。明万历间建宗祠于桑田黄冈岭。门联:湖湘望族,科第世家。谱分上蔡长衡籍,志载三朝科第家。南干山川吴入楚,中州阀阅祖而孙。排行:朝元常琮蔡,国蔡思承而,祖来上蔡,贻谋允臧,言本道德,行由典章,诗书世泽,礼义家常,子孙益振,源远流长。





说到渌田蔡家,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叫蔡槐庭的人。蔡承植, 字槐庭,明嘉靖丁巳(1557年)二月初五出生在攸县渌田锡陂的一个科举世家 。从小聪明伶俐,记忆力强,才思敏捷。万历庚辰(1580)三甲进士,癸未(1583)殿试名列二甲。初授南直池州教授,迁建宁推官,历任南户部、礼部郎中、嘉兴知府、广东按察副使、由南大仆寺卿致仕。根据这段史料我找到了“锡陂”这个地方,这里正好就有一座“大夫第”。


整座建筑傍水而建,屋前的池塘,是由当时挖泥制砖而人工造成,老人们说这水里还有一个石龟,是当年挖土时发现的,石龟目前还在水底,用来镇风水。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座门楼被改动过了,以前上面雕龙画凤,还有灰塑彩绘的八仙过海和宝葫芦顶,后来被毁于文革时期。最近几年族人捐资对门楼进行了一些修复,可惜修复方法不对,看上去怪怪的。


老人们说蔡槐庭是有名的清官,他为官清廉,不畏恶势强权,断案公正,爱民如子,有“包公再世,海瑞重现”的美誉。


这块大夫第的牌坊上留着蔡氏子孙们为纪念先人及要秉承祖训的两副对联。蔡槐庭为官数十年,爱民惜民,为民办实事 。县志《蔡承植传》记:“公素性淡泊,持身俭约,居官数十年,萧然与寒素无异。安城刘泸潇先生目为清廉第一。”任嘉兴知府时 , 以清廉化俗,使得豪强奢侈的生活和行为有所收敛 。当时两浙郡守有“四君子”之称,时人称他为“四君子”之一 。任户部郎中时,总理甘固镇等地粮储,清屯政,调边饷,理盐法,颇有成效 。所辖官吏,也不敢骄纵枉法 。


蔡槐庭,精识禅学,广结善缘,成年以后不管是当官还是为民,诵经与素食并重,从不间断。暮年之时,他住的仍然是陈旧的土房,非常简陋,实在是太寒酸了。后辈们要为他造一栋像样子的砖瓦房,他竭力阻止。儿孙们通过努力,并得到各方支持,建成了一栋四进官厅,牌坊上有“大夫第”三个大红字,请他入住 。槐庭连一眼也不看,仍留在旧土房里研诵经书 。明万历己未(1619)年,蔡槐庭自号“不久道人”,是年秋天患重病 。一日,他叫儿孙将他抬到锡陂山上庙里,请住持和尚为他理发。事后,又吩咐抬回他的卧室,不一刻,他口里连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并渐渐地圆寂了,享寿六十二岁。


池塘边还有以前的旗杆石。


踏门而入,大大的前庭配以气派的大厅,顿时让人感觉豁然开朗。整个建筑由青砖制成,大厅木制抬梁结构,由数根木柱支撑而起。


石柱础上刻有精美的花纹。


屋顶的横梁也配有精美的雕刻。


墙上的神龛里仍旧供奉着两块牌位,都是蔡氏先祖。


院子里摆放着一块过去染坊里用来压布的大元宝石。


庭院天井里的屋檐下还有一些字画,很多被雨水侵蚀看不太清了。这幅小篆是《千字文》中的一段:宇宙洪荒 。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


院里的这个门头上还有“科第世家”几个大字。老人们告诉我,这四个字可不是虚名,蔡氏家族中有过六人中进士的辉煌历史。据传是明朝万历皇帝为了表彰蔡氏家族一门六进士亲笔所书。


我在这里还得到一个信息,在不远处的官家桥村还有一个这样的门楼,于是我来到了这里。


从远处看,这栋建筑的形制跟锡陂的那栋是差不多的。当时这两栋房子还是同时开工的,那时没有电话,仪式就是放铳,铳声一响,两边同时放第一块砖。



这个门楼外形还保存得相对完整,只是上面的文字荡然无存,非常遗憾。



屋檐叠涩和精美的砖雕很原汁原味。


这里的老人告诉我,当地叫“官家桥”是因为这里确实有一座桥,还有一座凉亭,就在老屋前的田垅之中。


官家桥,是衡茶古官道过赭江一座古桥,明朝时,由蔡承植(槐庭)之胞弟蔡承赉倡修。桥上还建有凉亭(原来叫“八角亭”)供人休憩。荒月之时,亭中放积谷行善事,一直延续几百年。


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亭子是1994年在原址重建的,只有边上的拱桥还是老的。如今古老的驿道已经湮没在了田野之中,只留下石桥和亭子。



重建亭子时人们还把八个石柱础留了下来以作纪念。



蔡承赉,号傅岩。是著名清官蔡槐庭的胞弟。自幼敏慧,好读古籍,道德文章,誉荣乡里。弱冠之时其父欲蔡槐庭带他去任聘。槐庭曰:“我是都察之官,不能以权谋私,五弟还是让他自己努力学就去应考好!”承赉听了大哥之言,在家更加发奋读书,立志做人,学业精益求精。于万历已卯科川文第一,初拟亚元,主考房官员固争留下届继考。后历经四届皆中副榜,时为奇闻。最后一次即万历甲午科(1594年)以副榜选授浙江台州通判。由于受家族中先贤的影响,为官比较清廉正派。承赉天性宁澹,淡泊人生,不乐仕进。上任之初,一本正经奉公守职,断事公平,百姓赞誉。可是并不受上司的识赏。后来托病回乡休养。承赉居家期间杜门谢客,足不覆公庭豪户,平时专著,荒时济赈。为了方便饥民借贷之便,当众兄弟商议,出资在耤江桥头建一桥亭,每年在春夏荒月在亭内发放积谷千担左右活人之饥。秋后收回不计利息,每年冬季在亭内施舍棉絮白床,寒衣千件,保寒士之暖,每年暑季在亭内无偿施茶赐粥,让人随意掏取,以消行人之渴。为了及时受理,在亭旁建一间侧屋,拨水田八分,凭一老者驻守亭内,专门施济。所赈济之谷物,不倨多寡,看你缘分,故承赉自喻为“随缘桥” 此三件善事,年年不停,代代相传,周而复始,一直延续了两百余年。直到清末乱世而终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行善之官,改称“随缘桥”为“官家桥”。这就是现今“官家桥”的由来。(本文摘自:攸州网(www.yx988.com) 原文链接:http://www.yx988.com/list.asp?id=57643)


在下蛟塘这里还有一块“兄弟联登”的门额,是为蔡家八世孙思和、思穆两兄弟而立。“兄弟联登”据说是万历皇帝御笔特书牌匾嵌于老家槽门。


在官家桥附近的“栗林”还发现了蔡家的另一个门楼。


上题“道德可宗”


去年还在网上得知在渌田的陂垅村下屋湾还有一栋由蔡氏族人修建于明代的箭楼。


幸亏有无人机的帮助,我很快找到了这里。这座楼名“高楼”,高13米,长24米,宽8米,面阔六间,三层,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叠涩檐。据当地蔡氏族谱记载,此楼始建于明,清代重修,非常之时举族迁入,由青壮年守卫门窗,可保无虞。据传明末至民国,因有高楼庇护,当地蔡姓数次避过兵灾匪患,故有“修高楼添子添孙,拆高楼断子绝孙”的祖训。文革期间正是由于蔡姓力保而得存。



高楼位于村中的祖堂后面,从村口是很难发现高楼的存在的。



在当地老人的带领下我来到了高楼的后面,从这里才真正感受到高楼的雄伟。


墙厚一尺五寸,因建筑牢固,距今二百余年不见一丝裂痕。冷兵器时代高楼像雕堡,可以躲兵,窗口也可射箭自卫,1918护法讨袁战争时,南北二兵打仗,全族300余人藏在里面躲过了兵戎,无一人受伤害,得以安全。



前面紧靠祠堂后屋,相隔不到一米,只有两个小门进入,平时由福王神龛堵住,除此任何人无法进入。



据老人家介绍解放后这里长期被用作堆放杂物和养牛的地方,墙上一些破损的地方就是牛角顶的。


原有的三层楼板都已无存,只剩下撑楼板的木梁。


楼里被用砖墙分为六间,这样一来也让高楼屋顶得到了支撑,使得它300多年来坚固如初。


射击孔是外小内大,方便里面的人多视角观察和射击。如此完善的防御功能的建筑是由西冲始祖蔡佇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乾隆年间修复重建,迄今200余年。西冲的始祖蔡佇是渌田蔡氏第五代懋公长子,自幼学文习武,武艺高强。长成例授长沙卫指挥,任职谨慎围城设岗,屡破犯匪,多次立功受奖,解组回乡后迁居西冲,重视耕读,建堡自卫,设堂开课,教子鞠孙,世代连延。




下屋湾里古民居已经非常少见,只找到这一栋晚清风格的民居。


从这些残留下来的木雕和石雕上还能想见当年的风貌。


另外这里还零星分布着一些民居,大多保存不完整。


渌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下,这些人当官时多为清官。受先贤遗风熏陶,兴学为乐、读书为本在渌田蔚然成风。希望渌田人不但要继承良好的家风家训,也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些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珍贵的古建筑成为大家共同的乡愁!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蔡氏家族古建群的视频。


相关阅读:

初访安仁(上)——双泉村  

朱亭古镇

醴陵采风       

茶陵乔下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