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00期:初访安仁(上)——双泉村
安仁,这个湘东的古老的地名对于今天的很多长沙人来讲已经比较陌生了,我直到去年才来到这里。位于安仁县龙市乡的双泉村是一个地处安仁、攸县交界处的村子,这是一个历史厚重的古村落——村里的“文献世家”是清代解元谭莹的故居,还有提篮古桥、谭氏书院、谭行之公祠等。
说到谭莹此人可能现在没什么人知道了,但他有个著名的学生叫谭延闿应该大家会熟悉一些,谭延闿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后来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席和行政院长。谭莹,字铭三(1839—1926),安仁县龙市乡双泉村下谭家人,自幼天资敏慧,在县宜溪书院就读期间,成绩出众。光绪二年(1876年),继续求学于岳麓书院,光绪五年中湖南乡试解元(省考第一名举人),先后出任长沙、武陵教谕,广东遂溪知县,学识渊博,德高望重。1895年,谭莹赴京应试,参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后,谭莹弃官从教。谭莹拥护光绪帝变法图强,反对慈禧太后专权误国,对康有为、梁启超极为同情。民国初年,谭延闿任湖南都督。当时田税过重,民多怨恨,但无可奈何。谭莹亲赴省城求见谭延闿,为民请命,由于衣着简朴,门卫不为通报,后谭莹托一外出厨师递进亲笔手书,谭延闿下令打开中门,亲自跪接,且减免了部分赋税,民众对他十分感激。
谭莹故居是块风水宝地,背靠象形山,前有黄龙江蜿蜒流过。昔日,这里几十户人家的房屋栋栋相连,门庭户户可通,即使下雨天,人们串门走户都不会湿脚。整个建筑群里,两个主大门一方一圆,相互呼应,气势壮观。
故居的禾坪前面是口大池塘,池塘边有株700年古树,要五、六个人才能环抱,村里人叫它重阳树。
树边有两口古井,一个叫“月亮”,一个叫“下潭”,合称“双泉” ,远近闻名,双泉村名由此而来。古井里的泉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断。
谭解元的故居叫老屋,又叫“圆大门”,前面是一个高大的牌坊式门楼,牌坊高二丈有余,厚约二尺,琉璃瓦盖顶,左右两边一对大鳌鱼呼应,门额上的“文献世家”四个大字非常醒目。
据当地老人介绍故居大门两旁原刻着“德门萃福,仁宇恒春”对联,四根立柱上分别书写着对联:“大气挟扶舆岳秀河灵钟地脉;元钧旋斗柄协风时雨召天和”,“岁月常新五行阴阳调四序;江山大好两间灵秀汇双泉”,既介绍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又告诫子孙奋发图强。
牌坊上精美的砖雕让我想起了上次在衡东看见的斜柳塘牌坊。
这种烧制的如意拱如今都比较少见了。
文革期间这个牌坊的文字被用石灰覆盖,上面还残留有文革时期的标语。
老人家告诉我这个牌坊始建年代应该早于清代,原来牌坊后还有一块砖上刻了字,上面写的是建筑年代,只可惜后来修里面的梁架时把那块砖盖住了。
老人家还带我看了家里收藏的一块石碑,上面有“道光二年”的字迹。
这里的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西朝东,品字形山墙建筑,火砖齐顶,顶筑双层廊檐,轻盈灵动。故居前后两栋相接,前栋2层,后栋3层,有13间住房和上、中、下3个宽敞的厅屋,各房间由雕梁画栋的屏风相隔而成。
圆大门的边上还有一个“方大门”。
屋场前面有上、中、下三个大禾坪,以前,三个大禾坪前都竖着一排排两米高的条石柱子,上有圆眼和方眼,这是科举时代“中举”的标志。文举依石立杆点灯,武举依石栓马,立这么多的石柱子,说明人才辈出。现在这些石柱早已被拆走用在修河岸上。
在谭莹故居的西北边就是谭行之公祠、提篮桥和谭氏书院了。
谭行之公祠位于黄龙江边,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前后两进,后进已经坍塌,岌岌可危。
祠堂边上就是这个提篮桥。提篮桥是一个单孔石拱桥,横跨黄龙江,犹如长虹卧波,将解元故居与谭氏书院相连。提篮桥虽年代久远,但至今完好无损。
桥头还有一些石碑,上面刻有修桥的相关信息。
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谭氏书院仅残留下了这个大门,里面的房子尽毁。
谭氏书院名声远扬自谭莹弃官回乡投身教育事业开始,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弃官从教,一生致力培育人才,先后主讲于平江天岳书院,茶陵洣江书院,安仁宜溪书院,后受聘为岳麓书院西斋教席。他一生从严治教治学,教学有方,受业学生中有谭延闿等许多名人。谭莹还在家乡大力扩建了谭氏书院,免费为同族培育人才,奖励读书向学。
湘东一线(包括平江、浏阳、醴陵、攸县、安仁、茶陵、炎陵、桂东、汝城等)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地方,随着平汝和泉南高速的开通,拉近了湘东各县与其它地区的时空距离。这里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湘村发现将来还会继续深度发掘美丽湘东。下期还将介绍安仁另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牛人和他的故居。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安仁双泉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18ubzn0h&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