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179期:茶陵秩堂访古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从泉南高速下来向茶陵秩堂乡走会在石龙村老鼠坳路口看见这样一个纪念碑和亭子,上书“三大学士故里”。


原来这里有一座凉亭,名“关头亭”,供过往行人憩脚,亭子为拱形石门,上书“关头亭”三字,两边有楹联:前月江,后龙匣,右石砻,三村三宰相;南罗霄,北邓阜,西泰和,一方一名山。亭子正堂中央镶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有“三大学士故里”六个大字。原来在这方圆不足十里的弹丸偏僻之地,从明至清三百年间,先后出了明首辅大学士李东阳、明文渊阁大学士张治、清协办内阁大学士彭维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时茶陵知州葆亨极为赞誉,为褒扬秩堂人士勤于学之风,乃建亭修碑,以供后人景仰。“三大学士故里”由此而来。


古碑为长6尺、宽2尺4、厚6寸的石刻碑。后来,因长年累月,风雨侵蚀,石碑日渐风化破损。


离石碑不远还有一处据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题的“光泉”摩崖石刻,现在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茶陵县高陇镇光泉村光泉组高彭公路一侧的石壁上。


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奉诏追缴流寇曹成,率部从江西南昌出发,一路西行,在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翻越江西永新与湖南茶陵秩堂之间的茅竹坳,天黑之后在秩堂镇合户村宿营。当时,这里叫“麦灶”。这一天晚上,岳飞遇到了一个深夜回家的陈姓私塾先生,私塾先生很热情,主动要求给岳家军做向导。他们连夜起程,一路经过秩堂墟(当时叫“赤塘墟”)、花石、月江、老鼠坳来到了这方石壁下。这时,天已蒙蒙亮。经过急行军的部队人困马饥。恰好,这里有一口山泉,大家便就地休息,饮水解渴消乏之后,岳家军将士一个个神清气爽,精神抖擞。这情景让岳飞十分高兴,只见他以禾蔸代笔,在石壁上“唰唰唰”写下了两个字:“光泉”。


“光泉”二字高2.66米,宽 1.66米,落款小字长0.7米,从左至右横书,字为正楷,刚劲有力。还加刻了落款“宋岳忠武王题”。如今石刻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石壁下汩汨清泉,不盈不竭。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游人观光与欣赏,所在村子也因岳飞题字冠名“光泉村”。


但这方石刻是岳飞的真迹吗?在秩堂乡民间传说中,这方石刻是现在秩堂镇石砻村坊下人彭锡均先生撰写并请人錾刻而成的。彭锡均,字云庄,人称“庄公”,是清代大学士彭维新的曾孙。他大致生活在嘉庆至咸丰年间(1796年至1862年),生前是茶陵州增生,以孝敬父母而名闻当时的茶陵州。他刊印了曾祖父彭维新的著作《墨香阁集》,咸丰元年(1851年),茶陵州人一直推荐他为孝廉方正,但是他婉辞了这份荣誉。如此一来,人们更加敬重他,他在茶陵州名闻一时。据说,我们现存看到的“光泉”两个字就是他的手迹。彭锡均先生雇人錾刻“光泉”石刻,时间约在道光(1821年至1851年)或者咸丰年间(1851年至1862年)。“光泉”是彭锡均先生撰写并雇人錾刻的,这种说法在秩堂民间流传已久,也较为普遍。但是,在秩堂《彭氏族谱》的记载中,这方石刻是彭维新的弟弟、举人、四川江津县令彭维铭撰写并雇请人錾刻的,时间约在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据秩堂民间传说,摩崖石刻上的“光泉”题字是这样“撰写”而成的:先把写在尺寸小的硬质纸张上,镂空,再利用投影原理,在暗屋(以前,茶陵民间特有的一种房间,一般设在采光条件不好,或者无法设置窗户位置,屋子里没有窗户,一年四季都昏暗无光,所以,民间俗称这样的房屋为“暗屋”)的灯光下把字影放大,投射到另一张尺寸较大的硬质纸张上,并描摹好字影。精心修整好字影之后,再反复镂空、投影、描摹、修整,直到字影放大到预定的大小为止。就这样,彭锡均先生或者彭维铭先生把“光泉”这两个字“撰写”好了。“撰写”好了“光泉”这两个字之后,彭锡均先生或者彭维铭先生再雇请人把这两个字錾刻在绍兴二年岳飞题字的这方石壁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光泉”摩崖石刻。


光泉是一眼清泉,如今人们用大条石砌成两个泉口。


光泉水是从石缝中渗出,清澈无比。


秩堂的古迹中最著名的是皇图村的中宪大夫坊。


中宪大夫坊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与龙家祠同时建造的,至今有近500年历史,牌坊保存完好,实属罕见。中宪大夫牌坊有五层高约12米,全用石料砌成,榫斗穿凿丝丝入扣。坊座石质粗糙,石额质地细腻。整个造型庄重大方,雕刻精秀。石额浮雕内容以《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公挑袍》《长板坡》《甘露寺》《空城计》等三国故事为主,体现“忠孝节义”主题,浮雕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图案疏密有致,极为工细。


在秩堂镇东首龙姓中,明清两朝先后有四人敕封或诰封“中宪大夫”衔。他们是龙文明、龙汝荩、龙德中、龙天鸾。龙文明,明万历巳丑年(1589)进士,历任莱州知府、山东按察使、海防兵备道察副使,敕封中宪大夫;龙汝荩,字委生,曾任莱州知府,敕封中宪大夫;龙德中,字不倚,清康熙乙亥年(1695)进士,敕封中宪大夫。还有攸县人龙天鸾因其子是明嘉靖戊戌(1538)进士而诰封中宪大夫,他也是石砻龙姓的裔孙。因为出了这么多“中宪大夫”,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龙家祠石牌坊时,更名为中宪大夫坊。


中宪大夫坊在石砻龙姓族人心目中是神圣的,他们引为自豪。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中,人们用石灰粉涂刷遮盖了“中宪大夫”等文字,使之保存下来,成为省内外少见的古牌坊,引起了文物界专家的重视,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牌坊建筑风格留下了活化石。




进入牌坊就到了龙氏家庙。据龙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六年(1572)年,曾任四川龙安知府的龙庆云致仕(即退休)后,回家乡建造了这座龙家祠,并在龙家祠前面建了这座牌坊。


进入牌坊就到了龙氏家庙,座西北朝东南,背靠山丘,前临牌坊,长42米,宽17米,占地714平方米。家庙分前中后三栋,因地置宜,一栋高于一栋,呈台阶状。三栋房屋分别相距7米、5米,依次用跌落山墙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建筑。家庙青砖木料结构,青瓦屋面,马头墙与跌落山墙交替使用。前栋耳房檐高4米,中开一大门,门高3.8米,宽1.8米,红粉石门槛。门前两侧各一根6米高的朱红木质屋柱,顶起上方前额楣枋,使大门口形成一个深1.5米、宽9米的回廊。楣枋为木质结构,木质镂花叠起,两层飞檐,青瓦屋面,外观呈官轿顶盖形状。大门上方悬挂“上石砻龙氏家庙”牌匾。楣枋下方书有“辉映星霞”四个金色大字,大字左右有“金凤朝阳”木雕,下方有“二龙戏珠”木雕。楣枋屋脊上有二龙戏珠陶塑。


进入祠堂这里精美的木雕让人惊叹。





藻井里的构件上的油漆虽然已经脱落,但仍能看出以前上面的金漆。




龙氏始祖祠建于明嘉庆年间,原址在东首村。龙氏在东坑、三家冲、皇图都有子祠。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皇图村龙家祠,是保存较好的祖祠。石砻龙姓确是人文蔚起,除了有四位中宪大夫外,还有不少显赫人物。明清时有进士四人:龙需、龙得晃、龙安国、龙大有。其中名气最大的为龙大有,历任粤西兵备道按察使、河南知府、都御使、大同巡抚、兵部少马司(侍郎)。共和国将军龙书金和龙开富都是出自龙氏宗祠。


龙家祠边上就是石龙村,这里是一个彭氏聚居的古老村落。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文物工作人员在石龙村坊下组发现了一座建于文革年间的人民会堂。




这座人民会堂前身为当地彭氏宗祠,彭氏倫堂始建于1592年,坐西朝东。1970年,当地有关部门将其改建为人民会堂,室内设有讲台,会堂内墙留有“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红色标语。会堂总长49.2米,前宽17.4米,后宽13.8米,可供开会及文艺表演使用。门坊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十余条红色标语,是目前茶陵县境内发现的保存较好的“红色会堂”,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实物见证,对研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及当时村民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彭氏惇倫堂凝聚着家族和村落的记忆,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2016年来到这里时村里正在进行对彭氏宗祠的修复。2017彭氏惇倫堂举行重建竣工庆典。来自世界彭氏宗亲联谊总会,湖南、广东、江西三地彭氏代表参加庆典仪式。


石龙村内原来还有一座牌坊,可惜毁于文革年间,是为纪念石龙村中的清代官员彭维新所建。近年村民自发在牌坊原址上新建了一座。



新牌坊上用了少量原来的石构件。


彭维新(1679-1769),清茶陵县秩堂乡石龙村人。字肇周,号石原,又号馀山。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先为翰林院编修,累迁赞善谕德,后典山西、陕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迁少詹事,出为直隶、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调任礼部、刑部、吏部右侍郎。雍正改元,充日讲起居注官。七年(1729),奉命往江南会同巡抚尹继善清理积欠钱粮,条奏民间疾苦,疏请蠲免民欠。事竣,署理江苏巡按。较准漕斛,改为窄口平底,杜绝胥吏浮收积弊;双职工赈济江北水灾,全活甚众。后奉命检查浙江海塘兼审积案,又内转吏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刑部、户部尚书,升协办大学士。维新为官清正,多遭忌恨。总理户部时,受果亲五弹劾,下狱。乾隆元年(1736)获释,仍署左都御史。旋遭御史五俊弹劾,再次落职。六年,授户部侍郎,又升任兵部尚书,充三礼馆副总裁,会试副主考官,并充经筵讲官。时奉命议处总兵高奇案,又以违例被革职。及至十四年,再授左都御史,旋又被劾夺职。至此,虽四度罢官,而不改初衷,最后优游林下19年。三十四年(1769)卒。善为诗,有《墨香阁集》行世。《沅湘耆旧集》收入77首。


在秩堂乡东边一处叫“火烧屋”的地方发现了一处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古民居,目前有朝门、围墙、正房和杂屋。


从朝门上的这块石匾得知这里以前还是知青下乡时的一个点——红光一队。


里面房子比较高大,砖木结构,硬山顶,山字垛,有很浓的湘东风格。


屋檐下和窗头上的彩画可以看出屋主人当年应该是个富裕家庭。


屋里的老人看我拍照,热情地把我带到房里天井里一处影壁。


老人家说这里以前有一幅对联:春晚带云锄芍药,秋江冒雨采芙蓉”,后来我查了一下这幅对联是以前专用于药商家的,所以判断这户人家很可能是药材商人。


在秩堂老街上有一座彭家祠,大约建于明嘉庆年间,原名“秩叙堂”,堂名后来被用于乡镇名——秩堂。彭氏家族人才辈出:除了清协办内阁大学士彭维新;还有著作等身的民国中将彭国栋;民国少将彭问津;原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彭柏山等。我是双峰青兰房彭氏后裔,青兰房彭氏就是秩堂彭氏的分支。


我国南方彭氏80%以上都是一个唐代叫彭构云的人的后代。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构云公迁居袁州宜春,彭姓开始称盛于江西省境。湖南秩堂彭氏始祖是仲文公,字彦秀,宋进士授清江令后擢茶陵州守因择治南黄堂而居。后来这支彭氏发散到全省各地,我目前在桂阳、祁东等地都发现了秩堂彭氏后裔。


秩堂是江西移民从赣中进入湖南的第一站,晓塘村那条“湘赣孔道”就是江西吉安府诸县移民进入湖南的主要通道。这里还有更多的人文历史需要我们探访,湘村发现还将在以后的文章中继续向大家展示。



最后请大家我航拍的龙家祠堂和石龙村视频。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相关阅读:

茶陵乔下村           

攸县渌田蔡氏家族古建群 

朱亭古镇

醴陵采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