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访谈丨坚持育人为本,构建区域德育新格局——访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黄伟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黄伟
中国德育
黄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有多年在中小学当老师和校长的经验,能否结合您从学校到行政部门的经验,谈谈您个人对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的认识?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工作就是要教书育人,但重教轻育、教和育脱节、育人方法缺少实效性和针对性等问题长期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也日益凸显。要认识和重视德育,首先是要看到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我看来,目前德育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德育的悬空状态。我们的德育,有时把目标定得比较高,不能顾及学生身心发展和实际情况,与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存在一定落差,上不着天,下不落地。二是德育的虚化现象。虽然都很重视德育,但实践中往往是以活动代替德育。一谈到德育,总觉得要搞活动,要有显性呈现,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没有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三是德育的温室效应。认为德育就是教育界的事情,或者再狭隘一些,认为就是学校的事情。在学校中,德育是教师的事情,再狭隘一些,就是班主任的事情。因此形成了德育工作中的孤岛现象,或者称温室效应。德育的主阵地当然是在学校,但这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我过去当老师的时候流行的提法是“5+2=0”,是说孩子在社会上和家庭中会受到的影响与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脱节。比如在学校当中对孩子讲要诚信,但在社会当中有可能他感受到的是利益规则更重要。我总觉得,正确认识和解决好温室效应,解决好育人割裂的问题,对于我们怎样培养知行合一的人、培养表里如一的人、培养一个纯粹的人,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是个好孩子,但在家里的表现可能会有反差;有些孩子在社会中非常热心公益,但是进不了学校的评价系统,学校甚至也没有发现孩子具有这么好的品质。
中国德育
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下一步就是考虑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请问下城区教育局对此有哪些思考和做法?
教育行政部门要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我们所担负的责任:一是规划引领,办学方向上要起指引作用;二是作好保障,在学校自主办学发展过程中提供支持;三是督促与评价。具体的教育实践层面,要让学校有更大的舞台去发挥,向好教育这个目标去迈进。
具体而言,首先是要摆正位置。我们讲全面育人,一方面是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要导育、心育、共育三位一体。所谓导育,学校德育是引导人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这种引导应是一种引领、指引式的教育,与之相对的,或是过于注重形式,或是方法上过于强调灌输。所谓心育,德育过程也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感悟,从而发自内心接受、悦纳、反思,这样的德育过程才不是外加的,只是简单要求孩子如何做是不行的。所谓共育,德育是个系统工程,不能是割裂的。教育系统内部,党政工团队、学校、教研等三支力量要相互配合;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也要形成合力。去年《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之后,区里和教育局都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师教育学院内设德育研究室,党政群团等部门也在德育工作中各自发挥重要作用。总之是要形成共育的生态环境,共同为孩子成长努力。我们下城在确立区域教育的发展指向时,提出“高位均衡、育人为本、师生幸福、人民满意”,把育人摆在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育人的最终效果,是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的幸福,进而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满意。
其次是要对好坐标。以往焦距上有模糊的地方,比如评价问题。学习、体能状况可以量化评价,但对思想品德水平很难量化。德育的评价很重要,但也不要为了强化它的操作性,而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德育是很难以分数衡量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德育情境式、案例式的评价。孩子在实践过程、具体情境中反映出的精神面貌更具有信度。对于德育,我们过去是用学生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后来与国外的规范对比后发现他们的操作性强。现在我们发布了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个很大的推进。核心素养着眼于孩子未来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确立了6个板块、18个要点。把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横轴,年龄成长发展作为纵轴,德育要对好坐标,知情意行的养成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德育工作者要看到这一点。有人说过去是小学时讲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讲社会主义教育,到大学退回到讲公德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去检查大学生宿舍文明习惯。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在他核心素养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他可以达到的要求是什么。与其去研制一个德育的评价指标,不如去研制一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网格化体系,使我们的教育切合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细化每一个年龄段的要求和做法。我过去在安吉路实验学校做老师的时候,那时做德育整体改革的实验,就提到系列化的德育:根据学生的年龄,设定德育的目标要求,配置相关的德育课程。时隔二十多年,我觉得一些核心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比如对标的问题,在这个坐标系的参照下形成系列、进而形成网格。有了这项工作的基础,德育才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否则口号式的德育、运动式的德育就还会存在。
中国德育
的确,德育工作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德育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请问在具体的德育路径上,下城有哪些探索?
目前的德育存在四个比较大的短板:一是评价导向;二是教育方法;三是师德师风;四是工作合力。德育要拓宽途径,不能提起德育还是那些老问题,要找到新形势下推进德育工作的精准路径。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在以下五个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是课程领域。德育不应是外加的,学校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校长主要关注的也是课程。不要一谈到德育就是公民道德课、班队活动课,德育应该渗透到各科课程当中。必修课程之外,现在的中小学都非常重视选修课程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把选修课仅仅当成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的课程,更重要的,要把与人沟通、与社会交往等育人内容纳入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当中。我们也在进行精品课程和社团的建设,比如长江实验小学的十竹斋木版印刷课程,除了技艺本身,也把国学的内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代劳动者创造性的智慧等内容都融入课程当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互动,成为润心的德育、导行的德育。
二是文化领域。课程与文化有交叉,但在区域层面,文化育人重点是做搭建平台的工作。要让学校教育生动活泼起来,要重视校园和社会当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比如我们推动的教育超市、教育公园、素质教育体验基地,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吸引孩子参与其中。
三是教师领域。我们提倡导育而非灌输,我们讲“身正为范”,这都需要教师具有高尚师德、具备高水平的德育素养。我们非常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德教育,比如我们下城区教育局出台《师德师风十项戒律》,开展专项督查等,引导督促教师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
四是实践领域。比如我们的少先队开展的红领巾领袖班、队干部夏令营等,更重要的,让孩子在社会实践当中培养组织、沟通、创造的能力。教育不能是围墙式的,比如我们朝晖实验的孩子开展红领巾制作活动,使德育场景化、情境化,丰富孩子的实践。
五是网络领域。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发挥作用,在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面也要发挥作用。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相关单位也在开发这方面的平台和微课。网络教育既可以有针对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建立个性化数据库,发挥起点对点的作用,也可以借助网络数据,通过形成性评价对孩子的情况加以诊断。不能简单地把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问题行为看成操行问题,上升到品质问题。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正面强化的,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塑造的人才是一体的,而不是标签化的人。
中国德育
您刚才谈到高尚的师德和高水平的德育素养对德育工作至为重要,事实上,教师也会在课堂上或是通过各种与学生交往的过程,自然把自己的价值观昭示出来,影响并传递给学生。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下城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正面引领和底线规范相结合,打造风清气正的下城教育生态。
一是聚焦师德树导向。结合市区政治生活及工作领域的重要事件,着力开展年度主题教育活动。如2016年全年,采取最美行动、最美心灵、最美声音3大板块9个项目分线推进的形式进行。
二是聚焦责任强担当。区教育局出台《师德师风十项戒律》,通过“我为自己代言”主题教育活动、“最具温度的教育故事”征集活动以及微信发布、电视台连播等形式树立下城教师好形象,强化教师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三是聚焦作风抓督查。成立“师德师风专项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的师德师风专项督查行动。
四是聚焦专项明治理。根据教育部、省厅、市局相关要求,先后开展“中小学校有偿补课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和“深化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等工作,畅通问题反映渠道,推进问题的整改和落实。
中国德育
要达到育人目标,需要拓宽路径,也需要各方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刚才您也谈到多方共育的问题:教育系统内部力量要相互配合,家、校、社也要形成合力。您能否具体谈谈各方在共育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哪方面的工作?
是的,关键还是在人。不但要摆正位、对好标、拓宽路,还要各方努力,才能促成事。具体而言,需要做到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校长的核心价值。办好学校、教好孩子是为什么,办好、教好的标志是什么,这一点校长要有清晰的认识。如果校长认为办好学校仅仅是为了升学,好学校的标准是学生成为名人、有多少学生被好大学录取,这样的教育是短视的教育、迎合式的教育。目前的环境下,升学率对学校会带来直接的影响,有些校长也觉得自己似乎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戴着镣铐在跳舞,但办学者在价值上要有清醒认识,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办成适合人的发展的教育、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一方面做人的教育,另一方面做为社会培养人的教育,校长要把两者统合起来,不能偏废。
二是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最好的德育不是看教师说了什么,而是看做了什么。有一些学校提出打破班主任制、实行完全的走班选课等,但我觉得班主任还是需要的,孩子在班集体当中的集体感、共同形成的凝聚力、对共有目标的认同,这是无班级制不能替代的。
三是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同时也在实践和活动中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
四是强化家长、社会的参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占据了学生的生活,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使教育在时空上出现裂痕。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要在德育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网络,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统一协调地开展德育工作,发挥德育整体效益,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总之,德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家长焦虑、教育工作者纠结,当人们都在关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时候,我们也更应考虑不能让孩子跌倒在终点线。如果一个孩子成绩很好,但品格出了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了,这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健康、善良、对社会有责任、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德育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德育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楷模引领,发展新优质教育
——访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王毅
从优质到卓越:新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访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局长杜忠云
守正出新,做触及心灵的德育
——访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曾东标
【作者:秦岩 赵广忠】
【责任编辑:何 蕊】
【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7期】
【微信编辑:崔倩倩】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观点丨儿童在仪式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辛治洋 陈曦:论小学仪式的儿童体验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