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40年·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学校德育的恢复与整顿(1978—1982)
学校德育的恢复与整顿
(1978—1982)
1966—1976年,十年“文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校的各项工作也遭受了全面破坏。改革开放后,要尽快从“文革”的灾难与创伤中走出,首要面临的是拨乱反正,在拨乱反正中整顿学校秩序,恢复以教学为中心。
十年“文革”,“四人帮”制造了“黄帅日记”“白卷英雄”“马振扶”等事件,树立了“文盲加流氓”式的“英雄”典型,用剥削阶级最腐朽最反动的思想来毒害青少年。其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造成科学文化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败坏了学校纪律,腐蚀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风气。彻底清除“四人帮”所造成的恶果,是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为此,邓小平在1978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
“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教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学校成为阶级斗争的阵地;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学校恢复以教学为中心。在一些人看来,政治斗争与学校教育是对立的,学校恢复以教学为中心,就是不要政治,不要思想政治教育。对此,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造就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是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学校应该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并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邓小平同志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关系的理解,打破了当时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
1979年4月22日至5月7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粉碎“四人帮”以来,学校在进行“揭批查”运动的同时,用很大精力抓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整顿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但这决不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削弱,或者可有可无。因此,要处理好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坚持政治挂帅,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学生应当以学习科学文化为主。两方面都不可忽视。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校就办不好,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抓好教学业务,学校的培养任务也无法实现。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政治落实到业务中去,使教学业务同学校的政治方向和奋斗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政治和业务的统一,才能培养出无产阶级需要的又红又专的人才。
1981年8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解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明确定位,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对学校德育走向正规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针对十年“文革”中被破坏的学校秩序,当务之急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1978—1979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等,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作出了规定,为恢复学校德育工作秩序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指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小学教育的目标是要教育学生继承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所以,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着重正面启发、积极诱导、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指出,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必须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对学生进行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理想,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反对修正主义,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反动思想的侵蚀,逐步树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主要通过班主任工作,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的活动和政治课来进行,讲求实效,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
《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使每个师生员工认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系,鼓舞和动员他们以革命的精神,群策群力,为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而奋斗。为此,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该文件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学校党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同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文革”期间思想政治课遭到了“四人帮”的极大破坏,随着拨乱反正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课恢复重建。
首先重建的是高校政治理论课。1979年5月,教育部调研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指出高校政治课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教学效果差,教育质量低。在对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调研的基础上,1980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分八章二十八条对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马列主义课的教学方针,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教学制度、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马列主义课的科学研究,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设置和任务,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健全领导体制等作了全面的论述,对恢复和重建高校马列主义课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也进行了重建。1980年9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明确了中学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初中一年级开设《青少年修养》,初中二年级开设《政治常识》,初中三年级开设《社会发展简史》,高中一年级开设《政治经济学常识》,高中二年级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文件还规定政治课教学时数为每周2学时,不得随意更改、占用;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981年3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正式颁布,政治课被列入教学计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设立小学德育课程”。1981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指出从当年秋季开始,小学各年级普遍设立思想品德课。1982年5月,教育部出台《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分解了小学一至五年级的教学要点,指出思想品德课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以“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勤奋学习,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文明礼貌,诚实谦虚,勇敢活泼,艰苦朴素”为具体内容,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精神。
随着学校秩序的逐步恢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逐步建立,以加强基础文明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1979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和《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经补充和修改,1981年9月1日起正式执行。1982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教育部颁发的这一系列文件,规定了大中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对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素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981年2月15日,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学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大兴“五讲四美”之风。“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即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1981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大力支持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把这一活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事来抓,要求各级学校积极参与。198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确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此后,这项活动又和“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相结合,于1983年3月30日正式成立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掀起“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热潮。该活动是对被“文革”破坏的青少年行为教育的一次补课,对于提高国民文明素养,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文明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德育》学术委员】
【来源:节选自《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德育》2018年第20期】
【责任编辑:谷 月】
【微信编辑:何 蕊】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开学|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自己的追求——芮彭年: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观点∣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田保华:学科德育是内生“溢出”,非外求“渗透”
荐读|李政涛: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观点∣教师在校外的不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师德问题——谢延龙:师之所存,德之所存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全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