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22期
卷首语
谨防学科德育的形式化倾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科德育将德育元素融入各科教学中,拓展与延伸了德育的时空,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其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价值毋庸讳言。然而,聚焦实践不难发现,不少中小学实施学科德育的现状令人堪忧,甚至存在着走过场现象,致使学科德育所蕴含的立德树人的内在意义无以彰显,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空洞说教、僵硬灌输、以管代育、机械雷同的形式主义窠臼。因此,谨防学科德育的形式化倾向,便成为推进学科德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应有之义。
学科德育不能沦为摆设。无可争辩的是,面对升学就业、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等因素,不少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投入多、见效慢”且在考核中无法用显性数字量化的学科德育工作没有给予应有重视,仅是为了应对各类检查而不得已为之,形同虚设。一些中小学虽口头上重视学科德育,但简单应付,缺乏切实行动。学科德育遭受到了“冷落”,实际地位不高,难以发挥应有之用,被“更为重要”的知识教学或升学率所挤占、取代,致使学科德育“缺席”或“退场”,逐步被边缘化,流于形式。
学科德育不能穿凿附会。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范畴,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或道德内涵。学科德育要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体现本学科的独特性或个性。然而,一些学科教师重形式不重实质,在学科教学中生搬硬套,刻意设计德育环节,追求千篇一律的德育内容,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硬性植入德育。如此,不仅使学科课堂遗失了学科特点与应有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而且也使德育缺失了灵魂,变得僵硬、苍白、牵强,致使学生一头雾水。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学科德育的无效,甚至负效也就顺理成章。
学科德育不单是学科教师的道德责任,更是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学校应增强育人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功和师德素养,让德育成为教学的新常态,趋达润物无声的道德境界,为学科德育持续涌现注入强劲的活力源泉。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刊特约评论员:冯永刚
卷首语
P01 谨防学科德育的形式化倾向 ︱冯永刚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P07 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一) ︱熊建辉 杜全平 夏青峰 胡欣红
观 察
P13 要强化学校教育的国家认同功能 ︱王 澍
P15 教师包容的几个面向——《嗝嗝老师》的教育价值分析 ︱张雅慧
实 证
P17 具身德育对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张 冲
学 术
P22 论课堂教学的育人之义及实践路径 ︱李铁安
P27 从关爱到规训——反思农村学校宿舍管理中的惩罚问题 ︱任虹燕
话 题 学科德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重视学科德育的建设与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各学科教师应如何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提升本学科的育人价值,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全过程,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呢?本期话题聚焦学科德育,以期为各学科教师提供有益借鉴。
本期策划:何 蕊
P32 学科德育的价值及边界 ︱赵虹元
P35 让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角 ︱王 苹
P39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 ︱ 孙智昌
P43 发挥高中英语学科德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章策文
P46 初中化学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一课教学感悟 ︱周同学 梁 青
讲 堂
P49 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德育 ︱易连云
样 本
P55 擦亮“三结合”育人名片,奠基未来——访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局长张素华 ︱本刊编辑 谷 月 赵广忠
P60 凝心聚力 协同育人——天津市和平区德育工作综述 ︱本刊编辑 谷 月
P65 实施“五个一”工程,培养时代新人 ︱李素颖 孙立娟
P68 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多维探索与实践 ︱焦 茹
P71 “五优”心育 助“心”成长 ︱苏红艳
P74 语商教育的校本实践 ︱韩 杰
第一线
P76 精准“点”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冯永升 魏婷婷
P79 教育是一种抵达 ︱陈海煌
资 讯
P05 即时 ︱ P06 文摘 ︱ P06 语录
☟点击图片查看
▼
【微信编辑:何 蕊】
推荐阅读
开学|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自己的追求——芮彭年: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观点∣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田保华:学科德育是内生“溢出”,非外求“渗透”
荐读|李政涛: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观点∣教师在校外的不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师德问题——谢延龙:师之所存,德之所存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全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