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者」总是睡得快乐 | 佛陀:幸福的泉源
「放弃虚假的幻想,迈向真理, 愿我们继续一步一步地走,向真实的目标前进。」
Upasanto sukhaṃ seti.
「宁静者」总是睡得快乐。
Natthi santi paraṃ sukhaṃ.
没有任何快乐,超越涅槃之宁静。
一个人如何证得这种究竟幸福呢?
Pavivekarasaṃ pītvā, rasaṃ upasamassa ca.
独自的禅修及深深沉浸于发自宁静内心的安详里。
Pītisukhena vipulena, pharamāno samussayaṃ
当一个人正确地修习内观时,他不仅会经历到心的愉悦和身体的轻安,还会体验到超越生死的无限愉悦和安详。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Labhati pīti pāmojjaṃ,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ṃ.
每当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的任一处(了解身和心的接触),
只是察觉感受是如何生起和灭去,
他会享有至福与愉悦,
并体验不灭(即世尊们的境界)。
此即涅槃的无上快乐,无上安详。
*
下文摘录自《佛陀是悲观者吗?》。文中,葛印卡老师试图消弭一般人对佛陀及其言教的误解。
断言佛陀的哲学思想除了痛苦和苦难之外,别无他物,这也意味着佛陀本身也痛苦和不快乐。悖离真相,莫甚于此。身为一个完全觉悟者,佛陀已经完全解脱了世间的痛苦,不管处于任何境遇,他都过着全然地满足与快乐的生活;对于别人,他所给的也是除了快乐之外别无他物。
在家居士也可享有快乐
当一位学佛甚笃的在家居士,将把女儿嫁出时,他会给予她忠告:
要坐得快乐、吃得快乐、睡得快乐。
接着他解释该如何做到这些:在婆家履行儿媳的责任,有助于幸福的生活。当长辈站着时,应等到他们都就座后,自己才坐下;服侍完长辈用餐后,自己才进食;服侍和打点完家中长辈所需后,自己才就寝 —— 这些都有助于快乐的生活。
对于在家居士,佛陀的教导中充满对他们快乐的祝语。
举一些例子:
Sukhā metteyyatā loke, atho petteyyatā sukhā
侍奉自己的父母亲可为自己带来世间的快乐。
Sukhāṃ yāvajarāsīlaṃ
持守戒律至年老可带来快乐。
Sukhā saddhāpatiṭṭhitā
秉信真理可带来快乐。
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
开展智慧可带来快乐。
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
戒除恶行可以带来快乐。
Athamhi jātamhi sukhāsahāyā
当需要时从朋友或亲戚处得到协助,可带来快乐。
Tuṭṭhī sukhāyā itarītarena
满足于所拥有的一切可带来快乐。
Puññaṃ sukhaṃ jīvitasaṇkhyamhi
善行带来快乐甚至到来生。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ṃ pahānaṃ
(透过内观的练习)根除所有的痛苦可带来快乐。
显然地,佛陀的教导不只传达了脱离轮回生死的究竟之乐,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尘世间的快乐。称佛陀为一个悲观者,是多么大的曲解啊!
佛为传播快乐而出世
Buddho loke samuppanno, asamo ekapuggalo;
So pakāseti saddhammaṃ, amataṃ sukhamuttamaṃ.
非凡独尊的佛陀诞生于世,为人们带来了真理之光 —— 正法。他带来了永恒无上的快乐之光。
因此这么说:
Sukho buddhānaṃ uppādo, sukhā saddhammadesanā;
Sukhā saṇghassa sāmaggī, samaggānaṃ tapo sukho.
快乐是佛陀的出世、快乐是正法的传授、快乐是僧众的聚集,快乐是大家群聚禅修!
佛陀所传播的,除快乐之外,别无其他。
任何圣者在这个世间出世,都是非常稀罕的,更何况是佛陀。
Dullabho purusājañño, na so sabbatthajāyati.
圣者在此世间乃罕有的,他并不随处出世。
Yattha so jāyato dhīro, taṃ kulaṃ sukhamevatī.
圣者出世之处,该族众生的快乐就会倍增。
一个普通的品德高尚之人,即会为他的族群带来福利,而一个佛却可以为全人类带来福祉。他传扬慈悲之教导,遵循者能过着安祥与快乐、充满根基于实相正法的生活。
Dhammārāmo dhammarato,
dhammaṃ anuvicintayaṃ;
Dhammaṃ anussaraṃ bhikkhu,
saddhammā na parihāyati.
活在正法中、专注于正法中、只思维正法并永远觉知正法。一个比库禅修者从不偏离根基于实相的正法之道。
如此的禅修比库是:
Santakāyo santavāco, santavā susamāhito;
Vantalokāmiso bhikkhu, upasanto ti pavuccati.
身体安定,言辞祥和,拥有专注的心念,放下了世俗的不净杂染。这样的平静比库才真正堪称为一位「宁静者」。
一个依此得到宁静者,活得快乐,睡得快乐。
Upasanto sukhaṃ seti.
「宁静者」总是睡得快乐。
证得究竟安详者,必证得究竟快乐。究竟安详即究竟快乐。证得涅槃者体验到究竟至福。
Natthi santi paraṃ sukhaṃ.
没有任何快乐,超越涅槃之宁静。
如此证得究竟安详的禅修者,即便身处逆境依旧快乐地生活。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啊,我们快乐地生活;
Veriyesu averiyo
处在仇敌之中没有憎恨;
āturesu anāturo
处在悲伤者之中没有痛苦;
Ussukesu anussako
处在那些充满执着者之中,没有执着。
一个人如何证得这种究竟幸福呢?
Pavivekarasaṃ pītvā, rasaṃ upasamassa ca.
独自的禅修及深深沉浸于发自宁静内心的安详里。
Niddaro hoti nippāpo, dhammapītirasaṃ pivaṃ.
禅修者于正法中体验甚深的喜悦,变得没有恐惧,没有邪恶。
这样的禅修者永远活在快乐当中。一个没有敌意之人,就没有恐惧。
如果一个人心中暴戾,充满敌意,那他就会遭受来自仇恨的痛苦所折磨。
Yato yato hiṃsamano nivattati,
tato tato sammati evaṃ dukkhaṃ.
任何时候心中放下暴戾,痛苦就会消失。
当痛苦被根除,生命就会充满快乐。
要达到这种至福的安详,力行禅修是必要的。一个人必须在独自的关房内禅修:
Suññāgāraṃ paviṭṭhassa, santacittassa bhikkhuno;
Amānusī ratī hoti, sammādhammaṃ vipassati.
一位退隐独居的比库,以宁静的心正确的方法修习内观,将享有神圣的快乐。
他全身充满无限至福的欣喜:
Pītisukhena vipulena, pharamāno samussayaṃ
当一个人正确地修习内观时,他不仅会经历到心的愉悦和身体的轻安,还会体验到超越生死的无限愉悦和安详。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Labhati pīti pāmojjaṃ,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ṃ.
每当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的任一处(了解身和心的接触),只是察觉感受是如何生起和灭去。他会享有至福与愉悦,并体验不灭(即世尊们的境界)。
此即涅槃的无上快乐;无上安详。
佛陀永远都快乐
有一次,当他正睡在阿拉维(Aḷavī)的牛道旁,一个由树上飘落的干叶所形成的床榻上时,āḷavaka的王子哈达卡(Hattaka)正巧漫步路过。当他见到佛陀,便问道:「尊贵的长者,您睡得快乐吗?」
佛陀回答:「是的,年轻人,我睡得很好。我是这世界上睡得快乐的人之一。」
经此一答,哈达卡便问,「这么一个寒冷的秋夜、飘雪的季节;牛蹄使得道路崎岖不平,床榻上的树叶微薄,树上残叶凋零,寒风四起,而您衣衫褴褛。如何能睡得快乐呢?」
佛陀答道:「一个在家人或他的孩子,睡在一个备有枕头被单的柔软床榻舒适的房子里;然而,感官享乐的欲望之火,可能在他内心燃烧着。如此,受制于欲望之热,他就睡在不幸里。一位成佛的人已经熄灭了他所有的欲望 —— 将欲望摧毁、根除、并永远的断绝;就像一棵断了树干的棕榈树一样,新叶无法再生长。欲望不存于佛陀,也不会自他的身心内生起。佛陀是一位阿拉汉,阿拉汉总是睡得快乐。」
另一类似事件:
当给孤独长者(Anāthapiṇḍika)首度到王舍城(Rājagaha)参见佛陀,时已值深夜。当时佛陀在旷野散步,给孤独长者问他,「尊贵的长者、世尊,您睡得快乐吗?」
佛陀答道:
Sabbadā ve sukhaṃ seti, brāhmaṇo parinibbuto;
Yo na limpati kāmesu, sītibhūto nirūpadhi.
脱离了所有的感官贪着而心止,具梵行者(阿拉汉)经历涅槃,总是睡得快乐。
接着他又说道:
Sabbā āsattiyo chetvā, vineyya hadaye daraṃ;
Upasanto sukhaṃ seti, santiṃ pappuyya cetasā.
摧毁了所有的欲望,移除了心中的恐惧,获得了内心真正的安祥;一个解脱的阿拉汉,确实睡得快乐。
不仅阿拉汉,每一个追随正法者,都睡得快乐。因此才说: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修行正法者睡得快乐。
sukhaṃ supanti muniyo.
放下俗世生活、 坚定于正法道上的苦行者总是睡得快乐。
Dhammapīti sukhaṃ seti, vippasannena cetasā.
每一个内心与正法之极乐共鸣者必然睡得快乐。
sukhito dhammarasena tappito.
满足于正法甘露者,总是睡得快乐。
一个佛是具足正法者、具足梵行者,完全地心静,总是睡得快乐。所有跟随他的教导而证得解脱的阿拉汉,得到真正的快乐。
另一个例子:
来自释迦王室受戒于佛陀的跋提(Bhaddiya),他不管处在树荫下,或自己阴暗的禅修关房,经常都会自然地说出:「喔,快乐!喔,快乐!」
佛陀问他:「跋提,为什么你说着这些欢乐的话呢?」
跋提回答:「世尊,当我还是个国王时,皇家侍卫总是守护在身旁-无论我处在自己私人房内或房外,身在城内还是城外,在自己疆土之内或外。世尊,我的生活隐藏于这些侍卫之后,我的心无时不充满恐惧与担忧。相较之下,我现独自住在森林里,栖息于树根或小室,宁静、没有恐惧、没有疑惑、没有贪爱,内心充满祥和与信任,满足于托钵得来的一切。世尊,观察到自身这改变,我发出欣喜之语:喔,快乐!喔,快乐!」
Aḍahyamānena kāyena, aḍahyamānena cetasā;
佛陀的弟子永远快乐地居住。
Divā vā yadi vā rattiṃ, sukhaṃ viharati tādiso.
他不论身或心都不会经历感官渴爱而来的煎熬;因此,不管昼夜,他都可以快乐地生活。
已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盎古利马喇(Aṇgulimāla)声称:
Sukhaṃ sayāmi ṭhāyāmi, sukhaṃ kappemi jīvitaṃ;
Ahatthapāso mārassa, aho satthānukampito.
我睡得高兴、住得高兴,我的一生在幸福中度过。我摆脱了死亡的束缚。啊!因为世尊的慈悲而有如此的发生!
只要有贪爱和嗔恨的存在,就不会有快乐。除非从贪爱和嗔恨中解脱出来,一个人才有可能快乐地生活。任何人,只要产生了愤怒,就会变得痛苦。但是,若修练佛陀所教导的内观,同样的一个人——
Kodhaṃ chetvā sukhaṃ seti, kodhaṃ chetvā na socati.
止息了愤怒,即可睡得快乐;止息了愤怒,即可活得没有悲伤。
涅槃的永恒之乐
哈力达(Hārita)出生婆罗门,是沙瓦提城婆罗门家族的出家比库。当他证得解脱时,说出以下欣喜的话 ——
Susukhaṃ vata nibbānaṃ, sammāsambuddhadesitaṃ;
Asokaṃ virajaṃ khemaṃ, yattha dukkhaṃ nirujjhati.
圆满证悟者所教导的涅槃,诚然是究竟之乐;它是没有悲苦、没有瑕疵、稳固的。所有的痛苦完全止息于此。
迈向真正快乐的欢喜之道
Aggika Bhāradvāja 是来自 Ukaṭṭ hā的一个婆罗门拜火教徒。他曾经在森林里,以各种不同的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身体。自从遇见佛陀后,他学习了内观。经过几天修练此方法之后,他得到完全的解脱,证得阿拉汉果。当朋友问起有关此事,他回答说:
Yaṃ sukhena sukhaṃ laddhaṃ,
passa dhammasudhammataṃ;
Tisso vijjā anupattā,
kataṃ buddhassa sāsanaṃ.
(离开苦行之道)运用这欢喜的方法,我证得了涅槃(究竟)之乐。看!这伟大的正法!(达到了阿拉汉的境界)我已证得三种超然的能力,圆满了佛陀教导的实践!
文章来源:中国内观网 vipassana.sutta.org
原文标题:“佛陀:幸福的源泉”
更多文章:中国内观网 vipassana.sutta.org “法的开示”一栏
点击浏览更多相关阅读:
《内观》
作者:
译者: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翻译小组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2015.3
遵照乌巴庆尊者的传承,及葛印卡老师的教导
内观(V i p a s s a n a)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广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以及对佛陀教导的精华 —— 内观方法 —— 的了解。
Metta
上海内观旧生微信公众号
·点击这里·
中国内观报名网 http://ng.81355.net
国际内观中文网 http://www.dhamma.org
国内少儿观息报名网 http://ctc.81355.net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内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