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青春·毕业生专访|洪一舸:大学四年都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


青春·毕业生专访



· 编者按 ·

说起即将告一段落的大学生涯,洪一舸这样感慨:“这四年下来,积累了很多经历,了解了不同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兴趣上反复横跳。但最后发现我的目标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比以前更加具体了一点。”


本期“正青春·毕业生专访”带你走近港中大(深圳)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洪一舸,一同回顾他沉浸在学术海洋中的大学四年。






洪一舸

2016级理工学院、学勤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高中毕业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毕业后将赴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目前已收到众多高校offer,包括西北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大学、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运筹学博士等。




初入大学:

从“中二幻想”到全球气象AI挑战赛冠军


洪一舸初入大学时的目标是数学。高中的数学竞赛点燃了他对数学的热情。当时,他还没学过微积分,只是模糊地知道数学是个很深刻、很酷的东西,隐约地对数学有些“中二的幻想”:学了数学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结构,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则等等。


进入大学之后,洪一舸就像一块准备已久的海绵,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里,“贪婪”地汲取各种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大一,洪一舸就通过阅读图书馆的教材预习了高等代数、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大量的数学课程。大二,出于探索的目的,洪一舸开始接触人工智能。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洪一舸找到了学术导师黄锐教授寻求意见。黄锐教授给他介绍了天池IEEE ICDM2018全球气象AI挑战赛。洪一舸在第一个月完成了搜索论文,看代码,处理数据,搭建环境等准备工作。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和队友在韩晓光教授和李镇教授的指导下,每周尝试一个方法,并在次周报告这个方法有效还是无效。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有很多反复和曲折,不断地出错和推倒重建,但幸运的是,他们队伍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洪一舸(右三)与同学斩获天池IEEE ICDM 2018

全球气象AI挑战赛冠军


洪一舸提到了比赛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距离截止期1个多月的时候,我们团队成绩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然而这个成绩仅仅维持了不到2周,就被好几个团队陆续反超;其中有两个团队分数高得离谱。我知道有一些技巧或许可以利用评测的漏洞把分数刷高。我去问韩教授要不要明天提交时试试这类操作,韩教授要我们心无旁骛,把注意力放在提高算法的效果上。到最后成绩揭晓时,我们队获得了冠军,那两个分数高得离谱的团队却因为结果复现存在问题被取消了成绩。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科研的道路没有捷径,脚踏实地的努力终有回报。”





明晰方向:

要在应用数学领域既有现实的影响力又有理论洞见


在经历过气象竞赛之后,洪一舸对于自己未来的方向和兴趣有了新的思考。他发现计算机视觉(或许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强化学习等基于经验的研究)研究的价值观是和数学截然不同的。数学追求的是理论的完整性,比如证明完线性的情况,就考虑推广到二次甚至n次;“AI”追求的是结果,考虑的是算法或者神经网络建筑学能解决多么复杂的问题。


此时,洪一舸的内心出现了小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有一些现实动机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想在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进一步搞清楚“为什么”,想要获得一些确定的信号来证明自己确实发现了一些规律,而不只是运气好。他既想完全出于好奇去探索一些东西,又希望理论能有一些新奇的应用。


迷茫和矛盾马上就被新接触的领域所解决了。大三之后,洪一舸加入了戴建岗教授的研究组学习和研究应用概率论,做了一些强化学习和斯坦因方法方面的学习研究。在做研究的同时,洪一舸修读了一些比较“应用”的数学课程,比如戴建岗教授的随机过程,王子卓、张树中教授的最优化,Stark Draper的信息论,孙若愚教授的深度学习理论,查宏远教授的机器学习等。他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应用数学家”不是在数学系,而在商学院、运筹系、计算机系、电子系……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研究这些模型的数学性质,做出既有现实的影响力又有理论洞见的研究。洪一舸下定决心,也要成为这样的科学家。


洪一舸在新加坡ICDM会议上展示竞赛成果





入门科研:

从一头雾水到能和同行研究者平等交流


当被问到“你参加的什么活动让你收获最多”时,洪一舸讲起了他大三后科研的经历。洪一舸在上课时遇到了刚来港中大(深圳)执教的应用概率论领域的顶级学者——戴建岗教授。他是我校校长讲座教授和康奈尔大学讲席教授。在了解到洪一舸的经历和兴趣之后,戴教授为洪一舸提供了一个参与科研的机会。


“一开始我只是读教材、读论文、读代码。从一头雾水到渐渐清楚起来,认识到了这个领域的难点和瓶颈。大三下学期时,我在戴教授组织的讨论班上讲解一篇论文,得益于之前充分的准备,我的讲演得到了戴教授的充分肯定。”


“在这之后,戴教授邀请我参加他研究组的组会。每周,我都能听康奈尔大学的高年级博士生汇报最新研究进展,从中了解到他们如何一步步推进研究。博士生的研究并不像我过去以为的那样充满高密度的天才想法。他们用第一性原理反复推敲,稳扎稳打,看似平平无奇,却能在几个月间逐渐把问题理得清清楚楚,找出真正的难点后精准发力。汇报过程中,戴教授对大方向和推导细节都会给出很多评价。他还时不时借组会的时间给组员科普一些背景知识,如某个定理的证明,哪些学者做过类似研究,如何做出简洁的学术PPT等——他甚至给我们讲解过他写的c++代码。


“在研究组中,我从最开始只是边听边学习,有时分享一下自己读过的论文,到后来成长到可以参与研究,汇报自己的进度,甚至探索全新想法。”


“这一年多的研究经历,让我掌握了能够和同行研究者平等交流的专业语言。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些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技巧,比如先通过分析最简单的情况和跑数值实验积累直觉,再入手抽象的理论;比如分析什么是可行,什么是不可行的,尝试绕开问题的难点。我现在回顾数学书上的章节,常常能猜到背后的思路和动机。看似复杂的理论背后都有很自然的出发点,它们的发展虽然艰难,在关键节点上需要一些机遇和灵感,但是推动它们的主要动力仍然是人最基本的直觉和逻辑。”





苦乐年华:

那些通宵和后半夜的记忆


洪一舸的大学四年都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就算让他回忆四年来最精彩的瞬间,想到的都是各种通宵赶ddl。


在上园自习室通宵跑代码:

四五点时,向窗外看去,天从漆黑转为蒙蒙亮,黑黢黢的树枝间渐渐响起鸟鸣。


七点,楼下响起校车发动的声音,不禁感慨夜晚短暂。


九点,终于提交完了project,收起被太阳照得发亮的一桌草稿纸,去食堂买了粥和黄金糕,晕乎乎地吃完,再回去慢悠悠地理东西、洗澡、补觉。


在下园自习到后半夜,晕乎乎地沿着马路走回上园的洪一舸,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播放着《JOJO的奇妙冒险》主题曲,兴奋地微微发抖。


研究没进展,午觉起来头昏脑涨,在matlab上随意地改公式、改代码,运行了一下突然发现曲线逼近得奇迹般地好,一下子神清气爽。


面对长时间找不到思路的难题,洗澡时突然灵感迸发,回去把想法用公式一步步写出来,发现确实是对的!


正是在学术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让洪一舸不断收到正向的反馈。正因如此,他的成绩稳步提高,并在大三下半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取得了GPA4.0。


洪一舸在大学图书馆留影


“大一大二时参加过乒乓球社,在武联社练过咏春拳,加入过聚乐部,在学勤成立仪式上合奏过二胡,我还是科幻社最早一批社员。”


洪一舸比较注重独处和“社交”的平衡。足够的时间独处对他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那样才能维持自我。但是长时间独自学习难免枯燥,于是,他也会通过上课、找助教聊人生、和朋友讨论数学问题、和寝室同学出去吃饭、打乒乓来调剂生活。







对学弟学妹说

“第一,不要焦虑,我觉得港中大(深圳)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只要愿意去找,是可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机会的。第二,尽量减少路径依赖,在选择道路时不要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把自己限死,比如认为自己只想做纯数的研究,或者只想做AI的研究,因为人的适应力是很强的,应该多去探索,这样才能发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洪一舸与父母合影


感谢的话

感谢港中大(深圳),给我们营造了学贯中西、融合古今的学习环境;感谢给我研究机会,引领我踏入科研之门的戴建岗教授(现在还在美国远程指导我们);感谢给我竞赛机会,指导我参加竞赛的黄锐教授、韩晓光教授、李镇教授;感谢倪维明教授、王学锋教授、黄家裕教授、李玉田教授、胡桑教授等老师;感谢一起玩耍一起进步的同学们;更要感谢送我来港中大(深圳)、支持我追求兴趣的开明的父母……



- End -


传讯与公共关系处出品

采访、撰文:谢玮 2017级理工学院、学勤书院

排版:魏子昕 2018级经管学院、逸夫书院


“正青春·毕业生专访”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学公众号


点击下方标题

浏览往期推文








点击下方标题 浏览更多



毕业生专访

顾津锦:想与全球科学家赛跑的"争锋者”

宋怡:勇敢从容,坚定目标

龙悦: 用热情拥抱挑战的旅行家

尹梓芊:从供应链跨界到工程师

高颜铭: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

漆天:兜兜转转,在试错中成长

李松浩:保持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朱航:合理规划,锐意进取

蔡文婧:在舒适区外的自我挑战都是高光时刻

李旻澄:乘风好去,清光万里

徐霖宁:鲜有人行的路

丁宣语: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婷婷:尽量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李雪薇:以梦为马,一路花开

施锐朱宁: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陈子洲:让灵魂更有趣

向欣桐:感恩现在拥有的,努力奋斗想要的

王捷:科研是一场长跑,要勤于思,敏于行

时希洋:做一名有潜力的译者
叶晓星:Make a Difference

李肖鹏:从迷茫到收割世界名校的全奖直博offer

王艺霖:脚踏实地追梦的“游戏玩家”

华嘉璐: 商科学生的另一种路径——“商科+法律”

兰一帆 :在转专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热爱

张欣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刘卓扬: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沈子杰: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到华为软件开发工程师

李雨晴:我的大学是一个探索人生方向与志业的四年

韩焜镁:“译”于“言”表 务实出真知黄志伟:在实践中理解生活胡然:在这里化理想为现实,奔赴人生的下一场
杨心怡:多元视角看世界


认识港中大(深圳)
2020年本科生招生手册重磅推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20年夏季普通高考招生章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0年本科招生问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招智能问答机器人徐扬生校长为你介绍大学概况港中大(深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及科研情况国际交流、培养质量及书院制、招生政策大学设施及校园艺术活动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专业介绍
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专业介绍
港中大(深圳)人文社科学院专业介绍
毕业生分享:朝花夕拾·书海泛舟——我与母校的故事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