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SS师说 | 走进通识教育:吕陈童博士——向往有趣的灵魂





吕陈童博士

——向往有趣的灵魂



本期为您推荐人文社科学院推出的“HSS师生”系列专访。本篇由吕陈童博士笔答撰稿,分享了个人的求学经历、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印象与对通识教育的看法、开设课程介绍,以及对学生如何利用好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议。





教师简介



吕陈童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讲师,教授的课程主要是“与人文对话”和“中国文化史”选修课程。吕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及中国研究方向的文学、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她的主要研究兴是宋元明思想文化史。她能熟练使用普通话、广东话、浙江片区吴语、英语,以及中级水平的法语,并对德语、意大利语、日语和梵文有基本认知和继续学习探索的兴趣。她是书法国家一等奖获得者,热爱大自然和有趣的灵魂。




01

您如何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并规划学业道路?

我自己的学习经历还比较曲折。我本科念的是商学院,那时候年纪小,高考完了就跟风去了这个最热门的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不愧是当时亚洲巅峰级别的存在,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优秀,就业前景也不错。但每个人性情不同,我就属于社会上的少数。比起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我更向往纯粹的知识。我自我评判了一下,认为自己的物质欲望较低,自信心很强,学习热情又很高,所以我和一些同学就决定换专业,走更小众更艰难的道路。


我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很有兴趣,中学时还非常不希望分文理科。在这么多感兴趣的学科中,我后来转向思想史也是有点偶然。那时候正好知道了港中大有一位著名的学者,也就是我后来的博士导师Lagerwey教授。他的课虽然都是全校最早的八点半早堂,但能让我忘记睡意,甚至忘记呼吸。我被深深吸引,从此沉迷于研究古往今来的有趣灵魂。


02

  为什么选择港中大(深圳)?

对港中大(深圳)有什么印象?


我非常爱母校香港中文大学,从本科到博士一直都在。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们希望我去申请哈佛大学或者接受牛津大学已发来的录取通知,我都没有离开。欧美名校固然特别好,但港中大也已经足够好了。尤其对于我这样古代中国的研究者来说,港中大的先贤们和现有的学术资源都令我感到非常满足和骄傲。我对港中大的爱也影响到了我对工作的选择,最后在拿到的聘书中,我没有犹豫就来了港中大(深圳)。

 

港中大(深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面试我的几位同事非常好,来了之后也确认了这里同事及师生之间的友善氛围。这里的教学制度和香港中文大学一致,我可以很容易就适应这里的教学。港中大(深圳)非常适合我这样向往有趣和自由的灵魂,更别提校园里还有很多可爱的小猫咪。



03

您认为港中大(深圳)的通识教育有何特色?

    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

港中大(深圳)的通识课程设计沿袭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特色,带学生们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这些课程未必与职业技能直接挂钩,却能给大家更广阔的视野,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问题。借用宋明儒家的说法,这是一种“全学”,或者功利色彩较弱的“为己之学”。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除了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之外,还可以让人生更丰富。除了工作,我们还有生活。除了奋斗,我们还有头顶的星空和诗和远方。


04

请您介绍一下自己开设的课程


中国文化史


除必修的“与人文对话”课程之外,我在上学期新开了“中国文化史”课程。我的老师John Lagerwey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过这门课,并代表港中大将课程在Coursera面向全球观众上线。这是一门有难度,却广受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本专业到其他学科同学们欢迎的课程,也是有趣到能让夜猫子们早起,用老师的话说,“吸收天地(清晨)之灵气”的课程。


这门课介绍儒、释、道等各种思想,但不是单纯告诉大家这些派别各讲了什么理论,而是把它们思想的流变和社会运动的发展放置在从先秦到清代的历史环境中重新考量,既反思包括国家意识形态在内的精英文化的构建,也重现被压抑的通俗文化,比如巫术、小说、女性,这些被精英文化排挤到社会边缘的声音。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没有魔法?还是有人堵住了魔法世界的入口?


古代世界很遥远,但又与我们息息相关。民族的过去,人类的过去,那些时间的流汇集成了我们身处的当下,都是对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这些终极问题的诠释。我们每一个科学、理性的现代人,都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份子,是在这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浮沉的小浪花。


05

您认为学生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课程并非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更注重学生们的参与。如同柏拉图、孔子等先贤流传下来的师生“对话”,导修课以学生为主角,希望大家能克服社恐,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同学们探讨。历史上众多思想家的人生经验表明,独自一人让学问直接臻于化境是比较难的,许多学说的提出都得益于身边的良师益友。这种互动的模式不仅能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问题,让大家的思考更加深入,我本人也获益匪浅。学生们经常有我没想到的想法,或者能提出刺激我继续深入思考的好问题。教学相长,探索真理的过程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和我们教师共同努力,求索新知。






-END-


转载自人文社科学院微信公众号

撰文:吕陈童博士

审核 | 郭嘉楠(HSS office)

排版 | 庞天行(2019级 人文社科学院 学勤书院)



往期推荐


Douglas Robinson教授:持续创作,持续热爱

李兰教授——乐观积极,饱含热情

夏思宸博士——快乐是“硕果累累”的第一要素

何金波教授——走好选择的路

走进通识教育—刘冠岩博士谈学思历程与人文教育

走进通识教育:陈山泉博士——做食品安全、健康生活的推广者

工匠译者,还原人类学视角中深圳的四十载风雨故事

陈永勤教授:家校携手,共育未来

张瓅文博士:译议不舍,活在当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

微信号 : cuhkszshs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