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 | 人工智能:阿里云能否扼住律师的咽喉?

郑金晶 云知队 2019-04-29

文 | 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郑金晶

几个月前有一则新闻:IBM研发出世界第一个人工智能律师Ross,就职于纽约 Baker&Hostetler律师事务所,处理公司破产等事务。

倘若当时只是把这则新闻当做一个未来图景,那么十几天前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与无讼网络科技联合推出的国内第一款法律机器人“法小淘”,则意味着法律人工智能正马不停蹄地靠近我们。

不少敏锐的国内同行已经“坐立不安”,或是兴奋、或是慌张……

大势所趋

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预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春天”的到来。如今,恐怕任谁也无法忽视人工智能的种种优点,更无法遏制这股智能化的浪潮。尤其是自2013年后,在计算机性能稳定、算法逐渐成熟、底层数据庞大且万物互联互通的科技背景下,人工智能迅速在创投领域活跃起来,裹挟着势不可挡的革新之力涌入各行各业。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举例而言,它可以识别需求者发出的自然语言,将其转化为文字,进而可以为计算机所处理。计算机将文字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搜索匹配,判断出这段文字与哪种类型的信息大概率重合,以此来判断这段文字的性质与内涵。

“法小淘”目前做的主要就是这个事:

  • 基于数据库抓取信息,实现自然语言到法律语言的翻译分析;

  • 基于无讼案例与无讼名片积累的数据量,根据指示在特定范围内搜索律师。

法律机器人的发展大致也就是这两个方向:

  • 一是作为工具为律师提供辅助,包括搜索案例、资料管理等;

  • 二是帮助客户初步了解纠纷所涉领域的知识,并快速连接到合适的律师。

可以看到,“共享”、“连接”、“透明”、“效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标签在法律机器人上都能得到体现,使供需市场的信息更对称透明,降低法律检索成本和连接律师成本。所以,必须承认的共识是,法律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前景光明,且近在咫尺。

既然大势所趋,何不顺势而动?

任重道远

对法律人工智能给予足够肯定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一领域的发展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及其中透露的一丝隐忧。

一些网络上的声音总在问,未来机器人会代替律师吗?律师会失业吗?我倒无此担忧,相反,我预感法律人工智能会加速律师职能的升级和专业化。

牛津大学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A. Osborne两位教授于2013年9月17日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The Futureof Employment:How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职业前景:哪些工作易被电脑化)",调研了英美702种职业。其中,律师助理被替代率是94%,律师秘书到达98%,法官被替代率是40%,而律师仅为3.5%。





这篇研究报告证实了一点,即当某些领域中人的智力无法超越机器的可靠与精准时,凡是可以借用机器完成的机械性、重复性、标准化劳动自然会交由机器完成,例如法律检索、自动化管理、信息采集与比对等等。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律师助理、律师秘书的可替代率如此之高。

然而,我们知道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叫“图灵测试” (Turing’sTest),由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阿兰·麦席森·图灵在1950年提出: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超过30%的测试者误以为在和自己说话的是人而非计算机,则电脑通过测试。



根据这个标准,上述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要实现最终极的功能,即当事人描述完需求,电脑能自动追问,进一步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法律意见、判例支持乃至诉讼策略,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来看,机器仍然只能充当一个辅助者,其运用最终仍要指向一个掌控者,即律师。

既然假想机器代替了标准化的法律工种,那么势必倒逼律师的工作内容变得更高级、更细腻、更睿智。同时,在大浪淘沙的法律服务市场中,精细化分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执业领域越细化的律师匹配结果越精准,越专业化的律师越能在大数据中脱颖而出,并得到流量

以上分析的结论是,目前律师(非律师助理或律师秘书)的担忧,不是被人工智能替代,而是被圈养;律师“被扼住咽喉”,指的不是业务的消亡,而是业务入口的闸门可能被把控。以此为逻辑起点,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些更具体的担忧:

首先,大数据遴选律师加剧了“马太效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资深律师积累更大的优势,年轻律师、跨界律师、“万金油”律师较之以前更加难以获得机会和成功。

其次,信息看似更透明,实则更易被控制

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的Laura Granka、Thorsten Joachims、Geri Gay等学者们曾经完成了一个实验,观察用户在Google上的搜索行为。在96%的搜索中,参与者仅查看第一个页面,包含前10个摘要,没有任何参与者查看超过三页以外的搜索结果。并且,参与者主要关注前几个搜索结果,在第一和第二个结果上几乎给予同等注意力。尽管阅览这两个搜索摘要的时间几乎相等,但第一条的点击率有42%,而第二条的点击率是8%。你看,光是前两条搜索结果的点击率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详见 Eye tracking and online search:Lessons learned and challenges ahead

回归主题,当“无讼”自告奋勇成为了业务流量分发的闸口,律师与互联网的互动程度、对“无讼系”产品的依附程度有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排名。排这样的排名是否足够客观、足够服众也值得商榷。更重要的是,当“法小淘”发展成为稳定的流量入口后,是否有可能催生律师业的“竞价排名”呢?

最后,仅以律师的相关案例情况作为评价标准是否显得过于单一化?当事人希望法律纠纷得以解决,但“解决”并不等于一份法院的判决书。可能在个案中,律师调解、谈判、磋商等软性实力与庭辩能力的分量不相上下,但在“法小淘”的筛选标准中这些都无法量化体现。这实际上暗示了一种追求判决数和胜诉率的价值观。我们揣测得大胆一些,当这种价值观得以稳固,律师向评价体系低头,会不会可能使得原本庭下和解的纠纷被推到庭上,反而加重了司法负担?那岂不是与定纷止争的法律职能背道而驰?恐怕也偏离了“无讼”的初衷吧。

叨扰良多,总归是探索心中那一点疑惑:阿里云能否扼住律师的咽喉?

  • 从案源分发的角度,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沉的思考,面对未知,不妨抱最大的好奇,做最大的想象。

  • 从辅助工具的角度,我们有自信、有底气对律师职业保持乐观。

於兴中教授在《人工智能与法律之碰撞》一文中写到,“机器人是人的智性结晶……但人不光有智性,还有心性和灵性。”

再发达的机器人也代替不了人的心性和灵性,也代替不了律师对客户的感知与理解,代替不了切身的沟通与协调。

感性是人工智能与人最大的区别,也是坚信“机器人不会取代律师”这一答案的入口。

END

图 | 《西部世界》剧照


█ 云知队原创回顾




编辑|云知队  

更多信息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