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 城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5 滕王阁序

6.逍遥游

7.陈情表

8.咬文嚼字

9.说木叶

10.谈中国诗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13.宇宙的未来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学习写得充实

学习写得有文采

学习写得新颖

文言词语和句式

整册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图片

常考文化常识

必修1~5素材

必修1-5资源汇编

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文:

1、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 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 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 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 公元纪年法。
(2) 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19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 朔 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望
8、 纪时法。
  日出5-7
  食时7-9
  隅中9-11
  日中11-13
  日昃13-15
  晡时15-17
  日入17-19
  黄昏19-21
  人定21-23
  夜半23-1
  鸡鸣1-3
  平旦3-5

二、地理

1、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 右:西为右。
3、河:黄河。 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 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 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 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三、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 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四、谦称和敬称


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将军: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 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 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五、常见借代名词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六、其他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其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6、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7、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8、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9、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名句及其出处

1、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
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
4、 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

——诸葛亮
5、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6、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李白
7、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8、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
9、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
10、 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

12、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

——屈原
13、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

——范仲淹
14、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
15、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选自逯钦立《陶渊明集》。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这篇赋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2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3幼稚盈室:指孩子多。幼稚,小孩。

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长吏,指职位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5乃瞻衡宇: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

6复驾言兮焉求:驾言,《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的简省,是“驾车出游”的意思。

5《滕王阁序》王勃

1原题作《滕王阁诗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无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得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2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

3星分翼轸: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4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5台隍枕夷夏之交: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 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

6十旬休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7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8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9宣室:汉未央官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0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

补充:

国古代职官。御赐太傅匾额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11东隅已逝,桑榆已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12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后来用“请缨”指投军报国。

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13舍簪笏于百龄:簪笏,这里代指官职。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百龄,一生。

14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自己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

孟氏之芳邻,借孟子母亲为寻找好邻居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

15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断: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

钟期,即钟子期。《列子·汤问》说,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6《逍遥游》庄周

1、《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7《陈情表》

1、原题作“陈情事表”,后简称为“陈情表”。陈,陈述。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没有什么近亲。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3五尺之僮: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在三市尺。。

4、前太守臣逵: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5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荐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6、后刺史臣荣: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7举臣秀才: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8拜臣郎中:拜,授官。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9除臣冼马:除,授予官职。  冼马,即太子冼马,太子的侍从官。

10当侍东宫: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1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伏惟,俯伏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12愿乞终养: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

13、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14、二州牧伯:牧,古代称州的和长官。  伯,长。

 

必修5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文、地理

1银河:在古诗文里有很多称谓,如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等。

2九州:中国。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工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3山东

4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黄河流域)

5江南、江北、江左、江右、江表(长江流域)

6三秦、三吴、三楚

   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为“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

二、纪年纪时

1、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苏轼《赤壁赋》中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点明时间。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

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例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2、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称谓。古人把四季中的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例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就记载了作者观看泰山日出是月末那一天。

3、古人纪时最为复杂,对一昼夜的时间分割,有过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不同尺度。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如《与妻书》中“辛未三月念阅读夜四鼓”,就表明信是快天亮时写成的。

纪时的词语有:平明、日中、人定、日暮、夜阑、暮春、三春、三秋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划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

天将亮时为昧旦、昧爽

天已亮时为平旦、平朔

日出时旦、早朝、晨

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极民间正午、中午

将近日中时为隅中

太阳西斜时为日昃、昃

日将落时为日曛、日入、日夕、日暮

日落之后黄昏、昏

黄昏以后人定

夜晚宵或夕

半夜子夜,意即夜半子时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后来又称五更、五鼓每更约两小时。夜间报更要击鼓,称为更鼓。二更半为半夜,五更将近天明。

从周代起,已使用漏壶计时器。“铜壶滴漏”

 

4、古人对日期先生的概念相当明确。今日称,明日称翌日,明早称诘朝,三天前的日子称前日,过去的日子称昔、昔者、曩者三天后的日子后日一旬以外的日子称为来日

  

5、古人对一年中一些特殊的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活动。

元旦——正月初一,又叫元日,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为隆得,叫做过年,现在叫春节。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贴门画(神荼、郁垒或秦叔宝、尉迟恭像)、贴年车,放鞭炮、舞龙、舞狮等风俗。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是为人日。

上元——正月十五日,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据说最初始于汉代,而盛于隋唐以后。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花朝——二月十二日,据说是百花生日。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

清明——即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至今某些地区仍然如此。

上巳——三月三日人们多至郊外春游,水边宴饮,以袚除不祥,叫做踏青。

浴佛节——四月八日,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庙皆有盛大佛事活动。

端午——五月五日,又叫端阳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还有门前挂菖蒲、白艾,洒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据说可以避瘟疫。

伏日——一般约指初伏第一天,农家要歇伏避暑,举行酒宴。

七夕——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据说始于汉时。

中元——七月十五日,迷信的人认为是鬼节,佛家于是日举行孟兰盆会,源于目连求母传说。“孟兰盆”是天竺语,是解民倒悬之意。

中秋——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圆,潮水最大,是赏月和观潮的盛大节日。有祭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等民间习俗。

重阳——九月九日,以称重九,人们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邪气。始于战国,而盛于南北朝和唐宋。

冬至——即24节气中的冬至之日,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所以也当作重要节日之一。

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民间至今尚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又是“佛成道日”,据说释迦牟尼是日得道成佛。

除夕—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

 

三、姓名字号

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礼貌。

春秋时代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礼记·冠义》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又号“醉翁”等。

谥号帝王将相死后有谥号,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界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褒扬居多。如北宋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是“文忠”。

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水浒传》把这种外号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四、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有关祭祀的“吉礼”,包括祭祀自然神和祖先;有关丧葬的“凶礼”,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有关军事活动的“军礼”,包括所有的军事行动规范;有关外交活动的“宾礼”,包括、聘、会、盟等国事活动;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嘉礼”,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坐东朝西。《鸿门宴》里有详细记述。

古人见面时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拜礼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揖礼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如《滕王阁序》里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对古代避讳问题:

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反映了我们民族崇尚礼仪精神。但是避讳不能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适得其反。

在现代社会,对父母名的避讳也还是我们遵循的一条道德习惯,但也不能走极端,比如一些正式的场合,该称名的时候就要称名。



图文导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

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古为今用。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兰陵(古)——枣庄(今)

庐州(古)——合肥(今)

修水(古)——艾邑、分宁(今)


点播:历史上有颇负盛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微博上有人吐槽说,“兰陵王”搁现在是“枣庄王”,“兰陵王入阵曲”就成了“枣庄王入阵曲”,意蕴全无。


古时的才子之乡——安徽庐州,现在叫合肥。结果呢,庐州才子被称作合肥才子,清逸俊秀的翩翩少年一下多了大腹便便之感。


艾邑、分宁和“修水”相比怎么样?颇具古风古韵的城市名称,经过现代的加工改造,反而少了一些味道。


对于古今地名的沿革,大多数网友也表现出对古地名的钟爱,认为这些古地名更具文化底蕴。


2、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尝试结合课本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初步的梳理探究。


二、重点探究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中两幅图片,比较异同,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发式:古代男子15岁束发;20岁行弱冠礼,代表成年。


服装颜色:达官贵人一般穿艳丽的颜色;平民只能穿素色。

服装材质:有钱人穿丝帛;平民只能穿粗布麻衣,称布衣。

服装纹饰:平民不能有纹饰;龙袍是皇帝专用,私造龙袍要满门抄斩。

跪坐姿势:严肃隆重的场合里的标准坐姿。


教师补充:“左衽”和“右衽”:“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就是取“右衽”的谐音。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救国的决心和志向。“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有的影视剧里不注意,活人也穿着死人衣服,就闹笑话了。


小结:过去,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有着严格的规定。


2、分组探究。


第一组:天文地理组。

第二组:纪年纪时组。

第三组:科举选官组。

第四组:姓名称谓组。

第五组:礼仪制度组。


要求:各组派出一位同学,指出各句子中对应的文化现象,并用课本上梳理的知识作简单的解释。


3、小组展示,师生评议补充。


第一组——天文地理组。


①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

②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 《过秦论》)


教师补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是杜甫送给好朋友的一首诗。商宿就是心宿,“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出示二十八星宿图)。挚友分离,就好比参商这两个星斗,一西一东,此起彼落,永远不能再有相见的机会。由此,我们更容易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层情感。简单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会帮助我们扫清阅读障碍。


第二组——纪年纪时组。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③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④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第三组——科举选官组。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③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袁枚《祭妹文》)


教师补充:传说燕山附近有个姓窦的人,他的五个儿子先后登科及第,人称“五子登科”。《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第四组:姓名称谓组。


请指出下列历史人物“名”和“字”之间的关系。


古人姓名称号很讲究。比如韩愈,名愈,字退之,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韩吏部(晚年任吏部侍郎),韩文公(谥号文公)我们这里只谈“名”和“字”。


学生梳理并归纳:


同义:班固,字孟坚;诸葛亮,字孔明。


相反:管同,字异之;王绩,字无功;朱熹,字元晦(恨晨光之熹微)。


相近:岳飞,字鹏举(寓意鹏鸟展翅高飞);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武王伐纣,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最终饿死。名字包含这一典故);苏轼,字子瞻 (“轼”,指车上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中有“凭轼而观”的记载,站得高看得远。苏轼的名字,取瞻高望远之意)。


 第五组:礼仪制度组。


①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为例,归纳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②以《烛之武退秦师》《季氏将伐颛臾》等为例,分析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③《礼记.内则》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这种“养老”思想,在哪一篇课文中有所体现?表现可怎样的社会思想?顺便翻译下这句话。

④下面是《礼记·曲礼上》中有关“礼”的格言式的警句,你认为这些说法是否有现实意义?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敖(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此内容不做重点分析,学生基本把课文涉及到的内容解释清楚即可。


教师稍微提示: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有关祭祀的“吉礼”;有关丧葬的“凶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军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宾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嘉礼”。


三、难点突破


问题:如何有效掌握和有效解答语文试卷中的古代文化常识题?


1、方法一:联想课文。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同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迁移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于课内,只要能把初高中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考试时运用联想,回顾学过的课文相关注释,就有可能轻易解答出此类题目。


示例: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借指儿童时代。

B.烽火扬州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D.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六国之地,因处太行山以东,故名。


2、方法二:背诵歌谣。


示例: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结合语境,从下列节气名称中选出相应的内容填入文中画线处。选项正确的是(  C )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霜降  大雪


    ①   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②   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③    芦花红蓼滩。 


 ④      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A.①立秋 ②秋分 ③霜降 ④立冬    

B.①秋分 ②立秋 ③霜降 ④立冬

C.①立秋 ②秋分 ③霜降 ④大雪   

D.①立夏 ②立秋 ③大雪 ④冬至


提示: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诗歌和对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再比如《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对峙南北朝,隋唐大一统。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元明清三朝,中国疆土定。


课堂练习:聪明的古人常常通过夜观天象来决定行军打仗之事,请大家观察右侧星宿图,看看能联想到哪些课文或成语典故?


3、方法三:巧记图表。


示例:二十四节气图;天干地支图;科举制度思维导图。


补充:除以上三种方法外,根据语境推断也不失为一种靠谱的办法!


四、拓展延伸


1、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传统文化?


应试的需要;读懂文言文,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古人,沟通民族的昨天和今天;提升鉴赏力和文化修养;民族的精神根脉所在,我们的责任道义所在…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考纲》指出,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甚至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科目中,也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内容。比如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作为试题背景材料,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魅力。


2、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呢?请结合下列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一:《钱良臣教子》:南宋的钱良臣教儿子读书,告诫他凡是遇到 “良臣”二字,读时都要改成“父亲”。一天,其子读《孟子》中“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改读为“今之所谓父亲,古之所谓民贼也”。结果避讳反而成了辱骂。


明确:古人为什么讲避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出于对长辈的尊重,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林黛玉把“敏”字读成“密”字,写“敏”字或多一笔,或少一笔。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唐朝诗人李贺,才华横溢却无缘仕途,因为父亲名晋肃,与“进士”音近,迫于世俗的压力,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韩愈特地写了一篇文章《讳辩》为李贺鸣不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避讳不能走向极端。对传统文化不能僵化继承,盲目遵守,要审视,要反思。


材料二:《张家界改名》:受《阿凡达》的影响,电影里潘多拉星球悬浮山的原型——张家界“南天一柱”,竟然被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南天一柱”是张家界“三千奇峰”中的一座,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南端,海拔高度1074米,垂直高度约150米,顶部植被郁郁葱葱,峰体造型奇特,垂直节理切割明显,仿若刀劈斧削般巍巍屹立于张家界,有顶天立地之势,故又名“乾坤柱”。1月25日上午,张家界“南天一柱”正式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这一“更名”事件引发网友质疑。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网友对此事持反对态度,认为改名是“崇洋媚外”,甚至有网友批评张家界数典忘祖,讽刺不如把张家界市一起更名为“潘多拉市”。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古今地名的沿革,那么材料二里的改名又如何呢?你觉得更喜欢哪个名字?“哈利路亚”不也挺好听吗?


明确:“南天一柱”、“乾坤柱”,中国很多地名都浸染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气息。文化是让人产生联想的,是能让人找到认同感的。很难想象“哈利路亚”这一《圣经》中赞美上帝的专用语,能让中国人找到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  ——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还是应该坚持把它传承保留。


3、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或许可以记住这些关键词,一起大声朗读:


温情与敬意、责任与传承、审视与转化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那些从旧时光里一点一点传承下来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血脉之源,文化之根,我们应该用心铭记。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