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课文《盘古开天地》朗读+知识导学+教案
3.现代诗二首 |
12.盘古开天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中昏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课文知识点
1、第二自然段包含的反义词:轻——重 清——浊 上升——下降
近义词:缓缓——慢慢
2、盘古开天地是神话故事。
3、词语注释
混沌:我国传说中宇宙形成以前清浊不分,模糊一图的景象。
鸡子:鸡蛋。
万八千岁:一万八千年。岁,年。
阳清:按古人理解,阴阳两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东西。阳的这种元素,是清而轻的。
阴浊:阴的这种元素,是浊而重的。
九变:形容变化极多。
神:本文指智慧。
圣:这里指能力。
4、多音字
长(长大zhǎng) (长zhǎng高) (生长zhǎng)
(长cháng短) (长cháng城) (长cháng江)
5、积累
一、寓言故事成语:
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杯弓蛇影。
二、神话故事:
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夸父追日、开天辟地
三、历史故事成语:
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
四面楚歌、初出茅庐、指鹿为马
同步习题
一、拼拼,写写。
hēi àn xià jiànɡ zī rùn chuànɡ zào
( ) ( ) ( ) ( )
yǔ lù yǔ zhòu sì zhī qī xī
( ) ( ) ( ) ( )
二、你发现了这一段话中的反义词了吗?请写在括号里。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混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 )—— ( ) ( )—— ( )
( )—— ( ) ( )—— ( )
三、文中寻宝。
( )的变化 ( )的雷声 ( )的大地
( )的江河 ( )的树木 ( )的雨露
四、阅读小能手。
王羲(xī)之吃墨水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用功练字上面,即使在走路和休息的时候,他也是用手指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比画着,研究字体。
一次,他在书房里专心致志地练字,该吃饭了他都不知道。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suàn)和馍(mó)馍,几次催他吃饭,他却连头也都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疾书。书童只好去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吃饭。
一会儿,王夫人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拿着沾(zhān)了墨汁(zhī)的馍馍正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王夫人见此情景,吃了一惊,然后哈哈大笑起来。王夫人的笑并没有把王羲之唤醒过来。他一面练字一面嚼(jiáo)着馍馍,口里夸夫人:“今天做的蒜泥好香啊!”
1、“挥笔疾书”的“书”字有几种解释:① 书本;② 信;③ 文体;④ 写字;⑤字体。这里应选第( )条解释。
2、“王夫人见此情景”王夫人见到什么样的情景?用“ ”画出句子。
3、王羲之吃墨汁说明了什么?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盘古开天地》练习题,大家要在课下多做语文练习题,这样就能掌握好课堂上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在以后复习的时候就能轻松了。
习题精选
一、读一读,写一写.
liáo kuò chuànɡ zào xià jiànɡ hēi àn
( ) ( ) ( ) ( )
二、想一想,连一连
轻 吸 上升 活泼
清 重 严肃 下降
呼 浊 巨大 微小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慢慢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上升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下沉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漂亮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四、下面这段话和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一样,都是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快读一读吧!
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乐的海洋中.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人群向前走.沿街摆满了各种土特产.卖东西的人那一张张淳朴的脸上带着微笑,甜甜地走向走近的人介绍着自家的农产品.
五、在家里开个小小故事会,看谁讲的神话故事最吸引人.
我讲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妈妈讲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奶奶讲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哪两个词语搭配在一起最合适,连一连.
隆隆的 花草树木
茂盛的 大地
辽阔的 江河
奔流不息的 云
飘动的 雷声
七、阅读平台
夸父追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巨人,名叫夸父.他看到人们生活在黑暗寒冷的世界里,心里十分难过.他想:"要是把太阳搬到地上来,让世界充满光明和温暖,那该多好啊!"
夸父就去追赶太阳.他追呀追呀,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太阳喷着火焰,把夸父烤得口渴极了.他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的水喝完了.他又跑到渭河边,一口气把渭河的水喝完了.他还是很渴,又向北方的一个大湖走去.可是,夸父在半路就渴死了.夸父倒在地上,地上长出一片桃林,树上结满了果实,太阳被感动了,它放慢了脚步,并且每天都到地上走一趟.
1.到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黑暗________ 炎热________
2.根据原文判断对错.
夸父先喝完了黄河的水.( )
夸父先喝完了渭河的水.( )
夸父先喝完了北方的一个大湖的水.( )
3.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八,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课后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吧!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是件(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
②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能体现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
②过渡,并揭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③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④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初读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 同座互读互查。
②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③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
④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①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②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③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想象感悟
①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②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③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二课时
练讲故事
①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②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③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④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②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③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图文导学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