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教案 (文末下载)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知识点精讲
高中语文(微课+课件+教案+练习试卷)汇总

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感受本文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段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论证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核心观点,理解文章思路严谨、说理辩证的特点,提升整体把握文本和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论证美和语言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作用,理性思考分析一些社会现象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层次,分析论证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核心观点

教学方法  圈点勾划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因事说人

1. 导入新课

“第二小提琴手”在一支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手常分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相比于第一小提琴手的光鲜夺目,第二小提琴手总是以伴奏的身份出现。他们坐在舞台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做着最不起眼的事,却能让整支乐曲呈现出完美的状态。现实中,完成一项工作就像演奏交响乐,也都有“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之分。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成不了“第一小提琴手”时,当好“第二小提琴手”显得更为可贵。

提及“第二小提琴手”,很多人会联想到恩格斯,他曾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在他看来,马克思才是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不仅在经济上给予马克思无私援助,更是在马克思去世后,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手稿作了大量修饰和润色,不仅促成了巨著的问世,而且只署上了马克思一人的名字。

2. 作者简介

说说你知道的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二、因人入文

1. 解读标题

标题特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标题简明扼要,直接亮出了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2. 写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3.文体知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

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可以接正文。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下一行写日期。

4.课文诵读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课文诵读:师开头和第一二段,生1第三四五六段,生2第七八九段和结束语,声音洪亮,尽量带点感情色彩;其他同学标注重要字词、思考恩格斯在信中阐明的主要观点。

5.字词积累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奴颜婢膝: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精疲力竭: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6.整体感知

除去开头语和结束语,全文共9个自然段,你觉得恩格斯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

三、因文探旨

1. 示范研读

示范研读第一部分。

①齐读第一二段。

②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温馨提示:第二段以科学发展为例阐述观点,不属于主要信息)

用一句话概括观点: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研讨第二三四部分:按照示范分析的方式,各小组先筛选主要信息,再用一句话概括观点。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部分。

3. 成果展示

①第二部分:

主要信息: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概括观点: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第三部分

主要信息:

●人们自己创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志是互相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以那种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

概括观点: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补充:恩格斯的例子: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因为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当时法兰西社会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个偶然现象。

②第四部分

主要信息: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略。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

●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

●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概括观点: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补充: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整个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正是对马克思主不求甚解的表现。

4. 论证层次

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5. 概括主旨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四、因旨明技

问题: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1.例证有力

运用例证法,增强说服力恩格斯在伦敦写给德国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对于论证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第四段在谈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举出了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来发挥作用。再如第七段谈到德国的著作界很难搜集到必需的材料,就列举了老古·冯·居利希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典型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2.表达严密

文章的语言表达严密、准确,比如: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2)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3)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在更大程度上”,表达准确严谨,强调了科学对“技术的状况和需的依赖性”。

1. 说理形象

为了避免说理的单调枯燥,作者在表达准确、严密的同事,也注重形象说理,深入浅出,寓抽象深奥的道理于形象生动的语言中,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1) 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从天上掉下来的”,讽刺意味强烈,令人忍俊不禁。

(2) 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可怜”“疲惫”“软弱”“多愁善感”“奴颜婢膝”等词语运用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影响”变得具体形象,如同浮现在读者眼前。

(3) 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把“经济关系”比喻为“一根红线”,强调其重要性,形象生动。

(4) 如果您画出曲线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以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二人称的运用,语气亲切,体现了革命导师的平易近人、朴实谦逊。


五、因技拓理

1. 联系历史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2. 勾连现实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恩格斯的话的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现实的土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打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学习、沟通、出行等变得更加便捷。正式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思想与态度,让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新兴科技。

2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特色。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式”逻辑思路和论证结构,学习文章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朴素的语言在行文上的特殊效果。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风。教学重点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论证的思路和方法;生动的修辞。教学难点  严谨的论证。教学方法  略读与精读结合。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导读,知背景

1. 导入课题齐读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导入这一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一首励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2.写作背景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 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一起,是当时整风运动的基本学习材料。我党历史上,曾经几次发生过“左”或右的错误,它们都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是主观臆断或从马列主义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指导革命,致使革命事业蒙受巨大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 党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纠正了种种错误,但由于战争紧张和形势迅速发展,党对错误路线根源来不及清算,历史上机会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影响还严重存在着。同时,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他们多数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缺乏改造,影响了党的思想作风的纯洁性。在这种情况下,党发动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系列极为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为了反对主观主义,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同志就作了这个报告。 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三篇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略读,理结构

1. 自由诵读旁若无人的、自由的、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标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词。2. 字词积累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辞博取群众的喜欢。谬种流传:荒谬、错误的东西流传下去。谬: 荒谬、错误。   钦差大臣:皇帝亲自委派并代表皇帝到各地办理重大事项的大官。现多用以讽刺从上面派下去而对下面情况不了解又指手划脚、乱发议论的人。钦差: 指由皇帝亲自派遣的人。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   谆谆告诫: 诚恳地再三劝告。   不可等闲视之: 不应该小看它。等闲: 平常。闭塞眼睛捉麻雀:塞:堵比喻盲目行事,没有明确的目标。臆造:凭主观的想法编造。臆:无根据的,主观的。故纸堆:文中指数量很多而且十分陈旧的书籍、资料等。故:原来的,旧的。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准确。徒有虚名:空有某种名声,名不符实。若明若暗: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粗枝大叶:比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律己: 用某种标准来约束自己。   3. 清理结构(1)跳读: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2)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第二部分,缺点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第四部分,具体建议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3)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儿来概括:“主张”——“理由”——“提议”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4)线索:全文在论述过程中,始终贯串着“理论和实际统一”这一条红线:要改造——为什么要改造——怎么改造。(5)主旨: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三、研读,明技法

1. 示范分析师生合作示范分析第一部分。(1)齐读课文(2)概括主要意思:回顾历史经验,说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重要性,正面论述改造我们的学习所必须遵循的原则。(3)给这一节划分段内层次。本节共分四层。第1句为一层,概括党的二十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第2句为二层,概括党的认识得到提高与丰富第3句至第6句为第三层,概叙党探索救国之路取得的成绩第7句为四层,肯定党的成绩。4)本段主要论证方法:例证法: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2. 自主探究按照上面的分析示例,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男同学探究第二部分,女同学探究第三部分。要求:概括主要内容,分析论证层次,指出论证方法。3. 成果展示(1)第二部分探究示例●概括主要意思:指出在学习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缺点,从反面论证必须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证层次:先总说“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分析缺点的三大表现——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再分析存在这些缺点的根源的三种典型——“想当然”发号施令、不懂历史、理论和实际分离。●主要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对比论证: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对比。比喻论证:“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比喻不作调查研究,凭主观去毫无目的地开展工作;“漆黑一团”比喻对中国古代史,近百年历史一无所知;“消化不了”比喻对马列主义不知深入理解,不领会精神实质。(2)第三部分探究示例●概括主要意思:把两种对立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进一步论证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学风。●论证层次:先提出这一部分的分论点“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的讲一下”;接着具体分“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主要论证方法:


把两种对立的学习态度作具体的对照,把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表现得十分鲜明、强烈,这比只正面论述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使我们更能认清主观主义学习态度的严重危害性,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引证法:如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论证效果。“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四、赏读,品语言

1. 赏析标题问题:标题中的“改造”能不能改为“改进”或者“改善”?“改进”“改善”是在原基础上改进一步,“改造”是彻底改变,改掉旧的,建立新的。“改造”的程度重于“改变”“改善”等,而且要破旧立新,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极为不满,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程度深,面积广,希望彻底改造学风,否则革命事业就难以前进。2. 语言特点问题:本文语言具有议论文语言的三大特点:准确、鲜明、生动性,试做具体说明。1准确性用词恰当,比如: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分析: “肤浅”“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后面用了“得多”二字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日益”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如不用“常常”,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全称判断,就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用词分寸掌握得好,比如: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基本”表明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务,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务。当然,上面所说的是我们党内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了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鲜明性: ⑴善于进行正反对比。⑵爱憎分明的态度。   3生动性善于使用口语和成语,比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主观主义不作调查研究,对现状茫然无知“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有风趣。“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形容主观主义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很形象、深刻。灵活使用文言词语,比如: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出色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 “留声机”──留学生一切照抄外国 “钦差大臣”“瞎子摸鱼”──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令排比: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使议论语气迅速强化,议论的范围由小到大,意思一层递进一层,由浅入深,揭示主观主义的严重危害,感情强烈。       对偶: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五、拓读,谈收获

1. 联系实际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所提出的观点,不仅在当时是必要的,影响巨大而深刻,而且在现在乃至将来也是必要的,影响将长远而深刻。试联系党中央倡导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加以说明。示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是一次重大而生动的学习与实践。深入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问题,比如要解决一知半解的态度、脱离实际的态度、生吞活剥的态度、夸夸其谈的态度。我们要有科学认真的态度,不能把学习当做装点门面的途径,“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十分重要和必要,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推动中心各项工作开展。一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应遵守的党风党纪的高度提炼,是党员干部形成清正廉洁作风的保证。二是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以“三严三实”要求对照检查工作、学习,能帮助党员干部不断纠偏、及时改正错误,是党员干部队伍建康发展的保证。三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贯彻“三严三实”要求,以身作则,真抓实干,是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凝心聚力干好工作的保证。2. 畅谈感想问题: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感想。唯有学习方能行稳致远  黎国宝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更是通往信念之巅的通途。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我们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从建党至今,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传统。如今,我们党之所以始终葆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名共产党员始终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结果。然而,当前一些干部学习情况不容乐观。有的不愿学,认为自己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辛苦去学习;有的不真学,喜欢用学习来装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华而不实;有的不善学,往往是学而不思、学而不用,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有的不勤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闲来为之、可有可无。等等诸多表现,都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的学习意识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对,在诸多方面存有“病灶”,值得高度警惕,必须加以纠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原来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如今只有学习一辈子,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年轻干部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就很难在改革的今天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先生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只有在干中学、学中干,努力涉猎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各方面理论素养,方能托起干事创业之舟。把好学习方向。方向问题是学习的根本问题。“没有正确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如今,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为我们学习带来便捷,但是也有许多鱼龙混杂的信息,需要我们善于甄别。党员干部只有沿着正确方向学习,才能不迷路。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看家本领。党员干部必须把学深悟透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作为理论武装和升华思维的重中之重。学习贵在坚持。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有多大,而是日长夜久坚持的力量。“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也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少党员干部都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时间长了,就没有了学习的激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变得懒惰。究其根本就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作为基层党员干部面对脱贫攻坚、信访维稳等任务,忙是肯定的,但是再忙也不能放弃学习、忽视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工作要统筹兼顾,分清主次,不能顾此失彼。当好实干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习终归是为干事打基础。离开现实谈学习、谈理想信念,最终只会让学习和理想信念沦为空谈。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党员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自觉用理论学习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文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的层层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和首尾呼应、逻辑严密的写作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本文的论证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层次。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和认识、存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的针对性

1. 引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要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那么,《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针对一种什么样的现实而写的?

2. 1962年,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1963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要求全国各地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十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去研究,并且就有关工作订出计划,全面部署,抓紧时机,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争取在两三年内全部办到,并力求办好”。中共中央印发这个文件前,毛泽东同志在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关键词:写作时间:1963年。

文章出处: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写的前言,后来独立成篇。

写作目的: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论文性质:哲学论文。  

二、结构的严谨性

1.教师范读(或播放多媒体朗读),要求学生画出重要字词,并清理文章的主要思路。

2.积累词语:

辩证:辨析考证。

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精辟:(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3.文章是加在文件前面的一大段内容,没有具体分段,请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把文章分出具体段落,并说明这样划分的原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这样分段的理由:

①提出问题,明确论点(开头三句,三问三答)  

②存在和思想的关系(紧接二句,对应说明)

③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以下五句,第一个飞跃)

④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以下六句,第二个飞跃)  

⑤正确认识的全过程(以下二句,两个飞跃多次反复)  

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最后四句,为文缘由和目的)

引论:提出问题,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中心论点。

本论:分析问题,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结论: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1. 第二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篇独立的议论文,试划分结构。

就结构类型而言,第二部分是"总—分—总"式,可分为三个层次:

引论:(人们的社会存在……物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这是下文两个飞跃的纲。

本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飞跃过程的两个阶段。又可分为两层:第一次飞跃(……由存在到思想阶段);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结论:对上文的总结并深化,阐述一个正确的认识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三、论证的严密性

问题:本文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探究。

1. 前后呼应。

(1)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

(2)主体部分先后连接呼应:

③和④是连接的③④讲的是两个飞跃,这两个飞跃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对应的。

②⑤是相呼应的。②是“物质——精神——物质”的总领,概括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实际总括了下文两个飞跃的过程。 ⑤是“物质——精神——物质”的归结,表明两个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两个飞跃的深化。  

2. 准确严密。

文章概念明确,用词准确,判断正确,推理具有逻辑性。

第二部分第一层次两句话。第一句话讲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强调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第二句话讲人们的正确思想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两句话承接开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是下文的总起。中心语前的修饰词语“正确”,以区别于不正确,“先进阶级”,就现在来说,当然是无产阶级,这里也可以包括近代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以前别的先进阶级。“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即阐明了由精神到物质(第二次飞跃)、思想变为物质力量的道理,又指明了这种物质力量即掌握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的群众的巨大作用。语言极通俗、准确、严密。

分析第二次飞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文章从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两方面,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作了辩证分析。“一般来说”、“特别是”讲的是一般规律,实践的成败与思想正确与否是一致的。但在社会斗争中,有时出现特殊情况,用“并不是……而是……”句式指明先进势力暂时失败的原因;又用“有时候”、“暂时”、“总有一天”等词语,十分精确地论述了失败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

文章从两个方面强调了第二次飞跃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第二次飞跃是对第一次飞跃的一个检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只是”、“再无别的目的”,强调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四、语言的通俗性

1.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用明白无误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呢?

①从标题上看,用了一个设问句,从读者认识上的疑难的症结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揭示揭示出来了。

提问:课文为什么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标题?这个标题有什么特点?文章的标题既反映文章的内容,又受写作对象、时间、目的、要求等因素制约。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讲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而提出问题的,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因此语言通俗易懂;用疑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深思的作用。

②从开头看。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二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就是表达的特点所在。

提问: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怎样?

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③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 存在——思想  实践——认识  物质——精神。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有一点需特别指出,本文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能认为是特定语言环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时,必须用自己的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上引号,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简单理解。 

2.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

一方面,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我们读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动党八股》等,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一方面,是由本文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下农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宣传群众。故作者在行文时使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比起其它文章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内容决定了语言形式。  

五、启示的深刻性

1. 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脑子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2.通过学习本文,我有什么样的收获?

(1)阅读和写作范例。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这就是:引论——开头——提出问题,本论——本体——分析问题,结论——结尾——解决问题。

文章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改变这种基本模式,而在于如何创造地运用这种模式。尽管文章大体结构相同,但具体的文章却一篇一个样,这就是古人说的“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的道理。这一道理告诉我们,阅读议论文就要善于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及层次出发,去追溯文章中的那个“大体”;写作议论文,就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考虑如何按照“大体”的构架去安排文章的内容。因此,认识和掌握“大体”,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2)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写文章使用语言,怎样才是高明的?本文生动地告诉我们,朴素、平实,采用群众的活泼新鲜的语言,照样可以阐明道理。

(3)提高对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上弄清楚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实践的总结,而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还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这对我们学生来说,就是“练习”、“运用”。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的认识和掌握,同样需要有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

3.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文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疫情面前,别误入“谣言陷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针对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媒体是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恶意攻击和谣言,应当坚决回击、以正视听;面对网民关切和疑问,要加强辨析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在这次疫情发生的过程中,有些平台为了抢流量、博关注,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挑战法律底线,操纵舆论感情,扰乱网络秩序,危害社会诚信,影响社会稳定。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遵守相应的职业行业道德,强化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月26日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

当然,呼吁媒体和网民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理性判断,并不是说对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开展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遵守法律、尊重事实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疫情当前,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握紧手中的“金话筒”,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混杂,令人难辨,这就需要我们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疫情面前,对疫情信息的高度关注和极度敏感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应有基本的科学常识,要能准确判断这些所谓的“信息”“知识”是否符合科学常识,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要多一分理智,多一点责任,多一点思考,头脑清晰,明辨是非。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教案:

01

任务导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这篇文章内涵深刻,学习时要注意分析。




02

任务设计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题目是一个简短的判断句,“唯一”强调其不可替代性,题目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四个小标题,这四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个小标题提出了全文的观点;第二个小标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是杜撰的,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是论证的第一个层次;第三个小标题证明“革命导师”是“实践检验真理”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践行者,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论证的第二层次;第四个小标题补充说明了实践检验的无穷性。四个小标题,环环相扣,呈现出层递式结构。

3.“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够逐步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请结合本段内容,解释“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


答案 (示例)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指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


4.(拓展延伸)结合文本,查阅资料,请谈谈你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


答案 (示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是不行的,要证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唯一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即实践。


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人们带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


由此可见,实践具有双重的直接现实性,不仅它本身是直接现实,而且它能够使理论成为现实,这就使它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简言之,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务探究二
品味文本的艺术特色


01

任务导引

文章重申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它还指出: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再适合新情况的个别旧观点、旧结论。


一文激起千层浪,到1978年5月底,全国有30多家报纸刊登了这篇文章。本文言辞犀利,老道天成;逻辑严密,破立结合,学习时要注意品味。
篇幅有限
拉到文末下载WORD完整文档


4 *修辞立其诚/张岱年
*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
5*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7 包身工/夏衍
8 荷花淀/孙犁
*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
*党费/王愿坚

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司马迁
10 *苏武传/班固
11 过秦论/贾谊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第四单元
12 玩偶之家 (节选)/易ト生
13 迷娘(之一)/歌德
致大海/普希金
*自己之歌(节选)/惠特曼
*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

古诗词诵
燕歌行并序/高适
李凭箜篌引/李贺
锦瑟/李商隐
书愤/陆游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平台公众号发送消息

99】这2个数字获取

 ▼

点击关注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637.html


高中生学习推荐:
高中语文(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英语(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化学(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物理(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数学(微课+课件+教案+练习题)汇总
高中生物(微课+课件+教案+练习题)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选修)微课精讲+考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选修)微课精讲+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微课精讲+考点汇总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