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段安节《乐府杂录》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原序

爰自国朝初修郊礼,刊定乐悬,约三代之歌钟,均九威之律度,莫不《韶》音尽美,《雅》奏克谐,上可以吁天降神,下可以移风变俗也。以至桑间旧乐,濮上新声,金丝慎选于精能,本领皆传于故老。重翻曲调,全袪淫绮之音;复采优伶,尤尽滑稽之妙。洎从离乱,礼寺隳颓,簨簴既移,警鼓莫辨。梨园弟子,半已奔亡;乐府歌章,咸皆丧坠。安节以幼少即好音律,故得粗晓宫商,亦以闻见数多,稍能记忆。尝见《教坊记》,亦未周详,以耳目所接,编成《乐府杂录》一卷。自念浅拙,聊且直书,以俟博闻者之补兹漏焉。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段安节撰。



雅乐部

宫悬四面,天子乐也。轩悬三面,诸侯乐也。判悬二面,大夫乐也。特悬一面,士乐也。宫悬四面,每面五架。架即簨[上竹下虚]也。其上安金铜仰阳,以鹭鸶孔雀羽装之;两面缀以流苏,以彩翠丝绂为之也。十二律,上钟九乳,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编钟各一架,每架列钟十二所,亦依律编之。四角安鼓四座:一曰应鼓(四旁有两小鼓为[左申右东]鼓也。),二曰腰鼓,三曰警鼓,四曰雷鼓,皆彩画。上各安宝轮,以珠翠妆之。乐即有箫、笙、竽、埙、篪、籥、跋膝、琴、瑟、筑。将竽形似小钟,以手将之即鸣也。次有登歌。皆奏法曲:御殿,即奏《凯安》、《广平》、《雍熙》三曲;宴群臣,即奏《□□》《□□》《鹿鸣》三曲——近代内宴,即全不用法乐也。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凡奏曲,登歌先引,诸乐逐之。其乐工皆戴平帻,衣绯大袖,每色十二,在乐悬内。已上谓之“坐部伎”。

《八佾舞》则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画帻,俱在乐悬之北。文舞居东,手执翟,状如凤毛;武舞居西,手执戚。文衣长大,武衣短小。其钟师及磬师、登歌、《八佾舞》并诸色舞,通谓之“立部伎”。

柷、敔、乐悬既陈,太常卿押乐在乐悬之北面。太乐令、鼓吹令俱在太常卿之后,太乐在东,鼓吹居西。协律郎二人,皆执翚竽,亦用彩翠妆之。一人在殿上,翚竽倒,殿下亦倒,遂奏乐。协律郎皆绿衣大袖,戴冠。



云韶部

用玉磬四架。乐即有琴、瑟、筑、箫、篪、籥、跋膝、笙、竽、登歌、拍板。乐分堂上、堂下。登歌四人,在堂下坐。舞童五人,衣绣衣,各执金莲花引舞者。金莲,如仙家行道者也。舞在阶下,设锦筵。宫中有云韶院。



清乐部

乐即有琴、瑟、云和筝——其头像云——笙、竽、筝、箫、方响,篪、跋膝、拍板。戏即有弄《贾大猎儿》也。



鼓吹部

即有卤簿、钲、鼓及角。乐用弦鼗、笳、箫,又即用哀笳,以羊角为管,芦为头也。警鼓二人,执朱幡引乐,衣文,戴冠。已上乐人皆骑马,乐即谓之“骑吹”。俗乐亦有骑吹也。天子卤簿用“大全仗”,鼓一百二十面,金钲七十面。郊天谒庙吉礼,即衣云花黄衣,鼓四,钲二;下山陵凶礼,即衣云花白衣,鼓二,钲二。下册太后、皇后及太子,用鼓七十面,金钲四十面,谓之“小全仗”。公主出降及册三公并祔庙礼葬,并用“大半仗”,鼓四十面,钲二十面。诸侯用“小半仗”,鼓三十面,钲四十面,吉凶如上。自太子已下,册礼及葬祔庙,并无警鼓。



驱傩

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右十二人,皆朱发,衣白□画衣。各执麻鞭,辫麻为之,长数尺,振之声甚厉。乃呼神名。其有甲作,食凶者;[左月右弗]胃,食虎者;腾简,食不祥者;览诸,食咎者;祖明、强食,共食磔死寄生者;腾根,食蛊者(案:以上神名及所食,诸刻本并多舛误,今依文澜阁本改正。考《后汉志》、《唐志》、《唐六典》,十二神尚有雄伯,食魅;伯奇,食梦;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此仅举其七,疑有脱简。)等。侲子五百,小儿为之,衣朱褶、素襦,戴面具。以晦日于紫宸殿前傩。张宫悬乐,太常卿及少卿押乐正到西阁门,丞并太乐署令、鼓吹署令、协律郎并押乐在殿前。事前十日,太常卿并诸官于本寺先阅傩,并遍阅诸乐。其日大宴三五署官,其朝寮家皆上棚观之,百姓亦入看,颇谓壮观也。太常卿上此。(案:旧脱“常”字,今补。“上此”二字不可解,当有脱误。)岁除前一日,于右金吾龙尾道下重阁,即不用乐也。御楼时,于金鸡竿下打赦鼓一面、钲一面,以五十人唱色十下,鼓一下,钲以千下。(案:“御楼”下疑错简。)



熊罴部

其熊罴者有十二,皆有木雕之,悉高丈余,其上安版床,复施宝幰,皆金彩装之。于其上奏雅乐。含元殿方奏此乐也,奏《唐十二时》、《万宇清》、《月重轮》三曲,亦谓之“十二案”。(案:此上有脱误。《文献通考》一百三十九云:“熊罴架十二,悉高丈余,用木雕之,其状如床,上安版四,旁为栏,其中以登。梁武帝始设十二案鼓吹,在乐悬之外以施,殿庭晏飨用之,图熊罴以为饰故也。隋炀帝更于案下为熊、罴、貙、豹腾倚之状,象百兽之舞,又施宝幰于上,用金彩饰之。奏《万宇清》、《月重轮》等三曲。亦谓之‘十二案乐’。”所引当即此文,附录以俟考。此下旧有“乐具库”云云八十三字,与上文不相比附,乃错简也,今删去,别附于后。)



鼓架部

乐有笛、拍板、答鼓——即腰鼓也、两杖鼓,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案:《御览》五百六十九引《乐府杂录》云:“大面出于北齐。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声以效其指撝击刺之容,俗谓之‘兰陵王入阵曲’。”疑此有脱误。)《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案:“钵头”,《通典》一百四十六作“拨头”,云:“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与此小异。)《苏中郎》——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著绯,戴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即有《踏摇娘》、(案:《御览》五百七十三引云:“踏摇娘者,生于隋末,夫河内人,丑貌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为恳苦之词。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写其夫妻之容。妻悲诉,每摇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制也。”疑此有脱简。)《羊头浑脱》、《九头狮子》,弄《白马益钱》,以至寻橦、跳丸,吐火、吞刀,旋槃、觔斗,悉属此部。



龟兹部

乐有觱篥、笛、拍板、四色鼓、揩羯鼓、鸡楼鼓。(案:《唐六典》:“龟兹伎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横笛、觱篥、铜钹、荅腊鼓、毛员鼓、都昙鼓、羯鼓、侯提鼓、腰鼓、鸡娄鼓、贝。”《唐志》并《文献通考》一百四十六又有弹筝、齐鼓、檐鼓。此似有脱简。)戏有《五方狮子》,(案:“方”字旧作“常”,依《唐志》、《文献通考》改。)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破阵乐》曲亦属此部,秦王所制,舞人皆衣画甲,执旗旆;外藩镇春冬犒军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甚壮观也。《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进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



胡部

乐有琵琶、五弦、筝、箜篌、觱篥、笛、方响、拍板。合曲时亦击小鼓、钹子。合曲后立唱歌。凉府所进,本在正宫调,大遍、小遍,(案:“小遍”,旧讹作“小者”,据《乐府诗集》七十九引改。)至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玉宸宫调——初进曲在玉宸殿,(案:“玉宸宫调初进曲在”八字,诸本并空,依《乐府诗集》补。)故有此名——合诸乐,即黄钟宫调也。《奉圣乐》曲,是韦南康镇蜀时南诏所进,在宫调,亦舞伎六十四人,遇内宴,即于殿前立奏乐,更番替换;若宫中宴,即坐奏乐。俗乐亦有坐部、立部也。




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古之能者,即有韩娥、李延年、莫愁。(莫愁者,女子也。乐府诗云:“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案:注“莫愁者……”六字,诸本并脱,依《御览》五百七十三补。“打”字旧讹“折”,依文澜阁本改。《御览》同。)善歌者(案:旧脱“者”字,据《御览》补。)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案:旧脱“间”字,据《御览》、《类说》补。《御览》“出”作“发”。)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明皇朝有韦青,(案:《类说》引,下有“者能歌”三字。)本是士人,曾有诗:“三代主纶诰,(案:《御览》“主”作“掌”。)一身能唱歌。”青官至金吾将军。(案:旧脱“青”字并“金吾”二字,依《御览》补。)开元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开元末选入宫,即以永新名之,籍于宜春院。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韩娥、李延年(案:诸本并脱“李”字,依《御览》补。)殁后千余载,旷无其人,至永新始继其能。遇高秋朗月,台殿清虚,喉啭一声,响传九陌。明皇尝独召李谟吹笛逐其歌,(案:“笛”字,旧讹“曲”,依《御览》改。)曲终管裂,其妙如此。又一日,赐大酺于勤政楼,观者数千万众,喧哗聚语,莫得闻鱼龙百戏之音。(案:旧脱“闻”字,依《御览》、《类说》补。)上怒,欲罢宴。中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上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案:《御览》作“义者闻之血涌”。)愁者闻之肠绝。洎渔阳之乱,六宫星散,永新为一士人所得。韦青避地广陵,因月夜凭阑于小河之上,(案:旧脱“因”字,“月”
讹“日”,“小”
讹“上”,依《御览》、《类说》补改。)忽闻舟中奏水调者,曰:“此永新歌也!”乃登舟与永新对泣(案:《御览》作“登舟省之,相与对泣。”)久之。青始亦晦其事。后士人卒与其母之京师,竟殁于风尘。(案:《御览》作“终于狭邪间。”)及卒,谓其母曰:“阿母钱树子倒矣!”

大历中(案:《御览》“中”作“初”)有才人张红红者,本与其父歌于衢路丐食。过将军韦青所居,(在昭国坊南门里。案:此注旧误混入正文中,依《御览》移正。)青于街牖中(案:《御览》“牖”作“窗”。)闻其歌者喉音寥亮,仍有美色,即纳为姬。其父舍于后户,优给之。乃自传其艺,颖悟绝伦。尝有乐工自撰一曲,(案:“一曲”,旧作“歌”,依《御览》、《乐府诗集》八十改。)即古曲《长命西河女》也,(案:旧脱“曲”字,依《御览》、《乐府诗集》补。)加减其节奏,颇有新声。未进闻,先印可于青,(案:“印可”,旧作“侑歌”,依《御览》、《类说》改。)青潜令红红(案:“潜令”,旧作“召”,依《御览》改。)于屏风后听之。红红乃以小豆数合,记其节拍。(案:“节拍”,旧倒,依《御览》乙转。)乐工歌罢,青因入问红红如何。(案:旧脱“因”字,依《御览》补。)云:“已得矣。”青出,绐云:“某有女弟子,(案:旧脱“某”字,依《御览》、《类说》补。)久曾歌此,非新曲也。”即令隔屏风歌之,一声不失。乐工大惊异,遂请相见,叹伏不已。再云:“此曲先有一声不稳,今已正矣。”寻达上听。翊日,召入宜春院,宠泽隆异,宫中号“记曲娘子”,寻为才人。一日,内史奏韦青卒,上告红,红乃上前呜咽奏云:“妾本风尘丐者,一旦老父死有所归,致身入内,皆自韦青,妾不忍忘其恩。”乃一恸而绝。上嘉叹之,即赠昭仪也。贞元中有田顺郎,(案:旧脱“郎”字,依《类说》补。)曾为宫中御史娘子。元和、长庆以来,有李贞信、米嘉荣、何戡、陈意奴。武宗已降,有陈幼寄、南不嫌、罗宠。咸通中有陈彦晖。(案:《碧鸡漫志》引《乐府杂录》云:“灵武刺史李灵曜置酒,座客姓骆唱《河满子》,皆称绝音。骆遽问曰:‘莫是宫中胡二子否?’妓熟视曰:‘君岂梨园骆供奉耶?’相对泣下。”今本脱简,附录于此。)



舞工

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案:《类说》“如”作“像”,《御览》五百七十四引《明皇杂录》亦作“像”。)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蔓延,舞缀也。古之能者,不可胜记。即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健舞曲有《棱大》、(案:此似有误。《乐府诗集》五十三作“大祁”,《文献通考》一百四十五作“大杆”。)《阿连》、《柘枝》、《剑器》、《胡旋》、《胡腾》,(案:《乐府诗集》八十引:“达磨支,徤舞曲也。”此文当脱“达磨支”三字。)软舞曲有《凉州》(案:文澜阁本作“其杂曲有《伊州》、《梁州》”。)、《绿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字舞,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花舞,著绿衣,偃身合成花字也。马舞者,栊马人著彩衣,执鞭,于床上舞蹀躞,蹄皆应节奏也。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案:“准”,疑当作“凖”。《御览》五百七十四引“舞者乐之容也……”三十九字,合注文;“开元中……”二十九字,“准”作“壮”,并以为《明皇杂录》,盖误也。其后又一条云:“开成末,有乐人崇胡子能软舞,其腰支不异女耶也。”郑处晦书不当及开成事,当亦此处脱简。又《类说》引“字舞”云云,及《御览》所引,并作正文。)



俳优

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躭(案:旧脱“后”字,依《御览》五百六十九、《文献通考》一百四十七补。“躭”字,《文献通考》作“聘”。)。躭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案:此下旧本另提行,误,今依《御览》、《文献通考》移正。)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云“韶州参军”,(案:“云”字,旧讹“言”,脱“参军”二字,据《御览》、《文献通考》改、补。)盖由此也。武宗朝有曹叔度、刘泉水(案:此下旧衍“咸淡最妙”四字,据《文献通考》删。)咸通以来,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等三人。(案:《文献通考》作“有范博康、上官唐卿、吕敬俭,冯继隼亦其次也。”)弄假妇人,大中以来有孙乾、(案:《文献通考》作“孙乾饭”)刘璃瓶。近有郭外春、孙有熊。(案:《文献通考》作“態”)僖宗幸蜀时,戏中有刘真者,尤能,后乃随驾入京,籍于教坊。弄婆罗,(案:“婆罗”下疑当有“门”字。)大中初有康迺、李百魁、石宝山。大别有夷部乐,即有扶南、高丽、高昌、骠国、龟兹、(案:旧脱“国龟”二字,据《唐会要》补。)康国、疏勒、西凉、安国;乐即有单龟头鼓及筝、蛇皮琵琶——盖以蛇皮为槽,厚一寸余,鳞介具焉,(案:旧脱“焉”字,依《文献通考》一百三十七补。)亦以楸木为面,其捍拨以象牙为之,画其国王骑象,极精妙也——凤头箜篌、卧箜篌——其工颇奇巧——三头鼓、铁拍板、葫芦笙,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子上,其妙如此也。(案:《御览》五百六十七作“其妙皆若夷舞也”。)



琵琶

始自乌孙公主造,马上弹之。有直项者、曲项者。曲项盖使于急关也。(案:旧脱“曲项盖”三字,“使”作“便”,“急关”下衍“中”字,据《御览》五百八十三、《续谈助》引《琵琶录》补改。“关”字,《琵琶录》作“阙”。)古曲有《陌上桑》。范晔、石苞、谢奕,(案:“石苞”,旧讹“石崇”,依《御览》、《琵琶录》改。《琵琶录》此下尚有孙放、孔伟、阮咸三人。)皆善此乐也。开元中有贺怀智,其乐器以石为槽,鹍鸡筋作弦,用铁拨弹之。(案:旧脱“用”字,依《御览》、《琵琶录》补。)贞元中有康昆仑,第一手。始遇长安大旱,诏移南市祈雨。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及斗声乐。(案:旧脱“及”字,依《御览》、《琵琶录》补。)即街东有康昆仑琵琶最上,必谓街西无以敌也。遂请昆仑登彩楼,(案:“请”字,旧作“令”,依《御览》、《琵琶录》改。)弹一曲新翻羽调《录要》,(即绿腰是也,本自乐工进曲,上令录出要者,因以为名。自后来误言“绿腰”也。案:正文“录要”,旧讹“绿腰”。注文“出”讹“其”,“今”讹“因”,“误”讹“设”,脱“自后来”三字;误入郑中丞条末,今依《御览》、《琵琶录》、《文献通考》一百三十七移补,改正。注中“绿腰”字,《琵琶录》并作“六么”。)其街西亦建一楼,东市大诮之。及昆仑度曲,西市楼上出一女郎,抱乐器,先云:“我亦弹此曲,兼移在枫香调中。”及下拨,声如雷,其妙入神。昆仑即惊骇,乃拜请为师。女郎遂更衣出见,乃僧也。盖西市豪族厚赂庄严寺僧善本,(姓段。案:此注旧混入正文,依《琵琶录》移正。《御览》作“善本,名,俗姓段也。”)以定东鄽之胜。(案:“胜”字旧讹“声”,依《御览》、《琵琶录》改。)翊日,德宗召入,令陈本艺,异常嘉奖,乃令教授昆仑。段奏曰:“且请昆仑弹一调。”及弹,师曰:“本领何杂?兼带邪声。”昆仑惊曰:“段师神人也!臣少年(案:“少”字,旧讹“小”,据《御览》、《琵琶录》改。)初学艺时,偶于邻舍女巫授一品弦调,后乃易数师。段师精鉴如此玄妙也。”段奏曰:“且遣昆仑不近乐器十余年,(案:旧脱“余”字,依《御览》、《琵琶录》补。)使忘其本领,然后可教。”诏许之,后果尽段之艺。

贞元中有王芬、(案:旧脱“有”字,依《御览》、《琵琶录》补。)曹保保——其子善才、(案:旧脱“其”字,依《御览》、《琵琶录》补。)其孙曹纲,(案:“纲”字,旧讹“钢”,依《御览》、《琵琶录》改,下同。)皆袭所艺。次有裴兴奴,与纲同时。曹纲善运拨(案:旧脱“曹”字,依《御览》、《琵琶录》补。)若风雨,而不事扣弦;(案:《御览》,“扣”作“弹”,《琵琶录》作“提”,注云“一本作‘叩’。”)兴奴长于拢撚。(案:《御览》,“长”作“善”。)不拨稍软。(案:旧脱此四字,衍“类”字,依《御览》、《琵琶录》补、正。)时人谓:“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武宗初,朱崖李太尉有乐吏廉郊者,师于曹纲,尽纲之能。纲尝谓侪流曰:(案:旧脱“谓侪流”三字,依《御览》补。《琵琶录》作“尝谓其流云”。)“教授人亦多矣,(案:旧脱“授”字、“亦”字,依《御览》、《琵琶录》补。)未曾有此性灵弟子也。”(案:旧脱“曾”字,依《御览》补。)郊尝宿平泉别墅,值风清月朗,携琵琶于池上(案:旧脱“于”字,依《琵琶录》补。)弹蕤宾调,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之声,必谓是鱼;及弹别调,即无所闻。复弹旧调,依旧有声。遂加意朗弹,(案:《御览》作“因复弹蕤宾,久之”。)忽有一物锵然跃出池岸之上,视之,(案旧脱“之”字,依《琵琶录》补。《御览》作“观之”。)乃一片方响,(案:旧作“乃方响一片”,依《御览》、《琵琶录》乙转。)盖蕤宾铁也。(案:《琵琶录》作“有知者,识是蕤者铁也”。)以指拨精妙,律吕相应也。(案:《御览》作“盖以声律谐和,相应故也。其妙若此”。《琵琶录》作“致律吕相应,物类相感耳”。)

某门中有乐史杨志,善琵琶,其姑尤更妙绝。姑本宣徽弟子,后放出宫,于永穆观中住。自惜其艺,常畏人闻,每至夜方弹。杨志恳求教授,坚不允,且曰:“吾誓死不传于人也。”(案:旧脱“吾”字,依《类说》、《琵琶录》补。)志乃赂其观主,求寄宿于观,窃听其姑弹弄,仍系脂[左革右呈]带,以手画带,记其节奏,(案:旧脱“其”字,依《琵琶录》、《文献通考》补。)遂得一两曲调。明日,携乐器诣姑弹之,(案:旧脱此二字,依《琵琶录》、《类说》、《文献通考》补。)姑大惊异,志即告其事。姑意乃回,尽传其能矣。

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中丞,即宫人之官也。案:旧脱“人之”二字,依《御览》五百八十三、《琵琶录》补。)内库有二琵琶,(案:旧脱“有”字,依《御览》、《琵琶录》补。)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案:《御览》,“二赵”上有“南北”二字。)时有权相旧吏梁厚本,有别墅在昭应县之西,正临河岸。(案:旧脱“县”字,依《琵琶录》补。《御览》作“太和中,有权相旧吏梁厚本,庄在渭南县之西,北临渭水。”)垂钩之际,忽见一物浮过,长五六尺许,上以锦绮缠之。令家僮接得就岸,即秘器也。及发棺视之,乃一女郎,妆饰俨然,以罗领巾系其颈。解其领巾,伺之,口鼻有余息,即移入室中,将养经旬,乃能言,云:“是内弟子郑中丞也。昨以忤旨,命内官缢杀,投于河中,锦绮,即弟子相赠尔。”遂垂泣感谢,厚本即纳为妻。因言其艺,及言所弹琵琶,今在南赵家。寻值训、注之乱,人莫有知者。厚本赂乐匠赎得之。(案:“赎”字旧作“购”,依《御览》、《琵琶录》改。)每至夜分,方敢轻弹。后遇良辰,(案:“辰”字,旧讹“夜”,依《御览》、《琵琶录》改。)饮于花下,酒酣,不觉朗弹数曲。洎有黄门放鹞子过其门,私于墙外听之,曰:“此郑中丞琵琶声也。”翊日,达上听,文宗方追悔,至是惊喜,即命宣召,乃赦厚本罪,(案:《琵琶录》此下有“任从匹配”四字。)仍加锡赐焉。咸通中,即有米和、(即嘉荣子也。案:五字旧作正文,依《琵琶录》改。彼文“和”下有“耶”字,无“也”字,下多“其父善歌”四字。)申旋,尤妙。(案:“申旋”,《琵琶录》作“田从道”。)后有王连儿也。(案:“后”字,旧讹“复”,依《琵琶录》改。此下旧有“前羽调绿腰注”云云二十八字,乃错简,今删去,移正,见前。《琵琶录》“王连儿”下有注“名金爾”三字。)




筝者,蒙恬所造也。元和至太和中,李青青及龙佐,大中以来,有常述本,亦妙手也。史从、李从周,皆能者也。从周,即青孙,亚其父之艺也。



箜篌

箜篌乃郑卫之音权舆也。以其亡国之音,故号“空国之侯”,亦曰“坎侯”。古乐府有《公无渡河》之曲——昔有白首翁,溺于河,歌以哀之;其妻丽玉善箜篌,撰此曲,(案:“其妻”二字,旧讹“女”,依《类说》、《文献通考》一百三十七引改。据崔豹《古今注》:“《箜篌引》,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有白首狂夫,乱流而渡,妻呼止不及,堕河死,于是援箜篌作《公无渡河》歌。曲终,投河死。子高还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此歌以哀之。”上下当有脱文。《类说》、《文献通考》并脱此句,遂似丽玉即白首翁妻,大谬。又《初学记》十六引《琴操》,以《箜篌引》为霍里子高所作,与此及《古今注》异。》以寄哀情。咸通中,第一部有张小子,忘其名,弹弄冠于今古,今在西蜀。太和中,有季齐皋者,亦为上手,曾为某门中乐史。后有女,亦善此伎,为先徐相姬。大中末,齐皋尚在,有内官拟引入教坊,辞以衰老,乃止。(案:“止”字旧讹“至”,依文澜阁本改。)胡部中此乐妙绝。教坊虽有三十人,能者一两人而已。




笙者,女娲造也。仙人王子晋于缑氏山月下吹之,象凤翼,亦名参差。自古能者固多矣。太和中有尉迟章,尤妙。宣宗已降,有范汉恭——有子名宝师,尽传父艺,今在陕州。





笛者,(案:旧脱“者”字,依《能改斋漫录》引补。)羌乐也。古有《落梅花》曲。开元中有李谟,独步于当时,后禄山乱,流落江东。越州刺史皇甫政月夜泛镜湖,命谟吹笛,谟为之尽妙。倏有一老父泛小舟来听,风骨冷秀,政异之,进而问焉。老父曰:“某少善此,今闻至音,辄来听耳。”政即以谟笛授之,老父始奏一声,镜湖波浪摇动;数叠之后,笛遂中裂。即探怀中一笛,以毕其曲。政视舟下,见二龙翼舟而听。老父曲终,以笛付谟。谟吹之,竟不能声。即拜谢以求其法。顷刻,老父入小舟,遂失所在。(案:《文献通考》一百三十八全引此文,末有“大中以来,有王六六、王师简,亦妙手也。”十五字。疑此有脱简。)



觱篥

觱篥者,(案:旧脱此三字,依《御览》五百八十四补。)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栗”,有类于笳。德宗朝有尉迟青,官至将军。大历中,幽州有王麻奴者,善此伎,河北推为第一手;恃其艺倨傲自负,戎帅外莫敢轻易请者。时有从事姓卢,不记名,台拜入京,临岐把酒,请吹一曲相送。麻奴偃蹇,大以为不可。从事怒曰:“汝艺亦不足称,殊不知上国有尉迟将军,冠绝今古。”麻奴怒曰:“某此艺,海内岂有及者耶?今即往彼,定其优劣。”不数月,到京,访尉迟青所居在常乐坊,乃侧近僦居,日夕加意吹之。尉迟每经其门,如不闻。麻奴不平,乃求谒见;阍者不纳,厚赂之,方得见通。青即席地令座。因于高般涉调中吹一曲(案:旧脱此二字,依《御览》补。)《勒部羝》曲。曲终,汗浃其背。尉迟颔颐而已,谓曰:“何必高般涉调也?”(案:《御览》作“此曲何必于高般涉调?徒费许多气力也。”)即自取银字管,于平般涉调吹之。麻奴涕泣愧谢,曰:“边鄙微人,偶学此艺,实谓无敌;(案:《御览》作“麻奴惊愤,垂泣拜之,曰:‘某生于偏远之方,偶有寡艺,实为无人。’”)今日幸闻天乐,(案:“幸”字旧讹“忝”,依《御览》、《类说》改。)方悟前非。”乃碎乐器,自是不复言音律也。(案:《御览》作“遂将乐器碎之而归,终身不复言觱篥”。)元和、长庆中有黄日迁、刘楚材、尚陆陆,皆能者。大中以来,有史敬约,在汴州。



五弦

贞元中,有赵璧者,妙于此伎也。白傅讽谏有《五弦弹》,近有冯季皋。



方响

咸通中,有调音律官吴缤,为鼓吹署丞,善打方响,其妙超群,本朱崖李太尉家乐人也。(案:旧脱此条,依《御览》五百八十四补。)



击瓯

武宗朝,(案:《御览》五百八十四作“大中初”,《文献通考》一百三十五作“武宗大中初”。)郭道源后为凤翔府天兴县丞,(案:“县”字,旧讹“寺”,依《御览》、《文献通考》改。)充太常寺调音律官,善击瓯。(案:“善”上旧有“亦”字,依《御览》删。)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筯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案:旧脱此七字,依《御览》补。)咸通中有吴缤,洞晓音律,亦为鼓吹署丞,充调音律官,善于击瓯。击瓯,盖出于击缶。(案:此条旧题作“方响”,然文与方响无涉。《御览》引郭道源事,于“缶”下,《文献通考》亦隶“击瓯”下,《类说》引此,正题作“击瓯”,今从之。惟“吴缤”云云,与《御览》“方响”下所引相复,当有衍字。《文献通考》但云“咸通中,吴蠙亦精于此“。)




古者,能士固多矣。贞元中,成都雷生善斲琴,至今尚有孙息,不坠其业,精妙天下无比也。弹者亦众焉。太和中有贺若夷尤能,后为待诏,对文宗弹一调,上嘉赏之,仍赐朱衣,至今为《赐绯调》。后有甘党,亦为上手。



阮咸

大中初,有待诏张隐耸者,其妙绝伦。蜀郡亦多能者。



羯鼓

明皇好此伎。有汝阳王花奴,尤善击鼓。花奴时戴砑绢帽子,上安葵花,数曲,曲终花不落,盖能定头项尔。黔帅南卓著《羯鼓录》,中具述其事。咸通中有王文举,尤妙,弄三杖打撩,万不失一,懿皇师之。




其声坎坎然,其众乐之节奏也。祢衡常衣彩衣击鼓,其妙入神。武宗朝,赵长史尤精。



拍板

拍板本无谱。明皇遣黄幡绰造谱,乃于纸上画两耳以进。(案:《御览》五百八十四、《文献通考》一百三十九并作“画一耳进之”。)上问其故,对曰:“但有耳道,则无失节奏也。”(案:旧脱“则失”二字,依《御览》、《类说》、《文献通考》补。)韩文公因为乐句。(案:旧作“韩文日乐句”,依《御览》补正。此下旧有“古乐工”云云六十五字,与上文不相比附,亦错简也,今删去,别附于后。)



安公子

隋炀帝游江都时,有乐工笛中吹之。其父老废,于卧内闻之,问曰:“何得此曲子?”对曰:“宫中新翻也。”父乃谓其子曰:“宫为君,商为臣,(案:二“为”字旧并讹“曰”,依《类说》改。)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大驾东巡,必不回矣。汝可托疾勿去也。”精鉴如此。



黄骢叠(急曲子)

太宗定中原时所乘战马也。后征辽,马毙,上叹惜,乃命乐工撰此曲。



离别难

天后朝,有士人陷冤狱,籍没家族。其妻配入掖庭,本初善吹觱篥,乃撰此曲以寄哀情。始名《大郎神》,盖取良人行弟也。既畏人知,(案:旧脱此四字,依《御览》五百六十八、《乐府诗集》八十、《类说》补。)遂三易其名,亦名“悲切子”,终号“怨回鹘”。(案:“怨”字,旧讹“愁”,依《御览》、《乐府诗集》改。又《近事会元》引《杂录》:“如意娘,唐则天撰之。”)



夜半乐

明皇自潞州入平内难,正夜半,斩长乐门关,领兵入宫翦逆人。后撰此曲。(案:《御览》作“平韦庶人,后乃命乐人撰此曲”。曲下旧衍“名还哀乐”四字,今删)。



雨霖铃

《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案:此条旧脱,依《御览》补。又《近事会元》引《乐府录》:“君臣相遇乐,唐明皇天宝中命谭净眼等作。”)



还京乐

明皇自西蜀返,(案:此四字,《御览》、《乐府诗集》并作“自蜀反正”。)乐人张野狐所制。(案:此条旧题“雨霖铃”,误,今据《御览》、《乐府诗集》改正。)



康老子

康老子者,本长安富家子,(案:“者本”二字,旧讹“即”,依《御览》五百六十八改。)酷好声乐,(案:旧脱此四字,依《御览》补。)落魄不事生计,常与国乐游处。一旦家产荡尽,因诣西廊,偶一老妪,(案:《御览》作“遇一娼”。)持旧锦褥货鬻,乃以半千获之。寻有波斯见,大惊,谓康曰:“何处得此至宝?(案:旧脱引二字,依《御览》补。)此是冰蚕丝所织,若暑月陈于座,可致一室清凉。”即酬价千万。(案:旧脱“价”字,依《御览》补。)康得之,还与国乐追欢,不经年复尽,寻卒。后乐人嗟惜之,遂制此曲,亦名“得至宝”。

得宝子(案:旧脱此题,误连上条,依《御览》补正。)

《得宝歌》,一曰“得宝子”,又曰“得鞛子”。(案:旧脱此十三字,依《乐府诗集》八十六补。)明皇初纳太真妃,喜谓后宫曰:“朕得杨氏,(案:旧作“杨家女”,依《御览》、《乐府诗集》改。)如得至宝也。”遂制曲,名“得宝子”。



文叙子

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乐工黄米饭状其念四声“观世音菩萨”,乃撰此曲。



望江南

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淛西日,(案:旧脱“西”字,依《御览》、《乐府诗集》八十二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案:《御览》作“后进入教坊,遂改名”。)亦曰“梦江南”。



杨柳枝

白傅闲居洛邑时作,(案:《御览》作“白傅典杭州时所撰”。)后入教坊。

新倾杯乐(案:《通典》一百四十六:“贞观末,有裴裨奴作《倾杯乐》”。《明皇杂录》:“玄宗时,马舞曲名《倾杯乐》,故此宣宗所制别名《新倾杯乐》也。”旧脱“新”字,依《御览》补。)

宣宗喜吹芦管,(案:《御览》,“喜”作“善”。)自制此曲。内有数拍不均,上初捻管,(案:旧脱“内有……”七字,依《御览》补。)令俳儿辛骨[左骨右出]拍,不中,上瞋目瞠视之,(案:旧脱“之”字,依《御览》补。)骨[左骨右出]忧惧,一夕而殒。(案:“夕”字,旧讹“日”,依《御览》改。)



道调子

懿皇(案:《御览》作“懿皇后”。下“上”字亦作“懿皇后”。)命乐工敬约(案:“约”,旧讹“纳”,依《御览》、《近事会元》引改。)吹觱篥,初弄道调,上谓“是曲误拍之”,敬纳乃随拍撰成曲子。



傀儡子

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史家但云陈平以秘计免,盖鄙其策下尔。”后乐家翻为戏,其引歌舞有郭郎者,发正秃,善优笑,闾里呼为“郭郎”,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



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

舜时调八音,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计用八百般乐器。至周时,改用宫、商、角、徵、羽,用制五音,减乐器至五百般。至唐朝,又减乐器至三百般。太宗朝,三百般乐器内挑丝、竹为胡部,用宫、商、角、羽,并分平、上、去、入四声。其徵音有其声,无其调。



平声羽七调

第一运中吕调,第二运正平调,第三运高平调,第四运仙吕调,第五运黄钟调,第六运般涉调,第七运高般涉调。(虽去中吕调,六运如车轮转,却去中吕一运声也。案:注“六”字,旧讹“之”,今正。)



上声角七调

第一运越角调,第二运大石角调,第三运高大石角调,第四运双角调,第五运小石角调——亦名正角调,第六运歇指角调,第七运林钟角调。



去声宫七调

第一运正宫调,第二运高宫调,第三运中吕宫,第四运道调宫,第五运南吕宫,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黄钟宫。



入声商七调

第一运越调,第二运大石调,第三运高大石调,第四运双调,第五运小石调,第六运歇指调,第七运林钟商调。



上平声调

为徵声。商、角同用;宫逐羽音。

右件二十八调。琵琶八十四调方得是。五弦五本,共应二十八调本。笙除二十八调本外,别有二十八本中管调。(案:以上语不可解,当有脱误。)初制胡部乐,无方响,只有丝竹,缘方响有直拔声,不应诸调。(案:此句旧在“有直拔声”上,依《类说》、《纬略》六乙转。)太宗于内库别收一片铁方响。(案:“铁”下旧衍“有以”二字,依《纬略》删。《类说》“铁”下有“名”字。)下于中吕调头一运,(案:“运”字,旧讹“韵”,今正。)声名大吕,应高般涉调,方得应二十八调。是筝只有宫、商、角、羽四调。(案:“筝”上旧衍“是”字,依《纬略》删。)临时移柱,应二十八调。

乐具库在望仙门内之东壁。俗乐,古都属乐园新院,院在太常寺内之西北也,开元中始别署左右教坊,上都在延政里,东都在明义里,以内官掌之。至元和中,只署一所;又于上都广化里、太平里,兼各署乐官院一所。

古乐工都计五千余人,内一千五百人俗乐,系梨园新院于此,旋抽入教坊。计司每月请料,(案:“请”衣旧讹“精”,依文澜阁本改。)于乐寺给散。太乐署在寺院之东,令一,丞一。鼓吹署在寺门之西,令一,丞一。

(案“库具府”条,旧蒙“熊罴部”条下,“古乐工”条,旧蒙“拍板”条下,皆系错简,今移附于此。此二条所述正相比附,疑原著系一条也。)



乐府杂录跋

唐季钟簴频移,乐纪废坠,无复贞观十部之盛。段氏就其闻见,撰为此录,语焉不详,复多舛驳。如瞽鼓本军营之乐,隋炀帝尝一用于晏享,声与众乐不和;唐制惟鼓吹部有警鼓,若宫悬四角之鼓,据《文献通考》乃应鼓、颡鼓、鹭鼓、雷鼓,而此以颡鼓、鹭鼓为腰鼓、警鼓。《教坊记》:“《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左鼻右包]鼻,不仕,而自号郎中。酗酒殴妻,妻悲诉邻里。时人弄之。以其且步且歌,谓之‘踏谣’。”而此讹为:“苏葩,自号郎中”;又别出《踏摇娘》,皆失考。至言“舜时调八音,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计用八百般乐器,周时改用宫、商、角、徵、羽,制五音,减乐器至五百般”。说尤妄诞,宜《崇文总目》讥其“芜驳不伦”也。然唐时乐制,绝无传者,存此尚足略见一斑,故《唐书》、《文献通考》、《乐府诗集》多取其说。惜旧本讹脱甚夥,正文与注互相淆混,有一事分为二事者,他条误入此条者。末五音图云:“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徵声。”语不可解。据徐景安《乐书》:“以上平为宫,下平为商,去声为羽,入声为角,则末七字当作‘上声为徵声’。”胡竹轩《乐律表微》,乃谓:“上为变宫,变宫为角,上平犯下平为徵。”凭臆附会,直郢书燕说耳。又宫、商、羽七运,皆起黄钟,则七闰宫当首高大石角,今以越角为首,亦传写之讹。盖二十八调原本圆图,后人易图为说,致错乱如此。兹订正其可知者,而姑阙所疑焉。《直斋书录解题》有段安节《琵琶故事》一卷,晁伯宇《续谈助》钞作《琵琶录》,实即此书“乌孙公主”数条,殆好事窜取,饰以别名,其字句异同处,颇资校订云。张圉作噩岁,律中黄钟之月,钱熙祚识。




诗 经 之 前 的 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典籍的大量材料,如:《左传》《国语》凡引《诗经》中的词句,都称“《诗》曰”、“《诗》云”;《论语》中孔子也称《诗》或《诗三百》;战国诸子著作中亦如此通称。可见《诗》或《诗三百》是这部诗集的本名。
《诗》被称作“经”,是由于孔子曾经把它和《书》《礼》《乐》《易》《春秋》一起当作传授弟子的教本。随着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汉代以后,孔子被奉为神圣的偶像,这几部上古典籍就被尊为经典。素朴的《诗三百》就被称为《诗经》了。
“经”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中未发现“经”字,“经”字始见于周代金文,文中多用“经”的初文“巠”。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从织也。”清朝学者段玉裁注解说:“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就是说,经是指织布时的竖线,只有先把竖线排好,才能用横着的纬线织出布来。可见经字的本义并不深奥。经线能起到定纲的作用,经线既定,一块布也就织好了,所以,“经”的关键点就在于确定最基本的东西。古人由此引申认为,儒家著作所宣扬的思想是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根本,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儒家典籍称为“经”。从汉代开始,在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中,《诗经》就被划分到经典一类,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再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皆如是。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 [1] ,俟我于城隅 [2] 。爱而不见 [3] ,搔首踟蹰 [4] 。
静女其娈 [5] ,贻我彤管 [6] 。彤管有炜 [7] ,说怿女美 [8] 。
自牧归荑 [9]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的作者应是一位男子,一位情深意长又情趣颇丰的男子。在他心里,自己爱的女人既温柔娴静又姝丽无比,“静女其姝”。一个女子,当爱情之花在她心中盛开时,即使没有任何背景的陪衬,她就已经很美丽了。而静女的背后陪衬着一段古老的城墙,她“俟我于城隅”。厚重的城墙在一个女孩子身后延伸,好似一幅韵味深远的油画。画面虽简单,可能发生的故事却是无限的——她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角落见面了!
“静女”的美吸引了从古至今的许多学者,他们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其中不乏对静女的种种猜疑,说她是“淫女”,很会勾引男人。其实,这些争论我们都不必去管它,我们只要欣赏诗中的唯美爱情就好。“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可爱的静女送给男主人公一束她从郊外采摘的荑草,并不是荑草本身有多珍异,因为它是心上人的赠与,所以才格外美丽!
此诗一、二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赞美女主人公的美,正是《诗经》典型的重章叠唱;全诗句尾用韵,其中第一章是一韵到底,第二章“娈”和“管”押韵,“炜”和“美”押韵,换了一次韵,体现了《诗经》隔句押韵,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规范的特点;“踟蹰”是双声的连绵词,带有形容词词性,这种连绵词在状物、表意上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还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
——这就是《诗经》的语言魅力。
一 《诗经》的语言魅力
《诗经》是讲求句式整齐、韵律和谐的诗歌形式,可以配乐演唱。《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由于修辞方式、文学表现手法以及声律节奏的需要,在语言和词汇运用方面必然形成自己的特色。当然,《诗经》的作品,毕竟涉及很长的时代和很广的地域,风格形式又不相同,它们的语言不可能是绝对统一的。在词汇方面,也就必然出现相当复杂的现象。《诗经》的语言艺术成就主要如下:
1.名词、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表述了西周、春秋时代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表述不同的“马”,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体现了《诗经》时代的人们与自然十分亲近,也体现了马在当时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这三十多匹不同的“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因为只有真正尊重这些生灵,才会给每一种马,分别起一个名字;《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我们祖先对人类生活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描形。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踟蹰、黾勉等,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辗转、窈窕、逍遥等。如《诗经》首篇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开篇盈耳的是“关关”(叠字)的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双声兼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悦耳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在古汉语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这些词汇在状物、表意上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还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有许多至今仍被使用着。
3.用韵规范,节奏韵律优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规范。305篇中除了7篇全不用韵,98%都用韵。这7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至于《国风》《小雅》和《大雅》每篇都用韵。《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如《静女》全诗、《硕鼠》全诗等。我们现在读《诗经》,大多篇章仍琅琅上口,合辙押韵,有些篇章读起来并不押韵,这是因为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两三千年间上古语音和现代语音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用现代汉语去读两三千年前的古诗,自然有佶屈聱牙之处。
4.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是以四言句为主,每句四个音节,有许多是四句一章,而全诗各章基本重复,每章之间只替换几个字,往往只用十多个字就把全部情感表达出来,读起来只有十多个音节。这种重章叠唱的形式,意义和字面只有少量改变,会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  之。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诗经原始》)诗篇重章复沓、起伏扬抑,声韵和声调有机结合,自然产生节奏有序、铿锵流畅、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使得《诗经》的语言具有高度的音乐性,便于传唱和记诵。重章复唱的形式也影响了《诗经》的语言。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它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仅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强,可谓言简意深。
5.双音节词的增多。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节词为主过渡到以双音节词为主,经历了十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诗经》所处的时代,正是这个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诗经》的文学形式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中重视双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组的运用,这又直接促进了汉语词汇向双音节化的发展。
流传到现在的《诗经》在文字方面尽管也有异文或错简,但不像《尚书》那样,在成书时代和作品真伪方面存在着复杂的问题,因此,《诗经》作为语言资料的研究价值是十分可贵的。
二 《诗经》中的诗是怎样采集的?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这三部分的区别,除了在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外,音乐方面也有不同——十五《国风》要配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歌唱;《雅》大多是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一带的乐调谱曲;《颂》的配乐则表现出庄重、肃穆的特点。《颂》诗主要是统治者敬神祭祖的庙堂颂歌,可以说是政府的主旋律,比较好保存。《雅》诗105篇多出自朝臣贵族,也比较容易记录。其中《大雅》主要是颂扬周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有许多内容是涉及周初及“宣王中兴”等有价值的史料;《小雅》多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内容以反映王室统治危机的政治诗为主。而出现在不同地域的十五《国风》能够流传至今,必定有其专门的收集者。那时交通不便,书写又特别困难,如果没有专人去收集,《诗经》就不会长久地流传下来。
把地域如此之广、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诗作集中到一起,没有一个政府的专门机构主持收集整理和再加工是不可能的。但是,究竟是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描述得更为详细:“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诗歌是人民心声的反映,周天子派出采诗官将诗歌采集回来,就是想了解广大民众的心声。从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中,天子可以考察到下面的风土人情,了解到政治的得失,以便发扬或改正。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等作的诗;又有讽刺、颂美等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来的乐谱和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把搜集、整理好的诗歌献给周王室,由周太师编纂使之更加雅正。《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国语·周语》记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应该是可信的。
一说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也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诗经》是由孔子选定篇目的,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首先,《史记》言孔子删诗是在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此时孔子68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早已编定为三百篇。其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此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的篇目和次序已定型。第三,春秋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司马迁所说是为何意呢?是说孔子对《诗经》的整理主要侧重在音乐方面吗?传世文献中没有答案,我们只能期待地下考古资料的出现以进一步明证。
综上所述,《诗经》的编定是以“王者采诗”的需要为前提,由周太师编定的。而孔子出于教学的需要,对《诗经》进行了一些音乐和文辞上的整理。“采诗之官”的官名叫“酋人”或“行人”。他们常常到民间采风,将采集来的歌谣献给乐官太师。各国太师对本地诗歌的收集是一种经常性的工作,他们把流行于本国的诗歌派人收集上来,进行筛选整理,然后送交周太师,由周太师呈给周天子欣赏。周王室的乐官太师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改造,有所淘汰,也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万寿无疆”等。周代交通不便,语言各异,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种“采诗”活动一直持续不断。周太师经过删节、编选,汇总成一个统一的本子,然后分发各国,以便学习应用。从当时列国士大夫在各种场合赋《诗》、引《诗》的熟练程度来看,《诗经》已有定本。在春秋240年间,《左传》和《国语》中所引用的诗歌,便有250多条,其中95%的诗篇可见于今本《诗经》,佚诗只占5%。这充分说明,当时早已有比较固定的《诗经》本子。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集子,是自汉代以后传下来的定本。《诗经》传至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前三家都属于今文《诗》学,西汉时得到朝廷的承认,立于学官,各设了博士官并教授门徒。今文《诗》学至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相传为西汉初年毛亨、毛苌所传授,属于古文《诗》学。东汉以后,《毛诗》逐渐盛行。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为之笺注后更是广泛流传。现今传世的即是《毛诗》,共311篇,其中有6篇仅存篇名而无诗文。
三 《诗经》的作者是什么人?
《诗经》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时一人所编集,它是五百年间的集体创作,并经过无数人的采录、辑集和不断加工。因为时代久远,305篇诗的作者已经渺然而不可知。《诗经》文本中直接标明作者的只有5篇:
1.家父。《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2.孟子。《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3.吉甫。《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4.吉甫。《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5.奚斯。《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除这5篇诗外,《诗经》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难考证。值得注意的是,先秦一些典籍还记录了《诗经》部分篇章的可能作者群:
1.郑人作《清人》
《左传·闵公二年》说:“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郑国将军高克,统军无方,虽战马强壮,武器精良,但却军心散漫,无所事事,所以郑国人作了《清人》这首诗讽刺高克。
2.卫人作《硕人》
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卫庄公娶齐庄公之女庄姜为妻。庄姜美貌无双,为人仁厚,却没有子女,受到其他妾侍的谗嫉。卫国人感叹其人的品貌与人生现实的差距,为之赋《硕人》一诗。人们往往对美好的事物得不到珍惜和爱护寄予深深的同情和惋惜,何况是美貌端庄而备受冷落的一国之母呢?诗人铺排摹写了她出嫁时的盛况和美貌,以反衬她目前受到的冷落。
3.秦人作《黄鸟》
殉葬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21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据此,不仅《秦风·黄鸟》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4.秦哀公作《无衣》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国攻打楚国,楚国几乎要败亡了,楚国派大将申包胥到秦国请求援兵,申包胥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无衣》篇,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诗中的同仇敌忾之情感染了无数人,所以收到了《秦风》中。
5.许穆夫人赋《载驰》
《左传·闵公二年》有明文记载,狄人灭卫之后,“许穆夫人赋《载驰》”。卫国覆灭后,先立戴公(许穆夫人之兄)于曹,不久戴公死,其弟文公继立。从诗反映的季节看,当作于卫国被灭的第二年,即文公元年,所以其创作时间应在公元前659年春夏间。许穆夫人也因此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位女诗人。另,魏源在《诗古微》中考证,《泉水》《竹竿》也是许穆夫人的作品。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确定的证据。
6.周公作《鸱鸮》
武王伐纣后,封管叔、蔡叔及霍叔于商朝旧都近郊,以管理、监视商朝遗民,号称“三监”。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叔父周公辅政,致“三监”不满。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为避嫌疑,远离京城,迁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与商纣王之子武庚勾结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据《尚书·金滕篇》记载,周公平乱后,遂写《鸱鸮》一诗献与成王。其诗曰:“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中周公以一只失去爱子仍努力筑巢的哀伤母鸟,来比喻自己鞠躬尽瘁、忠诚于周王朝的苦心。
7.卫武公作《抑》
《国语·楚语上》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诗以自儆也。”卫武公是周的元老,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厉王流放,宣王中兴,幽王覆灭,他都是目击者。平王在位时,他已八九十岁,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施政不当,政治黑暗,不禁忧愤不已,写下了这首《抑》诗。
8.周公作《时迈》
武王克商之后,巡守四方燔火祭天及山川,《时迈》就是祭祀时所用的乐歌。据《国语·周语上》说作者是周公。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雅》《颂》的不少篇章是出于当时的贵族及文人之手,既有上层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层的“士”,“风”类诗歌的作者大多是普通民众,后来经过各国太师和周太师的整理加工。旧解说各篇是某些王公圣贤的传世之言,没有明确的证据。




诗 经 的 思 想 内 容

《诗》虽说只有三百篇,但所包括的时代很长,地域也非常辽阔,因而所反映的生活面极其广阔,如果称它为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也不算过份。《风》、《雅》、《颂》不但在音乐上各有特色,从思想内容方面看,各自的特点也很突出。《颂》主要是祭祀仪式上的祈祷颂歌,内容多是夸耀祖先功德,炫耀他们自己在军事和农牧业等方面的成就。《大雅》主要有周民族史诗、政治讽刺诗和宴会酬答诗三部分。有的学者说《雅》就是史诗,可能就是指这一部分说的。但《小雅》中史诗并不多,所以如果要说得更确切些,应该说《大雅》是史诗,《小雅》主要是政治讽刺诗以及宴会酬答诗。十五《国风》中民间抒情诗较多,反映了奴隶和平民反抗压迫、奴役的愿望,是思想性最强的部分,此外,也有不少贵族作品。总的说,《风》、《雅》、《颂》中的史诗、政治讽刺诗、民间抒情诗是精华部分。下面我们按诗的思想内容分类作一些介绍。
一、周族史诗
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史诗非常少,《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是仅存的少量史诗中的优秀作品,非常珍贵。这几篇史诗写定的时间都在西周初年,但有些篇章可能早就在周族内部口头流传。之所以在周初写定,是因为周以一个小部落一跃而为全国的统治者,除了要用强大的武力巩固胜利果实外,还需要炫耀祖先的光荣历史和创业的伟大功绩,使其他各诸侯国敬畏服从。
《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创业的过程。后稷是目前所知道的周族的最高始祖,他母亲姜嫄是姜部族有邰(tái)氏的女儿,本来居住在今陕西省武功县南二十里渭河边上。而诗却是用神话的形象曲折地反映这一段历史的。诗的第一段就说,姜嫄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人,由于踏上上帝的脚拇指印就怀孕了。分娩时倒也顺利,但生下来的却是个胞衣不破不裂的怪胎(用陈子展生生说,见《雅颂选译》)使姜嫄感到惊疑,于是就把他扔了。后稷感天而生的故事,说明周族在后稷以前还处于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从后稷开始便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童话般的画面:
诞寘(置)之隘巷,把他扔到小巷道,
牛羊腓(bì)字之。牛羊庇荫爱护他。
诞寘之平林,把他扔到树林里,
会伐平林。正巧碰到伐木人。
诞寘之寒冰,把他扔到寒冰上,
乌覆翼之。大鸟展翅保护他。
鸟乃去矣,大鸟高飞离寒冰,
后稷呱矣。后稷呱呱哭起来。
实覃实訏,哭声又长又洪亮,
厥声载路。阵阵哭声传路上。
这一段生动的形象描写,使后稷显得神奇非凡,表现了氏族成员对其领袖的无限崇敬。后稷的神奇还表现在,他出世不久就在没有人照管的情况下迅速长大了,他不求上帝给吃的,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开田种粮:
诞实匍匐,后稷爬着往前走,
克岐克嶷,聪明伶俐懂事情,
以就口食。自己去找东西吃。
蓺之荏菽,他种了大豆,
荏菽旆旆(pèi)。大豆荚荚结得长。
禾役穟穟(suí),地里谷穗一串串,
麻麦幪幪,麻和小麦一行行,
瓜瓞唪唪(bàng)。大瓜小瓜堆满场。
接着,诗人又写了后稷的农业发展情况,他的庄稼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最终获得了大丰收,在邰建立了家室,大行祭祀,使子孙世代繁荣。后稷终于以一个农业发明者的身份成为氏族领袖。后稷战胜社会和自然的压力,取得伟大成就的创业历程,都是以神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实际上是周族全体劳动者创业史的真实反映,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精神和力量的再现。
在后稷之后,大约过了三代,周族出现了第二个大人物公刘。公刘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于是由邰迁居于豳(今陕西省旬邑或彬县)。《公刘》这首诗就是写公刘迁豳的故事的。
诗的第一章写迁徙的准备工作,第二章写公刘到豳观察地形、领导建设的情景,极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氏族社会部落领袖的形象:
笃公刘,忠厚的公刘呀!
于胥斯原。察看这广阔的原野。
既庶既繁,这儿又富庶又繁荣,
既顺既宣,人们又顺心又欢畅,
而无永叹。而没有一人叹气。
陟则在巘(yǎn),那公刘登上高山,
复降在原。一会儿又回到平原。
何以舟之,他身上佩接着什么呀!
维玉及瑶,是那美玉和琼瑶,
鞸琫容刀。镶玉的刀鞘装宝刀。
诗中刻画的是一个受人民拥护的、勤劳的英雄形象。在一片富庶的原野上,一派人欢马叫的热烈、欢乐气氛,烘托出公刘的勤劳和受人民爱戴的情景。由于公刘深得民心,所以在他指挥下人人都很卖力,很快地建立了宫室住房,开垦了田地。诗的第五章是一首生动的垦荒曲:
笃公刘,忠厚的公刘,
既溥(pǔ)既长。土地开得又广又长。
既景迺冈,他观测日影登上山冈,
相其阴阳,观察哪儿背阴哪儿向阳,
观其流泉。再看泉水在啥地方。
其军三单(禅),三军人马轮番开生荒,
度其隰(xí)原,丈量沼泽和平原,
彻田为粮。整地开垄种食粮。
度其夕阳,开好东田量西坡,
豳居允荒。豳地真是田多地又广。
诗人通过垦荒场面的生动描绘,赞扬了公刘的智慧和才能。在公刘领导下,周部族的农业发展了,社会生产日益增长,随之社会分工也慢慢扩大了。说明公刘这次迁移,是周族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
自公刘又过九世,大约经历了三百年的光景(《史记·匈奴列传》),便到了古公亶(dǎn)父时代。《史记·周本纪》说:当时熏育、戎狄向周族进攻,想要财物,周人就给他一些财物。不久他们又来进攻,想抢夺土地与人民。于是古公亶父就带着自己部族离开豳地,渡过漆河、沮河,越过梁山,迁居于岐山南面的周原(今陕西省扶风县京当公社)。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宜于耕种,亶父非常喜欢,决定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国家,从此他们便自称周人了。《緜》就是写古公亶父在岐下建国立业的事迹。古公亶父又称太王,诗的头一章写他居豳时还住着土窑土洞,到了周原以后,首先是一片肥美土地吸引了他:
周原膴膴,周原的泥土肥油油,
堇(jǐn)荼如饴。苦菜也像糖样甜。
这个形象的比喻,充分表达了他对这块土地的喜爱感情。于是他便开始整土地、开沟渠,发展农业生产,然后修建宗庙宫室、房舍居邑:
捄(jū)之陾陾(réng),装土运泥沙沙响,
度(duó)之薨薨,投土入版响轰轰,
筑之登登,持土打墙登登登,
削屡冯冯(píng)。刀刮泥抹砰砰砰。
百堵皆兴,百堵高墙建起来,
鼛(gāo)鼓弗胜。大鼓声也听不见。
这是周族劳动者营建宫室居邑的热烈场面。诗人连用几个象声词和排比句,铺张地描写了劳动者的高度热情,说明他们对岐山下的新生活是满意的。他们由土窑洞搬进了新瓦房,耕着肥美的土地,说明周人这次迁徙,在生产和生活上都有所提高。而且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司徒、司空一类的官吏,开始进入了阶级社会。同时,周人还以自己的强大力量,一举击溃了长期侵扰的混夷,保证了周族人民生活的安全。诗人极其自豪地歌颂这次胜利。
第四篇史诗是《皇矣》。这首诗主要歌颂周文王伐崇伐密的胜利。古公亶父死后,王位传给少子季历,季历被商王文丁杀死,他的儿子昌继位,这就是文王。文王继承先祖功业,进一步发展周的势力,为周人灭商打下了基础。诗中虽历述古公亶父、太伯、季历的德行,而重点显然是歌颂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崇在今陕西户县东边,是商的侯国,商王利用它监视周人的动向。密,就是密须国,在今甘肃省东南部,泾水下游。灭崇以后,周人不仅安全得到保障,而且为灭商打下了基础。因此,诗人着重地煊染了这两次大战,战斗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如写伐崇的战斗场面:
帝谓文王,上帝对文王说,
询尔仇方,质问你的敌国,
同尔弟兄,联合你的弟兄之邦,
以尔鉤援,用你的鉤梯登城墙,
与尔临冲,用你的临车冲车往前闯,
以伐崇墉。以武力摧毁崇的城邦。
…………
临冲茀茀(fú),临车冲车威武向前,
崇墉仡仡(qì)。崇国城墙高高屹立。
是伐是肆,战士们勇猛砍杀奋勇冲,
是绝是忽,把敌人杀绝,把敌人斩尽,
四方以无拂。四方的敌人再也不敢来侵陵。
从这些描写看,伐崇之战是非常激烈的,诗人通过战场的描写,使勇敢的战士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周人保卫部落生存的无畏气概。
第五篇史诗《大明》,赞颂了武王伐商的胜利。诗从文王的父母写起,一路铺叙,直至伐商胜利。诗中空洞的赞颂较多,而形象描写较差,只有牧野之战一节写得较好:
牧野洋洋,辽阔的牧野摆战场,
檀车煌煌,高大战车亮堂堂,
驷騵彭彭。四头黄马骄健气昂昂。
维师尚父,太师尚父呀!坐车上,
时维鹰扬。像雄鹰展翅飞翔。
凉彼武王,他辅佐着周武王,
肆伐大商,迅雷一般伐大商,
会朝清明。清晨一战天晴朗。
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距离商王都城朝歌仅七十里。武王的军队到牧野的消息传到王宫,商王才赶忙停止酒宴歌舞,驱赶奴隶和东夷战俘上战场。双方在牧野会战,师尚父(吕望)为前锋,他率军冲入商军,商军奴隶纷纷起义倒戈,周军便迅雷般地攻进商都,纣王登鹿台自焚丧命,商朝宣告灭亡,周朝于是诞生。诗中写胜利的迅速,是很真实的。诗人着重地描写了师尚父的英雄形象。诗人通过战车的坚实辉煌,战马的骄健昂扬,陪衬出尚父的英武。特别是雄鹰展翅这一比喻,把尚父在战场的英勇,以及周军的士气,极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从《生民》到《大明》五篇史诗,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周人的建国史。虽然诗中都有歌颂功德的成分,充满着对上帝和祖先神的崇拜,表现了奴隶主统治者的意识。但並不像《周颂》那样只是空洞地说教,而有较多的形象描绘,诗人塑造了古代创业的英雄人物形象,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
在这五篇之外,还有些可算史诗或具有史诗因素的作品,如《商颂》的《长发》、《玄鸟》、《殷武》,《大雅》的《江汉》、《常武》,《小雅》的《六月》、《采》等,都或长或短地歌咏一段历史或战争故事,反映了部分史实,很值得一读。
二、贵族诗人的政治讽刺诗
在《大雅》和《小雅》里,一共有二十二首贵族诗人的政治讽刺诗。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从时代方面说,主要产生在厉王、幽王、东周初三个时期。
周厉王时,周王朝的统治危机就比较严重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汇合起来,又加上连年的虫旱等灾荒,使得井田制的生产方式不好维持。同时,贵族们也不断地向公共使用的山林川泽开垦荒地,发展私产,使旧的奴隶制的生产方式渐渐遭到破坏。厉王想要阻止土地关系的变化,就把山林川泽收归己有,不许平民利用,同时又加紧横征暴敛,结果引起了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的不满,纷纷谴责厉王。暴虐的厉王找来卫巫监视国人,谁讲不满的话就杀谁,平民们都敢怒不敢言了,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目光表示问候。这时,朝中有眼光的卿大夫如召穆公、芮良夫都劝谏厉王改正错误,可是厉王的奴隶主本性难改,继续压制国人。国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在公元前八四一年进行暴动,厉王仓遑奔逃,一直跑到今山西省霍县(彘)一带,躲了起来。愤怒的国人,还要杀死太子静(后来的宣王)。太子逃到召公家里,国人又包围了召公的家,召公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国人杀了,才算完事。这次暴动后,国人和贵族都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权力,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共和时代。国人暴动的成功,摧垮了厉王的统治,推翻了厉王的虐政,动摇了奴隶制的统治基础,促进了奴隶制的崩溃。这个时期出现的政治讽刺诗,都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政治的黑暗和厉王暴虐无道。其中《大雅·桑柔》是一篇代表作。旧说是芮良夫讥刺厉王的诗。近人多不信此说。从诗的内容看,诗作于百姓暴动前后,当是无疑的,至于作者叫不叫芮良夫,可以暂时存疑。
诗一开头,诗人就以桑树为比,概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菀(yù)彼桑柔,茂密的桑叶多么柔嫩,
其下侯旬,它的树荫很广阔,
捋(luō)采其刘。采完了树叶就光秃秃。
瘼此下民,害苦了天下的人民,
不殄(tiǎn)心忧。叫人不断地忧愁。
仓兄(况)填兮,丧乱太久了呀!
倬彼昊(hào)天,那光明崇高的上天,
宁不我矜(jīn)?难道不可怜我们?
诗人的比喻非常贴切,周王朝兴盛时,曾像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桑树,到了厉王时代,就已衰落得像一棵枯树了。厉王横征暴敛,以及连年丧乱,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诗人写道:
民靡有黎,人民剩下没多少,
具祸以烬。都遭灾祸如灰烬。
于乎有哀,啊!悲哀啊!
国步斯频。国家的命运这样危急。
人民在天灾人祸的摧残下,死亡殆尽,国家已濒临灭亡。诗人说他曾劝谏厉王改恶从善,并提出了治国的良策,但厉王改不了奴隶主的残酷本性,听不进良言,反而任用坏人,欺压人民,终于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维此良人,那些贤能的人,
弗求弗迪(dí)。不寻求不任用。
维彼忍心,那些残忍的害人精,
是顾是复。既任用又再提拔。
民之贪乱,人民都盼望朝廷乱亡,
宁为荼毒。宁愿为此受苦受难。
诗人所写的情景,正是厉王被逐前夕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当时讽刺厉王暴政的诗还有《太雅》的《板》、《荡》、《民劳》等。《板》的作者,假托讽刺同僚,指斥朝政的昏暗。《荡》是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假托周文王哀伤商纣的亡国,比喻厉王将会有同样的下场;诗人希望厉王以商纣为镜子,赶快改正错误行动。《民劳》讽刺厉王不理朝政,专用坏人当政,使人民不得安宁,诗人对厉王提出警告说:你不听群臣劝告,将“不可救药”了。
共伯和执政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山西省霍县),他的儿子宣王继承了王位,曾一度“中兴”,可是他死后,传位给儿子幽王宫涅(公元前781—前771年),这是一个昏庸荒淫的君主。当时天灾严重,人民流离失所,在外部又是“日蹙国百里”(《瞻印》),但幽王不知修明政治,而任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他整日与宠妃褒姒过着花天酒地的享乐生活。为了讨褒姒的欢心,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以褒姒的儿子为太子,这样造成了诸侯和大臣的离心离德。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西夷犬戎和缯国进攻镐京。没有人肯保卫幽王,结果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就亡了。反映这一段黑暗历史的诗是不少的,如《小雅》的《十月之交》、《小旻》、《正月》、《瞻卬》等。
《十月之交》写于西周灭亡前夕。诗的前三章写发生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的日蚀、月蚀,以及泾、渭、洛三川地带的大地震。诗人借自然灾害象征政治的黑暗和国家的危机:
日月告凶,日月预告灾祸,
不用其行。不按常规运行。
四国无政,由于天下政治无道,
不用其良。朝廷不用贤良。
…………
烨烨(yè)震电,闪闪霹雳震长空,
不宁不令,震得天下不安宁,
百川沸腾,大小河川如沸腾,
山冢崒(zú)崩。山冢震裂飞崩。

高岸为谷,高山变深谷,
深谷为陵。深谷升为山陵。
哀今之人,可怜当今的人,
胡憯(cǎn)莫惩!何尝有过自警!
地震发生在幽王二年,月蚀在幽王六年八月,日蚀在九月。而诗人把这些事加以集中描写,象征的作用就更强烈了。幽王时代奴隶制的崩溃,阶级地位的转化,正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一样剧烈地进行着。这位诗人和《桑柔》的作者一样,认为一切丧乱的根源都在于坏人当道。在诗的第四章,诗人指名道姓的画出了一幅群丑图,那是以皇父为首的官僚集团,他们都是善谀好利的奴隶主,他们不理国政,热衷于发展自己的势力,增加自己的财富。而那些勤勤恳恳不辞劳苦的人,反而受到打击迫害。诗人深刻地揭露了奴隶主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历史进入东周以后,周王朝只有个空名了。各诸侯都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兼并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更加痛苦。《小雅·雨无正》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作者亲眼看到执政者萎靡不振,满怀愁思地写了这首诗。诗中描写朝廷的情况是:
周宗既灭,王都镐京已覆灭,
靡所止戾(lì)。没有地方能安处。
正大夫离居,正大夫离开朝廷不肯出,
莫知我勚(yì),没有人知道我的苦,
三事大夫,司徒司空和司马,
莫肯夙夜。没一个辛勤管政务。
邦君诸侯,邦君和诸侯,
莫肯朝夕。没有一个肯辛苦。
庶曰式臧,满以为改恶从善了,
覆出为恶。反倒出来又作恶。
东周朝廷的执政者一个个贪图享乐,不知改恶从善,邦君诸侯,也不肯为朝廷出力。诗人看到这样的现实,内心非常痛苦,在诗中指出兵祸、饥荒的严重,强调上天的谴告,企图使执政者“各敬尔身”,少作坏事,多听劝告,但所有的话都是无用,诗人最后只有暗自哭泣。
通过以上几首诗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看清贵族诗人讽刺诗的面貌。诗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所用的题材都是基本一致的。这些诗对现实的反映有一定的深度,对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示了极大的同情,是西周王朝覆灭的葬歌。但是,他们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他们都是朝廷的忠臣,所以在诗的结尾往往要表示自己的忠心;在艺术方面的主要缺点是抽象的议论较多,诗的形象不够饱满。
三、反奴役的民歌
在贵族诗人的讽刺诗中,虽然写了部分人民的苦难和反抗,但都缺乏具体、生动的形象。只有在《国风》、《小雅》的民歌里,才能看到生活在奴隶制时代的劳动人民的完整形象。他们的苦难、愤怒和理想,都极生动地表现在他们自己的歌声里。
《豳风·七月》是一篇全面描写奴隶生活的民歌。从结构上看很像近代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诗人虽逐月逐季铺叙奴隶的劳动与生活,而重点在于诉说奴隶生活的艰难困苦。
七月流火,“七月火星向西沉,
九月授衣。九月人家寒衣分。
一之日觱发(bìbō),冬月北风叫得尖,
二之日栗烈(lǐnliè),腊月寒气添,
无衣无褐(hé),粗布衣裳无一件,
何以卒岁!怎样挨过年!
三之日于耜(sì),正月里修耒头,
四之日举趾,二月里忙下田,
同我妇子,女人孩子一齐干,
馌(yè)彼南亩,送汤送饭上垄边,
田畯(jùn)至喜。田官老爷露笑脸。”
(译文凡加引号者,都出自余冠英《诗经选译》)
诗人描绘的是一家奴隶的生活情景,主人公正在为怎么度过年关而发愁。在寒风“栗烈”的腊月,他们连件粗布衣服都没有,吃的就更困难了。刚熬过年就得修理工具下地耕田,他的妻子儿女都要一同去耕种,不能闲着,在地里还有田官老爷监督他们。我们从这里看到,奴隶完全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只顾榨取他们的血汗,不管他们的死活。此外,奴隶主还可以任意霸占奴隶的妻女,诗人描写的女奴的形象是:
春日载阳,“春天里好太阳,
有鸣仓庚。黄莺儿叫得忙。
女执懿筐,姑娘们拿起高筐筐,
遵彼微行(háng),走在小路上,
爱求柔桑。去采养蚕桑。
春日迟迟,春天里太阳慢悠悠,
采蘩(fán)祁祁。白蒿子采得够。
女心伤悲,姑娘们心里正发愁,
殆及公子同归。怕被公子带了走。”
在一片风和日丽的春光里,采桑的奴隶姑娘,一面劳动,一面伤悲,由于随时都有被公子抢走的危险,她们的身体是没有保障的。
奴隶不仅要耕种、养蚕,而且还要纺麻织布,为主人做衣裳。冬日还得打猎、酿酒、修宫室、藏冰。终年劳累不得休息,最后,奴隶对劳动果实一点也得不到,诗人在每章都用对比的手法,极突出的写了奴隶被剥夺的情况:奴隶们为公子做出漂亮的衣裳,自己却“无衣无褐”;奴隶为主人修好宫室,自己却住进草屋去过年;奴隶拚命去打猎,狐狸皮要给公子做皮衣,大野猪也要献上去,自己只能要小猪仔;稻谷酣酒要献给主人,自己吃葫芦和苦菜;奴隶要凿冰上窖,备祭祀贡品,奴隶主安享其成,到头来倒要祝奴隶主万寿无疆。诗人的不平和怨愤明显地体现在诗的形象中。
奴隶不仅要为奴隶主生产衣食,而且还要服徭役和兵役。从西周开始,奴隶们就用歌声倾诉征戍带来的痛苦了。《豳风·东山》就是一篇代表作。诗通过对一个出征士兵在归家途中的复杂情绪的描写,表现了服兵役奴隶的痛苦。诗一开始就以蒙蒙细雨,泥泞的道路为背景,展开了主人公的活动:
我徂(cú)东山,“打我远征到东山,
慆慆不归。一别家乡好几年。
我来自东,今儿打从东方来,
零雨其蒙。毛毛雨儿尽缠绵。
果臝(luǒ)之实,栝楼藤长子儿大,
亦施(yì)于宇。子儿结在房檐下。
伊威在室,土鳖儿屋里来跑马,
蟏蛸在户。蟢蛛儿做网拦门挂。
町畽鹿场,场上鹿迹深又浅,
熠(yì)燿宵行。燐火来去光闪闪。
不可畏也?家园荒凉怕不怕?
伊可怀也。越是荒凉越牵挂。”
主人公所想象的家园荒芜的情况,实际上是诗人所见过的千百个荒芜村落的形象概括。奴隶出征去了,有谁关怀他的家呢?主人公懂得奴隶主是不管的,使他自然地想到自己的家一定成了虫兽出没的场所。
诗的后两章是写主人公对妻子的怀念,这个奴隶刚结婚就离家了,整整隔了三年才回来。他在即将与妻子会面的时刻沉入了幸福的想象和回忆:
仓庚于飞,“记得那天黄莺忙,
熠熠其羽。翅儿闪闪映太阳。
之子于归,那人过门做新娘,
皇驳其马。马儿有赤也有黄。
亲结其褵(lí),娘为女儿结佩巾,
九十其仪。又把礼节细叮咛。
其新孔嘉,回想新婚真够美,
其旧如之何?久别重逢可称心?”
主人公对幸福的新婚情景的回忆,形象地表现了他对妻子的深厚感情。现在夫妻就要重逢了,但重逢以后的情景将会是怎样的呢?他是又喜又怕的。因为他想到:生活的折磨不知使他的新娘变成什么样了!这是由于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命运多是不幸的,主人公怀疑自己是否还会得到幸福。
到东周以后,各诸侯间的争战越来越频繁,征夫长年累月在路上奔走,生活十分艰昔,《小雅·何草不黄》很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情况。诗人说:
何草不玄!“什么草儿不黑不烂!
何人不矜(guān)!什么人儿不打光棍!
哀我征夫,可怜我这个小兵,
独为匪民!难道说偏不是人!
匪兕(sì)匪虎,不是虎也不是野牛,
率彼旷野。旷野里东奔西走。
哀我征夫,可怜我这个小兵,
朝夕不暇!早不息晚也不休!”
这是诗的二、三章。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提出了“独为匪民”的质问与抗议。奴隶主把奴隶当野兽看待,因此,奴隶在军中过的也是非人生活,诗人的质问与抗议代表着广大奴隶兵士的心声,也反映了东周时代奴隶的觉醒。
奴隶的觉醒不仅表现在征戍方面,而且对奴隶主的不劳而获,也提出了强烈的抗议,《魏风·伐檀》是春秋时代反剥削的战歌。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奴隶起义如火如荼,奴隶们经常唱起民歌讽刺、抨击奴隶主的剥削、压迫。《伐檀》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少数的字,反复咏歌,举一章为例:
坎坎伐檀兮,“丁丁当当来把檀树砍,
寘(置)之河之干兮,砍下檀树放河边,
河水清且涟猗(yī)。河水清清纹儿像连环。
不稼不穑(sè),栽秧割稻你不管,
胡取禾三百廛兮?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
不狩不猎,上山打猎你不沾,
胡瞻尔庭有县(悬)貆(xuān)兮?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
彼君子兮,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不素餐兮!可不是白白吃闲饭!”
歌者是伐木奴隶。在诗中出现了两种形象,一是伐木奴隶,二是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高大的檀树,清清的河水,一群奴隶整天伐檀不息,显得特别崇高。同时,一家奴隶主家里积粮如山,野兽挂满了庭院。这两种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而这也正是奴隶社会的缩影。受剥削的奴隶终于觉醒了,他们对一系列不平现象提出了质问和斥责,质问奴隶主为什么白白占有奴隶的劳动果实,斥责奴隶主游手好闲白吃饭,这是奴隶起义时代的战歌。
与《伐檀》有同样意义的诗是《魏风·硕鼠》,诗人写道:
硕(shuò)鼠硕鼠,“土耗子啊土耗子,
无食我黍!打今儿别吃我的黄黍!
三岁贯女(汝),整整三年把你喂足,
莫我肯顾。我的死活你可不顾。
逝将去女(汝),老子发誓另找生路,
适彼乐土。明儿搬家去到乐土。
乐土乐土,乐土啊乐土,
爰得我所。那才是我的安身之处。”
全诗也是三章叠咏,这是第一章。诗人把奴隶主比做“硕鼠”,极形象地揭露了剥削者的面目和本质,也流露出他对奴隶主的蔑视。觉醒的奴隶认识到,再也不能养这些贪婪的老鼠了,他们决心要到没有“硕鼠”的极乐世界去,这反映了奴隶推翻奴隶制度的理想。自然,在那个时代“乐土”是不会有的,许多奴隶在挣脱奴隶主的枷锁后,又戴上了地主老爷的锁链。但这种充满理想的歌声,对奴隶的革命行动,是能起到鼓舞作用的。
春秋时代的人民群众,也经常唱出讽刺歌曲,揭露腐朽统治者的丑恶行为。当时,统治者都宣称自己是仁人君子,而实际上却干着肮脏的勾当。民间讽刺诗就是戳破他们的假面具的犀利武器。如卫国的宣公,他有个儿子叫伋,将娶齐国的宣姜为妻。宣公听说新娘很漂亮,就心怀不轨,在黄河边修了一座新台,把新娘拦下来占为己有。当时人民便赋了一首《新台》(《邶风》),讽刺宣公的丑行,诗的第三章说:
鱼网之设,“下网拿鱼落了空,
鸿则离(lì)之。拿了个虾蟆在网中。
燕婉之求,只道嫁个称心汉,
得此戚施。嫁着个缩脖子丑老公。”
诗人对新娘很同情,对宣公的禽兽之行则深恶痛绝。诗人把宣公叫癞虾蟆,既表示了对他的鄙视,又极形象地揭示了他的丑恶面目,讽刺也很辛辣。后来,卫宣公死了,宣姜与公子顽淫乱,生了五个子女。在辈分上宣姜是顽的母亲,所以卫国人认为这是极丑的事。《鄘风·墙有茨》就是讽刺这个事的,诗人说:卫君宫中的事实在丑得说不出口。在《鄘风·鹑之奔奔》中诗人说:
鹊之彊彊,喜鹊双双飞,
鹑之奔奔。鹌鹑对对住。
人之无良,那人的品德坏,
我以为君。我把他当君主。
卫国人都认为有这种丑恶的君主,是可耻的。人民用讽刺诗把他们的丑行揭露无余,撕破了他们的假仁假义面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腐朽统治者的痛恨。
四、爱国主义诗篇
《诗》里的反兵役诗篇,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和平生活的愿望。但我国人民又是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当敌人侵犯的时候,他们就奋起战斗,为保卫祖国、保卫家园,而甘心牺牲自己的一切。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反映人民群众爱国精神的作品。这首诗产生在周宣王时代。周厉王以后,王室力量削弱,周围各部落便乘机向中原地区进攻,其中威胁最大的是以严允为首的戎狄部落。周宣王即位后,便被迫进行一连串的自卫战争。公元前八二七年到前八二六年,宣王命尹吉甫伐严允、秦仲伐西戎、方叔征荆蛮、召虎平淮夷、自己亲征徐戎。各路人马都取得一定的胜利,巩固了国防。《采薇》是这时出现的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诗人是胜利后退役归家的兵士,他一路走一路回味着出征生活。他首先想到的是,谁不让他过和平生活:
采薇采薇,“大巢菜采了又采,
薇亦作止。大巢菜冒出芽尖。
曰归曰归,说回家哪时回家,
岁亦莫(暮)止。转眼间就到残年。
靡室靡家,谁害我有家难奔,
玁狁(xiǎnyǔn)之故;还不是为了玁狁;
不遑启居,谁害我腚不着凳,
玁狁之故。还不是为了玁狁。”
这里明白地指出,自己在岁暮时还不能与家人团聚,是由于严允的侵扰。在诗的二、三章,诗人写了战士的饥渴劳累之苦,但战士们明白战争的正义性,便忍着饥渴,勇敢地与敌人周旋。第五章写军容的威武:
驾彼四牡,“驾起了公马四匹,
四牡骙骙(kuí)。四匹马多么神气。
君子所依,贵人们坐在车上,
小人所腓。士兵们靠它隐蔽。
四牡翼翼。四匹马多么雄壮。
象弭(mǐ)鱼服(箙)。象牙弭鱼皮箭囊。
岂不日戒?怎么不天天警戒?
玁狁孔棘。那玁狁实在猖狂。”
字里行间充满着诗人的爱国热情。在阶级社会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常常交织在一起,诗人在保卫祖国的战斗结束后,统治阶级并没有关怀他的生活,归家途中的“载饥载渴”使他无限伤悲:
昔我往矣,“想起我离家时光,
杨柳依依。杨柳啊轻轻飘荡。
今我来思,如今我走向家乡,
雨雪霏霏。大雪花纷纷扬扬。
行道迟迟,慢腾腾一路走来,
载饥载渴。饥和渴煎肚熬肠。
我心伤悲,我的心多么凄惨,
莫知我哀!谁知道我的忧伤!”
杨柳依依,形象地表现了当初离家时惜别的感情;归家时已是岁暮,纷纷扬扬的雪花,衬托出了人物的凄惨情绪。这个战士和《东山》中的战士有同样的命运,他不知道等着他的亲人到底如何?他的忧伤正是当时阶级矛盾的反映。
《秦风·无衣》也是一首有名的爱国诗篇。秦国地处陕西、甘肃一带,也常受其他部族骚扰,秦人经常被迫迎战。《无衣》即写秦人慷慨从军、同甘共苦、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全诗共三章,采用叠咏式。首章是:
岂曰无衣?“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袍。斗篷伙着披,我的就是你的。
王于兴师,国家出兵打仗,
修我戈矛。且把武器修理。
与子同仇。一个敌人,我的就是你的。”
“同袍”、“同仇”等词句充分表现了秦人团结一致、共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热情,读之令人感到这样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人民。
秦哀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攻占楚国郢都,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兵,“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感动了秦王,秦王赋此诗表出兵之意,随后秦发战车五百辆,击败吴军,救了楚国(见《左传》定公四年)。过去有人依此证明《无衣》作于秦哀公三十一年,是《诗》中最晚的作品。春秋时赋诗,多取现成的歌谣演唱,赋诗的时代与作诗的时代往往相距甚远。我们再从诗的内容看,根本不像秦王的口气,故我们认为,此诗当在哀公赋诗前就流行于秦地,也可能是秦的军歌。
还有一首优秀的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是《鄘风·载驰》,作者是女诗人许穆夫人。她是卫国君主懿公的妹妹,嫁到许国为许穆公夫人。卫懿公荒淫腐化,不理朝政,不顾人民死活。他特别爱养白鹤,居然给鹤坐大夫的车子。百姓非常反感。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十二月,北狄侵入卫国。人民都说,白鹤享受大夫的待遇,你让白鹤去保卫你吧!由于没有人民支持,卫军一败涂地,懿公也被杀了,卫人死伤惨重,最后仅剩七百三十多人。宋桓公把他们救过黄河,又在别的小国抽出五千人,与卫人合在一起,安置在漕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南),立许穆夫人之兄戴公为君。戴公不久就死了,其弟文公继位。许穆夫人听到祖国灭亡的消息,非常痛心,立即赶到漕邑慰问,并筹划向大国求援。但许国人不支持她,并进而抱怨、阻拦她。许穆夫人非常愤怒,作《载驰》指责许人,并呼吁大国援助。《左传》说:“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见《左传》闵公二年)可见她赋此诗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全诗六章,前三章是指责许国人对她的阻拦,第三章写道:
陟彼阿丘,“爬上阿丘高高的山坡,
言采其虻(méng)。山坡上采些贝母。
女子善怀,妇人家纵然多愁易感,
亦各有行。谁都有她自己的道路。
许人尤之,许国人对我埋怨不休,
众稚且狂。这些人真是幼稚糊涂。”
许人说她急于救国是多愁易感,全不应该。她回答,“女子善怀”是事实,但各有自己的处境,各有自己想法和要走的路,多愁易感是应该的,许人的抱怨完全是幼稚糊涂。当时许是个小国,怕惹是非,不敢救援兄弟国家。许穆夫人认为他们目光短浅、胆小怕事,甩开他们去走自己的路。她相信会有大国来救援,于是她向大国呼吁:
我行其野,“我走在祖国的郊原,
芃芃(péng)其麦。绿稠稠好一片麦田。
控于大邦,我要把国难向大邦控诉,
谁因谁极(急)。谁和我相亲谁来救援。”
一、二句景物描写,体现了她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诗中出现的是一个为拯救祖国而奔走的女英雄的形象,她的活动取得了成功,卫国得到了救援。事实证明了她的道路是正确的,许人的确是幼稚糊涂的。有人说《邶风·泉水》、《鄘风·竹竿》也是她的作品,从诗的内容看,《泉水》有可能是,《竹竿)》不能说是她所作。
《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分别歌颂南仲、方叔、尹吉甫伐严允的胜利;《大雅·江汉》颂召虎征淮夷的胜利;《大雅·常武》颂周宣王亲征徐方。这些诗虽着重煊染天子威德、将领功绩,对战事描写少,艺术性稍差,但表现了当时将士战胜敌寇的自豪感,表现了人民保卫国家的爱国热情。
五、爱情诗
《诗经》中的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里,而《郑风》、《卫风》的情诗最为有名。这些情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都是对爱情真挚、强烈的青年男女。他们毫不掩饰地歌唱心中的爱情,曾使孔子及后世的卫道君子大为恼火,说明这些诗对奴隶制及封建制的礼教都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下文我们按诗意分四部分介绍一些优秀作品。
1、快乐的恋爱生活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这时奴隶集中在野外,从事耕作。约在冬天至初春为农闲家居时期,这时主要干奴隶主家内的活,如《七月》所写。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和三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也允许男女青年进行恋爱活动(见《周礼·地官·媒氏》)。他们的情歌也大都是这个时期唱出来的。如《郑风·溱洧》就是一首情侣春游时唱的歌。
溱(zhēn)与洧(wěi),“溱水长,洧水长,
方涣涣兮。溱水洧水花花淌。
士与女,小伙子,大姑娘,
方秉蕳(jiān)兮。人人手里兰花香。
女曰“观乎?”妹说‘去瞧热闹怎么样?’
士曰“既且(徂)。”哥说‘已经去一趟。’
“且往观乎。‘再去一趟也不妨。
洧之外,洧水边上,
洵(xūn)訏且乐。”地方宽敞人儿喜洋洋。’
维士与女,女伴男来男伴女,
伊其相谑,你说我笑心花放,
赠之以勺药。送你一把勺药最芬芳。”
这是诗的第一章,第二章基本相同。古人说,郑国的风俗,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于溱水、洧水上聚会,祭鬼神求幸福,拂除不祥。虽有迷信活动,但那是劳动人民聚会的日子,男女青年也常在这时结为情侣。《溱洧》诗中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游春时,途中相遇,一见钟情,经过共同游玩,最后互赠勺药而定情。诗人通过环境的煊染,通过叙述和对话,逼真、生动地写出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幸福与欢乐。
《邶风·静女》写一对情人幽期密会的欢乐,表现了一个男青年的钟情。全诗共三章:
静女其姝(shū),“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sì)我于城隅。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薆)而不见,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chíchú)。急得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luán),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tóng)管。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我爱你红草颜色鲜,
说怿(yì)女(汝)美。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馈)荑(tí),牧场嫩草为我采,
洵美且异。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汝)之为美,不是你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打从美人手里来。”
主人公看着手里的红管草,无限幸福地回味着幽会的情景。那静女的活泼、男青年的钟情淳朴,都通过戏剧性的情节表现得很充分。最后四句主人公的独白,又十分形象地表现了男青年的一往情深。
有很多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结成幸福的夫妻,在《诗》中也有真实地反映。《唐风·绸缪》写一对情人在新婚之夜的欢乐幸福之情,诗的第一章是:
绸缪束薪。“柴枝捆得紧紧。
三星在天。抬头正见三星。
今夕何夕?今晚是啥夜晚?
见此良人。见着我的好人。
子兮,子兮!你看,你看啊!
如此良人何!把这好人儿怎么办啊”
一对情人终于幸福地结婚了,诗人为幸福激动得不知如何形容这个新婚之夜。面对着美丽的新娘,也不知怎么办好!诗人的技巧实在高明,他用这么简洁的问句,把人物的最幸福的感情充分表现了出来,而成为千古名句。
《郑风·女曰鸡鸣》写了一对夫妇,互相恩爱,相敬如宾、和谐温暖的生活,诗的一、二章:
女曰:“鸡鸣。”“女说:‘耳听鸡叫唤。’
士曰:“昧(mèi)旦。”男说:‘天才亮一半。’
“子兴视夜,‘你且下床看看天,
明星有烂。”启明星儿光闪闪。’
“将翱将翔,‘干起来啊起来干,
弋(yì)凫与雁。”射野鸭儿也射雁。’
“弋言加之,‘射鸭射雁准能着,与子宜之。和你煮雁做美肴。
宜言饮酒,有了美肴好下酒,
与子偕老。祝福我俩同到老。
琴瑟在御,你弹琴来我鼓瑟,
莫不静好。”多么安静多美好。’”
这是一对夫妻黎明前的对话,他们想象明天的美好生活,通过他们的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猎人夫妇的恩爱,他们的爱情深深地扎根在劳动中。劳动生活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幸福。
2、爱情的坚贞与相思的痛苦
劳动人民的爱情,以真挚、坚贞为特点,与贵族的荒淫恰成对比。如《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出东门啊出东门,
有女如云。东门姑娘好像一片彩云屯。
虽则如云,好像一片彩云屯,
匪我思存。都不是我的心上人。
缟(gǎn)衣綦(qí)巾,只有那淡绿巾子素衣裳,
聊乐我员。见着她啊心上热腾腾。”
这是诗的第一章。诗人采用反衬的写法,表明他所爱的是一个穿着朴素的姑娘,既不见异思迁,也不嫌她贫穷,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真挚与坚贞。
爱情的真挚、坚贞,往往造成相思的痛苦,如《周南·关雎》,这是《诗经》的首篇,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全诗共五章,首章写道:
关关雎(jū)鸠,“水鸟儿闹闹嚷嚷,
在河之洲。在河心小小洲上。
窈窕(yǎotiǎo)淑女,好姑娘苗苗条条,
君子好逑(qiú)。哥儿想和她成双。”
头两句既是兴句又是景物描写。男青年在河边见了一个心爱的姑娘,于是便整天痴心的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致于翻来复去整夜睡不着觉,想象着与她弹琴歌唱交朋友,最后竟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
参差(cēncī)荇菜,“水荇菜长长短短,
左右芼(mào)之。采荇人左拣右拣。
窈窕淑女,好姑娘苗苗条条,
钟鼓乐之。娶她来钟鼓喧喧。”
这种狂想把主人公的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动人的情诗,不但文字美,音乐也可能好听,连孔子听了以后都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
写男或女相思或单恋的,还有《周南·汉广》、《秦风·蒹葭》、《郑风·子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诗。《汉广》用比喻和暗示手法,很含蓄地表现了相思和失望的痛苦。《子衿》写一个女子等候情人时的焦灼心情。《蒹葭》写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单恋之情。诗人通过苍苍芦花、清晨露水、曲折河流、水中小洲等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苍凉的意境和凄婉的情调,把恋人失望的痛苦表现得很充分。
3、反抗礼教压迫的情诗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
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忒俄克里托斯和莫斯赫曾歌颂其爱情的喜悦和痛苦的那些牧人,郎格的达夫尼斯和赫洛娅,全都是不参与国家事务,不参与自由民生活的奴隶。
恩格斯的话是符合周代的情况的。奴隶中的爱情关系的存在,是情诗产生的基础。大约在《诗经》时代,统治阶级规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逐渐干预到民间的爱情生活了,《齐风·南山》有诗句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非)媒不得。”就说明了礼教在当时的控制力量。《鄘风·柏舟》是一首反抗礼教压迫的诗,诗的首章是:
汎彼柏舟,“柏木船儿漂荡,
在彼中河。在那河中央。
髧(dǎn)彼两髦,那人儿海发分两旁,
实维我仪(é)。他才是我的对象。
之死矢靡它。我到死不改心肠。
母也天只!我的娘啊!我的天啊!
不谅人只!人家的心思你就看不见啊!”
一个女青年爱上了那个“髧彼两髦”的男子,但她母亲反对,可能还要另给她说亲。她对母亲的包办婚姻坚决反对,誓死不从,反映了青年女子反抗礼教压迫的斗争。
《郑风·将仲子》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诗的首章说:
将仲子兮,“求求你小二哥呀,
无逾我里,别爬我家大门楼呀,
无折我树杞(qǐ)。别弄折了杞树头呀。
岂敢爱之,树倒不算什么,
畏我父母。爹妈见了可要吼呀。
仲可怀也,小二哥,你的心思我也有呀,
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只怕爹妈骂得丑呀。”
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压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有“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礼教的控诉。
4、弃妇的怨恨
在礼教压迫下,妇女还常常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所遗弃。《卫风·氓》是弃妇辞中的名篇。诗写女主人公从恋爱到被遗弃的全过程,比较细致。诗一开始便是一个满脸堆笑、和善忠厚的商贩向女主人公表示情意。她被他的伪善迷惑住了,但并没有立即答应他的婚事,一定要他找来媒人才订了婚,从此她便一往情深地爱着他,最后又嫁给了他:
乘彼垝(guǐ)垣,“到时候城上来等待,
以望复关。盼望你回到关门来。
不见复关,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
泣涕涟涟。不由得泪珠滚过腮。
既见复关,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
载笑载言。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
尔卜尔筮(shì),只为你求神问过卦,
体无咎言。卦词儿偏偏还不坏。
以尔车来,我让你打发车儿来,
以我贿迁。把我的嫁妆一齐带。”
她带着对男子的深厚爱情嫁到男家。过了三年的贫穷生活,由于她的辛勤努力,家里渐渐富有起来了;那男子从小商贩一跃而为富商,于是他喜新厌旧、忘恩负义,抛弃了女主人公。诗人写道:
桑之落矣,“桑树叶儿离了枝,
其黄而陨。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尔,打我嫁到你家去,
三岁食贫。三年挨穷没怨言。
淇水汤汤,一条淇河莽洋洋的水,
渐车帷裳。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
女也不爽,做媳妇的那有半点错,
士贰(貣)其行。男子汉儿口是又心非。
士也罔极,十个男人九个行不正,
二三其德。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诗人痛心地把弃妇比作黄落的桑叶儿,说明三年贫苦生活的煎熬,使她失去了青春美貌。她对丈夫是十分忠心的,然而她丈夫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露出了喜新厌旧的本相。女主人公发现自己上当了,她不仅伤心、悔恨,而且愤怒地指责丈夫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坚强的、敢于反抗的性格。但当时礼教的统治日益加强了,她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连自己的兄弟也抱着嘲笑态度,说明她的悲剧,正是自由恋爱与礼教冲突的结果。
与《氓》有同样题材的弃妇诗,还有《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陈风·墓门》等。这些诗都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从不同角度控诉了礼教的罪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六、贵族的祝颂诗与颓废诗
在《诗经》里存在着思想内容截然对立的两种作品:一种是上文所介绍的有人民性的、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乐歌,这是精华部分;另一种是表现奴隶主思想的,为奴隶主服务的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这是糟粕部分。这类诗在《风》、《雅》、《颂》中都有,《大雅》和《颂》中最多。从思想内容看,这类诗中有很多是歌功颂德的。周人继承了殷商的天命思想,同时,又注意德行,认为有德,上帝才保佑其统治。因此,在《周颂》里颂功德与受天命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周颂·昊天有成命》:
昊天有成命,光明的上帝有命令,
二后受之,文王武王接受它(灭商取天下),
成王不敢康,成王继位不敢淫乐,
夙夜基命宥密。勤勤恳恳顺天命天下安宁。

于缉熙,啊!光明伟大啊!
单(亶)厥心,他的心真仁厚,
肆其靖之。天下因此安定。
这是颂成王的诗。诗人的目的很明白,是要为周王的统治找神学上的根据,用上帝来慑服奴隶,以巩固周王的天下。
还有些颂歌,是赞扬周王的农业成就的,如《周颂·噫嘻》:
噫嘻成王,呵呵,我们的成王,
既昭假尔,既已经招请了你们(各位先公)来,
率时农夫,他率领着这些农夫,
播厥百谷。开始农作物的播种。
骏发尔私,大规模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土地,
终三十里,一直到了三十里的尽头,
亦服尔耕,也从事你们所需要的耕作,
十千维耦。二万人在同时成对的劳动[1]。
郭沫若先生说,这诗“是成王亲耕之前昭假先公先王,史官们……把这事做成颂歌来助祭”。所谓天子亲耕,不过做个样子,以鼓励劳动而已。当时土地是奴隶主国家所有,周王是全国最大的奴隶主。耕作时都是几万奴隶同时在地里劳动,诗里说在三十里的大片土地上,二万人同时成对劳动,正是当时的劳动方式。这样,奴隶主所得的粮食是很多的,《周颂·丰年》这样描写;
丰年多黍多稌,年辰好呵,小米多,大米也多。
亦有高廪,到处都有高大的仓,
万亿及秭(zǐ)。屯积着整千整万整十万石的粮。
为酒为醴,拿来做烧酒,拿来做酣酒。
烝畀(bì)祖妣,奉祀先祖代代,
以洽(qià)百礼,使春夏秋冬的祭典没有尽头,
降福孔皆。降下很多的福泽呵,祖先保佑[2]。
诗人热烈地赞扬着奴隶主的财富之多,他不认为这些全是奴隶的劳动果实,而认为是上帝和祖先神的赐予。这就完全颠倒了是非,歪曲了现实。
奴隶主贵族把剥削来的财富大肆挥霍,过着荒淫的生活,有些贵族诗人为这种生活大唱赞歌。如《小雅》中的《鹿鸣》、《鱼丽》、《庭燎》、《宾之初筵》等,都是赞美贵族们通宵达旦的宴饮生活的诗。《宾之初筵》很详细地描绘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客人们按仪式在钟鼓声中饮酒、射箭、欣赏歌舞、祭祀祖先,起初都是“温温其恭”、“威仪反反”,当他们饮得酩酊大醉后,就出现了各种丑态:
宾既醉止,宾客都烂醉了,
载号载呶(náo)。有的狂叫有的乱闹。
乱我笾豆,酒席杯盘打烂了,
屡舞僛僛(qī)。歪歪斜斜手舞足蹈。
…………
饮酒孔嘉,饮酒是很美的呀,
维其令仪。只是要威仪美好。
诗人对宴会是赞美的,只是对醉后破坏君子威仪有点不满。旧注根据这一点就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毛诗序》说是刺幽王的,有的说是刺平王的,这都歪曲了诗意。诗人反对饮酒失仪,但不是反对饮酒,诗的总的倾向,是赞美,而不是讽刺。
有些没落贵族,失去了过去的天堂,他们在诗中发出悲鸣,如《秦风·权舆》:
于!我乎,“唉!我呀,
夏屋渠渠,曾住过大屋高房,
今也每食无余。如今啊这顿愁着那顿粮。
于嗟乎!唉唉!
不承权舆。比起当初真是不一样。”
春秋时代,奴隶主贵族的破产是很多的。这位诗人每当断炊的时候,他就怀恋过去的好光景,满怀辛酸地哀叹不已。
还有些贵族诗人,唱着及时行乐的颓废歌曲,鼓励贵族们在花天酒地中醉生梦死。如《秦风·车邻》:
阪(bǎn)有桑,高坡上有桑树,
隰有杨。洼地里有白杨。
既见君子,君子光临我的家,
并坐鼓簧。同席饮酒吹笙簧。
今者不乐,眼前不享乐,
逝者其亡。转眼人死亡。
“逝者其亡”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前途,也可以看作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前途。春秋时代是奴隶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他们自己也预感到死神的来临,于是赶紧行乐,以消耗剥削来的大量财富,这是即将死亡的剥削阶级共有的心理。所以,及时行乐这种颓废思想,在古代曾引起了许多没落贵族和颓废文士的共鸣,起了极不良的影响。
总之,《诗》中的这部分作品,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文化,是奴隶主阶级思想的传声筒。艺术上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因为多是空洞抽象的说教,而很少运用形象思维。自然作为历史家的史料,还有一定的用处。




推荐阅读:

张孝祥《于湖词》

谢榛《四溟诗话》

赵崇祚《花间集》

全唐五代诗格

杨香池《偷闲庐诗话》

杨慎《词品》

孙雄《诗史阁诗话》

严既澄《驻梦词》

桐江诗话

宋翔凤《乐府馀论》

冯煦撰《蒿庵论词》

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洪刍《洪驹父诗话》

谭献撰《复堂词话》

尊前集

孟棨《本事诗》

周紫芝《竹坡词》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沈可培《比红儿诗注》

李宝嘉《南亭词话》

周紫芝《竹坡诗话》

髙仲武《中兴间气集》

杨维祯《西湖竹枝集》

窦氏联珠集

李之鼎《宋人集》

陈亮《龙川词》

徐珂《近词丛话》

冯延巳《阳春集》

吕本中《紫微诗话》

搜玉小集

林庚白《丽白楼诗话》

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

沈德潜《说诗晬语》

沐昻《沧海遗珠》

夏敬观《忍古楼诗话》

魏元旷《诗话后编》

黄彻《防溪诗话》

钱裴仲《雨华盦词话》

李峤《评诗格》

唐宋名贤诗话

张祥龄《词论》

陈绎曾《诗谱》

郭麟《词品》

沈谦《填词杂说》

吴师道《吴礼部词话》

俞彦《爰园词话》

近体乐府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

彭孙《金粟词话》

韦居安:梅间诗话⑴

韦居安:梅间诗话⑵

黄大舆《梅苑》

蒋抱玄:民权素诗话⑴

蒋抱玄:民权素诗话⑵

沈祥龙《论词随笔》


授色歌频变 留宾态转新 曲终仍自叙 家世本西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