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置系统,蒲公英教育智库携手伊顿纪德以“行动提案”叩问未来学校变革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8-26

11月28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本届年会以“重置系统——未来学校行动提案”为主题。五十余场专家报告、学校提案,上百个“年度教育创新学校产品”,基于“1+10系统”的未来学校行动框架,携手4800余名教育人走向系统重置,共创未来学校组织路线图、学习路线图、场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产品路线图等。开幕式同步线上直播,线上数十万教育人共同学习与寻找通往未来学校的行动最优解。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从站立的地方出发,以行动构筑多元共生的教育生态,服务立德树人、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重置系统,重新想象未来学校

“伟大的心灵在文明长河里低颂”,致敬负着人的形象上升的教师。在登录厅门口的“大先生展”,梅贻琦、陶行知、李吉林……为一路前行的教育人“提灯”。主会场以群岛、海洋、生态作为设计元素,采用小舟形排位方式,呈现贝壳广场式整体布局,仿佛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海岛画卷。

“未来的学校是黑板上被风吹过的诗,是灯光下丈量宇宙的人,是颜料在瞳孔里万物生长,是笔尖在书页刻下千年的号角……”未来学校的隐喻与畅想,生长在烛火与微光静静的绽放中。在诗意的表达间,“一只蝴蝶从巴比伦的花园飞过楼兰”,“一个孩子从新时代的学堂迈向群山”,思索从何而来,考量到何处去,答案交织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映射于每一次探寻与叩问。

未尽之美——学校转折与进化十年叩问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总编辑,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总策划)

立于“十年”,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总编辑,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总策划李斌以前九届的会议剪影串联十年之路的持续叩问——重构学习、重构学校、重建生态、重建教师,到今年的“重置系统——未来学校行动提案”。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十年的行动研究,构成了迄今为止关于未来学校不同切面的想象与建构,这是属于中国教育人自己的“方法论博物馆”。

“面向未来的理想教育,是一场永远的‘未尽之美’,无论学生的成长、课堂的进化、学校的发展、认知的升级、合作的不易,未尽才有美,才有创新,才有未来。”李斌主编希望,会议所存储的认知能长出翅膀,如鸟飞向中国的学校,和大家一起在基础教育的“未尽之美”中看见未来。

李斌演讲全文详见链接《未尽之美——学校转折与进化十年叩问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式

房间里的大象如何“跳舞”?

忠(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董事长,《優教育》杂志主编)

作为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多年的联合主办人,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董事长,《優教育》杂志主编陈忠认为人类始终需要以“高贵的背叛”将自己解放,而教育的事业,则是带领学生突破“思维的牢笼”,通本源之道,行审辨之知,明普遍之理,立未来之基。

陈忠先生谈到,在陪伴苏美达伊顿纪德“这所学校”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向卓越学校汲取养分,确立“学院式人文主义”原则的指导地位,在“文以载道”的另一翼,“衣以载道”,以校园服饰美育为触点,从小切口,想大问题,循着美的阶梯拾阶而上。陈忠先生认为,对教育目标的认知,源于对未来的洞见。观念一旦修正,现实会向着良善的秩序迈进。“选择站在人这一边”,“感受到灯塔的微光,在过去与未来之链中活出属于自己的黄金时刻”。

陈忠演讲全文详见链接《房间里的大象如何跳舞?|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式

过去二十年的学校变革,为未来留下了什么焦点难题?

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师大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过去二十年学校的变革为未来留下的焦点难题是什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师大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认为是教育创造力的发展,这意味着要彻底改变教学、评价和管理方式,让创造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此,张华院长提出了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几条具体建议。一是基于设计思维,对“素养本位课程教学新体系”进行系统建模;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系统改变教学研究制度,从“教学控制者”转变为“课程领导者”,建立一整套与“素养本位课程教学新体系”相适应的教师评价系统;三是以“教师核心素养”为理念和目标建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教师以课程创生能力、学生研究能力、学科研究能力为主体发展核心素养。

智能文明时代,“高水平育人”的中国学校,究竟该如何进化?

倪闽景(上海科技馆馆长)

教育是人类文化进化的核心动力。直面智能文明时代的到来,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对教育的基本判断是:对于学习者,将更突出人的精神塑造;学习者未来遇到的瓶颈问题不是个人知识多少,而是如何形成共识;学习者正面临着超大规模知识带来的挑战;未来的人类,最大的特征是在智能机器面前相互关联并透明,将形成开放的、集体的思维新范式;由于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突破式进展,学习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超级学习;新的知识工具应该要导向人的多样化和自由发展。

基于此,“高水平育人”的学校也应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多样化为标志、从未来幸福到现在幸福为价值取向。朝着这个目标,学校应当如何进化?倪闽景馆长提出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动力和路径:移重心,激活教师和孩子们的主动性;跨界开放,校内校外更多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支撑;实践突破,创造深度学习和深度链接。

学校教育站在一个怎样的大时代路口,需要怎样的重塑?

黄全愈(著名旅美教育学者,迈阿密大学教授)

在人工智能备受瞩目,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学校教育应该怎么办?我们既要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又要推动普通人的创新。只有形成人人创新的局面,拔尖人才才不会走进没有“群众基础”的空中楼阁。创新教育,需要注入“整个民族”的脊梁,需要重塑教育的基础。著名旅美教育学者,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提出,首先,让问题开道,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有机会成为创造观点的人。其次,跳出应试教育的“局”,未来学校要为“破局”“补氧、补血”。再者,培养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生”,而不是在已知世界中徘徊不前的“考生”,只有不怕“双减”的“先慢”,未来才能“后快”。最后,创造性无法“教”,只能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素质,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资源”,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从“分数”到“人人”,中学教育“重置系统”刻不容缓

唐江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

摒弃“唯分数”的功利主义,让教育回归到人,一线教育工作者常面临创造性转化和动态性平衡两大难题。破解两大难题需要定力和智慧,有基于教育自觉的坚守和基于实践逻辑的行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提到,面对时代新要求,今天的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要围绕人文、科学、工程、艺术四大领域,培养学生的情商与勇气、想象与创造、沟通与领导、视野与胸襟,让他们成长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聚焦于工程领域,唐江澎副会长认为,要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必须打破学科篱笆,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创新型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以及利用工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需要学校重置系统。

为了儿童成长的“共可能”

窦桂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窦桂梅认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关键成长事件、遇见的重要他人,总是与自身的学习成长的“共可能”联系在一起。

多年来,清华附小通过“课堂里的共生、学科融合的共创、社会实践里的共担”,逐步实现了儿童成长的“共可能”:第一,遵循学科本质规律与儿童身心特点,在核心素养培养中,为融通“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学习逻辑”打底,最终实现学生自我的超越;第二,关注单一学科本身的育人属性,不断挖掘各学科的育人元素,将二者有机结合,旨在实现育人的“倍增效应”;第三,以社会实践强化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社会公共生活参与能力,形成育人新合力,构建学校师生家庭社会的教育生态圈。

大会执行主席

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大会执行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认为,其中关键是创新,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教育要为高科技的自立自强提供人力支撑,为共同富裕提供有效途径。顾明远提出,教育人要转变观念,不再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共生并茂,携手共建一个岛链生态的“善托邦”

从“学校中,人是怎么不见的?”开始,到“教育中,人是怎么还原的?”,再到“人在哪里,我在哪里?”2015年的7月,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伊顿纪德《優教育》主办的“寻根问道说教育”年度对话(三)之“中国教育‘寻人启事’”在永嘉山水开讲。三年后,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伊顿纪德品牌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以“重构学校——人啊人”为主题,重新打量我们自己——这个矛盾对立的共同体,这个变动不羁的生命体,世界的创造者与迷失者,这个教育的起点和终点。

从2013年到2023年,从”未来的学校””重构学习”,到”重构学校””重建生态”......又回到”未来学校行动提案”,伊顿纪德品牌与蒲公英教育智库, 在时间的缝隙中相遇而行,见证众多优秀教育人和他们蓬勃的学校,如何在时代难题中相互促进、自我涌现与不断再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处守教育一隅,有幸“撕开教育一角”,伊顿纪德品牌以校园服饰变革为触点,寻求撬动教育的“美善”价值。一件件校服如同一页页传单,以知美达美、浸润熏陶、润物无声的方式播种,并在其中内嵌学生参与提案、演示、评价、票选甚至服务等全过程,借以传递公共参与、开放透明的气息。“美的第一课”,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衣饰,在青少年时期播下美的种子,从揣摩美的共相,到积淀生命成长中美的基因,再到连接美善的行为,指向知识之美、思维之美、精神之美的广阔领域……

“教育是应对复杂系统的运筹学,我们致力于寻找系统‘杠杆解’中的‘牛顿支点’;但我们更领悟到‘根定义’的重要。”陈忠先生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中谈到。在峻急的教育生态和价值荒原中,《優教育》杂志深耕价值,期待以自我的视野和格局超越时代,以人文精神弥补现代教育的缺陷。十年间,《優教育》主办、协办了三百多场教育思想力沙龙,借由抽象的思想,赋予具体的见解,传递教育的美善,用自己的教育哲学,紧密连接生活、克服时代,思索存在,在真实、自由、公正、人性尊严、文化记忆、文明融通等一体关联的行走中触摸未来。

我们相遇,理解世界不是“我—它”分离的机械形态,而是“我与你”一致的共生并茂。十四年来,伊顿纪德品牌尝试以低调的理想主义建设力,与优秀的教育人互助守望,携手共建一个岛链生态的“善托邦”,逐步联合人民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报刊社、陶行知研究会等教育组织与教育公益机构,一边凝结广大优秀学校观念资源,同时也向各地区学校,并重点向广大云、贵、陕、甘偏乡小规模学校输出教育资源。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延续行知先生济世情怀的主线,伊顿纪德品牌从自身站立的地方,有目标、用方法、去行动,致力于能够做到的微小改良。『故事田』儿童哲学公益项目让儿童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演故事,爱思考、会行动,“用孩子的逻辑启蒙哲学”,开启村小儿童的价值世界,迄今已推向4500余所偏乡村小。伊顿纪德品牌协力更多公益组织、教育组织,联合发起美的守护、我请你做梦、暖烛行动等公益项目,以削峰填谷的方式,聚点成网,集网成面。

如同多年来蒲公英智库,在中国乃至全球广大学校研究中串起散落的珍珠,指向教师、学校、社会美善的宏大构想,伊顿纪德也是一所学校,学校的样态、学习的内容似乎每天都在“生成”——就某个重要专题开展“同课异构”;在企业真实情景中“项目化学习”,鼓励每一位经理人成为“教练”,正心,诚意,格物于知行之间,做“e-ducere”,引出、引发、education,帮助与促进伙伴们成长。在可辨识的意义家园中组织就像进化了的生命,成为自我激励、自我修复的自适应协同体,在经年累月中实现长期主义生长。

“我们相信,那种深深嵌入在人们理智与良心中互助友爱的情感,是经由人类整个的历史进化过程得出的结果,也是教育力量本身。”这又如同一粒种子的信仰,即使冰封大地, 种子也终究胀破冰层,于裂隙中胚芽生长,直至绿意盎然。


“在之间”,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未来学校意味着学校全方位的转向,其中一个转向就是从课题研究走向问题解决。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首次亮相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现场,延着“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未来的现在”之线,勾勒与描摹自己心目中未来教育机构的样态与可能。这个空间也是伊顿纪德品牌一路以来的“意义之问”,将“尊师重教”刻画在空间里,意愿做教育同道的同行者、教育生态的共建者。教育“在之间”,如同悬浮结构的“善托邦”,活泼泼地描摹出未来教育的生态样貌——边界开放,连接互助,群岛般的家校社群一体联动。

几位教育人一组,交织着书香与咖啡香,与书架上先贤圣哲典籍,隔空对望,思想的碰撞,能量的交互,在交响谐振中,砥砺教育共识话语。呼唤从教育生态的“承受者”到“构建者”的儿童立场,“在之间”还以“有准备的环境”迎接孩童,让他们在艺术、阅读与创作的时光中“美美相遇”。

两年前,在“疫情”羁绊时断时续的间隙中,临近常州周有光先生故居,伊顿纪德建成首座“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今年十月金秋、落英缤纷的沪上美好时节,上海“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启幕。这个对天下教师免费开放的“第三空间”,将世界一流大学“光与真理”的校训拓板置于空间;书架上近6000册图书,或是结晶了的教育行动记事,或是大先生们的精思灼见;再配以一方书桌,一片闲情,延展着可以感知的柔和气息、生命共相。在这里,天下的教师们互相遇见,悄然靠近世间万象本质宽阔的近旁。

教师站立讲台之上,其余的一切尾随其后。教师馈赠知性远重于馈赠衣食。一位良师不止于算数音韵考据之学,更是立德树人于品格视野精神之博大,投射于学生生命中,使得学生在“先天自然之生命,天地之子”与“后天文化之生命,文明之子”间饱满整一,那会是点燃人性美好一面的巨大荣耀……

一个地方的教师与另一个地方的教师,可以同负一轭,相坐如邻居,因为理念与价值的底层彼此相连。伊顿纪德品牌期待教师的读,写、说,问、思、辨同时发生——思考经由阅读结构化、言说促成思考结构化,在良知与逻辑的双向维度上,碰撞思想,融合迁移成为教师沉稳的内在性,乃至触发而出教师个体的“问题意识”,这一强大的内驱力量。教育人也是时空中心智协同的组织者、协调者、创造者,因此自带内源激励,自有教育幸福。

雅思贝尔斯曾就他所面临的时代处境表达过如下愿望:“当明智的企业家、社会家、政治家能发挥其教育家的本性,聚集其精神力量和教育天赋来行动、来投入,我们才有可能依靠下一代来复兴教育。”

起初,显露出来一串串气泡,尔后,伸展开去,借由根系寂静低回蔓溯,潜滋暗长,在自身站立之处,伊顿纪德品牌共“挖一方池塘”,连接、互助、共生,以行动致敬美好教育。



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教育人的“第三空间”,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教师站立讲台之上,其余的一切尾随其后,教师们种的是什么,社会收的就是什么。致敬教师,致敬美好教育的方式,是我们从自身站立之处,持续地做些出来。

两年前,在常州周有光先生故居不远处,首次搭建了一个名为“在之间”的教师人文空间,让“爱书人,同处一个寂静”。

今年,上海“在之间”教师人文空间启幕,也有我们一路以来的“意义之问”,将“尊师重教”刻画在这个空间里,以此致敬身在一线,魂在校园,负着人的形象一起上升的教师!

“在之间”,我们期待读、写、说,问、思、辨同时发生,在这丰富的宁静与单纯的静穆里,浮现教育人最美的文化人格与精神长相。

“在之间”也勾勒与描摹了我们心中未来教育组织的模样,我们把又一次的教育实践定位在教育文化场,教育同道人生发的人文精神意义家园。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向美好教育致敬的方式,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

- END -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延 伸 阅 读   

▲教育的“善托邦”: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暨上海在之间· 優教育文化空间开幕式 | 精彩回顾

以山水之名,躬耕教育,让生命无限敞开 | 優教育·湖上雅集精彩回顾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