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自己的年度照片|我是摄影记者年终特别版
我们总在渴望一张“好”照片的出现,但总有一些说不清原委的瞬间,让我们放下好与坏的纠结。也许正是这些难以言说的秘密,成就了我们内心对摄影的渴望,支撑我们年复一年地拍下去。
我们找到了这些影像记录者,请他们自荐一张留给自己的年度照片。
愿2018年,摄影成就我们每个人的快乐。
主持 | 郑萍萍
3月13日,朝鲜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金仁龙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记者会,谴责美国和韩国正在举行的联合军演导致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将半岛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2017年,朝鲜半岛局势牵动着各方敏感神经,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截至12月24日,2017年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朝鲜核导问题召开了11次公开会,安理会对朝制裁也随着朝鲜核导活动的进行而升级。
虽然核导、军演活动在东北亚,但相关的多方角力却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如何将半岛局势体现在镜头中,成为了我今年常常思考的问题,以特写镜头折射局势成为了我的探寻方向,这便是相关图片故事开篇图,局部特写画面更突出了象征各方意志的符号,朝核风云变幻在其后徐徐展开。
廖攀 摄影记者
2017年2月,CiCi来到姥爷姥姥的墓地扫墓。
从开始拍摄CiCi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因为视力不好出行不便,这是她第二次给姥爷姥姥扫墓。她趴在墓碑前仔仔细细地看着所有人的名字,她的小名儿“吟吟”和另外几个外孙列在一起。 姥爷姥姥健在的时候,是CiCi最美好的童年,想到这儿她忍不住放声大哭。
CiCi的故事既特别又普遍,她经历了白化病人经历的所有歧视与挣扎,也经历着作为女性的隐忍和不放弃,这也是她的故事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张立洁 自由摄影师
1月27日,广州冼村。男青年踏着自行车从工地间的小路经过,后座的女青年把玩着手上的灯饰,变幻的灯光映红了她的笑脸。
有近800年历史的广州冼村,2009年开始改造,但由于各方意见未能达成一致,一度被中止。直至去年,冼村改造迎来了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启。
时隔近一年,照片背景中的大部分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座崭新的大楼将拔地而起。城市生长的过程,由于摄影的出席而被压缩成一张张静默的照片;照片中的青年,则成为时间流中某个象征性的节点。
张志韬 摄影记者
2017年1月,黑龙江鸡西张集煤矿,即将停产的煤矿职工家属区,大雪覆盖,远处是煤矸山。
我喜欢具有电影空镜气质的照片。这张照片空间上的层次造成一种故事的联想。在煤矿价格持续低迷和侧供给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个走入衰败的矿区静静地走进历史,而矿区的人们也在面临命运的转折。虽然没有人,但场景交代了这种暧昧的气氛,具有一种故事生发的可能性。我觉得,照片相对于文字的优势在于其多义性和不可言说的即视美。
孙俊彬 调查记者
6月12日,新疆伊犁,一位16岁的女孩独自来医院进行检查。当地医院怀疑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日从东部来的公益医疗队的医生打消了她的疑虑。
这次与公益医疗队共赴边疆的采访中,有两位父亲让我印象深刻。一位父亲怀中的婴儿被医生宣告“没办法了”,一位父亲被告知孩子“没事儿了”,两位父亲都“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而这位独自来到医院检查的16岁少女,忧伤的表情,更让人难以忘怀。他们的真实情感,都是一张难忘的照片,但比起大喜大悲,我更偏爱莱辛所说“顶点前的顷刻”。
刘关关 摄影记者
6月4日,安徽毛坦厂镇,毛中食堂内的一对学生相拥告别,他们都将各自回到原籍参加高考。
相爱吧,终有一散的青春。当2万个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被挤压在一起,书本、试卷、或者摄像头,也掩盖不住荷尔蒙的气息。毛坦厂的几日采访经历,对我来讲,就是一场自己高中生活的回忆,越用力越伤感。
杨一凡 摄影记者
从今年开始,视频逐渐成为我拍摄的重心。这是在丛林中的清晨,我还没从睡袋里钻出来。整夜的降雨已经把天幕打湿,细小的水滴四溅。这样的阴雨打乱了我们的行程,也使我疲惫低落到某种程度。而突然间,它让我想起了清朝时一位探险家的文本,我感觉到了这个文本和我当下体验中的同构性。
程新皓 自由摄影师
拍这张照片之前我苦恼了很久,在东莞找不到拍摄对象,很焦虑,走了很多弯路,遇到不好的人、不好的事。然后突然有一天,就像开盖子一样,噗的一下所有事情都顺了……然后,我拍到了这张照片。
梁莹菲 摄影记者
2017年4月,大同,南郊区塔儿村南“大秦线”,一名男子站在铁路桥下,面前是河道的清淤工地。大秦线是中国铁路第一条开行重载单元列车的煤炭运输专线。
今年我用了几个月去拍摄中国的几座资源型城市,与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人们发生了或多或少的交集。和他们聊起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不少人会下意识地感慨命运的裹挟。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起起伏伏,却又随遇而安。在庞大的城市空间和流逝的时间面前,多少人像照片中的男子一般,经过、驻留又离开,头顶上轰隆驶过的列车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李隽辉 摄影记者
生活就如这些泡泡,看着很梦幻很完美无瑕,但其实太容易一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我们总是不去想破灭的时候。
浦峰 摄影记者
5月10日,北京海淀,居民楼的缝隙里,一只挂在了电线上的风筝仍以飞翔的姿态冲向太阳。
2017年很特别,我的女儿降生了;2017年又很平庸,因为工作并无太多亮点可陈。多少人和我一样,能在恍惚中看到理想仍有飞翔的姿态,实际正在搁浅暂停。然而太阳仍在头顶,阻挡视线的电线总会被拆掉的。
和小欣 摄影记者
11月17日,昆明滇池旁。
头顶上喧闹的红嘴鸥吸引着无数游客举起相机,炫目的阳光投射下这些海鸟的影子,化作一个个无声的精灵,不再有争食的聒噪,只剩下展翅高低盘旋的身影,我呆呆地看了好久 ,拍了好久。
天与地,仿佛是两个平行的世界;而你与我,虽同在当中,但抬头与低头间,却各有各精彩。
周馨 摄影记者
11月27日,通州区马驹桥镇易和居公寓,一位母亲在为刚满周岁的孩子哺乳。当天,这家人搬离居住近三年的公寓楼,前往河北廊坊定居。
妞妞与我的女儿年纪相仿。搬家那天,大人们忙活着收拾行李,一下就过了午饭时间。奶奶找出一袋米粉给妞妞,但喝完她还是没有饱。家里几乎搬空,一时找不到别的东西可吃,于是已经过了哺乳期的妈妈给妞妞来点“加餐”。由于周边的房租都涨了,一家人决定先搬到河北廊坊。
自从做了母亲,我的注意力都被小孩的吃喝拉撒占据,我跟同事笑言自己带娃带得脑子要坏掉了。同事说,才不会,有娃更懂人生。或许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愿所有的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梁辰 摄影记者
8月14日,四川阿坝,一棵在九寨沟地震中的树。
震后第五天,我疲惫不堪地赶到现场,拍到了震后首现彩虹的九寨,很美,但余震并没有停止。第七天傍晚,我看到这棵倒在水中的树,好似看见在摄影之路上跋涉的自己,未来艰难且漫长,但又有一丝希望,于是都还努力着。
今年我探访了中国6个重点自然保护区,见到了30年前大兴安岭火灾的幸存者,从地震到火灾、到反盗猎一线的这些经历并没有让我变得更勇敢,反而感到脆弱、渺小与无知。
程雪力 武警战士
9月17日,山东临沂,一位拍摄对象目送我离开。
我不善交流,每一次和被摄对象告别时,都觉得在短的时间内获得的只是被摄对象的只言片语,只能记录下一个关于他生活的小切面。尽管这样,有时还是没拍好,想到这里,就觉得他们如此配合我,而我做不好,有点对不起他们。
作为媒体人,我们期待借助摄影帮助一些人,但更多的是,被摄对象帮助了我们。
伍惠源 视频记者
电梯里,4层有一家足疗保健,他们的保安,手指头骨折了。
脱离摄影记者一线的工作很久了,自从今年买了一台小GR,揣着,没有职业行为的束缚,随手拍,感觉比之前更自由了。
介默 图片编辑
2017,凉山美谷 ,一所村小,只有一个六十个学生的班级和一个支教老师。这是学生给老师送的土豆,是老师的日常蔬菜。
从2012年发起“我们在一起”项目开始,我专注为西部农村没有照片的家庭和老人拍摄。2016后精力都放在乡村儿童摄影课上,这个过程中常常感受到摄影师作为旁观者的无力,我试图留住点什么、表达点什么,最终都成了自说自话。摄影师契而不舍的收集影像到底有什么用?也许最根本的还是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社会的沟通已经离不开影像了吧。
焦冬子 自由摄影师
2017年8月,福建泉州。
2017年,我第一次接受博物馆委任项目拍摄泉州港。从历史的片刻中,我找到了一条宋代沉船,循着沉船的踪迹,我拍摄了很多与古代泉州港以及沉船考古发掘相关的地点。这也是我第一次直接地思考照片与时间存储的关系。照片记录了这些地点位于当下的形状与气息,但那些不可见的历史是否也能被保存于照片中呢?
对于一组作品或一个摄影项目来说,可能就是在努力将不可见的事物或信息转化于照片中,从此刻瞥见过去或未来。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拍了那么多照片,而照片仍然吸引着我们的神秘之处吧。
朱岚清 自由摄影师
第14期票选结果
第一名
11月28日,北京市百万庄南街,一只萨摩耶在楼内向外张望。这里曾经是天意商品批发市场的办公地点,9月份天意闭市后,空置至今。
崔楠/中新社
第二名
12月7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80岁的老人杜光达在哭墙前。今年,他父亲杜少奇的名字刚刚镌刻在“哭墙”上,是最近增加的20位遇难者中的一员。至今,遇难者名单已由最初的3000名增至上万名。
泱波/中新社
第三名
12月14日,山西省临汾市万鑫达焦化有限公司。这里将原煤储存场进行了全封闭改造,以阻断扬尘污染。
赵迪/中国青年报
● 票选第一名获得浙江摄影出版社《街头摄影手册》
继续期待你的分享
● 截稿日期:2018年1月8日
● 拍摄时间:约距截稿日期一个月
身份其实不重要
● 记者也好,记录者也好,我们都是社会的观察者
内容很重要
● 基于影像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有事实、有观点的表达。
● 请附带准确的图片说明。 照片说明之外,也欢迎你多说两句。
● 请确保所提供照片的真实性以及无版权等问题的纠纷。
专用通道
● 可以发至邮箱shwg2016@163.com,请在主题里注明“我是摄影记者”。
● 也可以关注“守候微光”后,微信后台留言投稿。
有来有往
● 我们将为每张刊登的照片支付至少11.8 元(118记者节)的稿费。
● 我们将根据每期读者投票的第一名,送出和摄影有关的最新出版物。
● 年末还将根据读者投票送出更多惊喜
有关征稿详情请进
设计:程璨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以下 关键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头版半月图】 1 | 2 | 3 | 4 | 5 | 6 | 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