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六 | “爬”遍古今各大文化的蛙形象

巴蜀符号课题组 青铜艺术 2021-09-1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这里和中外文明对话  


2018年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小游戏悄然席卷全球。不少年轻人都养上了一只“呱儿子”,一时间社交媒体上被各家“儿子”的旅游照挤得满满当当。


▲ 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渠道


在这股潮流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些无尾目动物的可爱之处,还有不少人“从线上走到线下”,纷纷购入活体蛙类当作宠物饲养。一时间青年群体中掀起一股爱蛙潮流。


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人类与蛙的密切关系古已有之。今天的时尚青年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当作宠物来疼爱,然而蛙类在历史上的地位可是要高的多,古人往往将蛙视作神明来膜拜。


从黄河流域的古代遗址到澳洲部落,再到北美土著的聚集地,蛙的形象反复出现在当地各式器物及民俗故事中。大量证据表明,人们对蛙的崇拜普遍存在于几大洲的古今文明中。


No.1

史前蛙形陶器

在人类早期文化遗存物中,蛙与蟾蜍往往是不加区分的。


我国域内最早发现的蛙类形象出现在一批古陶器上,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件查海遗址蛇衔蟾蜍陶罐。


此文物发现于辽河流域的辽宁阜新,属查海文化文物,距今约7600年。


▲ 蛇衔蟾蜍陶罐局部图,其一边为单体蟾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件陶罐两面均有蟾蜍形象,其中一侧浮雕单体蟾蜍。蟾蜍周身压印的窝点,大肚膨鼓,四肢张开似欲跳跃。


而另一侧则雕有蛇衔蟾蜍图案。蟾蜍四肢展开,右下方则有一蛇。蛇张口衔住蟾蜍右下肢,尾下甩,蛇背鳞和两侧腹鳞刻有压划短线纹。


▲ 蛇衔蟾蜍陶罐局部图,另一侧浮雕蛇衔蟾蜍图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件蛇衔蟾蜍陶罐虽然出土时已经残损,却是我国发现的首件饰有蟾蜍及蛇衔蟾蜍浮雕图案的新石器时期陶器,无论从工艺发展或是文化考古的角度来说都极其珍贵。


除了此类较为“原始”的刻画,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还有大量的陶器以不同的风格表现了类似的蛙形符号。


姜寨遗址中发掘的鱼蛙纹深腹彩陶盆就代表了“蛙”的另一种极有特点的表现形式。


此彩盆发现于黄河中游地区陕西临潼,属仰韶文化,距今约6100至5600年之间。


▲姜寨遗址鱼蛙纹深腹彩陶盆 (图片来源网络)


鱼蛙纹深腹陶盆是用作瓮棺盖的盆类器。陶盆平沿,直口,腹微鼓,平底,内壁彩绘有对称的二只青蛙,四条鱼,均作游水状。


彩绘蛙纹的头部呈半月形,头上两个圆点表示眼睛,圆形身体上饰点状纹,黑点大小不一,很不规整。蛙身上生出四足,描绘得简洁明了。因为背上的这些黑点,此图像中的“蛙”也被研究者普遍解读为蟾蜍。


比较起来,前述陶罐虽经数千年的自然侵蚀,又受制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罐上的雕刻显得略为"简朴";然而两侧蟾蜍雕像肢体饱满、总体比例真实,风格更偏向写实。姜寨遗址陶罐上的彩绘比较之下显得更为抽象,重意不重形,对蛙的描绘颇有几分“简笔画”的意趣。


No.2

古巴蜀蛙形器物


除古中原地区外,大名鼎鼎的古巴蜀文化也有不少蛙形器物出土。例如金沙遗址出土的蛙形金箔即为一类典型代表。


▲图片源自金沙遗址博物馆官网


上图为目前已公布的此类器物中较完整的一件,长6.96厘米,宽6厘米,厚约0.004-0.16厘米。


该“蛙”四肢蜷曲,头部呈葫芦形,蛙嘴形似尖桃一对圆眼并列凸起。虽然有些许氧化的痕迹,但仍能看出蛙身上沿背脊两侧向四肢延伸的弦纹,以及连珠状乳丁纹;这些细节形象地再现了青蛙或蟾蜍身上的斑点与疙瘩。


无独有偶,古巴蜀文明三星堆遗址也发现了石刻蟾蜍。

▲ 三星堆石蟾蜍(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蟾蜍张口露齿作爬行状,周身布满疙瘩,无论整体形态还是诸细节都极为精致。


No.3

蛙形青铜器


蛙形元素在我国璀璨的吉金文化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1975年在陕西城固县五郎庙曾出土的一件城固蛙纹钺就很有特点。


钺长20厘米,刃宽15.7厘米。圆弧形刃,长方形直,钺身中为一镂空蛙形。

蛙圆目,背饰涡纹(火纹),作爬行状。


▲ 蛙纹钺(图片来源网络)


此类蛙纹钺,多出于巴陕交界地区,带有明显的巴蜀青铜器之风格。


除了兵刃,蛙形元素在其他青铜器中也不少见,比如下图这件出土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汉墓的“鎏金蛙形铜茵镇”就是一件设计精美的生活实用器。


▲ 铜茵镇(图片源自蚌埠市博物馆官网)


所谓茵镇又称席镇,为古代贵族生活的日常起居必备用品。在中古时代之前,中原地区没有坐具,因此人们在落座之前要铺设一张席子,即所谓“席地而坐”。使用坐席时,席子会跟着人的身体动作而移动或卷角,因此,茵镇便是用于镇压席子边角的器物。


该器物通体鎏金,但出土时已大部分脱落,因此呈青色。茵镇整体构造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蛙形构件,造型生动逼真,具有动感;下半部呈圆饼状,为茵镇的底座。


此物上半部的铜蛙通过腹部下方的轴与底座相连,凭借这种精巧的结构,上部蛙身能够在底座之上灵活地旋转,可谓匠心独运,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No.4

遍布世界的蛙崇拜


放眼世界,蛙形器物和纹饰绝非中华文明所独有,许多地区文化遗产中也都能发现“蛙”的身影。


例如在与中国相邻的另一文明古国——印度,至今仍留有用蛙来祈雨的风俗。前几日印度某地强行给祈雨蛙“离婚”的新闻一度刷遍社交网络,被网友传为笑谈。


error 404

▲ 图片源自网络


远在南半球的澳洲,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中同样普遍存在着蛙崇拜文化。


在阿纳姆地Dhalwangu部落,所有居民都会称蛙类为mari(外婆),将之视作亲人。


雍古人则将蛙类统称为“Garkman”。当地自古流传着这样的传说:Garkman本栖息在名为Girriti一片季风林附近,在一场大雨中不幸被大雨冲进大海。因为蛙无法在海水中生存,它最终死在了一个名叫Gunyurru的岛上。后来,蛙的尸体变成了一块岩石,岩石背面则出现了一个水坑,这也是岛上唯一一个能出产淡水的地方。古人相信,正是蛙带来的淡水为后来生活在此的人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洲,印第安人则将蛙的形象刻在图腾柱上,以表达对其崇拜和喜爱。至今在被称为世界“图腾之都”的加拿大邓肯,依旧竖立着很多刻有青蛙形状的图腾柱。


▲图片来源网络


No.5

中国“蛙”文化意象的世俗化


对蛙的崇拜,其表达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或刻画于器物,或作为祭祀仪式的象征物,然而其内涵却出奇的一致。


有的学者总结认为,蛙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生物受到崇拜有三大原因:其一是蛙形状肚大如孕妇,因而被视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其二是蛙可以预报天气的变化,如通过蛙鸣声音的变化可以预知雷雨是否即将来临。蛙类的这种特性引发了初民的想象,蛙被认为具有神秘能力,因而促成了蛙崇拜的形成;其三是蛙的叫声与婴儿啼哭相似,可能被人们当作生命诞生的象征。


▲ 壮族蛙形图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早期人类文明中,中华文明对蛙类的崇拜与其他文明是相似的,同属对生殖繁衍和风调雨顺的渴求。


然而中国的蛙崇拜文化发展至后世,逐渐衍生出了更多的世俗含义。


首先,中国的蛙(蟾蜍)在战国前后逐渐成为了长生不老的象征。


一方面,蟾蜍有冬眠和蜕皮的特性,这些现象可能被先民视为一种跨越生命循环的能力,继而引发了先人的崇拜。


另一方面,经闻一多先生考证,传说中月宫的顾菟就是蟾蜍的别名。这说明早在战国前人们已经普遍认为月宫居住有蟾蜍;而嫦娥正是因追求长生药飞升入月宫,因此在民间传说中蟾蜍渐渐和“长生不老”产生了联系。


▲ 东汉“嫦娥奔月”拓片 月亮中蟾蜍形象突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文为证,将蟾蜍视为长生的象征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普遍看法。例如《玄中记》记载:“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而《抱朴子·内篇》也介绍过五种不死灵药即“五芝”,其中“肉芝”就是“万岁蟾蜍”。
在这种文化中,蟾蜍仍然被人们所崇拜,但却不是作为崇高的神灵,而是一种可以食用的“神物”。


除了长生不老之外,蟾蜍在中国更有另外一种极其“实用”的象征意义——聚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约从宋代开始,刘海戏金蟾的故事逐渐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个故事的版本甚多,但都将金蟾与金钱联系在了一起。


诸如清代《闽都别记》记载的版本:


“刘海之父为官甚贪财……无数冤魂哭诉阎罗王,王怒,将刘海之父令变为蟾蜍,发逐秽海,不许超生……刘海于是铸一金钱,系以长绳,抛于秽海。其父沉于海底,辄向抢抱。遂被刘海超离秽海,负于肩上。” 


也有的传说中认为金蟾本是一修炼多年的妖怪,被刘海断去一足后降伏。金蟾改邪归正后,口吐金钱造福民众为此前恶行赎罪。


此类传说内容不一,但视三足金蟾为财富象征的观点却牢牢扎根在了中国民间文化中。


时至今日,依旧有人会摆放三足金蟾以求“财源广进”。随意走进街头巷尾的小店,商铺柜台上不时还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参考文献:

[1] 李井岩. 几例史前蟾蜍与蛙的艺术形象[N]. 中国文物报,2014-05-09(006).

[2] 黄剑华.金沙遗址出土金蛙之寓意探析[J].东南文化,2004(01):46-51.

[3] 开令杰.馆藏鎏金蛙形铜茵镇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4):30-31.

[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323/17/20625606_457457402.shtml

[5] 覃俐.澳洲和美洲土著地区“蛙神崇拜”文化对比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6):121-123.

[6] http://ny.zdline.cn/h5/article/detail.do?&artId=3955




    内容·陈谦 杨登翔  / 编辑·杨登翔             指导老师  胡易容     


(我们尊重原创,已注明所有引用材料,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通过公众号联系)


●●●


我们相信您对这个问题一定有独特的见解


欢迎您通过邮箱和我们分享、讨论您的独特见解图片资料展览线索研究推介等等,更欢迎您向我们投稿~


还望您不吝珠玉,我们时刻期待着您的来信:  

Email:bsfh2019@126.com      (“巴蜀符号”拼音首字母 + 2019)


●●


精彩内容回顾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四 | 炯炯有神看世界:三星堆与古埃及的眼睛崇拜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五 | 跨越时空的无限轮回:西方衔尾蛇符号及东方文化龙纹中的“原型意象”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三:东西历史中的“维纳斯”们——这还是你们想象中的女神吗?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二:古巴蜀和古玛雅 相距千里的两个“爱鸟”文明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一:古希腊陶罐和战国铜壶的那些异曲同工之妙

●●●


  *  本专栏由巴蜀符号课题稿   


●●●


长按下图关注青铜艺术的微信公众号

如您所知,我们的内容大部分都值得一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