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小凤: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以巧渡金沙重点展示园项目为例

刘小凤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2023-10-17

2023年6月11日,以“规划视界”为主题的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京盛大开幕,本届学术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为期六天。在第四场“社会·技术”专题论坛上,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三所所主任工刘小凤带来了《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以巧渡金沙重点展示园项目为例》的实践报告。


刘小凤:

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三所所主任工


观点概览: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依托文旅产业的带动,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则是通过红色文旅推动偏远地区乡村振兴,刘小凤主任工以巧渡金沙重点展示园的规划设计为例,讲述偏远乡村地区红色文旅规划设计的四个重点:一是如何讲述红色文化故事,二是如何依托红色文旅发展乡村产业,三是用地空间如何保障,四是空间设计如何凸显地域特色。


布置多种展陈空间、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刘小凤主任工认为,巧渡金沙重点展示园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确定的52个重点展示园之一,重点纪念红军长征八大战役之一的巧渡金沙江战役。项目应结合红色历史遗迹,布置多样的展陈空间,讲述巧渡金沙胜利北上的光辉历程。


  • 一道——设计2.5km长征历史步道以及3km的水上线路,体验巧渡金沙江的艰辛历程。

皎平渡口是巧渡金沙江战役最核心的见证地,3万红军在此渡过金沙江。但由于乌东德水电站的修建,原有渡口、纪念馆等均被淹没,原址附近不具备建设条件。项目从地质条件、交通角度考虑,将园区建设在渡口东侧3km的南北向地块。园区内结合现状长征道路设置2.5km长征历史步道,同时在滨江处设置展示园码头停靠点。这样从长征历史步道到滨江码头,再经过3公里的水上线路,到达对岸的会理红色文化园,构建一个完整的红军长征渡江体验之路。


园区内的2.5公里的长征历史步道,设置启程广场、夜巡船工、集结渡江、巧渡金沙四个主题景点,演绎巧渡金沙江从准备到正式渡江的故事,打造红军长征沉浸式的体验。启程广场设置在村口处,通过榕树宣誓、渡江红歌、正式启程三个空间的营造,正式开启长征路。夜巡船工景点,利用村内老房屋的残垣断壁布展,展示历史时期的夜巡船工的场景。集结渡江景点位于长征历史步道上,利用周边的现状木棉树林,结合展墙布置来讲述英雄船工集结渡江故事。第四个景点位于金沙江边,突出抢渡金沙江的场景。项目迁移了原来的渡江纪念碑,以此为轴线,沿途散布了3万块红砂岩垒筑的7组船形式的毛石挡墙,代表当初7个船只摆渡3万红军渡江的故事,演绎当年巧渡金沙的奇迹。


  • 一馆——迁建皎平渡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全面展示巧渡金沙江战役以及重要意义。

渡江纪念馆是全面展示巧渡金沙事件及重要意义的场馆。毛主席当年描述这场战役:“是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 ,这正体现了红军的磐石意志。因此纪念馆设计的主题为“磐石意志,胜利北上”。建筑外观采用红石砂岩,远观如坚定的磐石,建筑呈回旋上升形态,最高处可以远眺金沙江,以此来象征红军长征的艰难曲折,以及巧渡金沙后逃出敌人包围圈,开启美好北上形势的历史事实。


纪念馆的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紧密结合,项目组与展陈团队沟通形成了四个展示主题,围绕这四个方面开展了建筑的内部设计和外部设计。例如展厅2的主题是永恒的纪念,设计团队将它的展陈空间设置在场馆的最高处,从这里可以远眺金沙江,感受巧渡金沙江的不易,缅怀革命先烈。


  • 一园——布置台地纪念园,展示禄劝红色文化发展整体脉络

台地纪念园布置于园区的入口处,作为禄劝红色文化发展整体脉络的一个室外展园,以此回顾禄劝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空间上设计上,增加一条红色的主线来串联五级平台,展示禄劝四个时期的红色文化发展历程。包括民主主义时期建国艰辛的历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脱贫攻艰历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历程。


通过“一道、一馆、一园”的空间设计来讲述禄劝的红色文化故事。


全面挖掘价值特色、策划多元功能业态

刘小凤主任工认为,红色展示场所吸引人流,那怎么才能留住人流,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是最为关键的。她提出要深挖场地的价值特色研究,基于特色谋划适宜的功能业态,以此开展详细的空间设计。


  • 价值特色研究

场地除了是巧渡金沙江战役的发生地,它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人民舍家为国、脱贫攻艰的新长征精神。同时它位于横断山脉南沿余脉,呈现高山深谷的特征,干热河谷气候呈现了草木稀疏、干旱苍凉的地域景观,这都见证了“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历史场景。禄劝是金沙江沿线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这样一个川滇要冲的地理区位也赋予皎平渡多元交织、鲜活生动的地域文化特色。基于价值特色研究,我们将它对应的空间载体进行落位,后续的设计应紧密围绕这些价值与空间资源展开。


  • 功能策划:以红色旅游为抓手,推动多元文旅产业融合

项目以红色旅游为抓手,推动地区多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除了展示巧渡金沙江的胜利和脱贫攻艰的胜利,完善园区的四区五工程的建设体系外,也希望依托高山深谷的地理环境布置河谷体验、高山户外,金沙江山水观光游览等山水旅游功能。依托它多元交织、鲜活生动的地域文化开展文化展示活动,发展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农业以及衍生一些文化产业功能。


  • 空间设计保障功能落地

具体落实到空间上,项目在园区入口处布置红色研学基地,接纳150-200人研学和教育。


同时推动了皎平渡红军村的改造提升工作,改善村庄的整体面貌、打造红色文化村庄。项目首先结合现状情况收储了部分闲置房屋,植入船工之家展示馆、非遗传承馆、民俗文化馆等功能。其次改善村落整体的外部环境,包括街巷的提升、建筑外立面的整治以及环境设施、照明设施的提升。同时指引村民开展房屋的提升工程,希望他们结合旅游布置一些餐饮民宿的业态,以此留住原住民。村子南侧规划增加了少量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延续村庄的生长肌理,补足园区的服务功能。


村子周边建议结合现状农业用地布置农业观光体验园,种植干热河谷地带的谷物和水果,发展生产农业。同时利用原来采矿的矿洞,发展了登山休闲、矿山观光等康体产业,择机开放矿洞,作为展示矿山地质和地方岩土地貌的空间。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功能空间

刘小凤主任工认为金沙江边的高山深谷区域,生态环境极其敏感,适宜建设场地很少,因此需要积极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合理布置园区空间。


  • 场地安全防护要求高、适宜建设用地少

高山深谷地区对场地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例如金沙江沿线的安全保护要求,场地汇水安全通道的保护要求,还包括防震、滑坡、地质安全隐患、陡崖陡坎这些自然灾害隐患。同时我们结合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看到,场地里适宜建设的区域非常少,主要还是集中在村子周边。


  • 积极利用现状用地,合理布置园区空间

在整个园区布局的时候,空间功能是围绕现状建设用地布置的,形成“一道、两核、两配套、四片区”的园区空间结构。两核、两配套四个核心功能都是用现状的建设用地的空间去布置的。


  • 征、转、租相结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具体的用地落实方面,由于场地位于开发边界之外,我们通过征、转、租相结合的方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园区范围1.39平方公里,项目的征地面积是8.12公顷,其中仅有3.77公顷是需要用地报批的,其他通过租赁的方式来解决。


坚持低干扰设计原则,尊重地域场地特征

刘小凤主任工认为,走到金沙江边,真真切切感受到高山深谷的自然景观,给人的印象特别冲击。只有到了这个地方之后才会觉得应当很敬畏小心的开展文化公园的设计工作。设计应该坚持低干扰原则,遵循场地空间特征,建筑、景观设计也不得破坏场地氛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地域突出的环境特征。


  • 设计遵循场地空间特征

以台地纪念园的设计为例,场地原来是一个工矿空间的遗址,我们设计上是延续了工业遗址的景观和五级台地的地貌特征,增加了一条红色的栈道。栈道内侧为锈蚀板,外部为毛石墙,与现状挡墙融合一体。平台保留区域也是用碎石铺地的简单处理使它与整体的场地相融合。 


  • 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

在建筑设计方面,渡江纪念馆采用了红色砂岩建筑材料,让建筑和周边的山体环境相互协调。


  • 景观种植延续草木稀疏、干旱苍凉的环境氛围

景观种植上,项目延续场地草木稀疏、干旱苍凉的整体环境,利用现状的山石、草树等丰富的景观资源,使整体的景观设计与周边的氛围相协调。


  • 照明设计营造静谧的乡村氛围

乡村照明晚上看起来是星星点点的,也寓意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精神。


 小 结 

刘小凤主任工提到,这个项目目前已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争取到了国家8000万的专项资金,这个资金对于偏远乡村地区的建设是十分关键的,可以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推动项目落地实施。项目得到了县、市、省里领导的高度重视,禄劝县也推动了金沙江沿线文旅旅游带(禄劝段)的整体建设,推动了更大区域的乡村联动发展。


要想将乡村文旅做好,一定要尊重乡村本身的特征,挖掘其多元的价值特色,发展适宜的产业类型,保护好生态环境,延续乡村整体风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走高质量的乡村发展之路。


*  本文所涉及观点均已经过专家本人审核



【扫码关注 | 查看更多精彩】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合集


关于“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学术周”始创于2013年,遵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依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多业务板块和多专业实践特点,致力于传播清华精神、同衡价值、学术声音,将专业的求索纳入开放胸怀,为知识的殿堂注入烟火人气,十余年来,累计邀请100多位专家学者、200多家各界媒体,分享了300多个学术报告,接待了4000多位现场嘉宾,已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外广受关注的学术品牌。2023年6月,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重装回归,敬请期待!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滑动查看历届风采>


相关链接

拓视界 创未来 | 2023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盛大开幕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区域·都市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品质·生活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生态·城乡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社会·技术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学习·未来



编辑/排版|王淑芸

供稿|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