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小映:跨地域背景下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保护管理探索——以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为例

遗产中心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2023-10-16

2023年6月11日,以“规划视界”为主题的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京盛大开幕,本届学术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为期六天。在第四日的第四场“社会·技术”专题论坛上,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五所项目经理黄小映作了题为《跨地域背景下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保护管理探索——以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为例》的实践报告。


黄小映:

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五所项目经理


观点概览:

在武夷山1070.44平方公里的世界遗产核心区内,世界遗产保护与城镇建设、社区生活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遗产地多部门管理、复杂的社会形态与发展需求是武夷山面临的主要难题。作为世界遗产专项规划,规划在管理主体关系梳理、跨地区协调机制建设、遗产地分区管控,以及推动管理规划法制化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并努力走通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规划依法审批公布的路径,成为国内首个具有法律效力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为国内其他双遗产地的法定规划编制与实施提供经验参考。


中国仅有的四处双遗产地之一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两省交界处,是绵亘在中国版图东南部的一条重要山脉,被誉为“东南大屋脊”。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夷山纳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序列,是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之后,我国第四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017年,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增补充至双遗产范围,至此,武夷山成为横跨两省的世界遗产地,其中,遗产区1070.44平方公里,缓冲区401.7平方公里。


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武夷山是业已消失的原始古闽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该文明系列遗址在武夷山被大规模发现。公元前330年,闽越人在此建立王城——闽越王城,是闽越国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也是迄今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汉代城址。唐代以后,大量佛教、道教在武夷山出现,并一度成为佛道两教的神山。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曾在此生活了近五十年,他在武夷山著书立说,授课讲学,晚年创立“朱子理学”。他的理学思想对世界很多地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武夷山拥有优美的九曲溪河流景观,独特的丹霞峭壁群山与清澈蜿蜒的溪水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同时,武夷山还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具有世界同纬度地区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超过3万公顷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使得这里成为了中国东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东南植物宝库”、“蛇的王国”、“昆虫世界”、“鸟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崇安髭蟾(左下);白鹇(右下)

图片来源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官网


标准(iii):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包含一系列特殊的考古遗址,如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汉城遗址,以及众多于公元前11世纪诞生的朱子理学相关的寺庙和书院遗址。


标准(vi):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几个世纪以来这一学说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世界许多地区的人生观和统治产生了影响。


标准(vii):九曲溪(下峡)东岸风景区地貌壮观、风景优美,该地区特有的红砂岩孤立地向一侧倾斜耸立着。突兀绝立的丹霞峭壁沿着九曲溪蜿蜒达10公里,高高耸立在离河床约200-400米之处,然后渐渐隐入清澈、深邃的河水中。古老的崖壁栈道是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部分,游客可以在栈道上“鸟瞰”九曲溪。


标准(x):武夷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亚热带森林之一。它是最具代表性的原始森林范例,包含有中国面积最大的亚热带森林和华南雨林,具有很高的植物多样性。这里也是众多古代孑遗植物物种的庇护所,其中许多是中国特有的,且在其他地区非常罕见。它还具有突出的动物多样性,尤其在爬行动物、两栖类和昆虫物种方面。


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遗产地内,文化与自然遗产和谐的分布在遗产地东西两个重要区域。其中,六百余处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包括古闽族早期系列遗址群、架壑船棺,以及一系列佛教、道教、理学书院遗址。东部山区还是一系列丹霞地貌景观的集中分布区,是文化与自然互动的重要范例。西部山区则多以原始森林为主,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集中区域,该区域自古以来除本地村民外,鲜有外人进入,社会对此知之甚少。西部山区更是一系列珍惜动物、植物的聚集地,是保护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区。

遗产构成要素分布特征图


主要问题

早期申遗粗线条要求与当前精准化世界遗产管理之间存在差距。早年由于国内外有关世界遗产申报和管理工作尚未形成明确的制度和标准,世界遗产构成要素在精准落位、遗产地边界精确划定、遗产构成要素与突出普遍价值关联性方面不够完善。早年列入的世界遗产地与当今国内对世界遗产高标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1999年,基于军用手绘地图绘制的遗产区与缓冲区范围示意图


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与地方宣传主题和社会认知之间存在偏差。列入世界遗产以来,不论是遗产地旅游产品或是属地政府的宣传主题,都更多的聚焦于武夷山茶及自然景观。大红袍、九曲溪、丹霞景观被社会广泛认知,但体现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闽越文化、朱子理学文化、宗教文化则鲜被社会所了解。例如,以九曲溪为代表的武夷山旅游核心产品,更多的强调丹霞景观及山水环境,而沿途遍布的理学书院、以及九曲溪之于朱子理学的重要意义则少有阐释。


跨地域、跨专业复杂的管理主体关系与社会诉求是世界遗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2017年,江西省增补世界遗产地,同年,首批国家公园试点落户武夷山,世界遗产地内跨省协调、跨地市协作,以及复杂的社会形态与发展需求,成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遗产地属地政府与武夷山国家公园之间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职责的划分,需要通过规划进一步厘清。


举  措

对标OUV,重新认知、分类遗产构成要素

深度的解读和认识武夷山OUV价值,分析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与突出普遍价值之间关联性,提出针遗产构成要素分级分类管理思路,遗产核心构成要素和遗产一般支撑要素,对直接体现突出普遍价值,且真实性、完整性较好的遗产构成要素,对标国家相关政策,更加明确的采取管理措施。


以文化景观的视角,整体认识文化与自然的互动

武夷山独特的山水资源是早期古闽人赖于生存的保障,曲径深幽的山水环境是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理想的修行治学之所,历代文人雅士更是为武夷山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赋诗题记。古寺庙、古道观、古书院遗址与山水环境、古道、茶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动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文化景观单位,是早期人类生活、生产图景的完整呈现。


强化世界遗产展示阐释体系,丰富世界遗产体验业态

构建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展示体系,研究武夷山突出普遍价值的展示与阐释,规划提出建设武夷山世界遗产专题博物馆,系统讲述武夷山文化与自然的融合。以文化空间的视角,划定武夷山展示空间,明确展示主题与内容;拓展世界遗产展示与阐释方式,以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为抓手,让社会各界以更加丰富的形式了解世界遗产、了解朱子理学、了解武夷山珍惜的生物多样性。


建立武夷山世界遗产省际协调沟通机制

借助世界遗产管理规划编制的契机,推动江西与福建两省遗产地属地政府的沟通与对接,在遗产地资源数据管理、遗产地边界衔接、相关资料互通等方面取得阶段进展。为进一步保持两省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的沟通氛围,规划提出在已有的沟通基础上,建立省际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方面进行常态化的接触,共同协商遗产地相关工作安排。下一步,也将重点推进两省共同编制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作为系统指导两省世界遗产相关工作、协调两省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定文件。


理顺遗产地省内管理主体关系,建立管理体制

在福建省内,规划重点梳理遗产地属地政府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含世界遗产)的责权关系,综合《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武夷山世界遗产管理条例》《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方面各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同时,进一步构建从属地政府到乡镇、村委之间世界遗产纵向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遗产地各村委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义务。


分区管控,精细化确定遗产地管控要求

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遗产地,依靠一条红线、一套标准难以对复杂遗产地进行精准化管理。不同的社会环境采取不一样的管控标准,是解决遗产地有效管理,缓解遗产保护与社区诉求的有效手段。规划提出对遗产地采取分区管控,分别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文化资源集中区、传统生活生产区等等,制定针对性管控要求,细化遗产地正负面清单。同时,为实现遗产地精细化管理,经与国家林草局反复沟通,对早年申遗时遗产地边界存在的误差,进行高精度数字修正,以确保边界精准与山形水系、公路桥梁等地物衔接。


加强顶层沟通,推动规划依法公布实施

2018年中央机构改革,双遗产主管部委由住建部变更为国家林草局,为进一步推动双遗产规划的依法审批与公布,经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林草局、国家文物局多次沟通,研究审批路径与法律依据,最终确定由国家林草局、国家文物局就双遗产管理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专家评审,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审议,最终由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作为指导世界遗产地实行遗产保护管理、社区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开发等相关工作的法定文件。规划公布实施后,也成为国内首个正式公布实施的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为其它三处双遗产地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实践建议


客观看待世界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申报应当避免“范围越大、遗产构成要素越多”越容易列入的误区,更应以突出普遍价值的理解及遗产地长远发展的视角,理性客观的看待世界遗产申报与后续履约。避免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及社区正常的生活、生产带来矛盾。


注重突出普遍价值的阐释和传播:列入世界遗产序列后,更应重点关注世界遗产价值的解读和阐释,注重突出普遍价值的传播和推广,让国内外更多的社会阶层了解和认知世界遗产。


加强遗产地部门之间的沟通:在跨地区、跨专业的遗产地,部门和区域之间的沟通协作至关重要,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依靠单一部门很难做到高质量、高标准保护管理,更应注重发挥部门之间的合力,共同推动世界遗产各项工作的落实。


明确遗产地管理主体的职责: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要明确遗产地各管理主体的责权分工,强化文物部门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技术指导、监督作用。


推动世界遗产地文物密集分布区划定: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应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针对世界遗产集中分区域,应立足整体保护、整体阐释,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文态空间的划定,并强化整体保护管理意识。


*  本文所涉及观点均已经过作者本人审核



【扫码关注 | 查看更多精彩】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合集


关于“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学术周”始创于2013年,遵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依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多业务板块和多专业实践特点,致力于传播清华精神、同衡价值、学术声音,将专业的求索纳入开放胸怀,为知识的殿堂注入烟火人气,十余年来,累计邀请100多位专家学者、200多家各界媒体,分享了300多个学术报告,接待了4000多位现场嘉宾,已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外广受关注的学术品牌。2023年6月,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重装回归,敬请期待!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滑动查看历届风采>


相关链接

拓视界 创未来 | 2023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盛大开幕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区域·都市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品质·生活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生态·城乡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社会·技术

2023清华同衡学术周 | 学习·未来



编辑/排版|李刚

供稿|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