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阅览室 | 如何拍下一座城
这一次的阅览室,主题是我们已经好奇、探索了很久的:如何拍摄一座城市。
正如日本集英社版《世界写真全集》城市篇前言所说,摄影的诞生几乎与最早的城市化进程平行,城市也自然成为了摄影最早的主体之一。
有些人敏锐地意识到了城市是一种会不断快速生长,变化的事物。比如贝伦尼斯·阿博特,在尤金·阿杰特的启发下,不仅尝试将城市景观在变化前归档,也试图以历史学的眼光,体察正在发生的变化。
即便不考虑动态的变化,把历史的维度暂且放在一边,城市也是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面体。比如,可以试试晚上再来。法国摄影师布拉塞借着技术进步的东风带着机械之眼入了巴黎的夜,找到了更为暧昧、直接、充满欲望的城市。
或者...你也可以做减法,通过对少量元素的关注来对一座城市管中窥豹。Architecture of Density 里的建筑,《囲城》里的路障和工地,罗伯特·弗兰克《巴黎》里的花贩等等。
也可以试图找到其它相关因素来理解并拍摄城市,像《里约》中的地理因素,《巴黎,纽约,上海》中的全球化线索。如果你对城市设计细节的爱好真的足够geeky的话,翻翻奈落比那本书吧。
拍摄城市方法与视角,是这次关注的第一重点。因此,这次的书单筹备中,我们并没有特别去纠结城市本身的地理分布。下面,你会看到好多巴黎,好多纽约,比较多的东京,不够多的伦敦与中国城市。
这一次,我们决定在阅览室的最后加入一个合作讨论环节,一起运用这些城市摄影书的方法论启发,制订一套属于我们的城市拍摄计划。
(阅览室在本周六下午开放,为控制人数,将采用邮件报名的方式,请获得确认后参加,报名方式详见本日另一条推送。)
1
Eugene Atget,Paris: Eugene Atget,2008
尤金·阿杰特,《巴黎:尤金·阿杰特》
我们这次对城市摄影的探索旅程,没有比尤金·阿杰特的作品更适合作为起点的了。早在十九世纪末,阿杰特便将自己在巴黎的拍摄定位为“城市档案”。他带着笨重的大画幅相机,拍下了彼时巴黎的街道、建筑、公共空间、橱窗、花园等等城市景观。在阿杰特的照片里,鲜有人物出现,他更注重拍摄建筑、景观、器物,这些构成一座城市社会文化舞台的无声要素。阿杰特所拍下的巴黎城市景观,很快就随着迅速的城市化,逐渐消失了。
2
Robert Doisneau, Paris Les Halles Market, 2011
罗伯特·杜瓦诺,《巴黎中央市场》
与阿杰特的巴黎城市档案相似,杜瓦诺镜头下的巴黎中央市场,今天也早已不是当时的模样。它曾经被称为“巴黎的肚腩”,伸展在市中心。从穿着名贵大衣的上流人士,到魁梧的市场看守,杜瓦诺在中央市场拍下了各类巴黎人的神韵,也找到了隐藏在日常景象下的诗意:神采飞扬的水果贩蹲在如金字塔般堆积的橙子后面;卖鱼的商贩与人讨价还价;还有堆积如山的花束,它们将在片刻之后抵达巴黎人们的餐桌。
这本画册收录了杜瓦诺的一些此前并不广为人知的作品,包括六幅非常罕见的彩色照片。
3
Brassai, Paris by Night, 2001
布拉塞,《夜巴黎》
在拍摄夜间城市的这条路径上,布拉塞在1920年代拍下的夜间巴黎是其中的先驱。白天是记者的布拉塞,到了晚上漫游在巴黎的街道,拍下每一位在夜间出场的巴黎人:警察、妓女、流浪汉、社会边缘的法外之徒。
4
Berenice Abbot, Changing New York, 2005
贝伦尼斯·阿博特,《变化中的纽约》
让我们暂别巴黎,来到二十世纪初的新世界,“大苹果”纽约。这组作品来自贝伦尼斯·阿博特,尤金·阿杰特城市档案的发现者与推广者,沃克·埃文斯的好友,也是现代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在她的观念中,现代摄影是现实的艺术。这组拍摄在1930年代纽约的作品,显然有受到尤金·阿杰特作品的启发的。如书名所示,这里的主题很明确:现代城市的变化、改造、更新。新的将旧的挤出舞台,大企业淘汰小商贩...阿博特吸收了阿杰特与埃文斯的图示学手法,拍下店铺门面、标识、街头商人与家具,构建了旧与新的比较。
5
William Klein,Life is Good and Good For You In New York,2016
威廉·克莱因,《纽约的生活对你有利》
在马丁·帕尔与格里·巴杰共同编辑的 The Photobook: A History 中,克莱因拍摄的纽约与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被并列讨论:“尽管两者非常不同,但都向摄影带来了一种新的态度:粗糙,原真,即兴,高度个人化,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不确定的情绪。“
这本书里充满了纽约街头的能量。借用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在克莱因的照片中,纽约的人们离镜头已经不能更近了。他们围在镜头旁跳舞,做鬼脸,打闹。虽然不是每一张单幅照片都足够出彩,这本书的设计与图片编辑都相当出色。
这本书的原书出版于1956年,原版的价格已经非常昂贵,这次阅览室准备的是2016年出版的Books on books翻拍版。
6
WEEGEE, The Weegee Guide to New York, 2014
WEEGEE,《WEEGEE的纽约指南》
翻着WEEGEE镜头下夜晚的纽约,我不由得转头又看了看上面克莱因的那本,well...maybe life is not that good in New York...
在他传奇的新闻摄影职业生涯中,WEEGEE一直在拍摄纽约这座城市夜晚最不华丽的一面:恐怖的犯罪、事故现场,贫民区的栖身者,街头小贩,招惹是非的顽童。不过,尽管他镜头下的城市总是既黑暗又悲观,WEEGEE实际上会为被摄对象们的不幸抱有感同身受的悲伤。在这本书中,我们跟着WEEGEE的足迹,以他曾拍下的画面为线索,探索整个纽约(也包括一小部分布鲁克林)。这本400多页的书收录了数百张照片,其中很多此前从未示人。
7
Robert Frank, Paris, 2008
罗伯特·弗兰克,《巴黎》
1951年,此前已经定居在美国的罗伯特·弗兰克回到了欧洲大陆,拍摄了这组巴黎的照片。书中的80张照片显示出在大洋彼岸“新世界”的经历赋予了弗兰克对欧洲的城市化更为锐利观察之眼。他将城市街头视为上演着各色人类活动的舞台,并将注意力尤其放在了卖花人的身上。
8
Daido Moriyama, Shinjuku, 2002
森山大道,《新宿》
接下来的几本书,都是关于东京新宿的。引用森山大道自己对新宿的感触,“真实与虚幻,快乐与伤感日夜交织在一起。在这里,巨大的人群聚集,游荡,带着各自的欲望。如果你想用‘大熔炉’甚至‘炼狱’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一个地点,那么新宿一定是最合适的了......”
新宿是森山大道对东京最初的印象。这本书中的照片拍摄于2000-2002年,是森山大道对50年前新宿回忆的随笔。对他来说,几十年过去了,新宿的色彩并没有什么变化。
9
Seung Woo Yang, Shinjuku Lost Child,2017
梁丞佑,《新宿迷子》
《新宿迷子》是旅居东京的韩裔摄影师梁丞佑在1998-2006年间拍摄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歌舞伎町。新宿的歌舞伎町很让梁承佑着迷,“当我从新宿东口向歌舞伎町的方向走去,心跳就开始加速,在这里能看到被释放或被隐藏的欲望。”他就睡在歌舞伎町霓虹灯下的硬纸板上,观察着同样委身在歌舞伎町的人,拍下咫尺之遥外的欲望与冲突。
10
Koji Onaka, Shinjuku, 2011
尾仲浩二,《新宿》
这是一本很像Zine的小册子,由东京独立出版屋SUPER LABO出版。书中的照片摄于1980年代的新宿,当时的尾仲浩二只有20多岁,在新宿区的一家画廊打工。
11
Yutaka Takanashi, Kakoi-machi, 2007
高梨丰,《囲城》
看过上面这么多东京的密集、躁动、欲望、冲突,你可能需要喘口气,休息一下了。高梨丰的《囲城》带我们看到了东京稍稍宁静的一面,更加冷静悠闲地寻找城市机体的内核。在高梨丰对东京的拍摄中,注意力被放在了不被人惯常关注的元素上:建筑工地、挡住工地的钢墙、路障锥桶等等...它们是城市新陈代谢,生长更新的实质。在这样更微观、细致的视角下,我们也许可以抵达城市内在、安详的美。
12
Michael Wolf,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2012
迈克尔·沃夫,《密集的建筑》
翻开这本书,先是震撼于建筑物的壮观,但很快,又为如此被高密度挤压的生活感到一丝心酸。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有6700人,大部分的市民生活在书中这样密集拥挤的高层公寓楼里。拍摄这些建筑时,迈克尔·沃夫有时会完全舍弃天空或地面,让建筑物充满整个画面。当你仔细观察这些照片的细节,也许可以在巨大、雷同的公共空间的笼罩下,通过小小的窗口,隐约看到些许私人空间。
13
Marc Ferrez/Robert Polidori, Rio, 2015
马可·费雷兹/罗伯特·波里道利,《里约》
这套两册的《里约》非常厚重,其中的照片横跨了一个多世纪。第一册来自十九世纪末摄影师马可·费雷兹。从1860年代到1910年代,费雷兹在里约度过了50年。另一册的当代作品来自罗伯特·波里道利,通过在里约时长五年的项目,他探索了里约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在拍摄时,波里道利将里约特殊的地理环境看作城市生活与发展的重要背景,试图找到人、城市、自然约束之间的种种关系与矛盾。同样,这样的地缘线索,在费雷兹的拍摄中也是可见的。
14
Mauro Restiffe,SAO PAULO,2012
毛罗·瑞斯堤福,《圣保罗》
这本书是艺术家毛罗·瑞斯堤福的圣保罗展览的一部分。书中收录了50张照片,基本是作者在城市的中心与边缘地带各区域漫步时拍下。书中展现了圣保罗的日常城市生活,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面临的变化。
15
Slum Insider Mathare Nairobi, 2013
Mathare区,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最大的贫民区之一。为了扩建这里的社区学校,改善地区环境,重建附近的农业系统等目标,来自不同学科的人们将Mathare贫民区作为自己的案例研究对象。他们的成果被一起纳入了这本书中。因此,这不是一本惯见的纯摄影书,其中包含了大量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农业的资料,以数据、地图等形态出现。
16
Hans Eijkelboom, Paris, New York, Shanghai, 2007
汉斯·埃尔克布姆,《巴黎-纽约-上海》
这本书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大城市。荷兰观念摄影师埃尔克布姆创造了一个巧妙的比较研究。为什么是这三座城市呢?它们被各自认为曾经是,或很可能即将是代表一个世纪的文化之都:巴黎代表十九世纪,纽约代表二十世纪,上海代表二十一世纪。在书中,三座城的照片被分别独立编辑在三个互相连接的分册中。读者不仅可以依次单独观看,也可以从对比的视角一起审视。在对比的视角下,最直接的感触是城市与城市,居民与居民间的相似性。如作者所言,全球化的力量,加上各城市中人们对视觉刺激元素的相同追求,正在使城市的表象变得愈发相似。
17
约翰·詹布鲁恩,《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2016
环游世界之后,回到我们熟悉的北京。不过这本书里的老北京,依旧充满新鲜感。1910-1929年间,旅居北京的照相馆摄影师约翰·詹布鲁恩不仅曾为溥仪、袁世凯、张勋的历史名人拍过照片,也拍下了许多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的旧北京城景观,和百年前的市井风貌。
18
Ambroise Tezenas, Beijing: Theatre of the people, 2006
昂布鲁瓦·特泽纳,《北京:人民剧院》
从2001年到2005年,带着对中国的好奇,法国摄影师Ambroise Tezenas数次造访北京。漫步在街头,他发现北京的城市景观很出乎预料:一切游离于两个世界之间,尚存的古老,与“狂暴”发展的当下。书中的照片有些是当时正在建设,之后将成为北京城市名片的大工程: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等。
19
Robert Polidori/Thomas Sugrue, The Ruins of Detroit, 2010
罗伯特·波里道利/托马斯·萨格鲁,《底特律废墟》
城市与所有事物一样,都会经历成、住、坏的过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走向,城市有可能从繁荣逐渐成为废墟。汽车城底特律曾是二十世纪的一座工业大都会,如今走向衰落。和其它城市中的废墟景观不同,底特律的废墟不是零星的元素,而是整片整片的景观。底特律的废墟拥有一座典型美国大都会中的几乎所有建筑,几乎是美国这个当代帝国“木乃伊”范本。它就像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一样,是一个座帝国遗迹。
20
Catherine Leutenegger, Kodak City, 2014
凯瑟琳·劳丁尼格,《柯达城》
罗切斯特,位于纽约州北部的小城,伊士曼柯达公司的所在地。当柯达公司错过了数码时代的窗口,轰然倒地,罗切斯特也跟着走向衰退。与底特律一样,这里也有废墟感,被废墟掩埋的是曾经世界摄影中心的地位。
21
David Granick, The East End In Colour 1960-1980,2018
大卫·格兰尼,《伦敦东区彩色照片1960-1980》
说起伦敦东区,对我而言,脑子里蹦出的第一组词竟是开膛手杰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以贫穷,拥挤,社会问题丛生为人所知。它一直是移民的热点,也因为不断的乱象与冲突,成为政治运动与社会改革家的摇篮。直到今天,即使随着城市建设,东区已经焕然一新,但在某些角落,依然可以看到整个英国最严峻的贫困。
这次我们准备的两本关于伦敦东区的小书都来自Hoxton Mini Press,一家专门致力于有关伦敦东区影像的独立出版方。East End in Colour 1960-80 这一系列作品来自在大卫·格兰尼,一位在伦敦东区生活了一辈子的摄影师。他在伦敦东区拍摄的这些彩色照片在他生前并不为世人所知。直到2017年,另一位当地摄影师,也是本书的编辑才从当地的一间图书馆发现了它们。
22
Tim Brown, The East End In Colour 1980-1990,2019
蒂姆·布朗,《伦敦东区彩色照片1980-1990》
这本书同样出自Hoxton Mini Press,是上面一本的续作,风格虽然类似,却并非出自同一位摄影师之手。它的作者蒂姆·布朗是伦敦地铁Central line的一位司机,曾在东伦敦居住20年。
23
《朝日CAMERA增刊7:看城市》,1983
这本书是日本摄影杂志《朝日CAMERA》1983年出版的城市主题增刊,书中密集地选编了多位名家的城市主题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日本摄影师,但也有例外,比如上面介绍过的威廉·克莱因的《纽约》。在这里我们可以一次看到石原泰博、内藤正敏、高梨丰、东松照明、深濑昌久、须田一政、荒木经惟、仓田精二、柳泽信、森山大道、富山治夫、朝仓俊博、桑园甲子雄等摄影师拍下的城市。每位摄影师的作品还附有评论性文章,不过是日文的。
24
The City 世界写真全集第七册,1983
这本书是日本集英社出版的《世界写真全集》中的第七册(全套共十二册)。在这本书中,众多摄影师们关于城市的作品以单幅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文字说明(日文的...),并在书的末尾有关于摄影与城市关系的大篇幅学术文章(也是日文的...)。
(完)
“OFPiX奇遇阅览室”融合策展和书展的概念,每一次阅览室的摄影书皆经过精心选择,有一定的主题概念。我们希望抛开概念式的谈论摄影书,去读书,确定自己的阅读目标和理念。我们希望推动公众对摄影书的理解,培养摄影书读者。此活动每月一次,游击式的,只存在一日。
过往主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