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理与反思】帮助他人,帮助自己: 大学经验、毕业生利他观念与财富追求

范金瑞 治理学术 2019-09-13


类别:非营利组织 


主题


最近,国内围绕公益是否具有“利他”属性吵得纷纷扬扬,争论颇为激烈,观点分歧很大,标志是公益研究学界领袖康晓光教授公开了《驳“永光谬论”》一文,批评了徐永光最新影响很大的著作《公益向右,商业向左》,永光是当代中国公认的公益领袖,创建了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的创始人。随后徐永光也公开了《答复关心“康徐斗”的朋友》。双方辩论的核心问题是“公益的根基是否具有人性之中的利他性?”各自已经树起旗帜,“观点分左右,认识有歧见”。那么我们如何从学理上探讨与研究这一对于公益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本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系列最新权威国际研究,以飨读者,促进深入理性讨论。


最近,美国两位学者P. Wesley Routon 和Jay K. Walker在非营利组织研究旗舰期刊《NVSQ》上发表学术论文,就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公益活动最重要的内容即是以“利他”为出发点和目的的行动。不论是对于政策制定者还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而言,“利他”毫无疑问是社会各界发扬和推崇的价值。然而,基于现代理性主义的发展和渗透,我们愈发认识到,在备受崇尚的“利他主义”大幕之下,利己的观念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始终没有离开我们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核心议题。那么,在利己和利他行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我们进行抉择?在这篇文章中,两位美国学者以高等教育为着眼点,通过定性分析研究来挖掘高等教育中对于高校在校及毕业生社会责任感与个人财富追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文献来源:Helping Others, Helping Myself- Collegiate Experiences and Graduates’ Altruistic and Wealth Aspiration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Vol. 46(3) :627-651, 2017DOI:10.1177/0899764016682111)。


研究问题

1:利他观念与个人财富追求观念在大学期间将产生多大程度的变化?

2: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利他观念与个人财富追求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3:大学期间的各种不同经历、不同学院以及不同专业的特点是如何在学生的“利他目标”和“个人物质财富追求目标”的变化中发挥影响的?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来自457个不同高等教育学院的美国大学生的纵向调查(追踪调查)数据结果为样本,结合统计学与运筹学的学科知识与分析方法,通过数据统计、控制变量、线性规划等多变量分析技术,以检验利他行动与个人财富追求对于美国大学生的重要程度在其就读期间发生了何种程度的变化,并对这些决定性因素进行研究。


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关键变量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学生在校经验,包括在校期间的工作参与、课余活动、婚姻状况、住宿环境等变量;二是所在学校的地位和特质,诸如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区别、世俗化与非世俗化地位的影响等;三是学术领域及专业,即商科、医科、社科等;四是学生初入大学时的利他目标以及财富目标。采用的是李克特四分量表。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的“新生调查”(“The Freshman Survey” (TFS))以及“高校高年级学生调查”(“CollegeSenior Survey” (CSS))数据。研究所用数据为对在1994-1999年接受过以上两项调查的、来自美国不同大学457个不同学院的本科生开展的纵贯研究(追踪研究)数据。

 

研究结果

综合来看,通过定性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的在校经验、学校/学院特色、课程专业对于个人建立帮助他人和提升个人财富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描述性分析,本研究亦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在校期间个人目标变化的程度。


具体而言,就以上四类关键变量的影响程度来看,首先,学生在校期间的经历对于学生个人目标的改变具有极高的影响力,而能够增进学生与不同背景、不同场景的人交流的经历对于“利他目标”的形成和改变具有着积极影响,其中以参与志愿服务的经验的积极影响程度最高;第二,本研究认为,学校/学院的特质与地位相关的变量对于结果的解释性并不强,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影响;第三,学生在校的专业及课程内容对于学生两方面目标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参与医疗相关课程对两者均有较高的积极影响,而出人意料的是,较高的学科成绩反而会降低学生追求财富的欲望。


研究局限

首先,该研究所使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和调查机构CIRP有合作关系的高校,因此样本中私立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比例较高,同时,具有宗教背景的学校及学生数量在研究样本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数据样本具有一定空间局限性,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第二,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样本仅包含大学毕业生,这也就意味着本研究的结果不适用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未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的学生。


研究启示

本研究对于高校学生在校经验、学校/学院特色以及专业领域对于个人利己、利他目标的影响程度提供了一定的论据和解释,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利己、利他观念发生的变化。然而,如果需要对高等教育、利他主义观念和财富追求欲望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清晰的分析和阐释,则需要进行更深入和更广阔的研究。与此同时,对利己和利他目标在高校学生毕业后的生活中多大程度上由观念转变为现实,是未来该领域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转发和分享给朋友们。谢谢!



附参考文献

de Oliveira, A. C. M., Croson, R., & Eckel, C. (2011). The giving type: Identifying donor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5, 428-435.

Forbes, K. F., & Zampelli, E. M. (2014). Volunteerism: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religious, and human capital.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3, 227-253.

Griffith, J. (2012). A decade of helping: Community service among recent high school graduates attending colleg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1, 786-801.

Park, J. J., & Bowman, N. A. (2015). Religion as bridging or bonding social capital: Race, religion, and cross-racial intera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8,

20-37.



近期推送的相关文献:(直接点击链接即可进入该页面)


【治理与反思】应急食品网络中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和服务网络的目标

【治理与反思】政府关系对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和功能的影响

【治理与反思】从非营利组织到社会企业——中国社会企业在旅游领域的发展道路和未来

【治理与反思】从政策到实践:对社会企业政策的实践者视角探索

【治理与反思】中国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基于绩效的合作


此处也可以下载全文: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3663661_Helping_Others_Helping_Myself_Collegiate_Experiences_and_Graduates'_Altruistic_and_Wealth_Aspirations


原文链接阅读原文 点击左下角):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899764016682111


凤凰网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channel/m408752


迎您提出与本文内容、主题或翻译有关的各种问题与建议!



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治理学术】。本公众号是由公共管理与政治学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发的学术和交流平台,重点是治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每日整理、翻译并推荐一篇最新权威英文文献。核心内容分为三大板块:1、治理理论 文献与探索,2、管理实践 治理与反思,3、公共治理 教学与交流。


欢迎推荐或自荐研究成果,来稿请致邮箱:usstgggl@163.com


PS:如何加入微信公众号:


您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治理学术”,或者加原始ID: 
  gh_dd2c06e61722 然后点击加入即可。



PS:如何查看以前推送的精彩文章:


只要点标题下方的“治理学术”,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精彩就会尽现。谢谢!



这里“阅读原文”,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