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理与反思】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城市居民志愿服务和捐赠行为

Bifhuirong 治理学术 2022-05-11


类别:非营利组织 



导言

社会资本对慈善事业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研究,但是始终未能形成一套相对成熟、全面的衡量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多年来,西方相关研究已经汗牛充栋,而国内却由于缺乏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鲜少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在中国,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及北京奥运会之后,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和进行慈善捐赠。政府意识到公民社会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鼓励慈善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以改革公共服务供给体系(Zhao,Wu,&Tao,2016)。与此同时,国内的大众媒体和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项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大学帕克分校的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Zhongsheng Wu、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的助理教授Rong Zhao以及两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凤芹、张秀兰教授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论文最近发表于非营利组织类顶级SSCI杂志NVSQ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文献来源Wu, Z., Zhao, R., Zhang, X., & Liu, F.(2018).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Volunteering and Giving: Evidence FromUrban China.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7(6):1201–1222. DOI: https://doi.org/10.1177/0899764018784761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现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志愿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普遍情况下,社会资本对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e.g., Brown&Ferris,2007;Forbes&Zampelli,2014; Wang&Graddy,2008)。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尽管多数主张社会资本由人际网络、规范和信任三个维度组成(Putnam,1995)。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研究对社会资本的测量仍存在较大分歧,很难比较基于不同测量指标的研究及其结果。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仅从普遍信任(对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信任”,意味着对陌生人的信念)角度来测量社会信任水平。事实上,社会信任还包括制度信任(现代复杂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特殊信任(信任TA的熟悉程度,是熟人信任)。这两者也会对个人慈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Luhmann,1979; Luo,2005;Uslaner,2002)。而在中国,在政府对第三部门和个人的慈善行为有很强影响力的情境下(Howell,2007; Yu,2006),更是如此,政府一直是志愿者参与活动的主要动员者。此外,也少有研究对社会资本的互惠规范进行测量。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扩展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揭示,在中国背景下社会资本对慈善事业究竟产生何种影响。


研究假设


基于研究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综述,本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组假设:


假设1a:社交网络的参与程度越高的人,其志愿服务时间越长。

假设1b:社交网络的参与程度越高的人,其慈善捐赠越多。

假设2a:对陌生人有较高信任度的人,其志愿服务时间更长。

假设2b:对陌生人有较高信任度的人,其慈善捐赠更多。

假设3a:对互惠规范认同度越高的人,其志愿服务时间越长。

假设3b:对互惠规范认同度越高的人,其慈善捐赠更多。

假设4a:制度信任水平越高的人,其志愿服务时间越长。

假设4b:制度信任水平越高的人,其慈善捐赠更多。

假设5a:对熟人有较高信任度的人,其志愿服务时间更少。

假设5b:对熟人有较高信任度的人,其慈善捐赠越少。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是2013年的中国城市居民公益行为数据库(SPBUCC),该数据库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调查,覆盖全国27个城市。SPBUCC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共抽取27个城市,综合考虑了区域分布、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第二阶段在每个抽中的城市中抽取四个小区,分别为老旧小区、商品房小区、单位大院和保障房小区。第三阶段,每个小区随机选择50名受访者。截至2013年12月,共有5400名受访者接受了调查员的入户面访。


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然后利用Tobit模型来探讨社会资本和慈善事业之间的关系,最后使用“Heckit”模型来检验Tobit估计的稳健性。


变量测量:

  因变量是志愿服务时间和捐赠金额的数量。

  自变量是社会资本,包含公民网络、互惠规范、制度信任、熟人信任、陌生人信任五个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

控制变量包括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婚姻状况、户口、社区类型)、人力资本(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健康状况)、经济资本(家庭总收入)、文化资本(宗教信仰)、是否为中共党员和生活幸福感等变量。


研究结果


Tobit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确实是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的重要预测指标,这也与现有大多数的研究保持一致。特别是,其中的四种社会资本测量指标,即居民网络、互惠规范、制度信任和陌生人信任,与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均呈正相关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控制了受访者是否为中共党员的身份后,制度信任也被证实对志愿服务和捐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表明,在中国,公众个人的慈善行为都嵌入制度体系之中(Howell,2007; Yu,2006),党和政府都对公众的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回归结果还表明,熟人信任与公众的慈善捐赠具有负相关关系,与假设5b结果一致。在中国,当公众可获得的资源(时间和金钱)有限且固定,且与所处的社交网络(熟人)紧密联系时,那些可用于贡献或捐赠以帮助陌生人的资源不可避免会减少。然而,研究结果显示熟人信任程度与志愿服务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对熟人有较高信任度的市民会捐出较少的钱,但不一定花费较少的时间参与志愿者活动。因为对于大多数仍然不富裕的中国人来说,钱似乎比时间更重要,更稀缺。


研究贡献

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大多数关于社会资本对个人慈善行为之影响的假设。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有几项新发现:(1)互惠规范对市民的个人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2)制度信任对个人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都有积极影响,并且其影响力在社会资本五大指标中最为明显。(3)较高水平的熟人信任与慈善捐赠呈负相关,但对志愿服务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局限性

第一,本研究是基于横截面数据的,无法检验社会资本和慈善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数据仅在中国城市地区收集,而忽视了广大的农村人员的志愿服务和捐赠行为。第三,研究只用中国城市居民数据检验了研究所提出的新的社会资本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该社会资本指标体系在其他情况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尚不清楚。第四,应该可以更多地关注情境层面社会资本的影响,一个可能的研究方向是探讨慈善行为对个人幸福和政治参与的潜在影响。最后,未来还可以探讨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即网络、规范和信任)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转发和分享给朋友们。谢谢!


附参考文献考文献附参考文献



Alhidari, I. S., Veludo-de-Oliveira, T. M., Yousafzai, S. Y., & Yani-de-Soriano, M. (2018). Modeling the effect of multidimensional trust on individual monetary donations to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7, 623-644.


Bekkers, R. (2016).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hilanthropy. In T. Jung, S. D. Phillips, & J. Harrow (Eds.),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anthropy (pp. 124-138).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Forbes, K. F., & Zampelli, E. M. (2014). Volunteerism: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religious, and human capital.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3, 227-253.


Glanville, J. L., Paxton, P., & Wang, Y. (2016). Social capital and generosity: A multilevel analysi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5, 526-547.


Forbes, K. F., & Zampelli, E. M. (2014). Volunteerism: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religious, and human capital.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3, 227-253.


Zhao, R., Wu, Z., & Tao, C. (2016). Understanding service contracting and its impact on NGO development in China.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7, 2229-2251.



近期推送的相关文献:(直接点击链接即可进入该页面)


【治理与反思】中国义务教育援助中的非营利组织

【治理与反思】网络志愿者的社会资本与慈善活动

【治理与反思】德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基金会

【文献与探索】手段和结果孰更正义?慈善募捐中的成本和结果

【治理与反思】中国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基于绩效的合作


此处也可以下载全文: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6177168_The_Impact_of_Social_Capital_on_Volunteering_and_GivingEvidence_From_Urban_China


原文链接阅读原文 点击左下角):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899764018784761


凤凰网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channel/m408752



迎您提出与本文内容、主题或翻译有关的各种问题与建议!



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治理学术】。本公众号是由公共管理与政治学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发的学术和交流平台,重点是治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每日整理、翻译并推荐一篇最新权威英文文献。核心内容分为三大板块:1、治理理论 文献与探索,2、管理实践 治理与反思,3、公共治理 教学与交流。


欢迎推荐或自荐研究成果,来稿请致邮箱:usstgggl@163.com


PS:如何加入微信公众号:


您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治理学术”,或者加原始ID: 
  gh_dd2c06e61722 然后点击加入即可。



PS:如何查看以前推送的精彩文章:


只要点标题下方的“治理学术”,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精彩就会尽现。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