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知道吗?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

在行动的 东方明见心理 2023-12-03

↑↑↑关注我们和心理咨询师一起用"心"看世界

△视频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9月17日,湖北武汉江夏区一名14岁的初中生跳楼身亡;
9月中旬,广东佛山一工人因身体不适请假被拒而自杀;4月17日,长沙37岁海归女博士带着5个月的女儿跳楼自杀;

……



以上是我脑袋里想到的今年听到或曾经关注的关于自杀的信息,觉远远不止这些。

有关自杀相关的新闻总是刻意地遗忘,因为太过于沉重。但是,却又隔一段时间就又会有相关的新闻挂在了热搜上,不得不又关注。

自杀,这个话题如此沉重,让人想回避,但是却又逃不掉。正视才是解决的开始。


01

全球每年至少80万人死于自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死亡的人数比战争和凶杀的总数要多57%!平均每40s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

再加上,某些案例很难分清由于车祸、溺水、坠落致死或非法用药是偶然还是蓄意的,许多该类死亡被归为偶然或意外死亡,所以,80万这个可怕的数据还是被低估的。

更可怕的是,在《2016年全球卫生估计:按原因、年龄、性别、国家和区域估算的死亡数据(2000-2016年)》的统计中表明,自杀已经成为15岁-29岁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

15-19岁青少年中,自杀是女孩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孕产病症),是男孩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道路伤害和人际暴力)。

这些冰冷的数字以及自杀年轻化的趋势,无一不告诉我们“预防自杀,是一项全球性要务”。

△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02

哪些人的自杀风险会高一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统计显示,男性自杀致死率会高于女性自杀致死率,并且在高收入国家死于自杀的男性几乎是女性的三倍,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比率则更为均等。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则正好相反。中国女性自杀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的自杀风险会略高一些。见下图:

△ 图片来源:新京报

除了从普遍的男女性别差异上看自杀的风险性外,当人们遭遇到一些特殊的事件或具备一些特殊的特征时,这类人自杀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更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那么,问题来了,有哪些特殊事件或特征会预示着这类人自杀风险更高呢?

❶ 曾经尝试过自杀或自杀未遂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自杀风险人群的调查数据显示,曾经自杀未遂是最重大的自杀风险因素

临床实践显示,曾经尝试过自杀或自杀未遂的人,极大可能会再次采取自杀行动,所以是否曾经有过自杀行为是判判断自杀风险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并且,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有一些自杀未遂者不再表露与自杀有关的情绪或想法,并非因为TA不再想要自杀,而是为了使身边的人降低戒备,为再次实施自杀进行准备。

对于这类人群需要多给予关心和关注,关于自杀风险是否解除需要依靠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进行评估。

❷ 患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在高收入国家里,公认自杀与精神疾患(特别是抑郁症和酒精使用障碍)之间存在联系。

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在《心事·心病·心疗》的讲座中曾经指出,有超过2/3的抑郁症患者都会有自杀的念头,并且在我国的自杀者中,63%的自杀者是因为不愿意继续经受抑郁症的困扰。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而言,自杀念头并不罕见。

❸ 有酗酒、吸毒或其他成瘾类行为

酗酒及吸毒人群的自杀风险也会相对高一些。酗酒、吸毒为人逃避现实、缓解压力的方式之一,当这些方式无法继续缓解其痛苦时,他们也可能会选择自杀。

❹ 经历重大丧失的人

另外,在最近的生活中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创伤事件的人,例如,重要的亲属突然离世、经历重大的自然灾害、亲密关系或重要关系破裂,他们自杀的风险也相对会高一些。

突然的、重大的创伤事件,可能会击毁人的心理防线,让人感到非常的痛苦,产生自杀的倾向。

❺ 长期遭受疼痛或疾病折磨的人

长期患有严重生理疾病的人,一方面需要忍受疾病所带来的疼痛和痛苦,另一方面在他们心里也会有许多的压力。他们往往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家人的负担,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累赘,也会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

❻ 被虐待、歧视或遭到社会孤立的人

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风险人群的调查中也发现,在社会中遭受歧视的弱势人群,例如,难民、移民、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变性人、两性人、囚犯等自杀率也很高。


03

Ta们在自杀前会有哪些征兆?

如果我们仔细去体会,人们听到有认识的人自杀消息时的反应,我们会发现:

在听到消息的第一瞬间,人们往往会感觉到非常的震惊、非常难以接受和理解,会想着“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突然自杀了呢”?

当过了最初的震惊期,人们平复下来之后,就会开始讨论,在之前各种场合、各种情况下自杀者所传递出来的信号,会发现Ta们并不是突然就想着自杀了,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很多人都传递了要自杀的信号

相信大家特别希望知道有哪些征兆或行为,能够帮助我们来识别或发现一个人是否有自杀的风险呢?

2018年,我曾有幸参加希望热线创始人林昆辉先生的志愿者培训,在培训里林先生分享了关于自杀危机的9大征兆,总结为六变三托。

那么,六变三托具体是指什么呢?

❶ 六变

一变:性情发生巨大的改变

当一个人的个性、情绪等突然发生巨大的改变,原本内向的人变得比较外向,原本比较外向的人变得比较外向,整个人表现得不对劲时,这时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他是不是有自杀的计划。

二变: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

当一个人不按照原本的规律习惯进行作息,出现持久的反常行为,很长时间请假不愿意上班上学,开始酗酒或使用药物。这时候也要考虑Ta是否有自杀的想法。

三变:财务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一个人突然以各种形式来花光自己的所有积蓄。比如,原本比较节俭的人开始大手大脚花钱、买东西。

四变:语言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一个人谈话的内容突然转向讨论“生命的意义”“死亡的体验”,或者在语言中透露“我走了也没人会想念我”等话语时,也可能是自杀的征兆。

五变:身体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与前文中所提及的患有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的人的自杀风险会比较高是一致的。

当一个人突然被诊断为不治之症、突然遭受重大的躯体损伤导致残疾等,重大的创伤会增加一个人自杀的风险。

六变: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

一个人突然遭受重大的创伤事件,家庭破裂、家庭成员突然死亡、重大关键事件严重受挫等。

❷ 三托

所谓三托,是指托人、托物、托事。当一个人很反常的,去拜托亲友去照顾某些人,拜托亲友去完成某些事情或者是将自己非常重要的物件交代给亲友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注意,他很可能是在交代后事了。

以上是林昆辉老师所提及的自杀危机的9大征兆,六变三托便于大家识记这些信号征兆的类型。


04

如何对待有自杀风险的人?

文章写到这里,当我们知道了具有什么特征的人会有自杀风险,以及自杀者会有哪些征兆之后,大家最关心的可能是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有自杀风险的人。

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预防自杀的科普宣传里,提及了非常重要的五点建议,分别是:

❶ 找个适当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同您所担心的人谈论自杀问题,让他们知道您愿意倾听。

❷ 鼓励当事人向医生、精神卫生保健人员、顾问或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主动陪其赴约。

❸ 如果您认为当事人当下有危险,不要将其单独留下。需要向急救服务、危机热线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寻求专业帮助,或联系其家人。

❸ 如果您所担心的人同您一起生活,确保不要让其在家中获得自残的手段(例如农药、枪支或药物)。

❹ 保持联络,以查看当事人的状况。

以上五点建议,非常重要。预防自杀是一项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在最后也忍不住再说说:

预防自杀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调动各方的力量,比如当事人的亲友、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学校或工作单位、警方等等。

所以,当你遇到有想要/需要帮助的人时,请不要独自作战。

预防自杀不是一个一天两天就能完美解决的事情。在紧急的危机干预之后,后续对于自杀风险的评估以及降低当事人自杀意图,重新找回生活的力量,这将是一个持久而艰难的战役。

如果你正在从事助人的工作,也请照顾好自己。

陪伴每个生命走过至暗时刻,我们一起努力!

自9月1日起,东方明见心理正式恢复心理咨询工作啦,20余名心理咨询师固定值班,面对面和网络心理咨询两种方式均可选择,欢迎有需求者前来预约。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帮助,也请你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预防自杀,我们一起行动!

▲ 点击海报了解预约指南
❖ 参考资料来源 ❖

① 世界卫生组织自杀专题网站: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icide

② 林昆辉《希望24热线志愿者职前训练电话危机干预手册》

③ 江光荣、吴才智《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与自杀干预实务工作坊》


推荐阅读

自杀背后的真相  |  公益咨询  |  “学院π”

笑着也想自杀  |  孤独感  |  “鸡同鸭讲”的朋友

咨询预约指南  |  咨询误区  |  当事人保密


整理|杨微 美编|吕满  审核|杨微 编辑|张华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