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骑行在晋祠路上的感觉与记忆

2016-09-19 阎全英 太原道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景点。按照计划我决定独自骑自行车往返晋祠,全程大约50多公里。这也属心血来潮的产物,在我却并非首次,而是多次。20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往返此行程大约需要3个小时。而今我已年过花甲,这样的年龄能否继续骑车前往,对我可以说是一种挑战,顺便也可检验一下自己的体力。之前我联络过几个同学,动员她们与我同行,但都被以“年事已高,不宜长途骑车”为由拒绝。但喜欢尝试、热衷冒险的我并不这么想。

 

周六上午9点整,我整装待发:戴一顶棒球遮阳帽,跨一副棕色太阳镜,着一身休闲运动装,骑一辆二六女式自行车,兴致勃勃直奔晋祠路。一路匀速行驶,却也轻松自如。今天的晋祠路与40多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语,主道路外两边分别设置了自行车道。路旁已看不到绿色的田野和村庄,也失去了往日的寂寞和安静。各类商铺和饭店取而代之,人多车也多。拉重物的货车,载人的公交车,办事的小卧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骑车的速度似乎受到了影响。我并不着急,平缓的行驶对长途骑行尤为重要,保存体力安全行驶才是此次出行的宗旨。

 

骑着自行车行进在晋祠路上,忽然有一种所向披靡的感觉,内心升腾起一种难以言述的心情,思绪不觉融入晴朗的天空中,仿佛拥有了一个广阔的世界。王村——儿时劳动过的村庄,早已变成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城中村。南堰——化工厂释放出难闻的气味,现在已经荡然无存。董茹——太原第一热电厂所在地,特殊造型的烟囱依然冒着白烟。过了金胜村便是罗城,道路堵塞尘土飞扬,这里正在修路。从这里开始,没有了自行车道,我将与汽车同行,熟练的骑车技术足可以确保车速平稳。呵!乱石滩——土地贫瘠植物稀少,石块成堆绿色难寻,视野之内依旧人烟稀少近似荒凉。前行不远就见西镇村遥遥在望,一直不停地蹬车的我大大松了口气。我明白,到了西镇拐一个比较大的弯儿,然后下一个很长很陡的坡道,晋祠就到了。胜利在望信心倍增,穿过晋祠宾馆,停车场已在眼前,不远处便是此行的目的地——晋祠。

 

在晋祠公园的门楼凉亭处,我下了自行车,看看手机显示的时间:1035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顺利也没有疲惫之感,欣喜且欣慰。稍事休息,10分钟以后我便乘兴而归,登上返回太原的行程。

 

人的感受总是微妙而丰富,骑着自行车行走在熟悉的路上,思维的空间很容易被打开,丝毫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干扰,有足够的时间让人尽情挥洒,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浮想联翩。

 

想起当年收割稻子的情节。北大寺毗邻晋祠,是盛产晋祠大米的地方,清澈见底的晋祠泉水,养育着南、北大寺两个村庄,每到秋季这里总是稻谷飘香,晶莹剔透的白米常常用于国宴招待贵宾。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能够吃到香甜可口的晋祠米,真可以称之为幸运幸福。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我们手持月牙般的镰刀,左手拢过一把稻穗,右手顺着底部略略用力,齐刷刷的稻子便倒在身后。收工的号子吹响,人人肩扛一捆稻子,在夕阳的余晖中哼着愉快的小曲,三三两两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情景如一幅图画浮现眼前。

 

想起了同学们去晋祠的旅途经历。车少人多的情况下,往往两人合骑一辆自行车。由于骑车技术差,又多载了一个人,遇有难走的坡道不免摔跤。过西镇上大坡的时候,我就不慎摔了一跤,人虽无大碍,车却出了故障,脚蹬大腿扭曲变形无法骑行。推车走过500米,恰好是西镇的修车小铺,作为学生我们身无分文,只能硬着头皮求助。还好,修车师傅二话不说,立即取出工具,很快就帮我们修好,还主动为我们的轮胎打气,同时提醒我们:长途路上骑车需要配备必要的工具,如手钳、改锥、气筒之类,提防自行车坏在半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也可抵挡一阵……修车师傅那善意的忠告犹在耳边。

 

想起了文革前一年发生的故事。为备战学校的春运会,我与好朋友做出跑步锻炼的决定,目标就是晋祠。没来得及多做思考,也没顾得上做任何准备,便在星期日一早匆匆出发。走上晋祠路,开始还以跑步为主,1小时以后就变成了跑一程、走一程。虽然一路辛苦劳累,心情却很振奋,中午时分我们如愿到达了目的地。这时才感到腹中饥饿,猛然想起我们竟然两手空空,既未带随身干粮也未带饮用水。搜遍全身口袋,只找到一张皱皱巴巴的2角纸币。就地买了2个烧饼,我们俩各吃一个,喝着免费的晋祠泉水,心中无比惬意。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我们并非为游玩而来,完全是为了锻炼身体。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告别晋祠依然按照原路返回。体力经过上午的消耗,跑步已不现实,只有步行还可继续。还好,正常走过西镇和乱石滩,再向罗城挺进。困乏和疲惫渐渐袭来,两脚生疼,步行速度也受到了影响,不得不坐在路边休息。我脱下鞋子发现脚上起了血泡,这时才刚到董茹,还有不少路程,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坚持继续前行。

 

无奈的思绪蔓延开来,情绪似乎也受到感染,走一程歇一阵,再走一程再歇一阵。断断续续走走停停。大约4个小时才走过了南堰,举步维艰身体更加疲惫不堪,此时一步也不想迈,只想坐下来休息。要命的是,肚子里咕咕作响,从早晨到现在只吃一个烧饼,这点食物岂够充饥?早被漫长的行走消耗遗尽,如今连口水都喝不着,哪里还有精力走路?眼见太阳落山渐近黄昏,怎么办?其实晋祠路上也有公共汽车,拉货的大卡车也不时地经过,只是我们只有15岁的年龄,单纯且幼稚,没有阅历也没有经验,遭此困境尚没有求助的概念,更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固执地认为步行回家是唯一的出路。

 

晋祠路的两边俱是遮阳的树荫,每颗树的距离5~6米,我们给自己定出的要求是:强迫自己每次走过50棵树,才可以休息5分钟。走了一段以后逐渐改成走过30棵树,可以休息10分钟。每次起身站立都非常吃力,就这样凭着毅力咬牙坚持,一路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到最后连10颗树也走不过了,只能坐在在路边喘气。

 

天已经黑了,我们走进了王村,对这个村庄我们还算熟悉,上小学的时候曾在这里劳动。听着村边小溪的流水声,多想喝一口水润润冒火的嗓子,但是水渠沟深难以够着。只能够躺在水渠边的地上昏昏欲睡。然而满天眨眼的星星似乎提醒:不可。我挣扎着站起身来,拉起极度困乏同伴,我们知道回家的路已不远。看着迎泽桥上的灯光,我们的内心充满希望。但是,走了许久却总也走不出晋祠路口。可以想象,两个小姑娘东倒西歪地被困在路上,难免要唉声叹气和相互埋怨,必然会引起路人的注意。一位拉车的老者询问我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耐心地倾听我们的叙述。当得知我们一天劳顿饥饿难耐很是惊讶,立即由车上的货物中找到一个布袋,从中取出一个玉米面窝头说:“若不嫌弃,这个送你们吃。”渴逢甘露饥不择食,我竟然顾不上说声谢谢,毫不客气地接过窝头掰成两半。我们大口地吃着窝头,那个粗糙的窝头出奇地香甜,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体力立刻有了些许恢复。老者告诉我们,出了晋祠路,很快就倒迎泽桥,走完这段路一定可以回到家。安抚好我们后,老者拉起车匆匆赶路,消失在夜幕之中。晚风习习,吃过窝头的我们顿时增添了力量,重新迈开疲乏沉重的脚步……心血来潮的一则往事,汹涌澎湃挥之不去。

 

清风弥漫心绪缱绻,尘封的记忆一幕接着一幕,不知不觉中焕发出一段段心路历程。45年后的我,仍然充满骑自行车旅行的欲望,依旧驰骋在晋祠路上,旧地重游旧梦重温。路线虽然不变,可是带来的感觉不尽相同。回头望去,看到的是自己一路走过的足迹,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这是一个骑车旅行者最质朴的表达。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让我体会到:战胜自我并不是一件难事,生命的长度尽管有限,我们却可以通过实践拓展它的深度。

 

中午1220分,我如原计划回到出发点,共计用时3小时20分。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往事如烟——太原九一小学住校生活回忆

家在太原:魂牵梦绕的太原九一小学

家在太原: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太原二十中,我的母校

狂热年代的太原十中,未被遗忘的天空

那些年,我们班的女孩和懵懵懂懂的爱情

文革时期的新建路小学,写在毕业试卷上的反动标语

我在五中闹革命

马未都新美园乌龙事件的主角是太原五中校友?

开窍:小记太原五中高92班

1966年的北固碾,那群躁动的少男少女

五中记忆:分配前的一次探索——日记摘抄

五中记忆:华侨学生印象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