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

2016-09-21 郝妙海 太原道



1963年夏,我从太原十六中初中毕业并参加了全市统一组织的升学考试。假期中,收到了太原十五中的高中录取通知书。那时候,暑假是40天,但报到开学的日子和现在一样,是91日。


█ 现在的太原十五中,前两张转载自网络,第三张吕兆鹏拍摄


离开学还有好几天,我就在父亲的催促下,把那辆已陪伴我初中三年,被我折腾得半新不旧的飞鸽车“大修”了一下,不仅擦洗得干干净净,还把那些能转的地方,如轮轴、中轴、脚踏轴都上足了黄油。91日吃过早饭,我在父亲的帮助下,将一个小行李卷儿和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捆绑在后尾架上,便骑车出村,直奔太原城,去寻找坐落在水西关的十五中。按照通知书上的说明,学校应在新建路上。当时的太原迎泽桥东,大街南北两侧还都是大片的菜地,在北侧沿街,有一溜低矮破旧的小平房,有修车的,有卖饼子的……那时的新建路,是从桥西进城后北向的第一个路口,我很快就找到了。但对于第一次听说的水西关,却尽管问过村里一些在外上班的人,仍拿不准它的具体位置。于是,我下车问路口一个修车摊的师傅:“水西关离这儿还有多远?”他头也没抬,答:“不远,一会儿看见城门就是!”沿新建路向北,路侧虽栽了些树,却没有一幢像样的建筑。尤其路东,三壕二堰,十分荒凉。也就走了七八分钟,一眼就看到了右侧的那个城门。那时的水西门,虽已是残垣断壁,但依然是个门的样子。而水西关,既是个村子的名字,更指那水西门外的一大片地方。


█ 十五中学生纪念师姐池越忠


下车,再问一位路人:“十五中在哪儿?”他向西一指“就在那儿!”我才发现,正对水西门有一节柏油路仿佛修进了水西关村里。路口西北角,是个机关,门口挂着“山西省水利厅”的牌子。往西行约50米,在柏油路尽头处的路北,终于看到十五中的校门,是那种四个砖柱,一大门两小门的常见样式。门对面,是座三层教学楼,楼前,有一排高高的杨树。我推着车子刚到门口,就有同学迎上来,他们是从本校初中升上来的,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很快办妥了入学手续,并找到了居住的宿舍。


█ 1976年太原十五中初四十二班全体合影


█ 1979年太原十五中初63班毕业留念


当时的十五中,教学楼后面是一个很大的操场,我们的宿舍在操场的西侧,一共有五六排房子,每排有三间宿舍。我们那一届一共招了两个班,住校的也就六七个人。六七个人住在一间宿舍里,是那种用床板拼起来的大通铺。房子有点老了,墙黑乎乎的,地下明显湿漉漉的,满屋子一股湿闷气味,条件比村里还要差。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安顿下来了。买了饭票,找到了打水上厕所的地方,同时和陆续住进来的几个同学也慢慢熟起来。而接下来的两天,我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更感到了深深的暖意。首先,由于自己在初中就是班干部,中考成绩还说得过去,班主任马老师让我进了班委会,当了生活委员。其次,由于班内只有我和一位姓马的同学来自农村,班里把最高的助学金——每人每月9元钱给了我俩。而那时,一天的伙食费才3角钱。如果一个月有4个星期天的话,我就可领到12角钱的“退灶费”。而这12角钱,我不仅零花够了,还可积攒下来买几本闲书看,不用再伸手向父母要钱了……就这样,我这个农村娃,走进了太原十五中高十一班这个班集体,和其他47位同学,共同度过了一段愉快而多彩的高中生活。


█ 十五中为学生举办成人礼,胡远嘉拍摄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家在太原:魂牵梦绕的太原九一小学

家在太原: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太原二十中,我的母校

狂热年代的太原十中,未被遗忘的天空

那些年,我们班的女孩和懵懵懂懂的爱情

文革时期的新建路小学,写在毕业试卷上的反动标语

我在五中闹革命

马未都新美园乌龙事件的主角是太原五中校友?

开窍:小记太原五中高92班

1966年的北固碾,那群躁动的少男少女

五中记忆:分配前的一次探索——日记摘抄

五中记忆:华侨学生印象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