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晋源的土地爷洞洞

2017-01-16 郝妙海 太原道

土地爷,为旧日太原县境内民宅中所供三尊主要的俗神之一。然而,天地爷位居正房中门左侧的墙垛上,是院中最显眼的位置。灶神爷则居于厨房的墙上,虽不免遭点烟熏火燎的罪,却在屋内可免去风吹雨打之苦。唯独土地爷,被乡民们安置在街门对面的照壁下部,或门道右侧的墙壁下部。其居所也大多是高、宽、深均不盈尺的一个小洞洞,当地人称之为土地爷“do do”。这个“do do”,曾见有人写作“垛垛”,有人写作“窦窦”,其实就是个洞洞。这个小洞洞内既无神台、也无供桌,土地爷爷(有的还供土地奶奶),就立在地上。位置如此低下,洞洞又如此憋屈,土地爷在乡民的眼中,显然比天地爷、灶神爷低了那么一点点。



明郎瑛所著《七修类稿》中有个小故事,其文如下:“太祖常微行,遇一监生,同饮于酒家。奈坐已满,回观惟有土神之几,太祖遂移神于地曰:‘且让我!’因对饮,问生曰:‘何处人?’生曰:‘重庆’。帝因出对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生对:‘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帝基喜。散后,酒主复延土神上坐。是夜梦神曰:‘皇帝命我不可上坐。’方凝之,则闻朝廷召昨日饮酒监生与官矣,然后知太祖焉。故今天下土地多坐于下。”此虽一传说,但却可证土地爷地位历来就很低下,旧太原县境内将土地爷安放在这个不起眼的“洞洞”内,是有来历的。



然而,“地载万物”这个道理,先民们是心知肚明的。在旧太原县境内,过大年时,土地爷洞洞两侧所贴的对联,多为“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就表达了对土地的尊崇和对土地的祈盼。过时过节时,乡民们也忘不了在土地洞洞前上一份供品,烧三炷香。可是,这个土地爷洞洞的位置,实在是太尴尬了。住在洞洞中的土地爷,更象是一个门卫或是传达。在这一地区,有一个习俗,当某户人家有老人去世,孝子到亲戚或族人门上去报丧时,是不能径直走进院内,更不能直接进到房内的,他必须跪于土地爷洞洞前。旧时有“报丧帖”,帖上写有亡者姓名,出丧日期等,这个帖也必须压在土地爷洞洞内。然后才由随行人员告诉主家:“xxx(丧者)不在了,孝子磕下头了!”因而,把土地爷看作是一个宅院的守护神,似乎更合情合理些。



也许是由于土地爷洞洞的这个位置太特殊了,还是由于土地爷爷这尊神在乡民心目中太低微了,曾记得小时候,偶有不懂事的顽童将洞洞中的土地爷或服侍侍(陪侍土地爷的陶像)抱到街上去玩。大人们见了既不惊也不怪,只是吆喝一声:“快放回去,小心爷爷掐了你的鼻子!”而我小时候,每当夏日在小河边联(音,双手柔滚)下泥蛋蛋(打弹弓玩),并在井台上晒干后,装到兜兜(衣服口袋、读daodao)内带回家时,往往是一进街门,就掏出来放到土地爷这个既不怕风雨,又取用方便的洞洞内,让土地爷爷给守着。

土地爷,一位曾和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神仙,土地爷洞洞,一个曾经陪伴了村民们不知多少年的小小建筑构件,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郝妙海更多作品:

郝妙海:太原童谣—雁儿雁儿排溜溜

郝妙海:远去的水西关

郝妙海:太原的苇

郝妙海:社家鼓,太原锣鼓的根

郝妙海:“拉锯、扯据”,温暖的儿时回忆

郝妙海:乡村事筵,从未走远的浓浓乡俗

郝妙海:从《太原县志》看村庄兴衰

郝妙海:“毛鬼神”是个什么鬼?

郝妙海: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

郝妙海:夏日虫戏,太原的乡村故事

郝妙海: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圪”字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