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你的风骨千年依旧
对于太原的认知,截至目前,我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太原的历史画轴中,凸显的是一个个英雄豪杰。
太原被誉为龙城,并非浪得虚名。从赵简子,赵襄子以太原前身晋阳城为根据地成就赵国,乃至间接使得春秋时期过渡到战国时期;
汉文帝刘恒八岁成为代王,16年后即位开创文景之治;
北齐高欢、高洋父子以晋阳为基地,建立北齐;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即位前都曾被任命为以晋阳为封地的晋王;
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
武则天为并州文水人;五代十国中,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和刘崇兄弟,凭借晋阳争夺天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先后崛起于太原并进而定鼎中原。
……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这座罕见高大的城和城中性格顽强的太原人,成为英雄们走向辉煌的终极支撑。
█ 太原赵简子墓鸟尊
█ 太原赵简子墓出土的镬鼎
█ 太原赵简子墓车马坑
█ 晋阳《龙兴晋阳》剧照,该剧讲述了刘恒龙潜太原的故事
█ 修复后的北齐蒙山大佛
第二阶段,感受到的是这座气度非凡的古都飞扬、辉煌的瞬间定格。
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为何这座城会成就如此众多的恢弘气象?为何历代英雄会选择它作为建功立业的最佳平台?
源于这里有着天造地设的特别的地理位置。颇为神秘的是,太原城最初就是为战争而生。它是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赵简子为抵抗敌对势力的军事攻击而寻找到的根据地,关隘环绕,易守难攻。因此,它后来屡屡成为战场,似乎就是宿命安排。
一次次的战火淬炼中,它不动声色愈加强大,直至成为大唐的煌煌北都、成为名声鹊起的佛教中心,成为大唐文化、经济发展最前沿的阵地。
█ 太原城址演变图,转自老童著《龙城记》
█ 晋祠李世民与群臣雕塑
█ 2003年复建的拱极门城楼
而第三阶段,令我屡屡审视与思索的,常常是书本上一句话带过的“民众”二字。
漫长岁月中,那些悠然平静的时光,那些茶初酒半、灯尽香温的风雅光景中,都看不到太原百姓的声影。当他们出现时,背景必然是烽烟四起、杀声震天、战争频仍的黄土烟尘。战争带来的苦难如同影子,时刻紧紧追随着他们。无数太原百姓命运就此注定,他们不得不承受骨肉分离,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然而,苦难可以削减人的幸福感,却无法瓦解他们的意志精神,且最为神奇的是,战争锻造出了他们身上令今人无法想象、不能直视的勇气。
片段一:春秋末期,刚建城不久,晋阳城就一脚踏入了生死之门——城外是强大的敌对卿大夫们联合军队,在围困了一年多无法进入,就引水淹灌。“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百姓“易子而食”,然“民无叛意”。
“民无叛意”!这就是此地先人们第一次走上历史舞台的形象。
在这些民众的支持下,坚持到胜利的晋阳之战,成为春秋战国之交重大事件。凭借晋阳城,赵简子在内乱中挽狂澜于既倒,而这次内乱结果对晋国乃至周朝的政治格局产生直接影响,由此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帷幕……
从此之后,在史书上的每次出现,面目模糊的太原民众几乎都是同一种形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他们心中的正义标准,永远选择无所畏惧。
█ 陈列于省博物院的赵孟之御戈
█ 太原赵卿墓车马坑
片段二:宋朝建立19年后,全国唯一没有归顺的就是据守晋阳城的北汉小朝廷。对于这块孤悬在外的领地,赵匡胤带军两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
这一年,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带着数十万大军兵临晋阳城下。集结了全国精锐力量的宋军不分昼夜联合攻打,北汉士卒居民苦战不退,同仇敌忾,殊死抵抗。战事惨烈呈胶着状态。
这时,意外而可悲的事情发生:懦弱的北汉君主身着白衣纱帽率先宣布投降。接着北汉大臣们也相继投降。
但是,晋阳百姓仍顽强反抗,元好问有诗描述当时的情景:“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君主出城投降了,居民还趴在房顶掀砖揭瓦坚持抵抗,太原百姓因此被赵宋王朝斥骂为“顽民”。恼羞成怒的赵光义没有半分犹豫,下令毁灭了这座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的古城。
为备战而建,因兵燹而毁,这仿佛是晋阳城无法摆脱的宿命。在迈向璀璨巅峰的同时,它无可挽回地走向痛彻心骨的伤痛悲情。
█ 晋阳之战示意图,孤城晋阳在数十万宋军的围攻下苦战
片段三:宋代,相同的悲情一幕在此地再次上演。太原城重建一百四十多年后,东北黑水河畔异军突起的金兵分两路大举入侵。意欲一路攻占太原,一路直取河北过黄河,然后两路大军会师于宋都城开封城下,一举灭亡弱宋。
然而,当东路军以势如破竹的速度饮马黄河时,西路军却遇到了太原军民的顽强抵抗。但历史再次显露了它无情、吊诡的一面,太原人的忠诚和风骨被现实彻底嘲弄——就在太原军民拼死抵抗时,宋皇帝已答应把太原等三座城市割让给金国。
闻听圣旨,太原人震惊万分,随后拒不接受,而选择了与金军血战到底、与城共存亡。在这里,抵抗不仅无效,且显得心酸和悲凉。但是,这就是太原人的选择。在毫无外援的8个月苦苦坚守后,最终弹尽粮绝城被攻陷,太原遭遇残忍屠城。
西路金军终于从太原踏过,然后两军汇合,宋朝两个皇帝被掳走,靖康之耻后宋亡。
面对外人的来袭,太原民众宁可选择在战斗中死,而决不在苟且中活,“并人守意益坚”、“并人犹欲坚守”、“城中人犹欲固守”……因此,每一场夺取太原城的战争都极为惨烈。
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不同千差万别,对于有些人,可将虚实分得很清楚,在出世与入世间出入自如,在精神的虚幻和现实的利益中,坚持和放弃非常轻松;有的人却是脑袋一根筋,做事倾情以报完全投入,忠诚信仰,坚持内心,无视喧嚣红尘的鄙薄和及时行乐的标准,而固执地听从信念召唤。这后一种,就是太原人。
每当历史看到此时,情绪就如同遇到音乐高潮后的休止符,被太原民众壮怀激烈的感动瞬时戛然而止。这是因为,宋代太原保卫战之后,北宋结束,朝廷南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南移,太原重要的政治、军事地理位置不复存在。太原百姓就此淡出政治视野,从此在史书中销声匿迹,难觅踪影。
近千年的历史荡迭中,这个城市挺身而出的荣光时刻,被后人渐渐遗忘。而太原人讷言寡欲的习性,更是无法将昔日的辉煌广泛传颂。所以,一度时期,我始终认为,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太原人,这种令历史荡气回肠的太原人,只存在于北宋之前的太原。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重新回到历史轨道。时光骤然滑到风起云涌的百年前,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走到尽头。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革命开始,出乎所有人意料,辛亥革命在山西太原宣布成功,成为北方起事的第一个省。
█ 明建太原承恩门,因辛亥革命起义军从此门攻入太原而改名为首义门
当时,山西的地理位置再次显示出其重要性。“山西像架在北京之颈的一把大刀,其一举一动必能引起清廷的极大震动”。与河北、河南的距离,可东下截断京汉铁路,扼南北要塞。最关键的是,山西人加入同盟会的会员在北方居于首位。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专程来到太原,对山西的辛亥革命大加夸赞。“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
█ 1912年,孙中山访问太原时与山西都督阎锡山合影
时隔千年后,太原民众以强悍实力的形象在风云突变中重新归来,这是他们在千年沉寂之后沉默而有力的亮相。和平年代,他们老实本分,沉默温顺,平和寡言,那是对幸福生活异常珍惜;而当国家需要,战争来临,他们骨子里深埋的正义之气和猎猎侠风就会雄风再起,一触即发,瞬间点燃。
民国时期太原民众的形象,在我看来,与他们历史上的先人简直一脉相承,充满热血与激情,充满正义与良知。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太原这座城系列
2、晋祠流水忆先贤
3、穿越城市的河流
5、水灌晋阳与豫让桥
10、大唐名相与狄梁公街
11、火烧晋阳与圣母之谜
12、胡尘泪与双塔寺
13、明清重镇与太原府城
14、名士傅山与尘表孤踪
15、张之洞治晋与梅山钟楼